天宝宫
天宝宫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艾庄乡北的一座道教宫观,占地26000多平方米,总体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
天宝宫始建于赵昀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初称“天宝观”,后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奉旨易观为宫,元泰定三年(1326)和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两次颁旨保护。天宝宫在元朝时期被废弃了,到了明朝洪武年间,道士刘希真又重新将其兴建起来。之后,天宝宫又经历了几次修缮:第一次是在朱祁镇正统年间,由王士昌主持修缮;第二次是在朱祁钰景泰年间,由陈洞岩主持修缮;第三次是在朱见深成化年间,由王泰然主持修缮;第四次是在朱厚照正德年间,由谭一淮主持修缮;第五次则是在朱翊钧万历年间,由胡冼主持修缮。自宋元之后,天宝宫就是四川省、江北、陕西省、河南省等地真大道派活动之枢纽,常有道祖、真人、举师、大师到此笃教,后成为“真大道派”第九、第十祖庭。天宝宫现存大殿5座,其他殿宇4座,以明清建筑为主。庙院分七进,中轴线上有山门、拜亭、岳飞殿、关王殿、老君殿、玉皇殿、雷祖殿、三皇殿、祖师殿,两侧有廊庑、禅院、掖门、斋舍,是一处完美的古建筑群。
1980年,天宝宫被许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公元1240年,道教的一位重要人物卢德清被派往河南省负责传播教义。他来到了许州长社县沈村保的石梁河畔,并在这里建立了一座道观,给它起名为“天宝观”。这个道观的位置就在现在的建安区艾庄回族乡。根据《汴粱路许州长社县创建天宝宫碑》的记载,卢德清在庚子年来到沈村时,得到了当地首领解定等人的支持,他们慷慨地捐出了自己的土地,帮助卢德清创建了这座道观。天宝观的名字来源于道教中的元始天尊,他也被尊称为天宝君。
到了公元1269年,也就是完颜劾里钵至元六年,天宝观按照昌童大王的命令,被升级为天宝宫,这一变动得到了当地人的广泛支持和欢迎。在升级过程中,天宝宫不仅建立了宏伟的宝殿,还绘制和塑造了神像,开辟了云栖堂和香积厨等场所。同时,天宝宫还开辟了农田,种植了桑树和果树,并设置了水硙等设施,以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粮食和物资。
元朝建立后,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二月,朝廷颁布了一道用八思巴文写成的圣旨给天宝宫,要求严格保护这座宫观。同时,势都儿大王也下达了命令,特别保护天宝宫的宫门,并鼓励道教的发展,让道教与国家共同繁荣,永远流传下去。这道圣旨以楷书文言文和八思巴文对照的形式,被镌刻成碑,立在天宝宫内,这块碑至今仍保存完好。这块碑现存于天宝宫的祖师殿前,是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年)七月刻制的,长2.6米,宽1.3米,厚0.3米。碑的上部是八思巴文,下部是汉文,由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书写。
入明以后,天宝宫迎来了大规模的修复与重建。据弘治五年(1492)邵宝《天宝宫碑》记载:“我朝洪武间道士刘希真复之,正统间王士昌修之,景泰间陈洞岩、王道然继之,成化间王泰然又继之。殿堂像设、符箓鼎炬、鼓钟之类凡为老氏之法者俱备。于是始与所谓西之山、东南之河相称,不惟其徒居之,足以事于其道。凡四方太子宾客行经郑、许之间,西之韩、南之楚者皆有所舍。"由此可见,明初天宝宫被道士兴复以后,屡有修建,成为了一座远近闻名的道教宫观陈智超在《金元真大道教史补》中提到“天宝宫现存明代碑石三通,许州知州邵宝《天宝官碑》,正德十二年(1517)徐永《许州天宝宫增修记》,万历二年(1574)辛自修《许州天宝宫重修真武殿记》。根据三块石碑上的记载综合起来看,天宝宫在元朝时期被废弃了,到了明朝洪武年间,道士刘希真又重新将其兴建起来。之后,天宝宫又经历了几次修缮:第一次是在朱祁镇正统年间,由王士昌主持修缮;第二次是在朱祁钰景泰年间,由陈洞岩主持修缮;第三次是在朱见深成化年间,由王泰然主持修缮;第四次是在朱厚照正德年间,由谭一淮主持修缮;第五次则是在朱翊钧万历年间,由胡冼主持修缮。
在统治者的庇护下,天宝宫在鼎盛时期拥有七八十位道士,数百亩土地,以及众多的园林、房舍、竹园、浴堂等财产。然而,到了元末时期,天宝宫一度变得荒凉。到了明朝洪武年间,道人刘希真筹集资金对天宝宫进行了重修。在正统、景泰、成化年间,天宝宫也都有过修葺。清代时,天宝宫又增修了岳飞殿。整个天宝宫总占地面积达到了26000平方米。
1980年被许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建安区组织编制了《天宝宫保护规划》,已于2019年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复;2018年,建安区组织实施了天宝宫东西庑及关圣殿抢险加固工程,使文物古建筑得到了及时维护;2016年至今,建安区为天宝宫实施了防雷、安防、消防等安全工程;2019年,为天宝宫打通消防通道;2020年,再次筹措资金实施消防通道路面硬化等工程。
建筑格局
天宝宫占地26000多平方米,总体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宫内建筑以各个殿宇为中心向两侧展开,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拜亭、岳王殿、关圣殿、玉皇殿、雷祖殿和真武殿,形成了天宝宫古建筑群“九进九出”的基本格局。两侧配套建筑有鼓楼、钟楼、道房、浴塘、香厨等,截至2023年,老君殿和三皇殿已倒塌拆除,另有配殿数十间,宫内有元、明、清、民国石碑50余通。碑刻最大的通高4米余,宽1米余,厚0.35米,最早的立于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1295年),距今已有710年历史。
主要建筑
拜亭
拜亭修建于民国,敞开式三重檐,立四根青石方柱。前柱、后柱背后刻两副对联,一联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另一联为“使尽无限计谋为子为孙临死去只落得一双空手赴阴司始问子孙安在,用出多般巧诈图名图利到头来徒留下千载骂名来地府方知名利皆虚。”
真武殿
真武殿是天宝宫中轴线上最后一座殿宇,建在1.6米的高台之上,象征着稳固。真武殿殿阔九间,进深五间,大殿单檐歇山式,顶覆绿色琉璃瓦,青砖压脊。檐下置三踩重昂斗拱,三梁起架,18根木柱承梁。大殿正面十根青石滚龙柱,龙首铜像自石柱正立面起,龙身翻转腾跃盘绕柱体,迂回于祥云之间,雕工精湛,虚实相间,疏密有致,造型生动,为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
玉皇殿
玉皇殿居中轴线中心,阔3间,深8米,单檐悬山式,绿色疏璃瓦顶,五脊六兽,檐下重昂斗拱,殿内五梁九檩,金柱两根,石柱四根。
关王殿
关王殿内有残余壁画多处,祖师殿年代最久,规模宏大,高10米,阔9间,深4间,殿顶覆盖绿色琉璃瓦,九脊六兽,单檐歇山式,檐下五踩重昂斗拱,前排有滚龙浮雕石柱10根,四角悬有钤铎,风来可咚作响。正面3间开门,室内五梁架,金柱承托。殿中暖阁楹联为:“庙貌与天齐,云来云去风不定,真个是空中楼阁;画工从地起,花开花谢景常新,将毋同海上蓬莱。”
文物遗存
宫内现有元、明、清代碑刻数通,其中尤以《汴梁路许州长社县创建天宝宫碑》和《大元宣谕圣旨碑》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创建碑镌刻于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三月,高3.3米,宽1.3米,厚0.3米。文21行,每行80字,共1680字。寸大楷书,对研究真大道教兴衰及确定天宝宫创建年代有重要价值。圣旨碑为国内极为珍贵的文化瑰宝。这通碑代表了元代碑的基本特点:一是八思巴文蒙古语与文言文合刻;二是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并列,反映元代最高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和给以保护的政策。
相关文化
在元代宫词的繁荣和大量流传天宝故事的时代背景下,元代各民族诗人创作了一组天宝宫词,其中流传下来的较有代表性的有张昱《唐天宝宫词十五首》,顾阿瑛《天宝宫词二首寓感》,马祖常《拟唐宫词十首》等。萨都刺的天宝宫词今已不传,但是今人辑录在金元宫词》中有杨维桢的“和诗”,其中涉及天宝故事的有:“熏风殿阁日初长,南贡新来技香。西邸阿环方病齿,金笼分赐雪衣娘。”(其四)“金屋秋深露色凉,宫监久不到西厢。宁莫窃宁哥笛,鹦鹉无情说短长。”(其九)但是此十二首主要是写当朝宫廷生活的,如:国遗音乐府传,白翎飞上十三弦。大金优谏关卿在,伊尹扶汤进剧篇。"(其二)“宫锦裁锡圣恩,朝来金榜揭天门。老元是南州女,私喜南人状元。”(其五)并且杨维桢在其言中说到:“天历间,余同年萨天锡善于宫辞,且索余和什,通和二十章,今存十二章。”由可以推断,萨都刺所写的宫词应该是当朝之事,但是他在宫词中已经充分运用了前朝典特别是开元天宝时期的宫廷轶事。尽管杨维桢批评官词“拘于用典故”,但是作为和诗衣然大量运用了天宝故事,因此也可以推断萨都刺宫词中可能也有运用。
价值意义
天宝宫作为道教发展史的见证,天宝宫沐数百年风雨,随着朝代更迭,多次被毁,继而重修,仍然保留了较大的宫观规模。现存大殿5座,其他殿宇4座,以明清建筑为主,是河南省保存最完整、最壮阔的古建筑群之一。
参考资料
建安区人民政府关于对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第p052号提案的答复.许昌市人民政府.2024-12-09
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2024-12-09
图说建安|“美在关系”:河南省现存完整、壮阔的明清古建筑群——天宝宫.许昌市人民政府.2023-11-06
图说建安|“美在关系”:河南省现存完整、壮阔的明清古建筑群——天宝宫.许昌市人民政府.2024-12-09
道教名观天宝宫.许昌市民政局.2024-12-09
天宝宫.许昌市建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24-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