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乘教

大乘教

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的相应梵语是“Mahayana”,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略称“大乘”,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传说达摩西来,初到东土曾赞叹“东土神州,好一派大乘气象!”

中国汉地佛教,自隋唐以来,一直即以大乘佛教为主。汉传佛教也事实上成为大乘佛教的主要发展与承传者,并弘扬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世界各地。而北传佛教的另一支晚些时候传入西藏自治区,蒙古等地,形成藏传佛教。到近代,学界一般将大乘佛教专指汉传佛教。

按大乘学说,佛即为救世主,作为教徒,不要一味追求涅盘,更要积极传播教义,去拯救一切众生。这种学说有利于其在社会下层的传播和扩散,文化层次较低者更易接受。北魏后期,甚至少数民族起义,也带有邪教性质,如汾州的山胡起义。

创立

大乘教,中国民间教派组织,北魏佛教盛行,而僧人内部政治﹑经济地位相差悬殊。拓跋宏即位后,佛教内部的派系斗争日益明显地表现为社会阶级的斗争。最高统治者有时支持某些僧侣讲道说法,又严禁另一些僧侣聚徒传教。部分僧侣颂扬明君有道的同时,另一些僧侣却公然毁寺烧经,举兵造反。延兴三年(473)沙门慧隐反。太和五年(481)沙门法秀于京都平城举事,参加者有官僚大族,更多的是平民和奴隶。十四年,沙门司马惠御自称圣王,起兵攻克平原郡。延昌三年(514),沙门刘僧绍起兵于幽州,自称净居国明法王。这些叛逆往往也是宗教上的异端,遭北魏政府的残酷镇压。在刘僧绍起兵失败后一年,爆发了更大规模的大乘教起义,又称“法庆起义”。到元末明初,和白莲教混杂为一支。明朝再分为两支,清朝后,再融成一支民间教派组织。

发展史

虽然这次起兵最终失败了,但是作为北魏时期以宗教为旗帜的规模最大的民变,它深刻反映了北魏末期社会阶级斗争的日益激化,也在很大程度上给予当时摇摇欲坠的北魏政权以沉重打击。

魏书》、《资治通鉴》谓法庆自号大乘,未有提及建立年号。《玉海》以大乘为法庆的年号。

延昌四年七月,北魏以元遥为征北大都督,率军十万,东下冀州。冀州刺史萧宝夤启用当地豪强勃海李壁、封隆之等,会同长乐知府李虔,率州军配合元遥大军镇压起义。同时,北魏还派遣冀州大族清河张始均为行台,与渤海封津高绰等在阵前招降。九月十四日,义军兵败,法庆﹑惠晖及头领百余人被捕殉难,义众被屠杀者以万数。

隋炀帝大业九年的时候,唐县宋子贤善于搞幻术。他住的楼上,每天夜里都有光亮,他能把自己变成佛的样子,并自称弥勒佛出世。他还把镜子悬挂在堂中,墙上显出的都是各种野兽的样子。有人前来拜,宋子贤就告诉他来世的罪恶和业绩。远远近近的人们,都被宋子贤迷惑住了,不久,事情泄露了,官军来逮捕宋子贤。晚上,官军赶到之后把他的住所包围起来。但见有一火坑,士兵便不敢上前。领队的将军说:“这地方平常日子没有坑,我们要平息妖孽的妄为。”说罢率众而进,再也看不见火坑了。宋子贤被擒住后斩首示众。

明朝万历年间大乘教流传於冀东,有蓟州(今天津蓟县)皮匠王森因救狐仙而得异香之术,自称是天真古佛转世,自号法王石佛,称其教为“东大乘教”,有别於以保明寺为中心的“西大乘教”,又称闻香教、八卦教。著有《老九莲》、《续九莲》等经卷,信徒甚众,遍及河北省山东省四川省山西省河南省等地。万历四十二年被捕入狱,五年後病死狱中。其子王好贤发动起义失败。其子孙及徒孙仍世代传教,但屡易教名,清茶门、清净门、收缘门、善友会、弘封教、一炷香、大乘圆顿教、大乘弘通教、圆顿门兴隆派、太上古佛门。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的反邪教立法.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