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丹霞山

丹霞山

丹霞山(中国红石公园)位于中国广东省韶关东北侧的仁化县,总面积292平方千米,北部、西部基本沿新韶仁公路、省道246线为界,东北、东、东南基本沿国道106线和国道323线为界。

丹霞山是南岭山脉中段的的低山丘陵区,山峰海拔不超过500m,山顶平坦,坡陡、麓缓,岩石裸露,成为地貌学上的“丹霞地貌"的命名地,是以丹霞地貌景观为主的风景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属于一个中新生代构造盆地,其地质构造以近水平块状构造为主,其内部的大节理网控制丹霞山块的分布格局而其岩层产状则控制丹霞山的坡面形态。景区属于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丹霞山植被类型独特,动植物种类较为丰富,珍稀植物数量较多。丹霞山包括丹霞山、韶石山、大石山、阳元山、锦江共5个区域,地貌由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石构成,是以世界罕见的壮年期峰林—峰丛式丹霞地貌、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独特的丹霞地貌生物群落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丹霞山景区以自然风景为主题、以赤壁丹崖为特色,集雄、险、奇、秀、幽于一身,目前已开发了长老峰、阳元山、翔龙湖、锦江长廊等四大景区,游览面积近30平方千米。丹霞山景区构成包含三峰、九岩、十二景,即茶壶山、宝珠峰、海螺峰、五象过河、望夫石、蜡烛峰、僧帽峰、童子拜观音、鲤鱼跳龙门等神奇般的景观。

丹霞山是广东四大名山之一,存有众多名门古刹、文人墨迹、摩崖石刻,如明末遗臣李永茂故居、清代淡归和尚创建的别传寺及六祖堂旧址等,是中国著名的游览胜地。丹霞山景区内的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空间分布及营建特点,以独特的方式与丹霞山自然景观相融会,形成了与古代社会历史、传统文化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另外,丹霞山景区已完成200多个地质、生态、人文、非遗和天文的科普研学课程,打造了“野生植物辨认大赛”等一系列旅游教育品牌赛事。

丹霞山自1988年以来分别获得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的评称,并成为中国重要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林草科普基地。

命名

《丹霞山记》是最早出现丹霞山地域名词的著作,但对取名的具体时间源于何时始终不太清楚,以下有两种可能的命名来源:

来源一:

丹霞山的名称来源于明嘉靖三十年(1556年)《锦石岩》中的“水尽岩崖见,丹霞碧汉间”,也有人说来源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诗人殉家行的“丹霞烟留处,黄粱秀未曾”。

来源二: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仁化县志》中《丹霞山水总序》又说传说丹霞山为“烧木佛地’,李公(李永茂)不忍更改其名;”因为“烧木佛”是唐朝邓州丹霞山天然禅师(739~824年)的故事:说天然禅师在惠林寺遇天寒,就焚烧木头佛像来取暖(《祖堂集》);“烧木佛故事”既然是李永茂故乡邓州市丹霞山的事,于是不忍忘本,就用故乡邓州的“丹霞山”来命名仁化的。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的仁化县曲江区两县交界地带,被视为仁化县山,丹霞景区北至丹霞街道办群乐南侧山顶,东北沿国道106线至冷水坑,南部边界基本沿九龙溪(庙仔坑)主河谷至枫树窝顶北侧山谷,往东沿其支谷至龙坑北,景区总面积292平方千米,介于东经113°36'15"~113°46'40″、北纬24°51'49"~25°03′36"之间。丹霞山一带分布有多条古驿道,连接韶关、始兴县南雄市乐昌市等地,是南来北往的重要交通线路。

气候

丹霞山风景区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雨量充沛,冬季温度较低,因为南岭山脉对北方南下寒流形成阻隔,同时因丹霞山海拔高度不高,地势陡峭、河谷深切、且岩石暴露面大,在其沟谷地带形成水湿条件极好的相对封闭的小气候,强化了局部辐射热,从而造成了丹霞山地区沟谷夏干热、冬温暖。丹霞山地区年平均气温为20摄氏度,月平均最高温度在7月为28摄氏度,月平均最低温度在1月为10摄氏度,年降雨量1640毫米,集中在每年的3~7月份,丹霞山年均日照总数1721小时,太阳辐射量107.2千卡/平方厘米,日均每日日照时数4.7小时,7~9月较多,2~4月较少,冬季偶有降雪。

地质

丹霞山在大地构造上属于一个中新生代构造盆地,盆地的地质构造是以近水平块状构造为主,其内部的大节理网控制丹霞山块的分布格局而其岩层产状则控制丹霞山的坡面形态。白垩纪时期,丹霞山是南岭的一个山间盆地,四周山地强烈隆起,盆地内接受大量碎屑沉积,同时洪水与河流又把泥沙砾石带到这里沉积下来,砂岩砾岩一层一层交互沉积形成了一套巨厚岩层;在高温的环境下,沉积物中的铁元素氧化使岩石呈现红色,在地质学上被称为红层。在距今7000年前后,景区地壳上升而逐渐受侵蚀。距今600万年以来,盆地又发生多次间歇上升,平均大约每万年上升1米,岩层间发育了大量的断裂和裂隙,地表流水沿裂隙向下强烈侵蚀导致岩石崩塌,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峡谷和赤壁丹崖的群山,也就是现在的丹霞山。

地形地貌

丹霞山属于低山丘陵区,山峰海拔不超过500m,山顶平坦,坡陡、麓缓,岩石裸露,成为地貌学上的“丹霞地貌"的命名地,是以丹霞地貌景观为主的风景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景区由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石构成,“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以赤壁丹崖为特色。丹霞山的主体像一座红色城郭,山势挺拔,山顶呈脊状而平坦,一般平均海拔为340~40米,最高点为408.7米;周围坡面为悬崖陡坡,因有水平软硬岩层间的差别,常形成突出的悬崖,如西南段的西北坡可见到三层悬崖;因垂直节理发育和岩石含石灰质较多,经溶蚀而产生很多沟和穴,如锦石岩,它兼有石灰岩景观特色;在山麓,由于崩塌物质的堆积,常形成和缓的崩积坡。

水文

丹霞山景区的水系主要由浈江及其一级支流锦江和黄竹河等构成。锦江从丹霞山中部穿过,到东南与丹霞山东麓的浈江交汇,向南在大桥镇汇入北江,通达珠三角地区。锦江从东北流入丹霞盆地,呈嵌入曲流形式,在本区内长约34千米,到达南边后,汇入江。丹霞山地区降水丰富,且山区植被保存良好,故景区内大小河流均常年有水。景区山峰绝大多数为分散孤立状,山顶汇水面积狭小,无雨时山顶冲沟基本无水流,瀑布也断水。丹霞山南面和东南面山谷中则是人工湖(碧湖),湖面汇集了黄沙坑溪和芳坑溪水,过闸后注入锦江。

景区山体岩洞和沟谷山涧中,有数处清泉,丹霞山的清泉主要有乳泉、龙王泉、云岩泉,龙尾泉、喷五泉、芳泉、镜沼泉等。丹霞山形成丹霞山地貌的丹霞组,受到沉积古地理环境制约,丹霞盆地边缘的砾岩。丹霞组上部和中部主要是沙泥质岩石。该地层保水能力差,富水性弱,泉水出露少;因陆源碎屑组成的丹霞组含有裂隙水,又由岩层发育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节理,同时区内有一系列北北东向断裂,所以,在节理裂隙和断层破碎带内可含有裂隙承压水。丹霞组下部以砾岩和砂砾岩为主,厚度约100~500米,局部砾岩层的砾石成分较多为碳酸盐岩组成,含溶洞裂隙水,岩溶发育,含水较丰富。

生物多样性

植物

丹霞山植被类型独特,种类较为丰富,珍稀植物数量较多。丹霞山位于南亚热带的北缘,原生植被具有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过渡的特征。景区维管植物有216科891属2266种,重点保护植物1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分别为中华水韭仙湖苏铁;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9种,分别为金毛狗水蕨香樟木丹霞梧桐花榈木、红豆树、半枫荷喜树中华结缕草。丹霞山包含2270余种高等植物,300余种大型菌类,这里陆续发现了丹霞梧桐、丹霞兰、丹霞篌竹、丹霞瘦脐菇等39个新物种,均为珍稀濒危极小种群

动物

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记录野生动物2000多种,包括兽类49种,鸟类273种,爬行动物72种,两栖动物29种,昆虫1518种,蜘蛛目77种,鱼类等水生动物57种。景区内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黄胸鹀黄腹角雉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豹猫白鹇等。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丹霞山最早的人类活动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鲶鱼转遗址。舜帝时期,丹霞山以东南方向的“韶石”之名流传最为久远,“韶石”据传得名于舜帝南巡登韶石、奏《韶》乐的传说。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军南下平陈,将原本的东衡州改称韶州,“韶”即“取州北韶石为名”,可见隋初“韶石”传说已有相当影响力。

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张九龄大庾岭主持开凿梅岭道,进一步加强了岭南和长江流域、中原等地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唐宋时期丹霞山地区人口增多,锦江、浈江沿岸出现多个村落,上京古道沿线的金龟岩庙、穿窿岩庙、打锣岩庙发现有大量宋代石刻,也证明当时佛教文化在粤北的传播发展盛况。

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清之交朝代更替的时代背景下,大批明朝遗民涌入岭南地区,抗清未果后遁入佛门,使这个时期岭南佛教和僧侣独具特色,这一现象被称为“逃禅”,受当时特殊的外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丹霞山开发度明显增快,形成在奇峰陡崖上建古寺、山寨等特有的文化景观。

建设历程

1928年,中国科学家冯景兰在这个地方考察,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岩、砾岩命名为“丹霞层”。

1938年,科学家陈国把由丹霞层构成的特别漂亮的地貌景观命名为“丹霞地形”。

1976年,丹霞山开始旅游开发,当时仁化县为保护丹霞山名胜古迹,成立了丹霞山管理所。

1980年,景区成立了丹霞山中国旅行社

1980年~1993年,景区正式开放,共接待游客829.8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277.7万,境外游客52.1万,平均每年接待23.56万。

游览简史

秦汉,丹霞山就有得道真人道元在混元洞、狮子岩一带修行。

隋唐时期,丹霞山开始有僧尼经营,在明清时期达到最盛。

魏晋时期,丹霞山已为岭南名胜,韩愈张九龄杨万里都留下了赞美丹霞山的诗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溱水》记载:“两石对峙,相去一里,大小略均,似双阙,名曰韶石。”“此方定是神仙宅”—苏轼是这样赞美丹霞山的。

景观布局

丹霞山是一座天然的红石公园,主要分为巴寨景区、锦江游览区、翔龙湖游览区、阳元石游览区、长老峰景区等。巴寨景区位于丹霞山最西北部,主要景观有巴寨、姐妹峰、观音石、朝天龙到五仙岩、田螺寨等。其中巴寨峰是丹霞山的最高峰,享有“丹霞至尊”之美称;锦江游览区在丹霞山的正中央,将景区分为东西两侧,可以观看锦江沿线的长老峰及阳元石等景点;翔龙湖游览区分布在丹霞山最东南部,景点包括阴元石、玉带桥、秀亭、乘龙台、仙居岩道观及卧龙岗等;阳元石游览区靠近锦江湖畔的丹霞山偏西北部,包括阳元石、玉女拦江、群象出山、通泰桥及文星石等;长老峰景区分布在丹霞山的偏东南方向且靠近锦江湖畔,主要景点有长老峰、锦石岩寺、观日亭等。

主要景点

巴寨景区

巴寨景区在丹霞山西南约10千米处,北至坪岗村南山脊,西至古溪水河谷平原边界,南至古溪—白莲河谷到大瑶山一线,东至锦江风光带西缘,以大体量丹霞山块为特征,是整个风景区地势最高的区域,总面积40多平方千米,当地人俗称大石山,由锦水、田园、村落及仙山琼阁群山组成。仙山琼阁群山是巴寨景区景点的集中地,主要景观有巴寨、姐妹峰、观音石、朝天龙到五仙岩、田螺寨等。其中巴寨峰是丹霞山的最高峰,享有“丹霞至尊”之美称。巴寨峰的山腰是一处百米多高的绝壁,只有一条缝隙能够攀至山顶,是历代战乱时期的天然军事堡垒,在历史上从未被攻破过。

锦江游览区

锦江游览区,将丹霞山的整个风景区一分为二,地理上北至车湾一带董塘河流域至阿婆岩村后山顶,南至锦江口,不包含丹霞电站以上部分丹霞景区内的锦江段,瑶山电站以上部分主要是车湾-夏富平原农耕区,山水田园风光组合,瑶山电站以下主要为曲流峡谷河段。

景区以锦江游船为主线,沿途几十处景点串珠分布,阳元石、群象过江、牧象童、赤壁丹崖、群象过江、金龟朝圣、姐妹峰、茶壶峰等奇景及农村田园秀色一览无余,景区开辟了机动游艇、划船、游泳等项目。

翔龙湖游览区

翔龙湖游览区位于丹霞山南侧谷地,因湖面轮廓酷似一条腾飞的龙而得名,沿湖有龙角山、龙须洞、九龙峰、仙居岩道观等景点20多处,山崖上有古今龙文化石刻。景区从龙头至龙尾总长1350米,水深18米。自然景观有三涧、六峡、九洞、十八峰,山崖上古今龙文化石刻比比皆是。

阴元石 

玉女台向上就是阴元石所在。它高10.3米,宽4.8米。石中有一个洞,洞深4米,洞高5.3米,唇宽0.75米。因其相当相似女性生殖器的石块称之为“如母石”“少阴石”和“生命之门”,示为少女的柔情、芳心。

玉带桥、毓秀亭  

两座桥建于龙腰部的玉带石上,故称为玉带桥。桥上所刻均为古代龙图。过玉带桥可登风月台、乘龙台。电视剧《封神榜之凤鸣岐山》在此拍摄外景。

乘龙台  

这座山恰好位于龙背上,故称乘龙台。乘龙台的崖坡上,有一块黑绿相间的花纹,此纹状如云纹,人称云纹壁。细看又象两条龙,上一条大龙向西,下一条小龙向东,头顶大龙胸部,两龙好像乘云而上,故又称云龙壁。

仙居岩道观

仙居岩道观位于翔龙湖畔,是张道陵南游时居住的地方。后人为纪念张天师降白虎,救青龙的恩德,便在此建庙,供于香火。据说原有道观三间,道房五间,水池一口,其基础保存至今。

卧龙岗

卧龙岗是丹霞腹地的一座海拔约200米的小山岗,与两侧山丘形如一条飞龙静卧在丹霞群山之间。因地处丹霞峰林中心地带,“360度都是风景”,环视,则长老、宝塔、僧帽、望郎归、蜡烛石、羊州、破军诸山石,尽归于心。与翔龙湖之水龙相匹“孤留一柱撑天地,俯视群山尽子孙”。

阳元山游览区

阳元山游览区位于锦江河畔,与长老峰隔江相望,因有“天下第一奇石”——阳元石而得名,以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保存完好以及发育最典型的丹霞石墙、石柱和石拱地貌为特色,主要景点有阳元石、九九天梯、双乳峰、睡美人、七座天生桥、三处古山寨及众多拟人拟物、拟兽拟禽的山石造型等。

阳元石

民间称为祖石、求子石、卵头石,高28米,直径7米的神奇无比的石柱。在丹霞地貌中属石柱类型。阳元石的名字是取它的阳刚之阳、元气之元,即阳刚之气。

玉女拦江

玉女拦江也称地母岭、睡美人,坐落在阳元山西北面。沿着锦江流水方向远眺,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由数个山峰组成的美丽曲线,体态宛若一位横卧着披散着长发的少女。

群象出山

“群象出山”位于阳元山东部,一群山峰宛若一群大象。山顶建有亭子的是头母象,如同头戴皇冠。群象随着天气的阴晴而变化,有时象临江饮水,有时象披云驾雾。

传说以前因锦江河道狭窄,流水曲折不畅,每逢大雨,洪水泛滥百姓苦不堪言。天宫的长老仙翁得知此事,即命五匹神象钩挖河床,命五匹仙马把水赶入浈江。从此以后这里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神象也化为一处美景“群象过江”,五马也耸立南端,成为“五马归槽”一景,仙翁驻足江边成为长老仙翁,后人为了纪念长老仙翁,把主山称为“长老峰”。

通泰桥

通泰桥又名通泰石桥,位于阳元山风景区阳元山西北面,是一座自然形成的天然石拱桥,是由于流水顺着裂隙将内部蚀穿,桥体与山坡分离从而形成的。阳元山游览区现发现有自然天生桥七座,通泰桥是其中最大的一座,长50米、内拱跨度38米、拱高15米、桥面宽6~8米,桥身最薄处厚3米,桥面平整,造型极似中国古桥之王——赵州桥,被人称之为“中国丹霞第一桥”。

文星石

文星石又名“文峰山”“将军寨”,相传北宋年间,余靖曾在此书院就读,其后名列科第,官至宰相。公元1043年,余靖奉命平定北方契丹族的外侵,契丹大败。民间传其人文武双才,上马为将下为官,故亦把其就读之地文星石称为“将军寨”。文峰书院最鼎盛时有一间书厅,七间起居室和一座桃李园,还在起居室顶上石壁另辟有文昌帝祠,早晚供奉,祈求金榜题名,登科及第。

长老峰景区

长老峰景区是历史最悠久的游览区,位于丹霞山偏东南的锦江河畔,它由长老峰、海螺峰、宝珠峰三峰构成,三级绝壁和三级崖坎构成3个最典型的赤壁丹霞景观层次。长老峰、阳元石和阴元石。长老峰景区又分上、中、下3层,上层有座“御风亭”,中层有别传禅寺、通天峡,下层多赤壁丹崖。下层景观以锦石岩为中心,主要有锦石岩寺、梦觉关、幽洞通天、龙鳞片石、赤壁丹崖等特色景观。

长老峰

其山主体山峰的形状仿如一艘巨轮,宝珠峰在船尾,峰顶东北端崛起一块红石,就像船舵一般,因此而得名。

锦石岩寺

锦石岩寺地处丹崖赤壁,锦石岩寺由若干个天然的洞相连,长100多米,北宋时由法云居士开辟为佛家净土,现依洞而建有七佛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全系利用天然洞穴构筑。大雄宝殿内崖壁上的自然奇观,即可以变色的龙鳞石长20多米,宽1~1.5米,被称为天下一绝。

观日亭

观日亭位于丹霞山长老峰景区,视野开阔,可面对面东部群峰,在这里,你可以凭栏眺望,看着朝阳缓缓突破云层从群山中升起,观看日出、博览群山及丹霞地貌景观等。

其他看点

丹霞山科研教育基地

丹霞山长期为科研科普、研学实践、环境和自然教育搭建了优质的平台,先后被评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国家林草长期科研基地”“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全国自然学校”等。

丹霞山科研教育基地已研发了科普课程200余个,培养了科普达人近百人,涵盖了地质地貌、生物多样性、人文历史、天文气象、农耕文化等主题,充分发挥了丹霞山的科学价值,把丹霞山建设成为一所自然的大学,让青少年在这里享受优质、生动、有趣的科普服务。此外,丹霞山打造了丹霞山科普志愿者训练营、中国丹霞进校园、《奇美天成丹霞山》图书漂流科普讲座、丹霞山自然观察大赛等一系列的科普品牌活动,带动国内40多家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共同开展同类活动。

文化活动

体育赛事

2019年12月15日,丹霞山举行国际山地马拉松赛,共有来自15个国家,中国的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的6357名选手参加,比赛路线包括全程山地马拉松路线(42.195公里)、半程马拉松路线(21.0975公里)及欢乐跑路线(5公里)。

2021年10月26日,韶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农行杯”第十四届穿越丹霞山50公里徒步赛在景区举行,共有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省内外近万名选手进行参与,比赛路线包括丹霞山南门到丹霞山正门的穿越组路线、丹霞山南门到佛山高明碧桂园凤凰酒店欢乐组路线及丹霞山南门到鹧鸪石村亲子组路线。

2021年12月12日上午,丹霞山举行“农行杯”2021环丹霞山自行车赛,有来自广东省内各地的运动员和骑行爱好者2000人参加,比赛分为男子公开组(68KM)、男子中年组(38KM)、男子本地组(38KM)、女子公开组(38KM)、骑游挑战组(38KM)、骑游体验组(20KM)六个组别,起点为丹霞山南门,终点为丹霞山正门。

2022年11月27日,“农行杯”2022丹霞山马拉松赛在景区举办,“农行杯”2022丹霞山马拉松赛参加人数1万人,设置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欢乐跑三个组别。全程马拉松由丹霞山正门(起点)出发,经阅丹公路到丹霞山南门(终点),赛事路线蜿蜒曲折,十分考验选手的速度和耐力。半程马拉松和欢乐跑起终点均设在丹霞山正门,其中欢乐跑全程5公里,可充分领略丹霞山经典景区风光。

科普活动

2023年4月22日至28日,丹霞山、雁荡山等29家地质公园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联合组织举办了以“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第四届亚太地质公园周暨第54个世界地球日之“友好姊妹公园互展互动”线上线下系列科普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

2022年6月11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丹霞山举办了系列体验活动,以游园会的形式开展,带领游客欣赏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里的古摩崖、古山寨、古寺庙等文化遗产,体验茶文化、陶文化、红豆文化、艾文化等非物质遗产,发展丹霞山文化活动项目。

开发与保护

开发

2012年,建设环丹霞山生态旅游景点景区及配套服务设施。

2015年,丹霞山景区进行建设,工程阶段有一期和二期,其中一期部分分为文峰塔广场至卜古岭山脚,全长约1.4公里,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附属工程预计年底完工;二期部分为卜古岭至丹霞山山门段,全长约3.3公里,为绿道中的生态旅游景观带。

2016年,丹霞山景区项目立项,主要工程内容包括建设旅游步道16.8公里,新建5座旅游公厕共750平方米,改建5座旅游厕所共300平方米,建设地质遗迹保护点20个、地质灾害治理点5个、保护站5个共2000平方米。

2019年,景区建设丹霞山生态南北防火通道配套设施。

2019年,仁化县大力实施环丹霞山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连片创建工程,重点围绕环丹霞山23个村(居),250个自然村开展道路连片、设施连片、产业连片、文化内涵连片“四个连片”建设,打造“一个中心,两大环线,三个主体功能区,四大门户”空间格局,形成环丹美丽乡村示范区,让环丹霞山村庄与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形成资源互补、客源共享、联动发展的局面。

保护

丹霞山景区落实并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家林草科普基地管理办法》,利用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公众教育功能,开展一系列的科普宣教活动,近几年来推出了“自然写作大赛”“自然笔记大赛”“观鸟大赛”“观星大赛”“野生植物辨认”等系列自然观察活动,传播林草科学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方便公众共享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和生态保护成果。

2016年10月14日,仁化县公安局森林分局丹霞山派出所揭牌,丹霞山森林派出所正式成立运作主要是打击丹霞山涉林违法犯罪和维护丹霞山林区治安稳定。

相关文化

丹霞山独特的地貌特征与优越的环境资源为古人类的繁衍生存提供了物质条件,在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下,形成了新石器文化、山寨文化、寺庙文化、古墓葬文化、摩崖石刻等类型丰富的文化遗产群。

新石器文化

鱼转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丹霞山地区最早的文化遗存,位于周田镇西南,与浈江相邻。遗址发现有房基、柱洞、灶坑、窖穴等遗迹以及陶器、石器等遗物。石器有磨制和打制两类,部分为半成品和坯料,表明这里曾是制作石器的场所。出土陶器有夹砂粗陶、泥质软陶和磨光黑灰陶,以夹砂灰陶最多。鲶鱼转遗址的遗迹遗物特征与石峡文化基本相同,证明丹霞山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已存在聚落。

山寨文化

“逢山有寨,逢寨有门,逢门必险”,是丹霞山古山寨数量多、地势险、防御强的总结概况。经此次调查初步统计,仍保存寨门和房屋遗迹的古山寨共有67处。现存山寨的兴建年代以晚清和民国时期为主,如建于清同治年间(1861—1874)的平头寨、民国七年(1918年)造的光龙岩、民国八年(1919年)重修的仁城禄意堂等。位于断石村以西1公里阳元山顶的细美寨,海拔286米,坐东向西。明朝末年,当地车头村豪绅吴德彰举家在山顶结寨以避战乱,名“细美寨”。清咸丰年间(1851—1861)吴氏族人上山避乱,重修此寨。细美寨三面悬崖峭壁,一面开凿有石级可登,称“九九天梯”,三重寨门均为红砂岩条石构筑,扼上山之咽喉,地势异常险要。位于山顶的主寨门与垛口、掩体、箭道等组成一套完备的防御体系。

寺庙文化

唐朝六祖慧能在曹溪弘法,以韶关南华禅寺为核心的粤北地区成为佛教文化重镇。位于长老峰中下层的锦石岩寺是丹霞山历史最为悠久的宗教场所,唐末五代十国就有僧人居住,北宋僧人法云在此建庵造寺。丹霞山佛教寺庙共18处,道教和泛神类庙宇共5处。北宋年间(960—1127年)的寺庙除锦石岩寺以外,以金龟岩庙最具代表性。金龟岩庙位于韶石腹地的金龟岩上,有东、西两个并列的贯穿洞穴。庙内现保存有供桌、柱础、石砖等各类石构件,表面雕刻精美纹饰,并有石臼、水池等生活设施。

古墓葬文化

丹霞山地区分布众多古墓葬,主要有僧侣塔墓、岩穴式墓葬、瓮棺等几种形式。僧侣塔墓均分布在长老峰一带,以锦石岩寺和别传寺僧侣塔墓最多。别传寺僧侣塔墓群建设年代多为清代,红砂岩砌筑,塔墓由底座、塔身、塔刹组成,塔周围的弧形护墙及半圆形祭台与当地传统客家墓葬形制类似,是佛教葬俗文化吸收地方丧葬习俗的表现。岩穴式墓葬,即利用丹霞地貌山体中由自然侵蚀形成的洞穴或凹窝作为墓穴,如川岩岩棺。这种与自然地貌紧密结合的葬式也是丹霞山别具特色的一种墓葬形制。普通民众墓葬以简易的瓮棺葬为多,反映了当地客家人长期沿袭的二次葬俗。

摩崖石刻

丹霞山摩崖石刻主要分布于长老峰、海螺峰、宝珠峰一带,又以锦石岩寺别传寺最为集中。此外,众多的岩庙、山寨内都留有石刻,内容包含记事、题词、游记、诗文、楹联等多种题材,年代从北宋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丹霞山锦江河岸还发现有岩画,相对集中分布在三处区域:芙芷坝东岸、芙芷坝北岸(图5)与丹霞山景区。丹霞山岩画多为线刻形式,有鹿、马、人物、塔、船等生活化的图案,同时还有莲花、莲瓣、经幢等佛教图像,为研究锦江古河道的开发利用历史、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重要线索。

重要事件

重要荣誉

1988年,丹霞山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5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4年2月13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丹霞山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2010年,广东丹霞山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2021年11月,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入选广东最美森林旅游目的地。

2021年11月,广东丹霞山成广州市中小学生唯一指定市外研学基地。

2022年4月,丹霞山入选“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23年5月,丹霞山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学技术部公布首批57个国家林草科普基地。

2023年5月18日,广东韶关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得2023年度广东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热点事件

2021年,广东省林业局首次启动了全省优秀自然教育基地、自然教育之星和优秀自然教育课程评选工作。当年丹霞山入选“广东省优秀自然教育基地”、科普导师顾丽娟入选“自然教育之星”、《奇美天成丹霞山》入选“优秀自然教育课程”,斩获三大奖项。

2021年11月,广东省林业局公布了首批广东省自然教育之星、广东省优秀自然教育课程、广东省优秀自然教育基地,三大奖项丹霞山均榜上有名,自然教育品牌持续提升。

2022年9月,继韶关丹霞山入选广东省林业局评选的首批5家“2022年广东省高品质自然教育基地”之后,近日丹霞山科普导师马丽荧入选广东省林业局2022年“广东省自然教育之星”、《红石头的故事——了解丹霞地貌沉积过程》入选“优秀自然教育课程”,再度蝉联自然教育工作三大奖项。

参考资料

黄莉萍,王朝阳,宁济沅.翻译目的论视阈下丹霞山文化旅游资料的翻译策略[J].韶关学院学报,2020(7):68-71.维普网.2023-06-13

“6.26”国际禁毒日,徒步丹霞,来一场自由的行走.微信公众平台 韶仁禁毒.2023-07-02

杜志,甘世书,郭韦韦.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森林景观格局分析.维普网.2023-06-13

丹霞山景区.广东省人民政府.2023-06-30

..2023-07-02

丹霞山这份奖励,最高10000元!人人可参加,八月底才截止!.韶关市丹霞山管委会.2023-06-14

《亲历者》编辑部编著,广州旅行 Let's GO 第3版,中国铁道出版发社,2018.03.第140-141页 .文津搜索.2023-06-14

龙跃海.丹霞山有着不一样的“天空”[J].中国科技财富,2022(5):60-61.维普网.2023-06-13

丹霞山景区总体规划文本.韶关市丹霞山管委会.2023-07-06

十大线路推荐,丹霞山旅游带你嗨!.丹霞山景区管理委员会.2023-07-06

宋林华主编,喀斯特与洞穴风景旅游资源研究 喀斯特与洞穴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地震出版社,1994.08,第250-255页.文津搜索.2023-06-30

郑宗清.丹霞山地质公园的建设及其管理问题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99-104.维普网.2023-07-07

吕凤霄(图).世界自然遗产地——广东省丹霞山[J].广东园林,2021(6):-I0010.维普网.2023-06-13

..2023-07-02

敖惠修,何道泉.红石公园 绿色宝库——丹霞山植物揽胜.维普网.2023-06-14

再登热榜!丹霞山入选广东A级景区满意度排名TOP15名单.韶关市丹霞山管委会.2023-06-14

喜讯!丹霞山入选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韶关市丹霞山管委会.2023-06-14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学技术部公布首批57个国家林草科普基地.韶关市丹霞山管委会.2023-07-11

张德玉主编,中国地理未解之谜,北京出版社,2008.01,第301页 .文津搜索.2023-07-07

丹霞山之谜 | 丹霞山之名的由来.微信公众平台 仁化旅游.2023-07-02

崔俊.云半结庐——丹霞山文化遗产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15):156-160.维普网.2023-06-13

李玉钧.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研学旅行设计与实践[J].地理教育,2020(10):54-56.维普网.2023-06-13

宁妍妍主编,园林规划设计学,白山出版社,2003.12,第475-500页.文津搜索.2023-06-30

榜上有名!丹霞山入选首批国家林草科普基地.韶关市丹霞山管委会.2023-06-14

李乡状主编,福建广东海南行 下,吉林文史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10,第113页.文津搜索.2023-06-30

[1]陈韵如. 丹霞山景观危岩监测方法研究与防治方案设计[D].中国矿业大学,2020.DOI:10.27623/d.cnki.gzkyu.2019.000427.中国知网.2023-08-27

去年至今,韶关丹霞山又现7个植物新种,生物多样性保育成果丰硕.网易新闻.2023-07-02

来!一起守护丹霞秘境里的“小精灵”.韶关市丹霞山管委会.2023-06-14

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中国政府网.2023-07-02

这样的广东北部,万万没想到.丹霞山景区.2023-06-14

李贞,保继刚,覃朝锋.旅游开发对丹霞山植被的影响研究[J].地理学报,1998(6):554-561.维普网.2023-06-13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韶关市人民政府.2023-07-07

生态明珠——广东丹霞山.韶关市丹霞山管委会.2023-07-07

【国庆】“十一”黄金周畅游丹霞山,原来这些是不容错过的点!.仁化县人民政府.2023-07-02

郝娟菡,图说天下 国家地理 今生要去的100个中国5A景区,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08,第75页.文津搜索.2023-06-30

丹霞山:山水画卷——翔龙湖游览区.仁化县人民政府.2023-07-02

丹霞山:阳刚之山——阳元石游览区.仁化县人民政府.2023-07-02

丹霞山:仙山琼阁——巴寨景区.仁化县人民政府.2023-07-02

丹霞山:卧龙岗景区.仁化县人民政府.2023-07-02

丹霞山:阳刚之山——阳元石游览区.仁化县人民政府.2023-07-06

每周一景——通泰桥.微信公众平台 丹霞山旅游.2023-07-02

《亲历者》编辑部编著,广西自驾Let's Go 会说话的广西自驾书 最新超值版,中国铁道出版社,2013.08,第123页.文津搜索.2023-06-30

保继刚,彭华主编,韶关市旅游发展规划研究,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6.07,第125页.文津搜索.2023-08-02

韶关市公安局关于2019丹霞山国际山地马拉松赛临时交通管制的通告.丹霞山景区.2023-06-14

2019丹霞山国际山地马拉松开跑.央广网.2023-07-02

第十四届穿越丹霞山50公里徒步赛正式开赛,成绩新鲜出炉→.韶关市丹霞山管委会.2023-06-14

极速丹霞·蹑影追风丨“农行杯”2021环丹霞山自行车赛将于12月12日开赛.韶关市丹霞山管委会.2023-06-14

丹霞山“三大赛事”热力回归释放“户外运动天堂”精彩魅力.潇湘晨报.2023-06-14

韶关:三大体育赛事蓄势待发.广东省体育局.2023-07-02

第四届亚太地质公园周暨第54个世界地球日之“友好姊妹公园互展互动”系列科普活动精彩回顾.韶关市丹霞山管委会.2023-06-14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丹霞山系列体验活动太可了!!.丹霞山景区官方公众号.2023-06-14

关于成立黄坑镇环丹霞山生态旅游景点及配套服务区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仁化县人民政府.2023-07-02

刘锋调研县城至丹霞山绿道项目建设.仁化县人民政府.2023-07-02

关于丹霞山基础设施建设和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的批复.仁化县人民政府.2023-07-02

丹霞山生态南北防火通道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招标公告.仁化县人民政府.2023-07-02

道路连片建设助推环丹霞山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连片建设.仁化县人民政府.2023-07-02

丹霞山森林派出所正式挂牌成立.仁化县人民政府.2023-07-02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入选广东最美森林旅游目的地,周末约起!.韶关市丹霞山管委会.2023-06-14

喜讯!广东丹霞山成广州市中小学生唯一指定市外研学基地.韶关市丹霞山管委会.2023-06-14

科普资讯|第五届广东科普嘉年华圆满落幕!.丹霞山景区.2023-06-14

喜讯!丹霞山再度荣获广东自然教育三大奖项.韶关市丹霞山管委会.2023-06-14

丹霞山囊括广东自然教育三大奖项.韶关市丹霞山管委会.2023-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