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兰(学名Danxiaorchis singchiana J. W. Zhai, F. W. Xing \u0026 Z. J. Liu),全称丹霞山无叶兰,为腐生兰花,与宽距兰有亲属关系,属于兰科、树兰亚科、布袋兰族。由于丹霞兰平时很难找到踪迹,只有在花期才会隐现出神秘的身形,因此丹霞兰还有一个绰号叫“鬼兰”。

目前(2013年)全球仅在中国广东仁化丹霞山发现,分布非常狭域,均生长在山中潮湿、阴暗、人迹罕见之地,移植难以成活。总数不到百株,属于极度濒危的物种。

形态特征

通体嫩黄,没有叶子。

与其他兰花不同,丹霞兰唇瓣基部双囊状的结构,唇瓣上“Y”形的附属物等形态特征,明显区别于兰科所有已知的属。

丹霞兰也迥异于植物界的其他无叶花卉。其他无叶花卉其实有花有叶,只是“花叶不同期”,开花时不见叶,长叶时不见花,花叶在不同的季节生长。而丹霞兰却是终其一生都不长叶子,因此十分罕见。

生长环境

丹霞兰没有叶子,无法通过光合作用获得生长所需要的大量养分,只能通过周围环境中的真菌盗取养分来维持生长,它和真菌之间存在着互惠互利、互相依存的关系。由于它的生长极度依赖独特丹霞地貌中的真菌,因此当人类将它移植到外地后极难成活。

分布范围

中国广东丹霞山

发现经过

丹霞兰是在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被驴友朱家强发现的。2010年5月1日,朱家强在一座小山谷中发现了一片竹中的小空地,布满了枯叶枯藤,周围十多平方米内没有任何一棵植物,但在满地枯叶中却长着约6棵俏丽的兰花。这种植物只有鲜花没有绿叶,花朵的颜色特别的鲜艳,通体金黄。怒放的娇嫩花朵与满地枯败的残枝落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回到家后,朱家强将自己拍摄的兰花照片发到了网上,但所有的兰花爱好者、科研人员见了之后均无法说出这些怪兰的确切身份。

2011年4月,朱家强再次来到了发现怪兰的地方,却发现一棵兰花都没有。经过在四周搜索着,最终在约1公里外的另外一个山谷发现了20多棵怪兰。研究人员事后发现,怪兰的生长地点每年都不同,它们在不同地区探出头来。

朱家强采摘了一棵怪兰,种植在家中的花盆里。但在日常观察中他发现了更加奇怪的现象。除了短短十多天的花期能在土壤外观察到花茎花朵外,其余时间除了花盆里的泥土外什么都见不到。

2013年4月,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命名为“丹霞兰”。“丹霞兰”的发现,补充了布袋兰族的资料,为东亚-北美地理区系起源的研究和兰科的进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也增加了兰科植物特别是腐生类群的多样性,丰富了世界兰科植物的基因库。

研究

兰科植物的适应性进化一直是生物进化研究的重要课题,兰花有达尔文花之称,备受进化论生物学家关注。国家兰科研究中心主任刘仲健教授介绍,丹霞兰为腐生兰花。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这种奇特的兰花与宽距兰有亲缘关系,同属兰科树兰亚科布袋兰族,但因其唇瓣基部双囊状的结构和唇瓣上“丫”形附属物等形态特征及其明显分子遗传距离而区别于兰科所有已知的属。

研究结果显示,丹霞兰属所在的布袋兰族中的13个属呈典型的东亚一北美分布模式,而丹霞兰的发现填补了布袋兰族东亚一北美迁移进化格局缺失的重要一环。

中科院华南植物所邢福武介绍,仁化县因特殊的丹霞地貌闻名于世,其特殊的地貌铸就了它特殊的植物区系。丹霞兰作为仁化县独有的属种,其独特的生存策略和技巧都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力证。

科学家们告诉记者,丹霞兰现发现21株,地球上不超百株,已是极端濒危物种,务必呼吁社会好好保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