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头鸦雀
棕头灰冠鸦雀(黑枕黄鹂普通亚种:Sinosuthora webbiana),又名粉红鹦嘴、乌形山雀、红头仔等,是鸦雀科棕头鸦雀属鸟类。雄性体长115毫米~126毫米,雌性体长121毫米~135毫米,体重10克~12克。嘴粗短而厚。雌雄羽色相似,头背部及两翅等上半身处红棕色,腹、尾部暗褐色,腹中部淡黄色。棕头鸦雀分布在中国、朝鲜、越南等东亚地区,留鸟。栖息于中等海拔的灌木丛、草丛中,也会进入园圃、公园中。棕头鸦雀种群数量较丰富,于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2000年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研究历史
命名与分类
1852年,英国鸟类学家约翰·古尔德(John Gould)首先描述了这一物种,并将其归入小鸦雀属(Suthora)。英国动物学家乔治·罗伯特·格雷(George Robert Gray)将其命名为Suthora webbiana,以纪念英国植物学家菲利普·巴克·韦伯(Philip Barker webb)。之后棕头鸦雀曾经属于鸦雀属(Paradoxornis)小鸦雀亚属(Suthora),置于鹟科(Muscicapidae)的画眉亚科(Timaliinae)中。棕头鸦雀现在归于从鸦雀属中划出的棕头鸦雀属(Sinosuthora)中。
亚种分化
棕头鸦雀分化复杂,曾经划分为2个亚种组——红翅缘亚种组和褐翅缘亚种组,12个亚种。随后,2个亚种组提升为2个独立种,褐翅缘亚种组分出褐翅鸦雀(Sinosuthora brunnea)。新的棕头鸦雀仍包括红胸亚组和灰胸亚组,包含9个种。最新的分类中,灰胸亚组也独立划分为灰喉鸦雀(Sinosuthora alphonsiana)。棕头鸦雀共包含6个亚种,具体信息如下:
形态特征
棕头鸦雀体形较麻雀(Passer spp.)稍小,体长11厘米~13厘米,体重10克~12克。雌雄羽色相似。嘴粗短而厚,黑褐色或暗褐色,先端颜色较浅,沾黄色或黄褐色。虹膜褐色或暗褐色,眼圈不明显;眼先、耳羽和颊侧棕栗色或暗灰色。成鸟夏羽额自头顶至后颈甚至延伸至上背为红棕色,头侧较头顶稍淡;背、肩、腰和尾上覆羽棕褐色或带黄的橄榄褐色,有的微沾灰、呈橄榄灰褐色。尾羽暗褐色,基部外羽缘橄榄褐色或稍沾橄榄褐色,中央一对尾羽多为橄榄褐色,具隐约可见的暗色横斑。两翅覆羽棕红色,飞羽多为褐色或暗褐色,除小覆羽和第一枚飞羽外,其余各羽外缘为栗棕色,于羽基往先端渐淡,内翈羽缘淡棕色或淡玫瑰棕色。颏、喉及上胸粉红或玫瑰棕色,具细微的暗红棕色纵纹,腹、两胁和尾下覆羽橄榄褐色或淡褐色,腹中部呈皮黄色或淡棕黄色。脚铅褐色或粉灰色。幼鸟羽色与成鸟相似,但较苍淡。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棕头鸦雀全部分布于东亚,范围北至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经中国东中部和西南部,向南延伸至越南北部及缅甸东北部。
栖息环境
棕头鸦雀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2000米的中低山阔叶林下的次生林和混交林林缘灌丛地带,也栖息于林下植被、疏林草坡、竹丛、低矮树丛和高草丛中。棕头鸦雀为留鸟,部分游荡,栖息地会随季节变化有所不同,春季由海拔低的农耕区向森林环境迁徙,冬季则由高海拔向低海拔迁徙。冬季栖息地较为固定,主要于山坡草地、山脚和平原地带的地边灌丛中活动,有时也进入果园、庭院、苗圃中活动,背风、坡度不大,覆盖度大的灌丛间是其夜宿地。
生活习性
棕头鸦雀性活泼,好群栖,繁殖时分散成对活动。棕头鸦雀常在灌木或小树枝叶间攀缘跳跃,一般做短距离低空飞翔。棕头鸦雀常在日出前1小时左右开始活动,日落后的1小时左右归宿,活动范围在3千米~5千米,路程5千米~10千米,垂直高度300米之间。下雪、大风等恶劣天气,日活动时间缩短。棕头鸦雀鸣声低沉而急速,较为嘈杂。叫声为重复多次的短间隔高音,间杂有短促的“呸”声,有时仅作连续的“啾”声,整体为持续而微弱的啾啾叫声。棕头鸦雀主要以昆虫为食,占食物总量的80%以上,也吃植物果实与种子等,午后饱食后多去饮水。棕头鸦雀遇雀鹰(Accipiter nisus)、红隼(Falco tinnunculus)、灰背隼(Falco columbarius)等天敌时迅速躲入灌丛中,一声不鸣。
生长繁殖
繁殖时期
中国南方等热带亚热带地区,棕头鸦雀的繁殖期为4月~8月,1年繁殖2-3窝。中国北方等温带地区繁殖期稍晚,多在5月~7月,1年繁殖1窝。
求偶
在棕头鸦雀群体中,雄鸟主动追逐亲近雌鸟,雌鸟仍在群体内活动。追逐行为反复多次后,雌鸟会飞离群体,雄鸟立即跟随飞去。繁殖期群体内鸟的数量逐渐减少,逐渐见不到集群活动。
筑巢
棕头鸦雀通常在灌木丛或竹丛中筑巢,筑巢时雌雄共同参与。巢距地0.4米~2米。巢呈杯状,巢口圆形或椭圆形。鸟巢主要由茅草叶、青竿竹、树皮纤维筑成巢壁,巢外壁常敷以青苔和蛛丝,巢内壁以极细的植物纤维编织,或铺垫毛发、细草茎、棕丝。巢外径6厘米~10厘米,内径4厘米~6厘米,巢高6厘米~9厘米,巢深5厘米~7厘米。筑巢期间亲鸟夜不宿巢,筑巢期5天~6天。
产卵孵卵
雌鸟在筑巢完成后第2天开始产卵,每日产汽车公司1枚卵。每窝产卵3枚~5枚。卵为蓝绿色、粉绿色或乳白色、光滑无斑。卵呈卵圆形、长卵圆形或阔卵圆形。卵长径为15毫米~19毫米,卵短径为12毫米~13.4毫米,卵重1.5克~2克。雌雄鸟轮流孵卵,但雌鸟孵卵时间远多于雄鸟,夜间雌鸟孵卵过夜。孵卵期12~14天。早成雏一般在两天内出齐,出壳后,卵壳被亲鸟衔走,未出的卵会被亲鸟清出巢外。
育雏
棕头鸦雀有喂食、警戒、鸣叫、叼粪、攻击、抱暖等育雏行为。雌雄鸟轮流进巢育雏。刚出壳前两天内,亲鸟不离巢为雏鸟保暖,且第三天才开始喂食一些昆虫幼体,次数也较少。育雏中,亲鸟在巢中停留时间很短,离巢时间较长。随着雏鸟日龄的增长,育雏次数逐日增加。每日有3次育雏高峰,第一次为6时~7时,第二次为10时~11时,第三次为19时~20时。育雏期12天~13天。
生长发育
初出壳的雏鸟全身裸露,体鲜肉红色。双眼紧闭,眼泡大而黑。耳区有一碗状凹陷。雏鸟嘴裂大,嘴呈淡黄色或黄色,上嘴近前端黑色。腹部膨大,呈梨形。肛门向上,肛周有卵黄。跗黄白色。透过皮肤可见黑色羽芽原基。头大颈细,四肢细弱,伏卧蜷缩于巢底。会张口求食。
雏鸟2、3日龄羽芽原基黑色加深,皮肤肉红色稍暗,耳区凹窝明显变大。4日龄眼半睁开,翼羽区长出羽芽。5日龄眼睁开,体羽芽出,会叫。6、7日龄羽鞘破放、羽芽有少量放缨。8、9日龄翼羽区飞羽长出羽片。10、11日龄体羽全部放缨。12、13日龄随亲鸟出巢。
刚出巢的雏鸟,常立在原地不动,仍需喂食。一天后雏鸟开始在树枝上跳跃移动,三天后可随亲鸟作短距离飞迁,一般五天后自己觅食。之后,仍和亲鸟组成家族集群。秋后,各家族集合在一起,形成较大群体,直至第二年进人繁殖期才配对分散。
物种现状
种群现状
棕头鸦雀种群数量较丰富,常见且分布广泛,不存在重大威胁,种群数量评价为稳定。
保护级别
2000年,棕头鸦雀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参考资料
棕头鸦雀.物种2000.2024-08-25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中国野鸟图库.2023-01-13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4-08-25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棕头鸦雀.2023-01-13
棕头鸦雀.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1-13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202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