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鸮
短耳(黑枕黄鹂普通亚种:Asio flammeus),又名夜猫子、短耳猫头鹰、猫头鹰等,是鸱鸮科耳鸮属鸟类。体型大小似长耳鸮(Asio otus),体长340~423毫米,体重206~475克。面盘突出,背部呈棕色布白色斑点,下体苍白覆胸纹。头部前部各有一簇不显眼的短直耳羽簇,形似哺乳动物耳朵。
短耳鸮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遍布除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外的每个大陆。主要栖息于平原和沼泽地带,在开阔的乡村中也经常能看到。短耳鸮常在白天活动,以老鼠、鸟类、昆虫和青蛙为食,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作用。
短耳鸮全球种群数量约120万~210万只(2021年),于2021年被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收录进《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并评定为二级保护动物,同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定为无危(LC)物种。
形态特征
短耳鸮体形似长耳鸮,体重206~475克,体长340~423毫米,翼长340~423毫米,翼展350~1100毫米。上体呈黄褐色,满布暗褐色的宽阔羽干纹;下体棕白,胸部棕色显著,并满布黑褐色纵纹。成鸟面盘发达,眼周黑色,颏、眼先及内侧眉部均白,但眼先缀以黑羽,面盘余羽棕黄,而杂以黑色羽干狭纹。耳羽簇短小不外露,呈黑褐色,而具棕色羽缘。肩及三级飞羽纵纹较粗,纹的两侧更生出枝纹形成横斑,外还缀有白斑。翅上小覆羽黑褐色,并缀以棕红色斑点。中覆羽及大覆羽亦黑褐色,外翈有大型白色眼状斑。初级覆羽几纯黑褐色,有时缀以棕斑。外侧初级飞羽棕色,羽端微具褐色斑点,并杂有黑褐色横斑。最外侧3枚初级飞羽先端全为黑褐色,次级飞羽外翈呈黑褐色与棕黄色横斑相杂装,内翈几纯白色,仅在近羽端处具黑褐色细斑。腰和尾上覆羽几纯棕黄色,无羽干纹。尾羽棕黄色而具黑褐色横斑和棕白色端斑。雌雄外形相似,雌鸟体型略大。
虹膜深金黄色;嘴和爪黑色。具有可变对趾足,外趾可前后转动,脚趾可三前一后或两前两后。跗蟅和趾被羽,棕黄色。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短耳鸮分布广泛,除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外,每个大陆都有其踪影。繁殖于欧洲、亚洲和美洲。冬时从欧洲、土耳其到非洲北部、阿拉伯南部、印度北部、越南、中美洲越冬。中国境内繁殖于内蒙部东部大兴安岭、黑龙江省、辽宁省,冬季遍布全国各地。
亚种分布
全世界累计有11亚种,分布如下:
栖息环境
短耳鸮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冻原、荒漠、平原、沼泽、湖岸和草地等各类生境,尤以开阔平原草地、沼泽和湖岸地带较为多见。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短耳鸮白天多潜伏于草丛间,受惊扰后才飞起。飞行速度慢,不高飞,多贴地飞行。常在傍晚狩猎,有时白天也会在草地的木桩上监视领域或狩猎。通常在夜幕降临后停止活动。
短耳鸮是一种候鸟,北纬50°以上的高纬度生活的种群具有高度迁徙性,中纬度地区的种群会季节性的迁徙,冬季时会在公共栖息地聚集群居。
觅食行为
短耳鸮主要以鼠类为食,也捕食益鸟、蜥蜴和昆虫,偶尔采食植物果实和种子。短耳鸮的狩猎范围包括从地面至数米高的低空,它们一般在离地两米高的地方飞行,依靠敏锐的听觉和视力来定位和捕获猎物。当发现猎物时,短耳鸮会将面盘转向猎物,然后迅速收起双翼下降,用其粗壮的趾抓住猎物并致其死亡。
领域行为
短耳鸮生活在开阔的栖息地,并有地面筑巢习惯,很容易被哺乳纲捕食。常见的捕食者有苍鹰(Accipiter gentilis)、游隼(Falco peregrinus)、雪鸮(Nyctea scandiaca)、渡鸦(Corvus corax)、银鸥(Larus argentatus)等。捕食者入侵时,短耳鸮会迅速地径直飞向入侵者并亮出爪子,还会利用热上升气流垂直上升来与入侵者周旋。短耳鸮甚至会伪装断翅,通过尖叫、哀鸣等方式分散捕食者的注意力。繁殖季节时,短耳鸮配偶会占据一块领地,并通过驱逐和攻击入侵者来保护自己的领地。
交流行为
短耳鸮早成雏在卵内会发出高声调叫声,一直到7天左右,声调开始降低,用以表示乞求或不适。在有入侵者时,成鸟会发出警告声或尖叫、哀鸣声。
生长繁殖
短耳鸮是一夫一妻制鸟类,配对关系持续一个繁殖季节。北半球繁殖期为3~7月,欧洲4~6月,南半球9月开始繁殖。求偶时,雄鸟会不分昼夜地在空中舞蹈,拍打翅膀并伴随鸣叫声,并为雌鸟提供食物。交配成功后,雌鸟和雄鸟会向不同方向飞行。短耳鸮在繁殖期间常一边飞翔一边鸣叫,其声似“不一不一不一”,重复多次。
短耳鸮在沼泽地附近的草丛中用草筑巢,巢极简陋,多为地面的凹处,内垫一些禾本科杂草和落叶而成。在不同的繁殖季节它们经常使用同一个巢穴。中国境内4~5月开始产卵,产卵平均间隔为24小时,从产第一个卵开始孵卵。每窝产卵3~8枚,卵大小为38~44毫米*31~33毫米,孵化周期24~28天。
早成雏是晚成鸟,出壳时被羽绒。短耳鸮由雌鸟负责孵化和喂食,雏鸟会捕食体型较小的兄弟姐妹,幼鸟在12~18日龄时开始离巢,但不能飞翔,隐藏在植物丛中,仍靠亲鸟喂食,约在一月龄时,幼鸟才能独立生活。1岁达到性成熟。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短耳鸮全球种群数量约120万~210万只(2021年)。其中,欧洲种群估计有16.98~28.4万只成年个体,约占全球数量的14%。飞行科学合作伙伴委员会(The Partners in Flight Science Committee)(2020b)预估,北美种群在1970年至2017年期间下降了68.1%,在美国密歇根州、伊利诺伊州和宾夕法尼亚州更是濒临灭绝。在欧洲,种群趋势估计会波动,但从长远看是稳定的。
致危因素
受栖息地城市化、草地开垦为农田及灭鼠药的大量使用,致使短耳鸮种群数量下降。由于短耳鸮的地面筑巢习性,该物种极易受到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的影响,栖息地的农业化改造、商业和住宅开发、过度放牧,甚至植树造林等都对短耳鸮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来自道路交通碰撞、猫狗对巢穴的干扰、加拿大臭鼬(Mephitis mephitis)对鸟卵和早成雏的捕食和极端天气变化等也对种群造成影响。
保护级别
短耳鸮于2021年被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收录进《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并评定为二级保护动物,同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定为无危(LC)物种。
保护措施
短耳鸮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 II(CITES Appendix II),欧盟鸟类指令附件1(EU Birds Directive Annex 1),伯尔尼公约附件 II(Bern Convention Annex II)和猛禽谅解备忘录第2类(Raptors MoU Category 2)。超过10个欧洲国家正在通过系统的繁殖鸟类调查对短耳鸮进行监测。
主要价值
短耳鸮是许多不同类型的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种群的重要捕食者,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作用。通过捕食小型啮齿动物如老鼠和耗子等,短耳鸮可以帮助农业除害,并间接防控瘟疫的发生。
物种对比
相似种长耳鸮(Asio otus),具长而显著的耳羽簇,下体黑色羽干纹常分出侧枝形成横斑。
参考资料
短耳鸮.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版.2024-11-12
Asio flammeus.IUCN.2024-11-12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 .2023-01-04
CITES...2024-11-12
短耳鸮.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1-04
长耳鸮.中国动物主题库.202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