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汤是湖北郧阳地区的一道传统名小吃。
三合汤有多种起源说法。其一是明万历年间因三位秀才的干粮烹煮而成,其二是根据郧阳区回族食品发展而成。三合汤是三种主要食品的组合,因此名为“三合”。主要原料有红薯粉条、羊肉或牛肉馅包成的饺子、牛肉片。首先将浸泡好的粉条抓入竹罩过滤,放进锅中间铁围圈或砂罐内反复沸腾3-5次后倒入大碗里;然后取几个素三鲜饺子,抓叠薄牛肉片入碗后,从锅里舀两勺滚热汤汁(即牛剔骨、猪剔骨熬成的油汤)浇在上面;再撒上些香菜、葱花、蒜泥等配料,便可食用。十堰城区内三合汤店铺有四十家左右,但规模较大的仅五六家,大部分为家族式的经营模式。
2024年,郧阳三合汤入选湖北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碗三合汤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智慧,象征着人与人相处应秉持至诚之心、互助之精神。
命名起源
三合汤,有人说明万历年间三位偶遇的秀才无意间将各自带的干粮一起烹煮而得,又有人说三合汤发源于郧县回民的清真食品。当地人说,三合汤是三种主要食品成分的组合,因此叫做“三合”。
历史沿革
发展历程
郧阳区三合汤的渊源可追溯至明万历元年,那时,三位分别来自湖北、河南省、陕西省的秀才,在赴京赶考的路上因遇雨而滞留郧阳的一家客栈。临行前夕,一位秀才提议大家共聚一餐,以作纪念。由于三位秀才各自崇尚儒、释、道三种不同的思想,于是他们分别带来了牛肉(代表道家)、红薯粉条(代表佛家)和饺子(代表儒家),将这些食材共同一锅烹煮。客栈老板在秀才们离开后,记下了这道菜的配方和烹饪方法,并研究烹饪方法,最终打造出了一道地方佳肴。此后,这道菜肴赢得了许多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的青睐,并被命名为“郧阳三合汤”。
2018年,郧阳区召开了郧阳三合汤、酸浆面美食联盟座谈会,制定三合汤、酸浆面美食标准化工艺流程。2022年7月7日,食品科技学院“寻味非遗味道,传承饮食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罗一凡来到湖北省十堰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郧阳三合汤百年老店,开展了线下调研。
2024年,郧阳三合汤入选湖北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承
郧阳三合汤于1987年首次进入十堰市场,历经多年,依旧坚守的有“何记三合汤”和老字号郧县三合汤等品牌。据粗略统计,十堰城区内三合汤店铺有四十家左右,但规模较大的仅五六家,且多为家族式经营。由于三合汤的制作工艺颇为讲究,许多经营者不愿将核心技艺外传,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三合汤的广泛推广。业内人士指出,郧阳三合汤之所以能在当地市场站稳脚跟,得益于其“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天时,即三合汤起源于十堰,人们热衷于品尝这种传统小吃;地利,则是指三合汤的主要原料红薯粉丝、牛肉和“猴头”均产自当地,只有使用这些地道食材,才能烹制出正宗的三合汤口味。
何记三合汤老板的妹妹曾尝试把三合汤引进到云梦,但店铺开业仅两个月就关门了。尽管其妹妹的手艺是何记传授的,却未能在外地市场取得成功。何记老板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云梦的消费者口味不适应三合汤,或者是因为原料差异导致口感跟十堰有很大差别。然而,这些客观因素并不能证明三合汤无法走出当地市场。王氏三合汤在竹山的进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虽然王氏三合汤并未通过注册商标来保护自己的品牌,但他们通过签订合约的方式,向对方提供关键技术和主要原料,确保对方能够按照王氏的标准和配方制作出地道的“王氏风味”。这种品牌经营模式初见雏形,为三合汤的推广提供了思路。
数百年来,郧阳区三合汤已成为地方名吃,更是郧阳饮食文化的一种标志。王光友在传承祖传三代的三合汤的基础上,融合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风味独特的王氏三合汤。王氏三合汤把牛肉片,红薯粉条,肉饺,浇上中草药熬制的牛骨汤,辣椒油,再撒上香菜、葱花和胡椒粉制作而成。“王氏三合汤”作为对外推荐的旅游饮食品牌。经过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吸引了中国各地的师傅前来学习经验。王光友把制作工艺传给了他的三个女儿。王氏三姐妹分别在郧县的小石桥、钟鼓楼和交通宾馆附近开了三合汤馆,她们不仅将父辈的独特技艺传承下来,还使三合汤在她们所在的小县城以及鄂西北周边地区广受欢迎。值得一提的是,三合汤起源于郧县回民的清真美食传统,最早在郧阳老城,像“张狗娃三合汤”就是名声在外的代表,后来在此基础上不断演变,衍生出了多个系列,但无论如何变化,其制作工艺大同小异。
制作方法
主辅调料
当地红薯粉(水粉),熟黄牛肉片,猴头饺,蒜薹,香菜,味精,醋的运用,酱油,盐,红牛辣油,葱结,辣椒,八角,肉桂,花椒,生姜片,牛骨汤。
制作步骤
郧阳区三合汤选用纯净的汉江和鲜嫩的郧阳本地黄牛肉及骨架作为主料。卤牛肉片是将上等牛肉加以特制汤料卤制而成,配以纯手工制作的郧阳红薯粉条和现场包制的“猴头儿”(饺子)。制作时,首先将牛骨汤倒入锅中,并在锅中间放置一无底的围罐。在围罐外的汤中加入葱结、辣椒、八角、桂皮、花椒、生姜片,熬煮至香味溢出时待用。
接着,取用姜末、葱末、芹菜末、蒜苗末、食盐、味精、胡椒粉、鸡蛋液和牛肉末拌馅,包成猴头饺,然后放入围罐中间的牛骨汤里煮熟待用。随后,将事先浸泡好的红薯粉条和熟黄牛肉片放入罩滤中,入围罐中间的牛骨汤里烫熟后扣入碗中。再把煮熟的猴头饺盛于碗中的甘薯淀粉和牛肉片之上。撒上适量蒜薹、香菜,加入盐、味精、醋的运用、酱油,再淋上红牛辣油,最后舀入锅内滚烫的牛骨汤,一碗郧阳三合汤便制作完成。
正宗郧阳三合汤里的粉一定要是当地的红薯粉。郧阳人加工红薯粉条已有数百年历史,每年秋季,农家将红薯从地里挖起,用水洗净,粉碎之后过粉,待淀粉中的水分完全脱干后,将淀粉放到席子上晾晒,晒干后用细箩再过一道,红薯粉就制作好了。煮红薯粉时,最重要的是控制火候,将事先浸泡好的粉条抓入竹笊篱过滤,入沸汤滚三滚后捞起来,然后将粉条倒入大碗。
食品特点
郧阳三合汤里的粉条爽滑有韧,牛肉劲道,饺子咸鲜糯软,汤汁红亮香辣。
三合汤经营
三合汤的经营在冬春两季最为红火,尤其是立冬之后,三合汤店铺便会有应接不暇的食客。在寒冷的季节里,吃上一碗热腾腾的三合汤,品味着它那独特的高汤风味。三合汤还具有解疲乏、治哮喘、疗风湿的食疗功效。
文化寓意
一碗三合汤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智慧,象征着人与人相处应秉持至诚之心、互助之精神。揭榜之后,三位考生均榜上有名,由此更增加了三合汤的吉祥寓意。郧阳区地处武当山脚下,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朝拜,他们必品三合汤,以期求得“三生万物”般的富贵与吉祥,由此留下了“天下香客赴武当,必尝三合汤之美”的传说。
相关菜品
新化三合汤
缘起故事
三合汤的历史源远流长,伴随着诸多传奇故事。一说在远古时代,战神蚩尤性格暴烈,嗜血如命,无血不欢。为了满足他的这一特殊癖好,他的妻子春姬将牛肉、牛血、牛肚与山胡椒、米醋、茱萸、葱、姜等调料融合,炖制出了三合汤,蚩尤品尝后很满意。另一传说则讲述了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老翁云游至横阳山(亦称王爷山,今新化县孟公镇所在地)。恰逢山民们正在宰杀一头老牛,周围聚集了许多围观者。突然间,一位山民口吐白沫,倒在地上。老翁见状,赶忙上前指示山民取来一碗牛血,一片牛肉,还有一片毛牛肚,再加入三个红辣椒,一同煮沸后让患者急速饮下。患者饮后不久,便满身出汗,随即苏醒过来。当众人想要寻找老翁以表谢意时,老翁却已驾着祥云,消失在茫茫的横阳山林之中。
史料记载,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新化人张虎率军抗元,统帅梅山骑兵,一举收复新化、安化县、益阳市、宁乡市等县。但后来遭元朝重兵镇压,张虎兵败被俘。元人为防梅山骑兵东山再起,在梅山地区大肆杀马,杀完马之后杀牛。由此催生了梅山的牛市和三合汤这道菜肴。晚清时期,大臣曾国藩在湖南省组建“湘军”,由于士兵们长期在野外和湖区生活,患风湿病的日益增多,导致士气大受影响。为此,曾国藩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聘请了梅山的名厨,调制出了一种具有祛风湿功效的“三合汤”作为士兵们的菜肴。士兵们只需饮用一碗三合汤,病痛便能缓解,睡上一觉,次日便体力充沛。因此,曾国藩特地将此汤命名为“霸王汤”。自此以后,三合汤的治病功效在民间广为流传。2008年,三合汤更是被列入北京奥运会运动员食谱。
制作方法
食材准备
主料:黄牛里脊肉、牛百叶、牛血。
辅料:鲜大蒜、仔姜、大蒜子、香菜、淀粉、食用油。
调料:盐、干椒粉、剁辣椒、白醋、山苍子油、辣椒酱、蚝油、味精。
制作步骤
三合汤选料讲究,以水牛牯之牛血、厚实之牛肚及黄牛牯里脊肉为主料。首先,将牛百叶切条,牛里脊去筋切片,牛血切厚片;仔姜、蒜子和鲜大蒜均切末备用。接着,将牛肉加入姜、酒汁、味精、盐、淀粉和食用油拌匀,腌制10分钟。然后,烧开水将牛血焯水捞出。热锅入油后,下蒜末、姜末,再倒入剁辣椒与辣椒酱,加干椒粉小火煸香,再倒入蚝油。随后加清水,先煮牛血三分钟左右,再放入牛肉煮一分钟左右,调味加白醋、食盐、味精、生抽。之后放入牛百叶,加适量山苍子油,转小火收汁。最后关火出锅,撒上香菜即可食用。
吃法
新化三合汤,分为一合汤、两合汤及三合汤三种,其中一合汤与两合汤还各有清淡与辣味两种选择,辣味又进一步分为微辣与巨辣,满足不同口味的需求。与其他汤品的食用方式截然不同,三合汤并非饭前饮用,而是在饭中或饭后品尝。对于初次尝试山胡椒油的食客来说,可能需要先适应这种独特的风味。喝三合汤时,重点并不在于喝汤本身,而是吃汤中的牛血、牛百叶、牛肉等食材。最后才喝点汤试味或者作为回味的汤水淋在饭上,炒饭食用。
饮食文化特色
自战国、汉代以来,湘地凭借其资源,依托人文经济的交流发达,融合多种民族的饮食风情,成为既脱胎于荆楚文化,又独立于传统荆楚文化的湖湘饮食文化。特殊的资源和气候环境,使得湖南人普遍养成了有助于发汗、祛湿的嗜辣、重酸食俗,决定了湘菜与众不同的风格的形成,并以嗜酸、鲜香、脆嫩、油重、色正,主味突出,浓淡分明,口味适中的独特风味而久负盛名。古梅山有很多特殊饮食及饮食习惯,一直影响着山民的生活。
三合汤蕴含的药食同源观念
湖湘卑湿、江南卑湿的发病观。卑湿释义即地势低下潮湿。《史记》记载秦汉有“江南卑湿”的发病观念,很大程度上是当时南方社会现实的反映。古长沙国号称“卑湿贫国”。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环境湿热,沼泽湿地广布,给各种病原体和作为疾病感染媒介的蚊虫等提供了良好的繁衍条件,江南某些疾病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瘟疫、疟疾、脚气、麻疯、梅毒等容易流行。在长沙市出土的走马楼吴简中便有不少关于“肿足”的相关记录,如“妻大女黄年廿四肿两足”。也可知类风湿性关节炎、足肿在湖湘地区都是较为普遍的疾病。新化三合汤有两样调料要求特殊,那就是干红辣椒和山苍子油。在三合汤里加山胡椒油,主要去腥味、膻味,塑造三合汤的特殊味道;共凑除寒祛湿、通经活络的功效,对风湿有良效。
中药三合汤
三合汤是三方的合称,由丹参饮、百合汤、金铃子散三方组成,故名“三合汤”。自陈修园的《时方歌括》中首次记载了丹参饮,该方由丹参、檀香、砂仁三味药组成,对治疗胸痹心痛、胃痛等效果显著,尤其对女性更为适宜。同样在该书中,百合汤也被收录,它由百合和乌药配制而成,专门用于治疗心口痛,尤其是那些服用热性药物无效的患者,同时也可用于治疗气痛。而金铃子散则出自《太平圣惠方》,由金铃子和延胡索组成,主要用于治疗热厥引起的心痛,那种时发时止、长期不愈的症状。陈修园在《时方歌括》中将这三个方子并列提及,指出它们都是治疗心胃各种疼痛,且对服用热药无效者尤为适宜。清代汪昂在《汤头歌诀正续集》中也为这三方编配了歌诀:“丹参饮里用檀砂,心胃诸痛效验赊。百合汤中乌药佐,专除郁气不须夸。圣惠更有金铃子,酒下延胡均可嘉。”
参考资料
一碗三合汤,品出十堰文明味儿.微信.2025-03-13
郧阳三和汤、竹溪蒸盆、郧记酸浆面…入选楚菜名点名菜啦.云上十堰.2025-03-13
吃了吗?央视喊你吃郧阳三合汤和酸浆面啦!.微信.2025-03-13
最新消息!郧阳三合汤又登央视了.云上十堰.2025-03-13
郧阳三合汤. 湖北经济学院.2025-03-13
十堰这种400多年历史的美食出便携装了!全国包邮.微信.2025-03-13
来湖北,我请你喝汤!.荆楚网.2025-03-14
不吃三合汤 就等于没到过郧阳.十堰晚报数字版.2025-03-14
郧阳三合汤:几天不吃想得慌.十堰晚报数字版.2025-03-13
十堰人的非遗美食.荆楚网.2025-03-13
百年传承三合汤.百年传承三合汤.2025-03-13
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郧阳三合汤:香飘三省的饮食瑰宝.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郧阳三合汤:香飘三省的饮食瑰宝.2025-03-13
手机秦楚网 十堰新闻门户网站.十堰新闻门户网站.2025-03-13
郧阳三合汤、酸浆面要有统一标准啦!你吃的正宗吗?.微信.2025-03-13
非遗美食探秘日记③|湖北郧阳三合汤——酸辣鲜香的郧阳舌尖记.微信.2025-03-13
十堰这个地方俨然“动物世界”!一年监测到50种野生动物.秦楚网.2025-03-13
“走近非遗”系列之郧阳三合汤:独特技艺乡土情怀让它香飘400多年.云上十堰 .2025-03-13
孟公三合汤.新化县人民政府.2025-03-13
三合汤_湖南频道_凤凰网.凤凰网.2025-03-13
湘味军营•寻找传家菜丨娄底新化三合汤,尝了就馋住!.中国军网.2025-03-13
中医眼里的化三合汤.新湖南.2025-03-13
味道十年再出发之097|李祥庭:新化三合汤,又酸又辣,汤鲜味浓,辛香扑鼻,还有浓浓的山胡椒油香.微信公众平台.2025-03-13
三合汤:心胃诸痛服之消.中国中医药网.202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