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的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州市中心南后街的东西两侧。其占地40.2公顷,整体由十条东西走向的小街巷共同构成“棋盘状”街区的支脉体系,南后街西边三条称作“三坊”,东边七条称作“七巷”,是中国东南地区现存较大的古民居街区,被誉为古代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坊巷内院落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宅院外设有围墙,宅院内以多进院落沿纵深轴线布置,为中轴线对称布局,具有强烈的福州建筑风格。
三坊七巷远溯自晋朝,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此地一直是福州达官显贵、文士名流的聚居地。晚清至中华民国,此地居住着林则徐、冰心、林觉民等诸多对中国近现代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单霁翔曾说:“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
因战乱等多方面原因,“三坊七巷”遭受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多次开展保护修活动。2005年,福州市政府再一次对“三坊七巷”开展保护工作,大量古建筑和古树名木才得以保留,三坊七巷也因此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之后,景区内又陆续引进非遗技艺,开展特色民俗活动。2006年,三坊七巷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获得“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2015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景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地理位置
“三坊七巷”位于中国琅岐岛鼓楼区古城南大街(今八一七北路)的西侧。整体占地40.2公顷,纵754米,横773 米,东起南大街,西、南两面沿安泰河,南濒安泰桥,北至杨桥巷,对虎节河。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中轴线上,并与另一个知名的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以及乌山和于山历史风貌区临近。因此,它既是福州城市的中心,也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古城风貌的核心。
历史
扬名
“三坊七巷”之名,较早的记录见于清嘉庆、道光间,进士刘心香的诗“七巷三坊记旧游,晚凉声唱卖花柔。”之后道光年间林枫《榕城考古略》卷中“坊巷第二”载“郡西南隅,自杨桥直南至鸭门桥,皆曰南后街。其街东经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凡七巷,西口皆达于此。俗有三坊七巷之名。”中华民国,郭白阳《竹间续话》的卷二中记载:“会城内有‘三坊七巷’之称 ,皆绅宅第所在也。”民国6年(1917年)诗人陈衍的《畏庐寄诗题匹园新楼次韵》中记有“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诗出后,“三坊七巷”更为出名。
沿革
成形阶段
两晋太康年间(280年-289年),晋安郡太守严高修筑子城,永嘉二年(308年)中原八姓入闽,史称“衣冠南渡”,许多中原来的贵族、士人聚居在子城南门虎节门外的护城河以南,逐渐形成了居民区,成为“三坊七巷”的雏形,黄氏便始聚居福州黄巷。元和十四年(819年)陈去疾考中进士,其居所得名“桂枝里”。干符六年(879年)黄巢农民军经黄巷“灭炬而过,勿扰儒者”;至安民巷口出榜安民。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于子城外砌筑“罗城”,城西、城南辟金斗门、清远门、利涉门,并建金斗门桥、清远门桥和利涉门桥(今金斗桥、澳门桥和安泰桥)三座罗城大桥。“三坊七巷”布局基本形成。
发展阶段
五代十国后梁开平元年(907年)王审知拓建夹城,宋开宝七年(974年)福州知州钱昱增筑外城。由于城池的不断扩建“三坊七巷”逐渐处于城市的中心,黄璞、陆藻、郑性之等历史名人先后到此营宅。自此,三坊七巷成为福州市达官显贵、文士名流的聚居地。政和五年(1115年)利涉门火灾被废。建炎二年(1128年)始建闽山庙。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衣锦坊创建水榭戏台。崇祯年间(1628—1644)林先春在文儒坊南侧三官堂建“有杞堂”,中有天心阁。
清顺治二年(1645年)明宗室朱聿鐭朱聿键在福州即帝位,建号隆武,改福州为天兴府,号福京。在宫巷设大理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刘照手在光禄置刘家大院。爱新觉罗·旻宁九年(1829年)陈寿祺受命在吉庇巷刘家祠开设编志局。道光十二年(1832年)梁章钜回福州市修葺黄巷旧居小楼,称“黄楼”;又在楼东邻建“东园”。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应叶敬昌邀,时至光禄吟台放鹤,因留“鹤磴”古迹。同治五年(1866年)黄巷创立正谊书局。光绪二十八年至光绪三十三年(1902年—1907年)三坊七巷内陆续开办多家学校。清末,塔巷创福州阅书报社。
民国8年(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福建学生联合会在吉庇巷谢家祠成立。民国17年(1928年)匕伐军入榕后,扩建南街(今八一七北路),拆除还珠门,扩建杨桥巷为杨桥路。民国19年(1930年)陈衍、董藻翔、等人发起组织闽侯县名胜古迹古物保存会,(当时三坊七巷属闽侯县)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而作罢。民国26年(1937年)3月,光禄坊西端花仓前河道,辟为马路。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 “三坊七巷”的建筑遭到破坏,原居住人口大部分外流。50年代,“三坊七巷”私宅产权没收归公,常住人口由变为各类租客。 为满足尽可能多的租客同时居住,街区建筑遭到了一定的破坏。
保护阶段
1966年,“三坊七巷”更改大部分路名,直到1981年才全部恢复。1982年—1983年,林文忠公祠修复,辟为林则徐纪念馆对外开放。1986年,光禄坊刘家大院部分被拆建为新村楼房。1991年,林觉民故居修复竣工,辟为福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对外开放。1992年,郎官巷在东百集团扩建中被拦腰截断,林旭故居被拆毁。1993年1月,福州市文管会组织“三坊七巷”文物普查。5月,福建闽长置业有限公司取得“三坊七巷”土地使用权,进行开发。1994年2月24日,邓拓故居修复竣工,对外开放。1997年,福建省人大批准《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03年,闽长置业有限公司“保护改造三坊七巷”一期工程完工,衣锦坊(含雅道巷、柏林坊、酒库弄)大部消亡在高楼大厦中。
2005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收回“三坊七巷”土地使用权,并对其开展新一轮保护工作。2006年5月,三坊七巷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福州市“三坊七巷”风貌协调区(澳门路西侧地块)正式动迁。2007年3月,福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三坊七巷也开始全面动迁。2009年,“三坊七巷”的主要街道的保护性修复工程基本完成,重新开放的三坊七巷被评为第一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建筑格局
街区布局
福州三坊七巷基本保留着唐宋时期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是由许多类似的传统居住建筑,以东西走向的“三坊”、“七巷”等巷道与南后街等南北走向的巷道,共同构成了“井字形”街区的支脉体系,每个居住建筑单元的主入口一般都在东西走向的坊巷上。南后街东侧为七巷,西侧为三坊,从北到南,“三坊”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依次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其中以文儒、光禄两坊和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五巷保存较为完整。
建筑特色
街区特色
在“三坊七巷”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坊巷的最宽处约为7米,最窄处约为1.2米,巷道两侧墙体最高处约为9米,最矮处约为3米。小尺度的巷道成为街坊邻里之间的交流、沟通的场所。院落之间关系紧密,串联在一起,并且沿中轴线对称分布,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和自然景观于一体。这些特征都体现了“三坊七巷”的格局源于中国传统的“里坊”制度。
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土筑构件主要以粘土和碎瓷、瓦砾等为主要材料夯筑而成,顶部双坡“龙脊”盖瓦。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具有防盗、保温、隔热、隔声、防火等多重功能。墙体仅起到装饰的作用,不能用于承重,一般为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朔彩绘,形成了福州市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宅院特色
三坊七巷的建筑院落基本上为穿斗式木构梁架的内部结构,以多进院落沿纵深(南北或北南)轴线布置,呈中轴线对称布局。依次为入口、门头房、插屏门、前厅天井、正厅、两侧厢房,中厅天井、侧为厨房、杂屋,后厅、后天井、后廊。
花厅以跨院为主,由庭院和书房组成。天井由厅、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厅堂一般呈开敞式,廊轩则采用粗大而长的优质硬木材,以减柱造的办法,使厅堂前无任何障碍,宅院内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这是福州市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室内的门、窗既多且大。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窗饰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也是随处可见。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坊巷
三坊
衣锦坊
衣锦坊位于南后街西侧,居三坊中最北端,也被称为三坊中的第一坊。与黄巷相对,东西走向,东起南后街,西跨通湖路至驿前桥,全长395米,宽4至5.5米。旧时,衣锦坊名为通潮巷,宋宣和间称棣锦坊,南宋因江东提刑王益祥居此,遂改名为衣锦坊。其住宅门牌从1号到84号,坊南侧为1-73单号,北侧为2-84双号。现双号28-44部分已拆毁。坊内保留有郑家大院(水榭戏台)、欧阳氏大院和花厅、郑鹏程故居等古建筑;平邑雪萝树、苏铁、广玉兰等百年树龄的珍稀树种。
衣锦坊西端南侧有支巷洗银营今称“梯云里”,西端南侧有一条秃头弄“柏林坊”,大部分已被拆除,仅余1号门牌。柏林坊西侧有一条弄子称“黄朱园里”。衣锦坊北侧有“雅道巷”也仅余45号住房。旧时,还有“酒库弄”“水流湾”“小水流湾”,现均已被拆毁。
文儒坊
文儒坊位于衣锦坊之南、光禄坊之北,三坊居中,与安民巷相对。东西走向,东起南后街,西过通湖路,接金斗桥河沿,全长461米,宽4米至6.5米。文儒坊是官绅文士住居尤多的坊巷,旧时名为山阴巷,后改儒林坊。宋代因国子祭酒郑穆居此,改名文儒坊。其住宅门牌从1号到89号,坊南侧为1-89单号,北侧为2-82双号。其中双号58-82,单号71-99在通湖路西,2006年上半年被拆毁绝大部分,仅留64、68等几座。坊内保存有甘国宝故居、陈季良故居、张经故居等数十座古建筑,在坊巷东口北墙上还保留有福州古坊巷仅存的一块乡约碑。文儒坊中段北侧有闽山巷,保存完好,是明清时期福州市庙会胜地,至今在巷北口仍供有“财福正神”,坊南侧的大光里集中了许多古建筑,另有“丰井营”“东林里”“打线营”等巷。
光禄坊
光禄坊是三坊中最南的一坊。东西走向,东起吉庇路,西至环城路,南通花仓前,原坊路宽只有4至6米,中华民国拓为马路,1949年以后,逐步改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坊长320米,路宽10至12米。光禄坊因坊内有“三山藏”之一的“闽山”,所以旧时名为闽山坊,北宋时改为光禄坊。光禄坊得名缘由素有二个说法,一说因金紫光禄大夫方寘居于此,皇帝赐名“光禄坊”;一说因“光禄吟台”得此名。其住宅门牌从1号到105号,坊南侧为1-105单号,坊北侧为2-100双号。光禄坊曾出现了林则徐、罗丰禄等不少历史名人,坊内不仅有古建筑和园林景观,还有福州市知名的鼎日有肉松、花仓前花市等经营场所。此外,坊北还有早题巷、机房里、仓前后巷等支巷,坊南有玉山涧,坊西南有米仓前、仓角头等地。
七巷
杨桥巷
杨桥巷位于南后街东侧,居七巷中的最北端。东西走向,东起东街口,原来西至杨桥头南后街口,过双抛桥,可接文藻山。杨桥巷旧名右通,南宋称登俊坊,又作丰盈坊,因其西通杨桥,俗称“杨桥巷”,原长约310米,宽4至6米,民国16年(1927年)北伐军入闽,翌年扩建为马路,改称杨桥路,原住宅门牌已无法查考。原巷末北侧有钟山大中寺,南侧有双抛桥,古代巷内还有李延平祠。清代后期形成商业区,中华民国,杨桥路西段更成为银行区,有中国银行、福建银行、交通银行,以及多家小银行和钱庄,再加上林熊祥宅院及其“升隆”钱庄,因此杨桥路又称“财神街”。
郎官巷
郎官巷位于杨桥巷之南,东西走向,原东起南大街(八一七北路),西至南后街,与水流湾相对。全长314米(中段偏东一折),宽2至4米。郎官巷,古称延福里,宋代改称荣亲里,后因巷内刘涛子孙皆为郎官,因此得名。20世纪末在东百集团扩建中,部分被拆建为大楼及停车场,使郎官巷缩短五分之二。原住宅门牌从1号到36号,现住宅门牌从7号到36号。巷中段原有一座孝子坊,在抗日战争初,为了实行闽江封锁,被拆毁以填江。仅余坊顶“孝子”二字嵌于坊墙间。巷内保存有二梅书屋、严复故居、天后宫等十多坐古建筑。
塔巷
塔巷位于郎官巷之南。东西走向,东起南大街(八一七北路),西至南后街,全长295米,宽2.2米至4.5米。住宅门牌从1号到81号,巷南侧为1-81单号,巷北侧为2-32双号。塔巷旧名修文巷,北宋改为兴文巷,南宋称兴文坊,明代又改文兴坊,清五代十国闽国,王审知部将玡安远使,在塔巷北募建育王塔,并建塔院。宋康定二年(1041年)塔院重建,巷亦改名为塔巷。明末,塔院废,20世纪50年代仅在巷口牌坊上缀以小塔,以作象征。巷内保存有王麟故居、王有龄父子旧居、吴氏宗祠等古建筑。
黄巷
黄巷位于塔巷之南,居七巷之中。东西走向,东起南大街(八一七北路),西至南后街,与衣锦坊相对。全长306米,宽5-7米,住宅门牌从1号到77号,巷南侧为1-77单号,巷北侧为2-46双号。两晋八姓入闽时,黄氏始聚居于此,故名黄巷,在宋时又改为新美坊,明万历以后复称黄巷。巷南侧的两条弄子里,一条曾创有“镜中天照相馆”,是福州市最早的照相馆之一,故名为“照相弄”;另一条,因在清代时,住有精通“喉科”的朱天章医者,故名“喉科弄”。黄巷内的古建筑特别多,除了黄楼、东园、郭家大院等建筑外,还有左宗棠的正谊书局、李馥的居业堂等旧址以及南华戏院宏文阁书纸店等遗址。
安民巷
安民巷位于黄巷之南,宫巷之北。东西走向,东起南大街(八一七北路),西至南后街,全长317米,宽3至5米。住宅门牌从1号到64号,巷北为1-41号,巷南42-64号。相传黄巢入闽时,在巷口安民,因此得名安民巷,在北宋初改称锡类坊,宋中叶改为元台育德坊,元代又改为贞节坊,明万历年间恢复成安民巷。巷内尚存曾家宅院、程家小院、回春药局后院等十数座古建筑,巷北侧的立本弄内曾设有中共福州地委联络处。此外,还有支巷立本弄、连江弄、麒麟弄、金鸡弄。
宫巷
宫巷位于安民巷之南,吉庇巷之北。东西走向,东起南大街(八一七北路),西至南后街,接丰井营,全长309米,宽5至8米。住宅门牌从1-41号,巷南侧为1-41单号,巷北侧为2-34双号。宫巷旧时名为仙居里,宋代改聚英坊,元代改英达坊,明成化年间,因巷内曾修建紫极宫,便有宫巷之称。宫巷是“三坊七巷”中古建筑较多且坊巷风貌保存较为完好的坊巷,尚存有刘齐衔故居、沈葆桢故居等近二十座大宅院,还有沈绍安传人“恂记”脱胎漆器店、曹素功笔墨庄等文化艺术品店号。
吉庇巷
吉庇巷位于宫巷之南,是七巷中最南端的一巷。东西走向,东起南大街(八一七北路),西至南后街,与光禄坊相连。南临安泰河,原为唐末罗城大濠,全长300米。住宅门牌从1-100号,巷南侧为1-87单号,巷北侧为2-100双号。吉庇巷是福州市城内的重要市街,店铺众多,几乎包含各种行业。旧时名为耆德魁铺坊,又称魁铺里,后称急避巷,明嘉靖间改为谐音“吉庇”,民国初扩建为马路,巷貌大变,尤其南侧,古建筑陆续被拆除。至1989年末,仅存谢家祠堂、刘氏宗祠等7座明清古建筑。
古建筑
三坊七巷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有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中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之一,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
下表仅为部分建筑
坊巷文化
三坊七巷的街坊巷是户外生活最主要的场所,除了最基本的交通运输功能之外,还承载着商业买卖、节庆、传统工艺、邻里交流等重要功能。而这些功能与福州市本地传统的民俗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地域文化。三坊七巷街区内的地域性文化记录着福州老城的样貌和历史变迁,体现了福州的文化内涵。
诗社文化
福州市自古多诗人,诗社组织更是历史久远,诗人活动十分活跃,三坊七巷尤其盛行。据清孙续的《余墨偶谈集》记载“三坊七巷,各有诗社,佳制美不胜收”,光禄坊在顺治时期创立的光禄吟社,便是当时福州城区文学艺术家的主要活动中心之一。福州有一种特有的文化形式,叫“午时书”。午时书始于明代,在三坊七巷尤其盛行,每逢端午节时,人们便用红笺撰句,贴于门前。明季时期,屠夫徐五就因为“门无题午;目不识丁”生辰八字,得曹石仓尚书赏识,结交为朋友。
书香文化
三坊七巷作为文人墨客的聚居地,周边又有不少各地的会馆、试馆,坊巷内便诞生了“群玉斋”“吴玉田刻坊”“詹斗山笔墨庄”“二宜轩裱店”等,以刻书、卖书,经营字画碑帖、文房四宝等为生的书坊或书肆,这些经营场所统称为“书市”。其中“聚成堂”书坊及其店内的古旧书籍,于1958年并入福州市新华书店总店,成为福州市新华书店的古旧书门市部,2010年,“聚成堂”又再次回到三坊七巷。“书市”作为三坊七巷的四市之一,自明清以来刻印出版了《五十言余》《四书心印》《四书章句集注》《闽都别记》等等诸多著作。
民俗文化
灯市
三坊七巷的“四市”分别是书市、灯市、塔市和花市。“灯”在福州方言中于“丁”同音,所以又象征着人丁兴旺、子孙满堂。三坊七巷在宋元丰年间就有元宵节的习俗,明代诗人邓元原岳的《闽中元夕曲》中便提到了“闽山庙里看灯来”。随着民俗的需求,花灯的工艺水平也越来越高,还由此衍生出了灯谜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灯市改为文化部主办的灯展,改革开放后传统灯市又再次复苏,每逢年关至元宵节,花灯遍及各处。2008年,南后街(花灯)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2年元宵节当天,三坊七巷的元宵灯会迎来了46.3万人次的客流量。
塔市
古时福州市在中秋节有摆塔的习俗,富豪巨室将家藏的奇珍异宝、古董玩物拿到闽山庙的庙会供人观赏,后来演变为家家户户“摆塔”的习俗。此习俗多集中于三坊七巷,从农历八月十一日开始,至十五日达到高潮,十六日必拆。人们在厅堂摆列大小层塔、各种塑像、秧盆等进行展出,因是以塔为主,故称“摆塔”。届时坊巷也成为塔市,入夜后烛火通明,城内外士女少年,三五成群,游街串巷,挨家挨户,进进出出。同时,在街头和境社还会摆鳌山、架台阁以自然景观为背景,缀以人物故事。此外,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儿童也三五成群,以瓦片叠垒瓦塔,等入夜后以松脂、柴块燃烧取乐,被称为“葺塔”之俗。
花市
制花工艺品,又称人造花、像生花。福州制花始于清代,全盛时期在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年—1874年),当时多为一家一户,以家庭手工业的形式进行生产,分布在“三坊七巷”周边。同行之间各立门户,互不往来。民国初年,制花艺人纷纷迁移到仓前畔(光禄坊南侧)形成花市。之后,又成立行会组织,公议行规,制定价格。当时有一条规定“不准摹仿别家创制的花样”,类似专利权。在每年农历二月八日仓王诞辰之时,还举行一次“花会”,全业艺人集中公议该年花市行情,并演戏谢神,设宴畅饮,作为庆赞。这种花会,起着交流技艺、调解矛盾、加强同业间团结的作用。自2018年起,三坊七巷还形成了“花坊艺游”跨年花市活动,吸引了众多民众前来选购。
宗教文化
三坊七巷宗教文化底蕴丰厚,多种宗教都在这里普遍的开展活动。唐天宝年元年(742年)宫巷北侧就修建有紫极宫,祭祀道教之神,之后又有祭祀五方上帝的五灵庙、祭祀三官的三官堂等等。隋大业年间(605—618年)杨桥巷北侧建钟山寺,之后有保福寺、五百罗汉寺等佛家寺庙出现。明天启五年(1625年),宫巷创建了三山堂,是福州市最早的天主教堂,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曾在此进行广泛的传教活动,并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国传教士史密斯在黄巷口始建萃贤堂,是中华圣公会在榕的第一个教堂。此外,坊巷间分多境,皆建有大王庙,以祭祀地方之神,还有陈靖姑信仰、妈祖,甚至福州当地的榕树信仰、麒麟信仰在此也广泛流行。
商业文化
三坊七巷店铺众多,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其中更有不少数代传承的老字号。如沈绍安的脱胎漆器店,历经五代传承,又建立多家分店,最后杨桥路一带逐渐成为了福州脱胎漆器业的中心。还有创办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回春药局,传承百年,成为江南地区最大的中药店,素有“北同仁,南回春”的美誉。此外还有寿山石雕、福州木画、福州皮箱、等等诸多行业的名店在此经营,皆为同行业的佼佼者,风光一时。三坊七巷还有许多美食,如:鼎鼎大名的永和鱼丸、创立于清代的同利肉燕、远销海外的鼎日有肉绒、被誉为“五子登科”的观我颐糕饼店等等。
价值与保护
历史价值
三坊七巷自唐代起就处于福州市城市的中心位置,是福州古城历史文化轴线的重要组成。它见证了自中原人入闽以来福州城市发展的变迁,完整地保留了唐末、五代十国、 宋元、明清时期传统的里坊制城市格局,被称为“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三坊七巷中保存完好的建筑,体现了福州古民居所特有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色,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文化理念、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在历史、人文、科学、艺术等多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因此也被誉为“明清建筑的博物馆”。
三坊七巷更是福州市人文荟萃的缩影,自两晋以来,此地一直是福州达官显贵、文士名流的聚居地。晚清至中华民国更是涌现出如:林则徐、林觉民等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代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们不仅成就了福州的文脉,更影响了整个中国。因此,三坊七巷被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称为“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
开发保护
民国以前, “三坊七巷”宅院的保护方式多以私人家族日常养护为主。民国时期,政府主导“三坊七巷”周边拓展,将一些坊巷拓宽改建为马路,街区本身虽然也受到一定的破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坊巷内部系统的完整性,避免了街区产生更大程度的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处名人故居陆续被修复,并对外开放。 90年代,福州市政府介入“三坊七巷”的保护与改造计划中,并出台了《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05年,福州市政府再次对“三坊七巷”实行整体保护,在保护街区完整格局的同时扩大保护范围。受保护的建筑增加到159座以上,落实了2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40余处历史记忆、30处老字号等。
之后,三坊七巷建筑物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也正式批复《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在2009年,“三坊七巷”主要街道的保护性修复工程终于基本完成,并在景区内陆续引进了脱胎漆器、软木画等民间手工艺入驻,并开展特色民俗活动。2012年,三坊七巷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21年,福州市推动三坊七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名人
三坊七巷名贤英杰辈出,如:宋代理学家陈襄、诗人陈列、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挂印总兵甘国宝等人,更有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旭、林觉民等一大批在中国近现代舞台上风起云涌的人物。
下表仅为部分人物代表
所获荣誉
下表仅为部分选取
参考资料
三坊七巷 .福州市人民政府.2022-12-20
【家规·文化地理】一片三坊七巷 半部中国近现代史.中央纪委国家监委.2023-01-13
访福州三坊七巷.今日头条.2022-12-24
三坊七巷大事记_坊巷沿革_坊巷名人_.福建省图书馆.2022-12-25
福州三坊七巷:古厝活化的典范.人民网福建.2023-01-13
福州史志网_.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2022-12-30
坊巷沿革_坊巷沿革_坊巷名人_福建省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2022-12-24
福州“三坊七巷”古城新貌 展现新时代精神_福州要闻_新闻频道_福州新闻网.福州新闻网.2022-12-26
三坊七巷.中国日报网.2022-12-26
三坊七巷.中国日报网.2023-01-12
三坊七巷 (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 - .福建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2022-12-29
“聚成堂”再现三坊七巷 前身是一清末古籍书店.文明风.2023-01-14
榕专家讲述三坊七巷独特民俗 再现古时生活景象.福州新闻网.2023-01-14
福州:点亮失落的南后街花灯.环球网国内.2023-01-28
福州三坊七巷元宵灯会5天165万人次观灯.央视网.2023-01-28
三坊七巷跨年花市今年将如约再现.福州新闻网.2023-01-28
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网.2023-01-28
三坊七巷——滴水穿石的历史印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2-12-30
张苏铮_坊巷才女_坊巷名人_.福建省图书馆.2022-12-30
福州三坊七巷入选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中国经济网.2022-12-24
5A级景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4-01
“大国之旅”评选结果揭晓 福州三坊七巷景区荣获两项大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2-12-23
三坊七巷朱紫坊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福州市鼓楼区人民政府.2022-12-20
2022年06月02日-福州日报-三坊七巷获评 “最佳文化旅游休闲街区”.福州新闻网.202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