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审知
王审知(862年—925年12月30日),字信通,又字详卿,号白马三郎,光州固始(今固始县)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开国国君,威武军节度使王潮的弟弟,“开闽三王”之一。
王审知出身贫寒,父亲王恁是农民。唐末年间,他和两位兄长王潮和王审邽一同加入王绪的军队,然后随军来到福建省。景福年初(892-893年),王审知率兵攻打福州市护军使范晔,攻占福州,福建各地势力纷纷归附,逐步统一福建。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李唐政权,建大后梁。后梁开平三年(909年),朱温册封王审知为闽王,正式建立闽国。王审知在闽地期间,他通过招引贤才、办学兴教、减刑省役、降税利农、睦邻通商等一系列政策,使八闽大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谥号忠懿。追赠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王审知被后世尊称为“开闽尊王”“开闽圣王”或“忠惠尊王”。
人物经历
家庭出身
王审知,生于咸通三年(862年),是秦名将王翦的后代,琅王氏士族。王审知的曾祖父王友则在唐贞元年间担任光州定城宰,因此迁家于此,成为了光州固始(今固始县)人。他的父亲是王恁,世代务农。王恁有三个儿子,分别是王潮、王审邽和王审知。
南下福建
唐末群盗并起,中和元年(881年)秋,寿州人王绪发动农民起义。中和五年(885年),王绪攻陷固始。当时王潮是固始县长史,王潮、王审邽和王审知三兄弟以才气知名,同乡人称他们为“三龙”。王绪听说王潮兄弟有勇有谋,便召他们兄弟三人到军中,并任命王潮为军校。王审知长得高大魁梧,高鼻梁方嘴,常常骑着白马,军中称其为“白马三郎”。
中和五年(885年),蔡州秦宗权出兵攻打王绪,王绪率兵南逃到福建。王绪对军中将领尤为猜忌,对有勇有谋的部将,常常找借口杀掉,王潮为此日夜担忧,感到害怕。为避免被王绪所杀,王潮先发制人。他游说了先锋将领,挑选了十多个精兵强将,让他们埋伏在竹林中,等王绪到出现,将其抓住并囚禁在军牢中。不久,王绪不堪其辱,自杀而亡。王绪死后,众将领就拥护王潮为主帅。
光启二年(886年),王潮率军攻陷泉州市,福建省观察使陈岩上表朝廷,封王潮为泉州刺史。王审知以泉州为根据地,招怀离散,均赋练兵,为统一福建、鼎建闽国打下基础。王审知在军中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士兵们没吃饭,王审知从不先动筷子,士兵没喝水,王审知也从不先举杯。”王潮上任后,三兄弟在泉州招怀离散,均赋缮兵,士兵和百姓都很拥戴他们。因此,三兄弟也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戴。
统一全闵
景福元年(892年)二月,陈岩死。他的女婿范晖自称留后。王潮派从弟王彦复为都统、三弟王审知为都监,攻打范晖,但许久都未能攻克,且士兵死伤惨重。王审知请求回师,王潮不准许。王审知又请求王潮亲自来督战,并派增援兵,王潮告诉王审知如果士兵都死光了,再去招兵买马,如果将领都牺牲了,他再亲自上场。于是,在景福二年(893年),王审知亲自上战场打败了范晖,攻克了福州市。范晖也被部下杀死。福建省各地势力纷纷归附于王氏兄弟。由此王潮占领了闽、岭五州的地盘。同年,李晔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潮任命王审知为副使。至此,王氏兄弟统一全闵。
接替兄长
干宁四年(897年),王潮病重而死,王审知接替他的位置。平日里,王潮对王审知要求很严格,如果王审知犯错,王潮甚至会鞭打他,但王审知从无怨言。所以,王潮没有把军政事务交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交给了弟弟王审知。王潮死后,王审知将职权让给二哥王审邽。王审邽认为王审知有功,便推辞没有接受。王审知于是即位,自称福建省留后,上表告知朝廷。
光化元年(898年),唐朝以福州市为威武军,封王审知为节度使。此后,王审知不断升官,最后于天祐[yòu]元年(904年)被封为琅琊王。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夺唐朝政权,建立大梁国。开平三年(909年),梁太祖朱温任命王审知为中书令,册封闽王,升福州为大都督府。
在位经历
王审知虽然世代农民,又以盗贼起家,但是在他执政的三十年里,他始终以勤俭节约为原则,注重礼仪,对待文士谦和有礼,先贤举能,减少刑法,珍惜费用,减轻徭役,降低税收,与人民休养生息,国泰民安。
王审知在位期间谨事四邻,尽量避免战争。王审知于贞明二年(916年)将女儿嫁给吴越国王钱镠之子钱元珦(钱元)。翌年,王审知命次子王延钧娶南汉君主刘䶮(刘岩)之女。除了安抚邻国,他奉中原王朝后梁的正朔,向后梁朝贡。后唐攻灭后梁后,王审知又继续向后唐朝贡。此外,他礼贤下士,广招贤才,许多中原的名士都来投奔他。王淡是唐宰相王溥的儿子,杨沂是唐宰相杨涉的弟弟,徐寅是唐代的着名进士,他们都不远万里,来投奔王审知。他也注重教育,“建四门学”,教育闽中优秀的士人。王审知还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招揽海外商贾,开辟甘棠港,佛齐等国相继前来朝贡。
同光三年(925年)五月,王审知患病卧寝,任命长子王延翰为“权知军府事”。同年十二月十二日(925年12月30日),王审知病世,终年六十四岁,谥号忠懿。长兴四年(933年),被追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陵号宣陵。
为政举措
休养生息,重视外交
王审知在位期间,为了维护统一,安定社会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如整顿吏治,减省刑法,厉行节约,减轻徭役,降低税收,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三十年间,管辖境内晏然。在搞好内政的同时,他还全力做好外交工作。当时,世事动乱,为了避免战争,保一方平安,王审知主要采取进贡和联姻两种方法。
当时吴王杨行密占据长江、淮河,王审知为向梁进贡,只能每年派使臣航海入梁,每年都有十分之三四的船被淹没。后梁开平三年(909年)九月,杨吴派使者张知远到福建省与王审知建交。结果,张知远非常傲慢,王审知当即把他杀了,然后上表朱温,梁太祖得知此事以后便与南吴绝交了。等到后唐李存勖即位后,王审知依然向后唐进贡以示友好,李存也为其加官进爵。
另一方面,王审知实行政治联姻,以稳定政权。贞明二年(916 年),王审知将三女儿嫁给吴越国王钱镠的儿子为妻。次年,王审知命次子王延钧迎娶南汉主刘隐的女儿。
重视人才,发展教育
王审知注重礼仪,对待士人谦和。许多中原名士都为其所用。唐宰相王溥的儿子王淡,唐宰相杨涉的弟弟杨沂,以及唐代的著名进士徐寅,都远离故土,来投奔王审知。同时,王审知为了整治贪污腐败,任用了一批廉洁、正直的官吏,尤其注意任用闽人,丞相翁承赞,掌书记徐寅, 大从事陈峤,节度推官黄滔等都是福建人。
此外,王审知重视发展教育。 他在福州市、泉州市等地设立“招贤院”,接纳中原各地避乱的贤能之士,如黄滔、韩偓、徐寅等人。对他们委以重用,发挥他们所长,授予相应的官职。另 一方面,他在全闽境内大力兴办教育,广设学校,培养人才, 教化黎民,实现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有私塾。 同时,王审知在福州留晖门外“建四门学”(经、史、哲学、文学),教育闽中优秀的士人。他选用黄滔等名士担任“四门学”教授,设“峰书院”,教福建省子弟,再从中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鼓励农商,发展经济
经济方面,王审知尤为重视农商,并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王审知把因战乱而流亡各地的农民尽数招抚回乡,给予合理安排,鼓励他们开荒造田,凡耕种“公田”,其税“什一”。他还鼓励农民栽种茶树,大量生产出口茶叶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兴修水利工程,亲自主持兴建了福清、长乐区沿海大堤,泉州六里陂、 九溪十八坝,连江东湖,晋江40余华里灌渠,疏浚了受益幅员可达25平方公里的福州西湖等一大批重要水利工程,使之“岁屡丰盛”,数十里农田得以灌溉。同时,他带人围海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并大力推广双季稻,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
此外,王审知善于利用福建省地理位置,开发海上贸易,招揽海上的蛮夷商人。甘棠港就是当时知名的港口。福建出产的陶器、铁器大量销于海外,外邦的象牙、犀角、 珍珠、香药等也返销中国。此时,还有许多伊斯兰教徒经常来泉州市进行贸易活动,泉州因而闻名于世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
相关典故
甘棠港
据说,黄崎岛一直被波涛阻隔,有一天夜里电闪雷鸣,闪电直接将黄崎岛劈开,于是黄崎岛成为了港口,闽人认为这是王审知的德政所致,称为甘棠港。
王潮算卦
王潮担元帅的时候,曾请人给自己的两个弟弟算过一卦,得到的结论是“一人胜一人”。平日,王潮对王审知要求很严格,如果王审知犯错,王潮甚至会鞭打他,但王审知从无怨言。所以,王潮没有把军政事务交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交给了弟弟王审知。当时,王审知想拥戴二哥王审邽为泉州市刺史,但是王审邽以王审知有功有才为由拒绝了。所以,最终就由王审知接替了王潮。
人物评价
(唐)侍郎于兢《琅邪郡王•王审知德政碑铭》:“王审知性格谦和,不争不抢,与兄弟亲密和睦,共创辉煌,可谓是高明辉映、超绝一时。王审知累任天下兵马元帅、太尉、中书令,他的功勋卓越,德性足以使整个华夷叹服,和大国友好结盟,是所有藩镇的表率。”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评价:“王审知勤俭节约,穿粗布麻衣,府舍简陋,未曾修。刑罚宽大,赋税轻薄,公家私人都富裕充实,境内因此安定。”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在撰写《新五代史》时提到:“王审知虽然是盗贼起家,但是为人俭约,礼贤下士。 ”
(北宋)史学家薛居正在《旧五代史》中赞曰:“王审知虽然世代农民,又以盗贼起家,但是在他执政的三十年里,他始终以勤俭节约为原则,注重礼仪,对待文士谦和有力,先贤举能,减少刑法,珍惜费用,减轻徭役,降低税收,与人民休养生息,国泰民安。”
(清)文学家吴任臣评价:“王审知勤勉于政,从不怠慢进言的百官。不远万里给朝廷进贡,一路跋山涉水;尊重君王,风雨不改其志。”
(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在《五代史演义》中写道:“闽祖王审知,虽然是盗贼起家,但礼贤下士,有长者之风。”
亲属成员
后世纪念
王审知墓
王审知墓,现名闽王王审知陵园,位于福建福州市北郊战坂乡莲花峰的斗顶山。墓原在凤池山,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迁葬于此。莲花峰是郡城主峰,旗鼓分列,面对五虎,气势宏伟。陵园内原有殿堂牌坊以及莲花、永兴两院(寺),闽亡,均废。明宣德四年(1429年)又遭屯军盗掘,今仅存三层坟台及翁仲、石兽等。台上有两座并列的长方形砖墩,1981年重修,发现墩下为墓室,左室有闽王墓志铭,右室有夫人任氏墓志铭,均翁承赞撰。墩后围有坟壁,上为封土,封顶有唐闽忠懿王墓碑,是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重修时所立。1961年,王审知墓被评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闽王祠
福州闽王祠,即忠懿闽王祠、闽王庙,是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庆城路的一座祠堂建筑,主祀王审知。由于王审知对福建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被尊称为“开闽尊王”“开闽圣王”,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后晋三年(946年)将位于鼓楼区庆城路原王审知故居改为祠庙。宋太祖赵匡胤十分敬仰王审知的德政,于开宝七年(974 年)下诏重修忠懿王祠,并亲题“八闽人祖” 庙额,但于元代被毁。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重建,改称闽王祠。现建筑为明代所建, 清末及民国初重修,1981年修复后对外开放。为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
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被誉为“天下四大唐碑”之一,位于闽王祠内。这块石碑高4.2米、宽1.7米,碑顶为亭子所遮,碑底下承龟,碑面有多道裂痕,篆额“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为唐天祐三年(公元906年)李柷李柷敕建。碑文为侍郎于兢所撰,王倜书,记载了王审知家世及其治闽政绩等。其中多处记载王审知开辟“甘棠港”,大力倡导海外贸易,福州与东南亚、阿拉伯等国家进行海外贸易的相关内容,是研究唐末五代十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资料。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现为福建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审知纪念馆
王审知纪念馆坐落在福州市北郊莲花峰下,由闽台两地数百位闽王裔孙共同出资四百万元人民币建成。纪念馆位于王审知陵墓旁,占地二千多平方米,分为前后三进。纪念馆以文物、图片等资料展示当时的社会历史风貌,特别是通过十多个石制浮雕,逐一介绍王审知入主闽都、在福州兴学招贤、兴修水利、发展农桑、扩展海上贸易等一系列功绩。
史籍记载
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十八·闽世家第八》
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僣伪列传一》
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九十·闵一》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闽王王审知墓.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23-03-25
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截止2022年5月31日).福建省文物局.2023-03-25
忠懿闽王祠.福州本地宝.2023-03-13
闽王祠内德政碑:珍贵遗存见证“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日报.2023-03-25
通讯:探访“闽王”纪念馆.中国新闻网.2023-03-13
倾世皇妃 (2011).豆瓣电影.2023-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