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广平(1898年2月12日-1968年3月3日),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许崇,笔名景宋、归真等。广东番禺人。原为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中国民主同盟成员,晚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17年就读于直隶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参与天津五四运动,负责《醒世周刊》编辑。1922年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国文系,领导女师大“驱杨运动”。1925年开始与鲁迅交往。1926年毕业,后任职于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和中山大学。1927年与鲁迅到上海市共同生活。

她在鲁迅逝世后,积极收集、整理、出版其作品,参与出版《鲁迅全集》。新中国成立后,许广平被任命为政务院副秘书长,先后担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务。

著有《两地书》《遭难前后》《欣慰的纪念》《关于鲁迅的生活》《鲁迅回忆录》等。许广平诞辰100周年时,其文集《许广平文集》(三卷本)问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8年2月12日,许广平出生于广东广州市城中的番禺许氏家族。其祖父曾任浙江巡抚,因其父不善经营,家道中落,母亲宋氏是澳门商人之女,常靠借债维持家计。许广平另有三位哥哥和两位妹妹。其实许广平还有一位人称“玉观音”的姐姐,幼时缠足,于九岁病故。八岁时,父亲支持许广平反抗裹脚的行为,后将她送入家塾读书。幼时她被取名为崇媊,后因请求父亲重新取名,改为“广平”,意为广东太平。

1917年,许广平被马家逼婚,她委托兄嫂出面废除婚约。同年许广平考入直隶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在校期间,许广平多次向《直隶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友会会报》投稿,其中发表了谈论现代学校教育的《人才必出学校说》和短片传奇《理想之家庭》。

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后,许广平积极参与相关活动,担任《醒世周刊》编辑,负责收集讯息,撰写文章,与众多刊物互相交流。同时她多次参加爱国讲演宣传活动和抵制日货活动。1921年,许广平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一所小学担任教员。

参与学生运动

1922年,许广平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时任校长许寿裳忠厚且为人清介,鲁迅应其邀请来女高兼职上课。许广平就曾在鲁迅讲授《中国小说史》的课堂中学习。1923年,许寿裳因保守势力反对辞去职务。继任校长杨荫榆是中国第一位担任国立大学校长的女性,但她推行孔孟之道,阻止学生参加爱国活动。1924年,杨荫榆阻止学生参加孙中山追悼会,并发表不当言论,引发进步师生不满。同年,因江泽战争学生返校延期,杨荫榆因人而异的惩罚行为引发学生们强烈不满,校内爆发“驱杨运动”。

1925年3月11日,许广平第一次与鲁迅进行通讯,鲁迅回信鼓励她同旧社会进行战斗。此后两人通过信件交流,许广平受其引导加入驱逐杨荫榆的运动,并在《妇女周刊》《京报副刊》上与维护杨荫榆的文章进行“笔战”,指出不能孤立地看待女师大的问题,它是“社会中的妇女问题”,并表明女师大的问题不能靠权贵,要靠自己的努力和斗争。5月11日当晚,女师大学生召开全体紧急大会,决定驱逐杨荫榆。随后杨荫榆接连呼吁北洋政府支持自己,并要求许广平等学生的家长领人回家。鲁迅随即拟稿,邀请六名教员联名支持学生。

1925年5月,五惨案爆发,女师大学生加入北京的抗议示威。次月女师大学生发起“女师大师生沪案后援会”,杨荫榆阻挠了参会人员。8月1日,杨荫榆带领武装军警打入学校,许广平带领同学奋起自卫。当晚鲁迅和其他几位有名望的教职员来保护学生,但被杨荫榆在社会上散布“男女学生混杂”的谣言。8月5日,女师大自治会召开全体大会,刘和珍任主席,许广平报告“八一惨案”经过,现场群情激愤。8月22日,北洋政府教育司司长刘百在时任教育总长章士钊的指使下带领百余名军警武装占领女师大,并打算逮捕许广平等六名学生领袖。在鲁迅的掩护下,许广平等几名学生躲过了搜捕。后女师大学生租赁临时校舍,坚持复课。

1925年11月底,北京爆发游行,要求打倒军阀政府。女师大学生在鲁迅和许寿裳的护送下回到原址,开展复校工作.。

情感生活

从1925年第一次通信到1927年底,许广平和鲁迅共通信四十余封。他们在信中讨论国民性的改革、《莽原》的出版和上海的学生风潮等。后来鲁迅回忆此事时说,“既没有死呀活呀的热情,也没有花呀月呀的佳句。”

在军警追查时,许广平住进鲁迅家中为其抄稿,两人感情逐步升温。1925年8月,许广平面临被开除学籍的困境,鲁迅则因女师大的学生运动遭到他人攻击,此时二人确定了恋爱关系。后鲁迅在《芥子园画谱》的扉页诗中述两人感情为“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许广平也以“平林”为笔名先后发表《风子是的我爱》和《同行者》,以表达她的感情。《风子是的我爱》声称,“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于我们不相干,与你们无关系。”

1926年8月,许广平回母校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任训育主任,鲁迅厦门大学任文科主任兼国学研究院秘书。许广平任教期间,对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自己的工作生活环境感到失望。许广平坚持在校内打击中国国民党右派势力,因此校内右派学生党的核心人物李秀梅被开除学籍,蒋仲被勒令退学。后许广平因无力支持学校的运行,辞去职务,担任鲁迅在中山大学的助教。

1927年,广州“四一五”惨案发生后,两人离开广州,前往上海市定居。在上海,许广平参与创办妇女杂志《革命的妇女》,她在杂志中控诉蒋介石屠杀革命者的罪行,揭露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鲁迅到上海后停止教学活动,专心创作,许广平也担负起查找资料、校对、修改、抄写和记录鲁迅重要谈话的工作。1929年9月,许广平诞下一子,取名周海婴

1932年5月,许广平和鲁迅将两人的书信出版,信集取名为《两地书》。此前,许广平负责抄录和提供部分意见,鲁迅负责修改。

1936年10月,鲁迅因病去世,许广平写下《致鲁迅夫子》的墓偈。在救国会和许广平的推动下,鲁迅的殡葬活动成为一场民众运动。此后,许广平开始整理编校鲁迅的作品。鲁迅逝世后,许广平在抚养孩子的同时,也承担了鲁迅母亲鲁瑞朱安的生活费。

加入抗战和解放运动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许广平加入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上海市沦陷后,许广平成为留守在上海的三名骨干之一,积极为抗日战士们募捐物资。同时,许广平在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抗战文艺》《文献》《鲁迅风》《文艺新闻》等刊物中发表大量纪念鲁迅和有关妇女解放的文章。

1941年,日军进驻上海租界后,闯入许广平家中搜查文字资料,并逮捕许广平。囚室中,日本宪兵采用殴打、鞭刑、脱衣侮辱和电刑等方式折磨许广平,但仍未动摇其意志。76天后,鲁迅的挚友内山完造将许广平保释出狱。四年后,许广平将这段经历写成《遭难前后》,连载于《民主》周刊上。

抗战胜利后,许广平以社会活动家的身份投入进步社会运动中,成为上海妇女运动和民主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46年,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活动中,众多进步人士齐聚上海市,许广平应邀参加周恩来组织的座谈会。1947年,许广平为支持“新五四运动”,筹办募捐活动,并写下了《新型妇女运动与现代社会运动之关系》,对当时的妇女运动做出总结和展望。

1949年1月北平市解放,2月许广平等人由东北地区进入北平,参与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筹建妇联、出席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和起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许广平被任命为政务院副秘书长,先后担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务,她在统战工作和对外交流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0年7月起,许广平将鲁迅在北京八道湾和西三条的房产、书信、手稿和版税均交给有关部门。1951年,许广平参与广东土地改革工作团,奔赴广东四会等地推进土改工作。1959年,许广平完成《鲁迅回忆录》,由于过度劳累出现高血压心肌缺血。次年,许广平表达入党志愿,经过中央审议,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亲自同意下,决定让许广平同志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1961年,许广平率中国妇女代表团赴日本二十七个城市进行访问,同六万名日本妇女和各界人士进行亲切会谈,进一步促进中日人民的友好关系。

1968年,许广平从北京鲁迅博物馆来信中得知“文革小组”成员戚本禹从文化部私下取鲁迅全部书信原件千余份后,相关资料下落不明。她随即要求展开追查,但在与友人陈述经过时,突发心脏病,在北京医院不幸逝世,终年70岁。事后,在周恩来的关怀下,鲁迅手稿被追回。

许广平生前曾立遗嘱要求尸体火化,骨灰作肥料入土。家属遵其要求,把许广平的遗体火化,洒在鲁迅墓旁。

主要作品

文学著作

以上除了《许广平文集》以外的作品参考资料来源于

翻译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于

参与编校或主编的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于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诗人胡风:她不只是一个满脸笑容和蔼可亲的主妇,还是一位遇大事镇定冷静的女中豪杰。

作家郑振铎:她以超人的力量,伟大的牺牲精神,拼着一己的生命,来维护着无数的朋友们的。这是一位先驱者的大无畏的表现!这是中华儿女们的最圣洁的精神的实型!她在抗战初期的时候,曾尽了说不尽的力量,加入了好些重要的团体,其中之一是复社,还有一个上海人民团体的联合的救亡组织。这些组织的分子,人数很多,全靠了她的勇气和牺牲,得以保全着。

许广平之子周海婴:父亲去世之后,母亲心怀终生未能稍减的哀痛,不遗余力地宣传和维护父亲的事业,重新独立献身于民族、民主革命和妇女解放运动。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条件下,在“孤岛”上海市,曾遭日本侵略者的宪队逮捕,身受包括电刑的酷刑,坚贞不屈,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了同志和朋友,发扬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鲁迅研究专家王得后:作为一位女性,景宋是很了不起的,她懂得鲁迅,理解鲁迅,她只是为鲁迅所受到的压迫,有时是生命的威胁,“常常担心,眼泪往肚子里流”;她从来不拖后腿,不用“儿女情”来软化鲁迅,不用女性多有的似水柔情来冲淡鲁迅的战斗意志;在困难面前,她决不畏惧,决不退缩,决不背叛鲁迅而去追求庸人的安乐,她和鲁迅一样有改造社会、改良人生的志愿,一样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不屈不挠的性格。

鲁迅研究专家倪墨炎:在鲁迅逝世后的32年中,许广平不仅为整理出版鲁迅著作、撰写关于鲁迅的文字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而且为社会为革命做了多方面的工作。她为世人所爱戴。她的所作所为,她所走的道路,无愧为鲁迅的伴侣、同志、战友。她是鲁迅精神的继承者。人们永远怀念着她!

后世纪念

许广平故居

许广平故居位于北京路高第街许地,为两层砖木式结构建筑,从外观看尚存青砖大屋屋脊的垂兽装饰。1994年已被列为广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故居是具有岭南特色的两房合院。广州市政协委员们认为,许广平故居是在广州市唯一以妇女为代表的名人故居,有着珍贵的历史意义。

许广平旧居

许广平旧居位于上海市淮海中路927弄(淮海坊)64号。许广平于1936年底迁居此处,新中国成立初移居北京。在此处,许广平曾专注于整理、出版鲁迅著作。

许广平先生纪念碑

许广平先生纪念碑于2011年9月28日在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落成。

人物轶事

幼时学官话

许广平被送入家塾后,父亲认为她应用土音学习,而不是用蓝青官话(即夹杂着广东省方音的普通话)。但许广平在家塾先生用土音教学时,便故意装作背不下课文;先生用官话教学时,便一字不差地背诵课文。由此,父亲便不再干预她使用官话进行学习。

害马之称

“驱杨运动”中,杨荫榆曾贴出布告通知要开除许广平等人的学籍,并称许广平等人为“害群之马”。从此,鲁迅就常以“害马”调侃许广平。其“师母”朱安也会称呼她为“害马姑娘”。

小白象、小刺猬与小小白象

1929年,因许广平有孕不宜颠簸,鲁迅一人北上省亲。期间两人书信往来,感情真挚。信中许广平称鲁迅为小白象,称未出世的孩子为小小白象,鲁迅则称许广平为小刺猬。小白象一名出自林语堂,他称鲁迅在中国难能可贵,是白象;而小刺猬一称来自于鲁迅的石刻刺猬镇纸,鲁迅喜爱这浑身是刺的刺猬,故以小刺猬称呼许广平。

参考资料

许广平.中国作家网.2022-11-29

鲁迅的夫人许广平——纪念她诞生120周年,逝世50周年.澎湃.2022-11-29

读懂许氏家族的“千秋家国梦”.中青在线.2022-11-29

2019年03月04日纪念周海婴诞辰九十周年摄影艺术展在京开幕.央视网.2022-11-29

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企查查.2022-11-29

周令飞,周亦斐等与贵州人民出版社图书发行公司,无锡当当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肖像权纠纷二审民事裁定书.中国裁判文书网.2022-11-29

许崇清:新教育学和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民主促进会.2022-11-29

许广平故居整栋变危房.新快报.2022-11-29

鲁迅夫人许广平故居将被建成名人纪念馆.中国新闻网.2022-11-29

许广平旧居暨《鲁迅全集》第一版编辑部旧址.上海黄浦.202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