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是制作于西周晚期的青铜器,收藏于山东博物馆。该青铜器是一种盛食器,商周时期,王官贵族宴请时,簋里面装着大黄米、小米等煮熟的主食,供人们取着吃。

颂簋,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13.2千克。隆盖,顶有圈形把手,圆腹,圈足,圈足下有垂珥。在装饰上,颂簋的器口和盖沿各饰一周𰡉兽目交连纹或称窃曲纹,中间像眼,两侧各连接一回勾状曲线。这种纹饰是从一种卷曲的龙纹变化而来的,是当时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之一。腹部和盖面,装饰着数道平行的凹槽状纹饰,称横条沟纹,因像老式房子上的瓦沟,所以也称瓦棱纹、瓦纹。这种纹饰,在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非常盛行。颂簋盖顶的捉手内,饰团龙纹,圈足饰垂鳞纹。

颂簋的腹内和盖内都铸有铭文,内容相同,各15行150字,另有重文2字,记录了“颂”受天子册命的过程。铭文大意是,周王三年五月甲戌这一天,来到太室就位,宰弘陪同颂进门站立在中廷,史官之长尹氏授王的命书。周王任命颂在成周洛阳市担任职务,大概是宫廷负责杂务的执事官,主管监造新宫,或认为是掌管仓库。任命的同时,还赐给他带花边的黑色丝质礼服、赤红色的围腰、拴着红丝带的玉,以及旗帜和马具等。颂向天子行跪拜大礼,并献上玉璋表示感谢,事后铸造了颂簋、颂鼎和颂壶,用来祭祀亡父龚叔和亡母龚姒。

文物简介

西周后期盛食器。隆盖,顶有圈形把手。圆腹,圈足,下附三兽足。腹部两侧有一对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耳。口沿上下各饰窃曲纹一周,盖与腹均饰横条脊纹,圈足饰重环纹。形制庄重。盖器同铭,各铸十五行一百五十二字,铭文大意为:周王册命颂掌管成周贮(匿)甘家,监督新造,积贮货物,以为宫御之用。周王赏赐颂玄衣、省纯、赤市、朱黄、勒等物品。颂接受命册,退出中廷,然后再回返,向周王献纳瑾璋。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西周王室策命官员的制度。铭文与颂鼎同。现藏山东博物馆。为山东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铭文内容

隹(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才(在)周康(昭)宫。旦,王各大(格太)室,即立(位)。宰引右(佑)颂入门,立(中)廷。尹氏受(授)王令(命)书,王乎(呼)史生册令(命)颂。王曰:颂,令女(命汝)官(司)成周贮,监(司)新닳(造)贮用宫御。易女幺(赐汝玄)衣屯(纯)、赤(韍)、朱黄(衡)、(銮)、攸()勒。用事。颂낏뻪(拜稽)首。受令(命)册,佩갢(以)出,反入堇章(返纳觐璋)。颂꽆(敢)对륰(扬)天子不(丕)显鲁休,用乍밿(作朕)皇考龏吊(恭叔)、皇母龏始(恭姒)宝깼렉(尊簋)。用追孝,(祈)康、屯右(纯佑),(通禄)、永令(命)。颂(其)万年밀땔(眉)无彊(疆),()臣天子冬(灵终),子孙永宝用。

颂簋的腹内和盖内都铸有铭文,内容相同,各15行150字,另有重文2字。铭文大意是:周王三年五月甲戌这一天,周王在周的京城康昭宫(“王在周康昭宫”第2行)。清晨,周王来到太室就位(“旦,王各大室即位”第2至3行),宰弘陪同颂进门站立在中廷(“宰弘佑颂入门立中廷”第3至4行),史官之长尹氏授王的命书(“尹氏受王命书”第4行)。周王呼史官虢生册命颂(“王乎史虢生册命颂”第4至5行)。周王亲自任命颂在成周洛阳市担任职务(“王曰:颂,命汝官司成周贮”第5至6行),大概是宫廷负责杂务的执事官,主管监造新宫,或认为是掌管仓库(“监司新造贮用宫御”第6至7行)。任命的同时,还赐给他带花边的黑色丝质礼服(“玄衣纯”第7行)、赤红色的围腰(“赤市”第8行)、拴着红丝带的玉璜(“朱黄”第8行),以及旗帜和马具(“銮旂、攸勒”第8行)等。颂向天子行跪拜大礼(“颂拜稽首”第9行),并献上玉璋表示感谢(“返入瑾章”第10行),事后铸造了颂簋、颂鼎和颂壶,用来祭祀亡父龚叔和亡母龚姒(“用作朕皇考恭叔皇母恭姒宝尊簋”第11至第12行)。铭文中“敢对扬天子丕显鲁休”(第10至11行),意思是感怀天子的美德,它和末尾“子子孙孙永宝用”(第15行)的辞句,常见于周代的青铜器上。

时代信息

颂簋制作于西周晚期,共和或姬静时期。此时,铜簋基本都配有对应的器盖,器盖倒放就是一个盘子,也可以用来盛食。器足为兽面象鼻形,象的题材在铜器中常见,大概商周时期象的分布比现在要靠北,在当时交通如此不便的情况下,人们也能见到。例如殷墟出土有完整的小象骨骼,并且项戴铜铃,可能是主人生前的宠物。

器物装饰

器身的主要纹饰是窃曲纹,窃曲纹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形图案,有的中间填以目形纹,在铜器上往往连接成带状。《吕氏春秋·适威》:“周鼎有窃曲(一作穷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盛行于西周中、后期,春秋时仍沿用。窃曲纹是龙纹和纹的变体,窃曲纹卷曲的条状当是取形于纹、顾龙纹之身躯,但其构造、布局则不仅取形于诸种龙纹,而且借鉴了饕餮纹与上述变形饕餮纹图案构形手法。然而从总体看,窃曲纹的出现使以往庄严、神秘的动物纹解体,进一步促进了青铜器纹饰的抽象化与几何图形化,因而在青铜器纹饰发展史中有着重要作用。颂簋的窃曲纹中间是目纹,即眼睛的样子,整体呈“S”形,两端分叉,这是典型的西周晚期的样式。

流传经历

颂簋的流传如同其他青铜重器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学者刘喜海在北京购得,并编入《清爱堂彝器款识》。刘喜海(1793—1853),诸城人,刘墉从孙,是清道、咸间金石学家、古泉学家、藏书家,字燕庭(又作燕亭、砚庭)、吉甫,山东诸城人,别号三巴子。善鉴赏金石,著有《海东金石苑补遗》等鉴赏书籍,其所补编《古泉汇考》为当时古泉学集大成之巨著,嘉惠后世泉学研究;《三巴金石苑》为巴蜀地区历代金石图文并茂之第一部著录,对后世影响颇大。

后来此簋归李宗岱。李宗岱(?—1896),字山农,南海(今广州市)人,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九年(1849年)副榜贡生。山东省候补道员署山东盐运使、布政使,著名收藏家。1885年,先后在平度市招远市开办采金工场。1889年,到牟平区开办矿务公司。其后代在玲珑办矿达50年之久。

后转手黄县丁氏“泰来”号的丁树贞(一说原为黄县焦氏收藏)。丁树贞(1861—1915),字干圃,号仲立、煦农、陶斋,别号长年,为山东著名的金石收藏家。斋号“海隅山馆”,其数世亦官亦商,家资巨富。丁氏为人慷慨大方,并热心社会公益,常有捐资之善举,被清延加封三品衔,赏戴花,并候选知府。后丁氏家道破落,弟兄分家时分割财产,使其器盖分藏。20世纪40年代,器为胶东古物管理委员会黄县文管分会收集,后转入山东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丁氏后人张秀琳女士将所藏簋盖捐献给山东省博物馆,颂簋始成完璧。

参考资料

山东博物馆 镇馆之宝 颂簋(周).山东博物馆.2024-03-29

更多资讯请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03-29

丁树桢与颂簋的传奇故事.龙口市人民政府.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