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米
大黄米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黍(Panicum miliaceum)的种仁,指由黍加工成的黍米,又称黍米、秫米、红莲花米,以淡黄色、粒状饱满浑圆有光泽、有淡淡米香为佳,其含有的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大米和小麦,尤其是甲硫氨酸含量,几乎是大米和小麦的两倍。多分布于印度、中国、尼日利亚和俄罗斯,中国北方栽培较多。
物种基源
大黄米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黍(Panicum miliaceum)的种仁,又称黍米、秫米、红莲花米,与“小米”非同一种作物,大黄米由具有糯性的糜子(古称“黍”)加工而成。主要有三种类型:复总状花序较密,主轴弯生,穗的分枝向一侧倾斜的为黍型,即黍子;圆锥花序密,主穗轴直立,穗分枝向四面散开的为稷型,即糜子;圆锥花序较疏,主穗轴直立,穗分枝向四面散开的为稷型,即稷。大黄米以淡黄色、粒状饱满浑圆有光泽、有淡淡米香为佳。
形态特征
大黄米为一年生栽培高大草本。秆粗壮直立,单生或少数丛生,高60~120厘米,有节,节上密生髭毛。叶鞘松弛,被疣毛;叶舌长约1毫米,具长约2毫米的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0~30厘米,宽1.5厘米,无毛,边缘常粗糙。复总状花序,开展或较紧密,成熟则下垂,长约30厘米,分枝具角棱,边缘具粗糙刺毛,下部裸露,上部密生小枝与小穗;小穗卵状椭圆形,长约4~5毫米;颖纸质。
无毛,第一颖长为小穗的1/2~2/3,先端尖或锥尖,具5~7脉,第二颖与小穗等长,大多为11脉;第一外稃形似第二颖;内稃薄膜质,较短小,长1.5~2毫米,先端常微凹。颖果圆形或椭圆形,平滑而有光泽,长约3毫米,乳白、淡黄或红色。种子白色、黄色或褐色,性粘。
生长习性
大黄米适于贫瘠干燥土壤生长。在中国黍子栽培大体以山西省—陕西省省界(约为东经110度)为界,以东的华北地区、东北地区以糯性黍子为主,以西的陕西、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以粳性黍子为主。
地理分布
大黄米主要在中国华北、西北多有栽培。一般分两种类型,以秆上有毛,偏穗,种子粘者为黍;秆上无毛,散穗,种子不粘者为稷。
栽培技术
采集
大黄米在夏、秋两季采收。
种植
大黄米于春天种植,一年一季或两季成熟。
生物成分
据测定,每100克大黄米中,含热能338~347千卡,蛋白质9.6~13.6克;脂肪0.9~1.2克;糖类59~63克;尼克酸、视黄醇当量;含矿物质钙、磷、铁、镁、硒等;含维生素B1、B2、E等,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大黄米所含丰富的蛋白质中,含清蛋白14.73%,谷蛋白12.39%,球蛋白5.65%,醇蛋白2.56%,其他蛋白64.67%,有“运输蛋白质队长”称誉。
贮藏
由于大黄米爱生虫,所以一般家庭贮藏应放置在密闭容器内,尤其在夏天,尽量不要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可以存放在玻璃罐或塑料瓶内。
参考资料
大黄米.开封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2024-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