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明震
俞明震(1860年—1918年12月24日),字恪士,号觚庵,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光绪庚寅年(1890年)进士,官至甘肃省提学使,为晚清宋派诗代表作家之一。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俞明震奉命前往台湾,负责管理全台营务。后来,他在抗击日本占领军的战斗中负伤。从台湾退回后,俞明震到部候选。戊戌变法期间,俞明震积极支持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失败后,他转任南京江南陆师学堂兼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总办。1903年7月,上海市“苏报案”爆发,俞明震参与办案,有意让吴稚晖、章士钊等人脱身,并因此被罢免官职。几年后,俞明震重获任命,赴江西省任吉南赣宁道。宣统二年(1910年),他出任甘肃省提学使。辛亥革命后,俞明震辞去官职。民国初期,出任平政院肃政厅肃政使,后因弹劾袁世凯的宠臣陆建章而丢官,回到杭州市隐居,直至1918年12月24日去世。
俞明震著有《觚庵集》《觚庵诗存》《觚庵漫笔》《台湾八日记》等。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书画家汇传》评价他“俞明震工诗,善书,擅画,诗宗柳州市,书法元宰,画拟白阳,士林重之。”
人物生平
俞明震出生于1860年。他少年时便擅长作诗。光绪庚寅年(1890年),俞明震考中进士。依例进入翰林院,经过三年庶吉士生涯后,被分发到刑部任主事。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唐景崧出任台湾巡抚,俞明震奉命前往台湾,负责管理全台营务。次年,《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台湾,民众发誓不归属日本,决心自主保台,于是成立“台湾民主国”。众人推举前巡抚唐景崧为大总统,俞明震为内务大臣。俞明震受命前往基隆市前线督战,他对手下说:“若我先回大营,不与诸公同死,愿斩首以谢诸公。”最终,他一直坚守到基隆失陷。台北陷落前,俞明震给唐景崧写信:“天不佑中国,公心迹可告无罪。唯既不退守新竹市,公宜自为计,不可贻笑天下。电奏本,震已带出,心酸不忍多写。负公知遇,此恨千古。”面对台湾沦陷于日本之手,俞明震发出“凄绝一更初魄语,故人相望涕成行”的感叹。后来,俞明震在抗击日本占领军的战斗中负伤。从台湾退回后,俞明震到部候选。
戊戌变法期间,俞明震积极支持康有为、梁启超,还参与了湖南巡抚陈宝箴在当地推行的新政。变法失败后,他转任南京江南陆师学堂兼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总办。1903年7月,上海市“苏报案”爆发,俞明震参与办案,有意让吴稚晖、章士钊等人脱身。他在“苏报案”中的所作所为,被两江总督魏光焘、御史黄昌年向慈禧参了一本。虽未丢性命,但他丢了矿务铁路学堂总办的官职。几年后,困居南京的俞明震重获任命,赴江西省任吉南赣宁道。在赣州市任职期间,他最突出的政绩,是几经周折,从德国人手里收回大余县(余)钨矿的主权。宣统二年(1910年),他出任甘肃省提学使。
辛亥革命后,甘肃成立军政府,他便“乞病解官”。民国初期,北洋政府又启用了俞明震。1915年,他再次赴京,任平政院肃政厅肃政使。结果因弹劾袁世凯的宠臣陆建章而丢官,回到杭州市隐居,直至“戊午十一月廿二日”(1918年12月24日)辞世。
人物轶事
收藏大家
俞明震收藏了很多珍贵罕见的书籍和书画作品。这些藏品大多是清代宫廷内的珍藏品,比如宋元两个朝代刊印的世上仅存的孤本,以及明清两代名家临摹的碑帖字迹、画册、信笺等等。俞明震对于自己收藏的这些精品并不喜欢大肆宣扬,向来都以是替朋友收购作为托辞,而且把自己的藏品藏得很隐秘,从不展示给别人看。所以,他的朋友们大多都不清楚他在收藏方面竟然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
俞明震居住在南京和上海市的时候,会随身携带一些价值不菲的书画卷轴和册页。他在自己的住所里专门开辟出了一间屋子用来藏书,还亲自书写了“蕴玉山房”的匾额,悬挂在那间藏书室中。到了晚年,他居住在杭州西湖边,租了五间屋子,楼上全部用来藏书。他又亲自书写了一块写有“藏书楼”三个字的匾额,还附上了几十字的跋语,把匾额悬挂在楼梯对面的门头上。他还曾经编制了《俞氏藏书楼目录》以及收藏记事册,以便日后查阅考证。其藏品上都盖有“俞恪士珍藏”“俞姓藏书”“俞明震印”等印章。
戚序本是《红楼梦》早期的一个抄本,全名为“戚蓼生序本”,因为卷首有乾隆进士德清县戚蓼生的序而得名。大约在清末光绪年间,居住在南京头条巷的俞明震在京城得到了这个本子。到了清末民初之交,俞明震把这本书送给了有正书局老板狄楚青,狄葆贤对其进行石印发行,所以戚序本又被称为“有正本”。
关于俞明震得到戚序本并送给狄葆贤这件事,有两条证据可以证明。其一,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的“缘起”中提到,他小时候住在江宁头条巷,当时天下还算安宁,但有识之士已经察觉到局势将有变化。陈寅恪虽然年纪小,但也有所感触,想要看一些自己没见过的书来排解忧愁。他的舅舅俞明震也住在头条巷,两家离得很近,往来方便。俞明震藏书不多,但有不少精本。比如四十年前有正书局石印的戚蓼生抄写的八十回《红楼梦》,其原本就是俞明震在翰林院做官时,用三十两银子从京师海王村书肆买得的。陈寅恪生于1890年,他“童幼”之时大约在1900年左右,这与他见到俞明震收藏的戚序本的时间是相符的。其二,王在他的《红楼梦》批本第一册“读法”部分中写道,八十回本已经由有正书局印行。俞明震所藏的原书抄写得非常精美,是大本,用黄绫装裱,他曾经见过。后来俞明震把这本书送给了狄楚青(狄葆贤),然后就印行了,但印行的版本并不是原稿影印。王瀣拿到印行的本子后与其他本子对照阅读,发现还不如一百二十回本,他把这个看法告诉了俞明震,俞明震也表示认同。
学生鲁迅
1901年底,鲁迅以一等第三名的优异成绩,从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毕业,并被选派赴日本官费留学。此次东渡日本,由矿路学堂总办俞明震亲自带领鲁迅、伍仲文、张协和、芮石臣等高材生一同前往。鲁迅在《朝花夕拾・琐记》中回忆道:“但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文言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这位被鲁迅尊为“新党”的总办,正是他的同乡师长俞明震。鲁迅在南京求学期间接受进化论思想,与俞明震在学校提倡新学密不可分。
鲁迅十分崇敬俞明震。除了在《朝花夕拾・琐记》一文中有回忆外,在其《日记》里也有四处记载。这些记载均在俞明震任肃政使后的1915年:2月17日,“下午同陈师曾往访俞师,未遇”;4月10日,“午后访俞恪士师,未遇”;翌日,“午后访俞恪士师,略坐出”。三次访谒,三称“俞师”,足见鲁迅对俞明震这位师长的感恩和敬仰之情。1919年1月20日,鲁迅“得俞恪士先生讣,下午送奠仪”,以表敬挽与沉痛悼念。
学生王伯沆
王伯沆,名,常用字伯,也作伯谦,号冬饮,三江师范学堂至中央大学教授,近代文史学家。1871年,他出生于南京,籍贯为江苏水。王伯沆从小就极为聪慧,学习勤奋努力。他在南京钟山书院求学期间,曾得到俞明震的教导。王伯沆知识储备深厚,对经学、历史学、诗文以及小学、庄学、佛学等领域,都有着深刻的理解与研究。王伯沆才华横溢,在诗歌、文章、书法、绘画、篆刻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清朝末年,他在上海某书局从事编书工作。俞明震担任南京陆师学堂监督期间,聘请王伯沆担任教师。此后,王伯沆又在南京三江师范学堂任教。后来,陈三立聘请他担任家庭教师,陈三立的儿子陈寅恪等人,都曾跟随王伯沆学习。
处理《苏报》案
《PHY苏报》创办于1896年,1898年陈范购得报社经营权。1903年,章士钊担任主笔。6月,章士钊与章太炎分别发表《读〈革命军〉》及《〈革命军〉序》。尤其是章太炎,在文中称清廷为客帝,将光绪帝称作“载小丑,不辨菽麦”,这引发清廷震动。驻节南京的清两江总督魏光焘,派俞明震到上海市办理“《苏报》案”。俞明震秉持“办事不可野蛮”的原则,且表面发怒,实则暗中相助,使两江总督觉得其“未见格外才力”,从而让“苏报案”主角之一的章士钊、吴稚晖、蔡元培得以逃脱。不过,由于吴稚晖未能及时将清廷抓捕消息告知“《苏报》案”的另外两位要角章太炎和邹容,章、邹二人抱着流血感召青年的想法,毅然入狱。俞明震的做法,后来引起托忒克·端方的怀疑。端方在给魏光焘的电报中写道:“俞道明震之子大纯,现游学日本甫回,闻大纯在日剪辫入革命军,逆无人理,俞道深恶其子。然不可不防,请密饬沪道一电,随时留心。”俞明震后来被魏光焘撤换回南京。
婉拒赴宴
陈锐(字伯)撰写的《褒碧斋杂记》记载了俞明震一则轶事:“辛丑年,我在江宁候补官职,租住在乌衣巷。一天,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聚会饮酒,大家一直等着俞恪士观察使赴宴,他却迟迟没来。不久后,他派人送来一首诗婉拒赴宴,诗中写道:‘寒风吹得双脚冰冷如冰,恐怕回家时天都黑要上灯了。麻烦转告乌衣巷贤明的东道主,腌鱼腊肉就不必蒸来招待我了。这次出行带了两对轿夫、四个亲兵,他们食量如牛,实在让人头疼。倘若把给轿夫的饭食折合成现钱发放,每人八角龙洋,这花费也太让人为难了。’所谓‘轿饭’,在京城称作‘车饭钱’。虽说每次犒赏每名轿夫、亲兵仅一角钱,但在南京举办宴会时,要是座上有五七名道员官员,除了亲兵,还有顶马、伞夫,算下来开销动辄涉及上百人。而跟丁得到的犒赏,每人要翻倍,甚至还有人会借机索要更多。对于清廉的官员来说,操办一场请客宴会,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诗词作品
俞明震著有《觚庵集》《觚庵诗存》《觚庵漫笔》《台湾八日记》等。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俞明震工诗,善书,擅画,诗宗柳州市,书法元宰,画拟白阳,士林重之。(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书画家汇传》 评)
其为诗也,熔铸性灵,少陵之忠爱,蔚简斋之深秀,蕴《庄》《列》之高致,笼魏、晋之清谈。(陈诗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