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
三峡水库(The Yangtze River Three Gorges Reservoir),位于长江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镇,是三峡水电站建成后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泊,总面积1084平方千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集防洪、发电、航运等功能于一身。
1994年12月,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11月,三峡工程成功实现大江截流。2003年6月,三峡工程首次蓄水,坝前水位达到135米。2006年5月,三峡大坝全线建成。同年9月,三峡工程实行第二次蓄水,成功蓄至156米水位。2008年9月,其开始首次175米试验性蓄水,当年水库水位达到172.8米。2010年10月26日9时许,三峡水库水位涨至175米,首次达到工程设计的最高蓄水位。2021年9月,三峡水库175米蓄水工作正式启动,待蓄水量68亿立方米,这是三峡工程自2020年11月1日完成整体竣工验收,转入正常运行期后的首次蓄水。次年6月,三峡水库、溪洛渡、向家坝联合生态调度试验顺利完成。2023年10月20日13时,三峡水库坝前水位达到175米,标志着2023年三峡水库实现满蓄目标。2024年5月21日16时,三峡大坝坝前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水位已消落至153.57米。自2024年12月1日启动枯水期补水调度以来,截至2025年4月1日,三峡水库已累计为长江中下游平原补水超46亿立方米。
三峡水库属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跨越川、鄂中低山峡谷和川东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北靠大巴山脉,南依云贵高原,总体地势西高东低。三峡水库能调蓄洪水,经水库调节后对解决华北缺水的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工程产生积极作用。
人类活动
建造历史
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就建设三峡工程的构想,提出“以闸为渠,以水为引,以水为引,以水为引,以水为动力”的设想。1944年,美国工程师萨凡奇提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即“萨凡奇计划”。1950年初,国务院长江水利委员会正式在武汉成立。1958年3月30日,毛泽东视察葛洲坝坝址。次年5月,长江三峡会议《三峡初设要点报告》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讨论,一致通过选用三斗坪坝址,大坝可按正常蓄水位200米设计。1970年,中央决定先建作为三峡总体工程一部分的葛洲坝工程,为三峡工程作准备。同年12月30日,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开工。
1992年4月,第七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三峡项目的建设也由此完成了从论证到实施的过渡。中国长江三峡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9月在宜昌市正式设立。
1994年12月14日,李鹏在宜昌三斗坪举行的三峡工程开工典礼上宣布: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11月,三峡工程完成了长江截流。2003年6月,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大坝前水位升至135米,三峡双线5级船闸正式开通,第一台发电机组投入运行。三峡进入围堰挡水发电阶段,并开始通航发电,并开始发挥效益。三峡大坝于2006年5月完成了全部工程。
运维现状
2006年9月,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实行第二次蓄水并顺利达到156米,标志着三峡大坝正式投入运营,并开始发挥防洪、发电和通航的“三位一体”作用。
三峡工程在2008年9月进行了175米的实验蓄水试验,这一年,水库水位高达172.8米。
三峡大坝左、右两岸26台七十万千瓦的大型水力发电机组于2008年10月正式投入运行。长江三峡三期工程在2009年8月通过了最终的竣工验收,即在正常蓄满175米的水位下进行了最终的检验。三峡大坝在9月第二次进行了175米的实验蓄水试验,这一年,水库水位高达171.43米。
三峡大坝在2010年7月经历了70000立方/秒的超强洪水,这次洪峰超越了1998年的洪峰,使之成为长江历史上第3大洪峰。同月,三峡电站26台机组顺利完成1830万千瓦满负荷连续运行168小时试验。三峡在9月进行了第三次175米的蓄水试验。10月,三峡水库首次达到175米正常蓄水位。
2011年9月10日,三峡水利枢纽正式启动175米实验性蓄水。本次蓄水起始水位约为152米。蓄水启动时,长江上游来水流量约为1.4万立方米每秒,三峡枢纽按0.9万立方米每秒左右控制下泄,每秒拦蓄来水约0.5万立方米。10月,三峡水库水位升至175米正常蓄水位。
2012年10月30日,三峡水库水位升至175米。世界最大水利枢纽三峡大坝顺利完成今年175米蓄水,这是三峡枢纽第三次成功蓄水至正常蓄水位。2013年11月2日2时,长江上游来水量约为8200立方米/秒,三峡水库下泄流量为6160立方米/秒。上游来水量与前几日基本持平。从2014年9月18日开始,三峡入库流量从33500立方米每秒持续增长,至20日8时达55000立方米每秒,形成2014年以来三峡最大洪峰。
2015年9月7日8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枢纽工程的水库水位突破170米,新一轮175米试验性蓄水进入“5米倒计时”。9月10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新一轮175米试验性蓄水正式启动。2018年9月10日,三峡水库第11次175米试验性蓄水启动。2018年10月31日13时,三峡水库水位达到175.0米,实现2018年试验性蓄水目标。这标志着三峡水库连续第9年圆满完成175米试验性蓄水任务,为今冬明春发电、航运、供水、生态提供有力保障。
2019年9月10日,三峡水库2019年175米试验性蓄水启动,起蓄水位为高程146.73米。2020年8月18日,“长江2020年第5号洪水”已在长江上游形成,三峡水利枢纽将迎来建库以来最大洪峰。
2021年9月,三峡水库175米蓄水工作正式启动,待蓄水量68亿立方米,这是三峡大坝自2020年11月1日完成整体竣工验收,转入正常运行期后的首次蓄水。次年6月,三峡水库、溪洛渡、向家坝联合生态调度试验顺利完成。2022年9月19日,三峡水库坝前水位164米以上,比最低水位145米抬高1.5米,三峡水库正式开启2022年175米蓄水程序。2023年9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已正式批复《三峡水库2023年蓄水计划》,三峡水库将于2023年9月10日正式开始蓄水,根据滚动预报来水时空分布实时优化蓄水进程,三峡水库最终将蓄水至正常蓄水位175米。同年10月20日13时,三峡水库坝前水位达到175米,标志着2023年三峡水库实现满蓄目标。
2024年5月21日16时,三峡大坝坝前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水位已消落至153.57米。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流域枢纽运行管理中心获悉,三峡水库已释放防洪库容近175亿立方米,约占总防洪库容的79%。同年6月,为避免上、下游洪水过程遭遇加大下游防汛压力,三峡集团连续调减出库流量,开展梯级水库联合防洪调度。6月27日起,三峡水库出库流量由24000立方米每秒逐步调减至18000立方米每秒,6月28日,进一步调减至14000立方米每秒。截至6月30日,三峡水库水位较前两日上涨约2.9米,拦蓄洪水约14.6亿立方米。
科研监测
2003至2021年,根据中下游的防洪需求,三峡大坝累计拦洪66次,包括5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峰20次,拦洪总量208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防洪效益为88亿元,防洪减灾效益显著。其中,2010年、2012年和2020年最大入库洪水流量均超过70000立方米每秒,大于1998年宜昌站最大洪峰流量63300立方米每秒。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三峡水库位于长江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镇,距离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约40km。水库位于东经106°~111°50'、北纬29°16'~31°25'之间,东起湖北省宜昌,西讫重庆江津区,涉及湖北省的宜昌、秭归县、兴山县、巴东县,重庆市的巫山、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州区、万州区、忠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丰都县、涪陵区、武隆区、长寿区、渝北区、巴南区,以及重庆市区和江津市共20个县 (市、区)。三峡水库全长600余公里,总面积1084平方公里,总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
气候
库区属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暖春早、夏热伏旱、秋雨连绵、湿度大和云雾多等特征。年平均气温17~19°C,无霜期300~340d。一年四季气温均高于周围地区,具有明显的 四川盆地气候特色。受地形影响,气候垂直变化明显,一般海拔升高100m,平均气温下降 0.4~0.6°C。库区相对湿度70%~80%,是长江流域高湿区之一。奉节以西年雾日达30~ 40d,重庆素有雾都之称,年平均雾日达69d。库区风力小,风向少变,年平均风速1.5~ 2.0m/s。年日照时数1300~1700h,年平均降水量1140~1200mm,地区分布相对均衡,4-10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0%以上,5-9月常有暴雨出现。
水文
长江横贯三峡库区,人库径流主要是上游来水。宜昌站多年平均流量14300,年平均径流量4510亿,经流变差系数0.11,最大、最小年径流量之比为1.7:1,表明年径流量相对稳定。人库水量以金沙江最大,约占1/3,其次为岷江、嘉陵江和乌江。近100年来,宜昌洪峰流量超过60000的有20余次,洪峰流量大而频繁。
土壤
库区土壤共有7个土类16个亚类,主要土壤类型有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紫色土、石灰土、潮土和水稻土。其中,紫色土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7.8%,其特点是富含磷钾元素,松软易耕,适宜多种作物,目前是库区重要的柑橘产区;石灰土约占34.1%,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黄壤、黄棕壤约占16.3%,分布于高程600m以下的河谷盆地和丘陵地区。
地形地貌
库区跨越川、鄂中低山峡谷和川东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北靠大巴山脉,南依云贵高原,总体地势西高东低,沿江以奉节县为界,两端地貌特征迥然不同,奉节以西主要为侏罗系碎屑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宽谷地形,山脉从奉节一带高程近1000m,逐渐降至长寿附近300~500m,奉节以东主要为震旦系至三叠系碳酸盐组成的川、鄂山地,一般高程800~1800m。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截至2014年,三峡库区有微管束植物197科、861属、 2787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珍稀品种达49种,占中国总数的11.9%。其中,一类保护植物3种,占中国总数的37.5%;二类保护植物23种,占中国总数的16.8%;三类保护植物21种,占中国总数的10.3%。
库区植被类型主要有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常绿阔叶林木、竹林、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山地灌木和经济林木等。受农业开发和人类活动影响,丘陵低山植被多样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天然植被逐渐被农业植被所代替,库区森林覆盖率降低,川东段仅有16%~ 17%,鄂西段仅有25%~38%。
动物
截至2014年,三峡库区有陆生脊椎动物363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26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4种,二级保护动物22种。
建筑结构
三峡水库全长600余公里,总面积1084平方公里,总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三峡大坝计划安装32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这是世界上容量最大、直径最大、重量最重的机组。
调度试验
2022年6月,溪洛渡、向家坝、三峡水库联合生态调度试验顺利完成。三峡水库连续11年开展16次促进葛洲坝下游“四大家鱼”等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生态调度试验,宜都断面“四大家鱼”总产卵规模超过146亿粒。
功能价值
防洪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地理位置优越,水库正常蓄水位175m,有防洪库容221.5亿m2,有效控制长江上游洪水。经三峡水库调蓄,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成库前的约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遭遇1000年一遇或类似于1870年的特大洪水,可配合荆江分洪等分蓄洪工程的运用,防止荆江河段两岸发生干堤溃决而造成毁灭性灾害,减轻长江中下游洪灾损失和对武汉市的洪水威胁,并为洞庭湖区的治理创造有利条件。
发电
三峡电站安装32台70万kW水轮发电机组和2台5万kW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 2250万kW,年发电量超过1000亿kW·h,是世界上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
航运
三峡水库的建成使用,显著改善了宜昌市至重庆660km的长长江航道,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可提高到5000万吨级,运输成本降低35%~37%。经水库调节,宜昌下游枯水季最小流量,可从成库前的3000m2/s提高到5000m2/s以上,使长江中下游枯水季航运条件也得到较大改善。
环境效益
三峡大坝以清洁、价廉、可再生的水电替代火电,可以减少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减少引起酸雨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排放。如果不建三峡工程,则需要建更多的火电站来满足电力需求,这将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另外,华中、华东地|工农业生产发达,但能源不足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这两个地区的煤炭资源分别只占中国的3.6%和3.2%,大量兴建火电站将需要从北方调进相当数量的煤炭,增大煤炭运输成本。
其他效益
三峡库区经济落后,人均收人很低,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亟待开发脱贫。兴建三峡大坝引人巨额资金投入库区,给库区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对库区的工农业生产,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科学文化教育的振兴,城镇的建设,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峡水库能调蓄洪水,经水库调节后对解决华北缺水的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工程产生积极作用。
三峡工程是特大型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它涉及多方面的重大科技门问题,如大型设备制造、专业人才的培训、重大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决策方法、三峡工程中关键问题研究(包括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等。三峡大坝的建设实践,也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综合效益
202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迎来开工建设30周年,三峡工程投入运行以来,发挥“大国重器”的巨大综合效益。20年来三峡工程累计拦洪运用近70次,拦洪总量超过2100亿立方米。累计发电量超过1.7万亿千瓦时,占全国水电产量的10%。累计为长江中下游平原调节补水2732天,补水总量超3600亿立方米。新增污水日处理规模158万吨 。重点片区林䓍覆盖面积增加447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50%;实施岸线环境综合整治687公里;人工增殖放流各种鱼类共6亿尾。
截至10月上旬,三峡船闸自2003年投运以来,累计运行20.7万闸次,通过船舶104.6万艘次,通过货物超21.2亿吨;三峡升船机自2016年9月试通航以来,累计有载运行2.9万厢次,通过各类船舶2.9万艘次、旅客139.3万人次,过机货运量1811.2万吨。
自2024年12月1日启动枯水期补水调度以来,截至2025年4月1日,三峡水库已累计为长江中下游平原补水超46亿立方米,相当于超1000万人全年用水量,有力支撑了长江中下游春耕灌溉、居民生活和航运安全。
环境问题与保护
消落带/区
三峡水库消落带主要分布于秭归县、兴山县、巴东县、巫山山脉、云阳县、开县、 万州区、忠县、涪陵区、丰都县、江北区、长寿县、武隆区、重庆市区等地。在145~180m之间,这些地区共有629.4的消落带,约占库区同样高程段内637.6的98.7%。消落带在开县、重庆市区分布面积相对,分别达到74.5和106。
环境污染
峡库区消落带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奉节县、巫山县等三峡核心景区内的消落带,由于库岸坡度较陡,且多为沙岩,夏季水位下降时,垃圾、杂草等污染物基本能够随水流走,总体危害不大,主要影响是降低了旅游区的景观效果。另一类则是三峡景区外的其余区县,由于消落带坡度小,地势较为平坦,且多为泥质库岸,环境污染主要存在于这一区域,其形成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库区人口密集,水库两岸人类活动频繁,部分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工业废弃物和废水等,经过消落带直接进入水库污染水体。更为严重的是,在夏季水位下降后,残留在消落带上的垃圾、杂草和低洼地积蓄的污水等,不仅破坏景观,而且在高温下极易产生恶臭,滋生病菌、寄生虫和蚊蝇等。
二是三峡水库冬、夏两季年年蓄退水位,头一年沉淀在消落带内的污染物,又成为第二年水库水质污染物,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三是消落带植被的消失,使三峡库区失去了一道保护屏障。消落带形成之前,生长在库区两岸的植被是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对来自库岸的污染物,特别是对来自农业方面的面源污染起到了一定的拦截和过滤作用。而消落带形成后,这些功能基本丧失,更多的污染物将随水土流失和地表径流直接进入消落带,经滞留积累和转化进入水库,导致富营养化程度加重。
生态破坏
三峡库区消落带是海拔小于200米的平缓河谷区的主体部分,曾经是库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的区域。自三峡工程全面蓄水形成消落带后,原先的陆生环境变成了冬水夏陆的交替环境,每年水位大幅度地涨落,导致库岸陡坡土层流失、基岩裸露,消落带内的植物在冬水夏陆、反复淹没的环境下很难成活,植被基本消亡,陆生动物也因环境的改变而迁徙。自三峡水库正式蓄水以来,整个消落带的植物种类较以前的陆生环境大为减少,由此产生一系列新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脆弱性增强,生物多样性锐减,旅游资源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缓冲带功能减弱等,严重威胁三峡库区的生态景观和生态环境安全。
地质灾害
三峡库区大部分区域地形陡峻,河岸地层稳定性差,加上库区沿岸人多地少、人类活动频繁,本身就是中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三峡水库蓄水后,由于库岸两侧岩石周期性地浸泡在水中,库岸山体吃水比重加大,使两岸坡地稳定性减弱,从而诱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严重威胁库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库区的安全。据统计,自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三峡库区发生的地质灾害约70%为突发性的;部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点也因受水库水位升降影响而出现灾(险)情,需要及时采取工程处理或搬迁避让措施。一些位于库区沿岸的滑坡和塌岸,即使灾害体上没有人员和房屋,一旦灾害发生,产生涌浪的危险性将对长江航道构成严重威胁。
影响下游平衡
随着三峡水库长时间周期性运行,部分累积性影响开始显现。如受库水位周期性涨落影响,库区特别是峡谷段岩体发生损伤劣化,库区消落带土壤受到高强度侵蚀;水库蓄水后仍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库岸再造过程,蓄水诱发的地质灾害并未结束,因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等显著特征,对其防治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三峡库区大部分支流回水区水质不容乐观,水库运行改变水动力条件叠加库周面源污染因素导致重要支流出现水华现象;三峡水库来沙量减少导致中下游河道冲淤形势发生改变,局部河段(特别是沙质河床河段)的河势调整比较剧烈,冲刷带来的河势变化、崩岸、枯水位下降、江湖关系变化等影响在长江中游河段较为突出。
环境保护/对策
生物缓冲带技术
缓冲带是一项实用工程技术措施,它丰富的内容及其对有害污染染物的处理包含了复杂的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过程,能够产生优良的环境效益。针对三峡库区,沿三峡水库的两岸是建设缓冲带,不仅可以保护和加固堤岸,而且也可以改善库区旅游景观。库岸缓冲带建设,以175m水位线为下界,土地征用线为上界。虽然这部分不属消落区,但它与消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有关。在缓中带建设中,既要考虑生态效果,又要考虑景观效果,还要考虑经济效益,使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能够很好地结合。沿水库周边建设有一定纵深的绿色屏障利用庞大植物根系加固库岸,减少水浪对库岸的冲击,阻挡泥沙和杂物直接进入水库、使其具有转化面源污染物的功能(8),防治库外地表径流冲刷库岸。在林、草品种上应严格选择,在不同树种、草种和林、草种结构上实现优化,在建设上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步骤实施。
复合生态技术
长江及其相关生物群落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在未受到外界破坏时,能够自我调节,保持动态平衡,但三峡大坝改变了天然水体的时空分布和水质状况,使原有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和破坏,为了保持原有生态系统平衡,需要采用复合生态技术来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复合生态技术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运动规律以及生物种群之间,互利共生的组合原则来进行生态建设的一种技术。根据复合生态技术建设的目标和功能以及三峡库区的实际情况,在 175m至征用线之间,以生态利用为主,采用林一农、林一果、林一牧利用生态保护模式;在145~175m之间采用粮一草一牧一鱼模式,消落区在枯水季节是植物勿、饲料、农作物等生长繁殖的良好场所,应抓住时机在那些地处高处、地势较平坦、土质肥沃的消落区从事种植生产,对这部分土地的利用一定要谨慎,否则,会造成水库的污染。首先,在农业生产上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从源头上降低污染风险,同时改进施肥和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实行良种良法,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尽可能降低N、P和农药在消落区的残留,培养能够充分利用固氮微生物和藻类,通过作物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来获取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部分营养,减少作物对化学和其它肥料投人的依赖;其次,研究开发新型高效无公害、低列我留或无残留专用肥料和生物农药,从根本上解决在消落区发展种植业的污染问题;最后就是对农业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等的废弃物处理,以免这些废弃物随涨水进入水库影响库区的生态安全。
流域生态学技术
流域生态学是以流域为研究单元,应用现代生态学理论和系统科学方法,研究流域内高地、沿岸带、水体等各子系统间的物质、能量、信息流动规律,在研究流域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之基础上,进一步从中、大尺度上对流域内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进行研究,为流域中陆地和水体的合理开发利用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三峡大坝逐渐完工,库区流域的自然、社会、经济也正在发生变化,结结合三峡库区流域的实际需要,可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流域内生物功能的研究,水体中的藻类、水生植被、区域自然植被的恢复与重建。 (2)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如N,P的物质循环过程、不同尺度上生态过程的嵌入与演绎。(3)人类活动的生态学影响研究。(4)流域管理研究。利用上述研究结果来指导三峡水库消落区保护与利用,必将取得较好的效果。
坡地农业技术
SALT(Sloping Agricultural Land Technology)是国际山地中心在菲律宾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它采取系统平衡的方法,充分考虑生态系统内各子系统的持续发展,结合建立区域性经济支柱产业,增粮增收,把控制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有机结合起来,采取等高线种植固氮植物篱,提高坡地持续生产力,在植物篱带间种植粮食或经济作物、牧草,发展草牧、养殖业,提高系统统的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沿等高线种植固氮植物,其根系固氮,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固氮植物树干阻拦有机质流失与水土流失,收割树叶还田,既保持坡耕地的通风透光,又增加耕地的有机肥。同时,通过自然力、耕作、水土流失等因素作用,逐渐将坡地变成生物梯田。
三峡库区耕地只有6%,其中2/3为坡耕地,几乎都是低产田,又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对坡耕地改良,不仅能遏止土壤侵蚀,还能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增强农业发发展后劲。在征用线以上改良坡耕地,可以推广SALT技术。在库区推广坡地农业技术不仅可行,而且投资少,见效快,易于实施,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好技术,值得大力推广。
人工湿地及生态河堤技术
湿地具有"地球之肾"美称,对于水体具有很强的净化功能。水生植物可以吸收、分解和利用水域中N,P等营养物质以及细菌、病毒,并可富集金属及有毒物质。生物净化过程,是在淡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进行的复杂的生物代谢和物理化学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水体中的各种不有机和无机溶解物和悬浮物被截留,有毒物质被转化,可以防止物质的过分积累所形成的污染,从而清洁水体。在库区营造人工湿湿地,能够有效地减轻库区水体的污染。另外,人工湿地能够处理污水,如湿地能够除去污水中N,P,有机物]等。
三峡水库蓄水后,江面水流速度大大减小,库水的自净能力将才大幅度减弱,水质被污染的速度将加快,长江原来的排污、净化因素将不复存在。因此,一方面,加快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尽快使污水排放达标,同时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农药、化肥对长江水体的污染;另一方面,加强自然湿地的研究,为人工湿地建立提供技术支持,以便发挥人工湿地技术对消落区的保护作用。
生态河堤技术是在充分考虑生态效果,保护生物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设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堤。生态河堤具有以下优点:适合生物的栖息与繁衍;能够净化水体;调节水量、滞洪补枯;保持河流和生物的多样性。
政策调控技术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因此,必须高度重重视和突出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公益事业,对于具体的每一个人来说,不一定人人都知道它的重要性,因此,政府必须从政策上加以调控,把水土保持列人库区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人库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同时,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力度,对土地开发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执法,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化管理;实行政策倾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由于治理生态环境的效益是表现为间接效益,投资主体往往意识不到这种效益的存在,因此,政府要加以引导,在政策上加以倾斜,调动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另一方面,要鼓励民间组织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投入,从而而遏制生态破坏逐步扩展的现象。
风景名胜
三峡水库景点主要有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奉节县白帝城、秭归屈原祠、宜昌市三游洞风景区等。
丰都鬼城
丰都鬼城名山景区,位于长江北岸,与新县城隔江相望,丰都名山景区集儒教、道教、佛教于一山,是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享有“中国神曲之乡”的称誉。景区内涵盖建筑、雕塑、诗歌、民俗、戏曲等,为东方鬼神文化之大成。景区内有奈何桥、鬼门关、黄泉路、天子殿、十八层地狱、望乡台、鹿鸣寺等众多景点。2008年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2015年被评为“新三峡十大新景观”之一,2018年被命名为重庆市首批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忠县石宝寨
石宝寨位于忠县境内长江北岸,距县城约32公里。石宝寨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誉为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获评新巴渝十二景、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文明旅游风景区、首届重庆最美历史文化古迹、第二届重庆文旅新地标、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入选2021年“川渝十大人气景区”、重庆市首批历史名园。
云阳张飞庙
云阳张飞庙,又名张桓侯庙,位于重庆市云阳县盘石镇龙宝村狮子岩下,系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而修建。张飞庙始建于蜀汉末期,有1700多年的历史。后经宋、元、明、清历代扩建,现存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庙内碑刻书画丰富。
奉节白帝城
白帝城·瞿塘峡景区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瞿塘峡口长江北岸的白帝山上,地处长江三峡西入口,东望夔门,南与白盐山隔江相望,西接奉节县县城,北倚鸡公山,距奉节县城东10余公里。景区创建面积为4.7平方公里(东至白帝村、瞿塘村,西至关庙沱、南靠奉节、巫山县界,北邻子阳城),主要由白帝城、瞿塘峡两大景区构成,是游览长江三峡的起点。1978年,白帝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景点之一。
秭归屈原祠
屈原故里景区位于秭归县新县城,毗邻三峡大坝且直线距离为600米,占地面积约500亩,高峡平湖美景尽收眼底,同时以屈原祠、江渎庙为代表的24处峡江地面文物集中搬迁于此,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区主要内容包括以屈原祠为主的屈原纪念景区,以新滩古民居、峡江石刻、峡江古桥等为重点的三峡古民居区,以及屈原文化艺术中心、滨水景观带等景点。
宜昌三游洞
三游洞风景区又叫做三游洞摩崖,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西北7公里的长江边的山崖上,位于西陵峡峡口处。2006年5月25日,宜昌市三游洞摩崖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游洞地势险峻,呈不规则长方体,深约30米,宽约23米,高约9米,是古代地下水沿岩层岩面不断溶蚀,并经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岩溶洞。
相关事件
2024年6月6日8时,三峡水库水位消落至145米,提前4天完成消落任务,腾出防洪库容约221.5亿立方米,正式转入汛期防洪调度。
相关文化
三峡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是生活在三峡地区的人类团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三峡地区是长江流域的一个重要地段。在这个地理空间内,西迄重庆市,东止宜昌市,北傍大巴山脉,南抵武陵山与大娄山,96%以上都是丘陵和山地,对长江及其支流起着内外沟通作用。自古以来,三峡文化就在这种地理空间与人文环境中形成,既是整个长江文明母体孕育的一个文化子系统,也是长江文明血脉相连的文化构成。
航运文化包括因航行大江而生的船工文化、因航运而生的三峡城镇文化。三峡地区物产丰富,峡江又是连接巴蜀与吴楚的黄金水道,于是水陆通衢、商贾云屯、百物萃聚,兴起了系列特色城镇,如重庆市的巫山县、奉节县、云阳县等。三峡文化具有独特的五大文化特性,既有通俗性与包容性的结合、浪漫性与悲壮性的结合,也有群体性与坚韧性的结合、刚健性与质朴性的结合、开放性与传统性的结合。
参考资料
Yangtze River's No. 2 flood passes Three Gorges Dam.新华网.2024-05-19
三峡工程首次达175米正常蓄水位.新浪网.2024-05-19
防洪、发电、航运三效益凸现 三峡工程造福百姓.中国政府网.2024-03-23
2023年三峡水库175米满蓄目标实现.新华网.2024-03-23
覆盖全国的水利工程筑起防汛抗洪坚固屏障守江河安澜 护人民安宁.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4-03-23
【百问三峡】 三峡水库有哪几个特征水位?.长江防汛抗旱.2024-03-23
三峡工程2009年175米试验性蓄水于15日凌晨启动.中国政府网.2024-05-19
三峡水库开启正常运行期175米蓄水元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21-09-22
长江上游三大水库完成生态调度试验.百家号.2024-05-19
湖北宜昌:三峡水库已释放近八成防洪库容.百家号.2024-06-07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5-04-06
新闻背景:三峡工程大事记.央视网.2024-06-07
:: 三峡工程的世界之最.荆楚网.2024-06-07
新闻背景:三峡工程大事记.央视网.2024-06-07
三峡启动175米实验性蓄水 10月底或11月将达标.胶东在线.2024-06-07
三峡水库第二次完成175米蓄水.长江巴东网.2024-06-07
三峡枢纽顺利完成2012年175米试验性蓄水.央视网.2024-06-07
三峡水库蓄水突破174米进最后一米冲刺阶段.新浪网.2024-06-07
三峡水库迎今年最大洪水 峰值达55000立方米每秒.中国新闻网.2024-06-07
三峡工程新一轮175米试验性 蓄水进入“5米倒计时”.经济日报.2024-06-07
国家防总批复三峡水库2018年试验性蓄水实施计划.新华网.2024-06-07
三峡水库完成2018年175米试验性蓄水.中国政府网.2024-06-07
三峡水库启动2019年试验性蓄水.中国新闻网.2024-06-07
三峡水利枢纽将迎建库以来最大洪峰.新华网.2024-05-19
三峡水库开启175米生态蓄水程序.百家号.2024-06-07
三峡水库9月10日开始175米蓄水.百家号.2024-06-07
三峡水库连续调减出库流量,拦蓄洪水超14亿立方米.今日头条.2024-07-01
【巍巍三峡】累计发电量15634亿千瓦时!三峡工程综合效益持续发挥.光明网.2024-06-07
我国首台全国产化70万千瓦水轮机组正式并网发电.中国政府网.2024-06-07
“大国重器”三峡工程综合效益全面发挥.今日头条.2024-12-14
人民网:“大国重器”三峡描绘长江新画卷|长江.新浪财经.2024-12-14
丰都名山景区.重庆市丰都县人民政府.2024-06-07
石宝寨.重庆市忠县人民政府.2024-06-07
重庆掌故丨一座庙揭开张飞真面目:一边嗜酒猛将,一边文艺中年.上游新闻.2024-06-07
景区介绍.白帝城瞿塘峡景区.2024-06-07
三峡大坝-屈原故里旅游区.宜昌市人民政府.2024-06-07
三游洞景区.宜昌市人民政府.2024-06-07
三峡水库提前完成汛前消落任务.百家号.2024-06-07
【耕读】勤读传统文化,力耕发展传承.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2024-06-07
学者在渝详解“三峡文化” 绚丽璀璨中展多种形式五大特性.百家号.202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