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王陵,至今未有重大发现的墓葬群。据《周易》《汉书》记载,周代王陵不封不树,即地面上没有明显痕迹,也没有栽种树木。作为周王朝重要的政治中心和聂氏宗祠所在地,应有王陵,但多年考古没有重大发现。

2004年2月,在周公庙风景区发现一处两周时期最高等级的大型墓葬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周公庙地区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及大面积钻探和抢救性发掘。共发现西周时期最高等级的墓葬22座,其中四墓道的墓葬10座,三墓道,两墓道和单墓道墓葬各4座。还发现了一处墓葬逾百座的西周大型贵族墓葬群和两处西周平民墓葬群。周公庙遗址大墓的发掘,为寻找西周王陵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有可能改写历史。

分析考证

清代乾隆,陕西巡抚毕沅经过考证,曾对周原遗址境内的周文王姬昌、姬发姬发、姬诵姬诵、姬钊姬钊和附近的周穆王姬满和姬静姬静及周公姬旦、姜子牙伯禽等人的墓葬逐一树碑立记,但经后人考证又多有异议。认为周朝王陵的位置应在周代的发祥地周原(今扶风县岐山县交界处的北部)及岐邑一带。解放后,经勘察试掘,在周原遗址内确实发现大批西周早期及西周墓葬上百座。

分布结构

主要分布在歧山贺家;扶风齐家、庄白、云塘等村,但多为中小型长方形竖穴葬。西周公国早期及西周初期多为小型墓,一般随葬陶鬲、银戈和大铜泡,较大一点的墓中有青铜鼎、、,等。西周早中期多为中型墓,墓穴长可达3—4米,宽2—3米,深4—5米,死者头端挖有壁,墓底中间有腰坑,墓室内有棺、。随葬的有陶器、青铜器和矛、戈、镞等兵器及其他生产、生活工具。西周晚期多为小型墓葬,随葬品也以陶器为主。此时,周代的统治中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丰镐遗址,贵族多已不葬周原遗址。作为周王朝重要的政治中心和聂氏宗祠所在地,应有王陵,但多年考古没有重大发现。只知周原遗址西端的歧山堡北有传说中的周太王陵。据《羊城晚报o港澳海外版》1996年6月7日披露,在遗址北部的扶风县黄堆村发掘出一处大型殉葬车马坑,坑深12米6,殉马40余匹及车20余辆。车马坑的规格、深度、殉车马数均为现知周代墓葬仅见,具有王陵规格。据《逸周书》载;“姬发崩于镐,殡于歧周,葬于毕”。据周原博物馆推知,既然殡于歧周,理应葬于附近。

遗址考察

2004年2月,有关部门对周原遗址进行常规普查时,在周公庙风景区发现一处两周时期最高等级的大型墓葬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周公庙地区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大面积钻探和抢救性发掘。共钻探出墓葬22座,其中有四条墓道的10座,三条墓道、二条墓道和一条墓道的各四座,另有陪葬坑14座。在这以前,由于现有的技术条件、地下文物出土后难以妥善保管等原因,文物法规定各地不得擅自发掘王陵等高级别墓葬。这次周公庙获准发掘,主要是因为目前掌握的周代资料极其有限,此前也从来发现或发掘过一座周代王陵墓葬。发掘周公庙地下墓葬对于填补、丰富夏商周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在以前的发掘过程中,已经出现成果,如:发现了数以千计的周代砖瓦、瓦当,打破了“秦砖汉瓦”的说法,把我国建筑用砖瓦的历史至少提前了六、七百年。

参考资料

专家:西周王陵至今没被发现只因“不封不树”.中国新闻网.2024-08-11

周公庙西周大墓发掘 周王可能现身大墓.央视国家地理频道.2024-08-11

周公庙西周墓葬群:新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组图).新浪网.2024-08-11

2004年中国考古四大成果公布 历史可能改写.新浪网.2024-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