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1705年-1758年),山东潍坊市昌邑市,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子。黄元御是齐鲁医派清代儒医的代表人物。《黄元御》是2017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黄元御出生于名门世家,受其家族影响立志高远,雍正二年(1724年)考中邑生。雍正十二年(1734年),30岁黄元御突患眼疾,被庸医诊治后左眼失明,仕进之路被断送,走上弃儒从医之路。黄元御奉张仲景等四人为“医门四圣”,从研读《伤寒论》入手,1740年完成著作《素灵微蕴》,首次提出了“培植中气,扶阳抑阴”的诊病理论。44岁时完成著作《伤寒悬解》。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为爱新觉罗·弘历治病,被赐为御医,赐号“玉楸子”。1751年因犯下妄议朝政之大忌,被排挤出京城。1752年完成著作《四圣心源》,书中重视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同年,黄元御受乾隆之命来到川军军医馆一一久真堂,秘制出提高免疫力、抗高原低氧环境的膏、丹、丸、散,为清军克服低氧、伤寒、咳嗽、倦息、疲惫等病症。1758年,黄元御逝世,时年54岁。

黄元御继承和发展了中医理论,时人将他与诸城名医臧枚吉并称“南臧北黄”,其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黄元御出生于康熙四十四年九月(1705年),是名门世家之后、明朝户部尚书黄福忠宣公十一世孙,祖父黄运贞,贡生,其父黄钟,昌邑市庠生。黄元御自幼聪明,受其家族影响立志高远,“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其父为其延请名师,希望他能够金榜题名,登科入仕,从而功于国,惠于民,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弃儒从医

雍正二年(1724年),甫近弱冠之龄的黄元御考中邑庠生。

雍正十二年(1734年),黄元御30岁,因用功过勤突患眼疾。医生给他开了寒泻的方子,不见好转,又为他散寒,之后黄元御的眼病有加剧之势。医生心里害怕溜走了,黄元御继而请来一位擅长针灸的老妇,说他的眼球上有淤血,扎针后有黑血流出,由于老妇不会用药,又将前医请回,仍是重复散寒、泻寒的过程,折腾后黄元御的眼睛长出了一层厚厚的膜,左眼完全失明。由于古代选官入仕要五官端正,形象好,黄元御的仕进之路因此被彻底断送。黄元御哀痛之余发愤立志“生不为良相济世,亦当为良医济人”,从此走上弃儒从医之路。

黄元御从医伊始,是从研读张仲景的《伤寒论》入手的,然后逐及《金匮玉函要略方》,黄帝、岐伯黄帝内经》,扁鹊难经》等中医根本典籍,他奉仲景等四人为“医门四圣”。他认为“四圣”之外,历代名医持论多有偏失,以至误诊死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四圣”之书错简零乱,兼之历代传注谬误所致。因此发愿尽毕生精力,对“四圣”之书,从源到流,重加考订,还其本来面目,以凭后世遵循。乾隆二年(1737年),黄元御开始酝酿《伤寒悬解》一书的编著,并着手撰写《素灵微蕴》,乾隆五年(1740年)九月完稿,共4卷26篇,在该书中黄元御首次提出了“培植中气,扶阳抑阴”的诊病理论。对于中气他给予了形象的比喻: “精如果中之仁,气如果中之生意,仁得土气,生意为芽,芽生而仁腐,故精不能生,所以生人者,精中之气也。”有本于此,在施治中他始终贯彻重视脾土、扶阳抑阴、厚培中气的施治原则,这是他对中医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他开始撰著《伤寒悬解》,七月三日草成,计15卷。八月下旬又撰成《金匮悬解》22卷,时年44岁。乾隆十四年(1749年)春,黄元御初草《四圣悬枢》一书,辨析瘟疫痘疹之疫。二月作《四圣心源》,解内外百病原始要终,仅草创大略篇目,因事辍笔。

乾隆御医

黄元御凭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又得到刘太吉认真传授,苦读历代中医典籍,数牟奋斗,浸淫有成,开始悬壶济世。在行医过程中他又不断总结经验,医术精进,医名大盛,时人将之与诸城名医臧枚吉并称“南臧北黄”。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爱新觉罗·弘历病重,太医院与京城名医多方调治无效。当时宫中有一太监为昌邑玉皇庙村人,深知黄元御医术高超,便向朝廷推荐。黄元御入宫后乾隆欲试其医术高低,故令宫女卧帐内让其诊脉,黄元御道:“龙体凤脉,无药可医,恐不久于人世”,乾隆皇帝乃知黄为真良医,遂将幔帐撩起,令其面君诊脉。御诊后乾隆帝问: “朕属何疾”?元御道:“万岁小恙,乃七分药毒三分病,须先进两帖去药毒,继服一帖治所病”。按方服用后病豁然而愈,乾隆帝大喜赐以重金,元御不受,说:“吾非为官为钱,愿为社稷治病救人”。皇帝亲书“妙悟岐黄”以为褒赏,并恩赐御医。便命他入太医院为御医,并赐其楸木棋盘、玉石棋子,常与对弈,赐号“玉楸子”。

辛末未年(1751年)二月,爱新觉罗·弘历出巡武林(今杭州),黄元御作为御医随驾,一路上黄元御为地方官员看病, “著方调药皆神效”。乾隆皇帝的恩宠,让黄元御冲昏头脑。黄元御因嫉诸医家离经叛道,《四圣悬枢》原本是论述温病治疗,以玄岐伯、黄帝之术,而文中含有批判《医宗金鉴》之言。批判乾隆皇帝钦点的《医宗金鉴》云:“至于《琐言》《正宗》之类,巨恶元凶,罪深孽重。而俗子庸夫,群而习之,以扇其虐,丑类凶徒,久而愈繁。此生灵之大祸,仁人之深忧,极当劈版焚书,不可留也。”黄元御犯下妄议朝政之大忌,同年秋天被排挤出京城。

多部著作

乾隆十七年(1752年)十月,黄元御完成《天人解》一章,《四圣心源》终于脱稿。在《天人解》中,他阐发《黄帝内经》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的观点,重视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并善与四时相联系,从阴阳变化、五行生克、脏腑生成、气血原本以及精神化生等方面阐述气化自然的妙义。同年,杂谷土司苍旺为乱,四川总督策房、提督岳钟琪乘机调兵遣将,奏请平乱,鉴于大批清军水土不服、疾病缠身,致使战斗力低下、伤亡惨重的情景,爱新觉罗·弘历下诏黄元御署理川军军医馆一一久真堂,提供解决将干承睡不服之症的方略,临危受命的黄元御仔细了解了藏区的气候,官兵高原缺氧和高寒以及流行的伤寒、咳嗽等现象,秘制出各类强健体魄,提高免疫力,抗高原低氧环境的膏、丹、丸、散,用于清军携带服用,以克各类低氧、伤寒、咳嗽、倦息、疲惫等病症。

乾隆十八年(1753年),黄元御49岁,春二月,取张仲景著作中的方药加以笺解疏证,著《长沙药解》4卷,载药161种,方242例。乾隆十九年(1754年)三月又撰成《伤寒说意》10卷。同年6月撰成《玉楸药解》8卷,以补《长沙药解》之未备,他在该书中首创了用浮萍治疗瘟疫的疗法。至此,时年50岁的黄元御已完成医书八部,即后世所称《黄氏医书八种》。因过度劳神,此时的黄元御已是身疲神怠,门人毕武陵请笺注《素问》《灵枢》, “自唯老矣,谢曰不能”。乾隆二十年(1756年)初春,在门人毕武陵的再次推请下,黄元御着手笺释《素问》,至十一月书成,计13卷,定名为《素问悬解》。此书中的“五运六气,南政北政”之说,大为发前人之未及。

乾隆二十一年五月二日,黄元御完成《灵枢悬解》9卷,五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用七日时间撰毕《难经悬解》2卷,此即所谓黄氏医书3种,合前8种,共计11种。另尚有《玉楸子堂稿》一书,为黄氏医案、杂著。乾隆二十一年(1757年)二月,他在从事医著之余还应友人澹明居士之请写了《道德经解》一书,诠幕其哲理,发挥其奥义。1757年6月又在精研易理十余年的基础上完成《周易悬象》一书,阐发阴阳八卦爻辞变化之理。

劳累逝世

黄元御在行医、著述生活中因过度劳累,身体中虚,渐成重症,抱病回到故里,居于昌邑城南隅书斋,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九月十七日戌时逝世,时年54岁,归葬新郭祖莹。爱新觉罗·弘历得知黄元御过世的消息后深感痛惜,亲书“仁道药济” (意为,行仁道,以药济)四个字缅怀其一生的医术与医德。

人物著作

医学著作

参考资料

其他著作

参考资料

主要成就

儒家“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对黄元御学术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影响。他痛恨不重经典理论、背离经旨的庸医,竭尽精力专注于古典医籍研究,独尊“黄帝岐伯、越人、张仲景”四圣遗著,在尊重经典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新性提出“一气周流”“中气升降”“六气枢轴辨证体系”学说。

黄元御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建树颇多。黄元御深谙《道德经·道法自然》《周易》《河图》和《周易参同契》等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在从事医著之余撰写了易学著作《周易悬象》《周易悬解》《道德经解》,精研易理,并将宇宙阴阳八卦义辞变化之理融入医学中,被誉为“长沙而后,一火薪传”的一代医宗。

黄元御是晚清齐鲁医派著名代表人物,是儒医的集大成就者。黄元御作为乾隆皇帝的御医,是清代儒医的代表,对齐鲁医派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相关评价

黄元御作为中国近代中医发展史上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继承“黄帝、岐伯、扁鹊、仲景””四圣医学之精髓,著书立说,开拓创新,独树一帜,在弘扬中医先人理论基础之上,独创“一气周流”“中气升降” “六气枢轴辨证” 学说,其创新的理论体系对现代人因社会条件、生活方式改变导致发病率日益增多的“阳气损耗之病”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潍坊新闻网 评)

黄元御没能科场夺魁,却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代名医,造福百姓,遗泽后人,与其初心抱负可谓殊途同归。此山无路,就在他山苦攀,直至登临山顶。他山登顶,风景亦美,而这背后的付出,让眼前的风景更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评)

轶事典故

淋雨透疹

黄元御由京返乡,名噪一时。其女远嫁,生一子,出痘,势甚危,抱归求治,黄元御一见即怒责道: “此症险恶,不过日,速行。”其女长跪乞怜,黄不顾,呼人急驾骡车送之返。这时烈日炎炎,驾车的人因故而迟迟未能上路,在中途又遇到倾盆大雨,周身淋得透湿。驾车人只能回到黄家,这时天色已晚,黄元御率领全家人站立门外,打着灯笼等候女儿归来,并对女儿说: “你的儿子可以得生了,这种病,内热已达极点,非用此法不能挽救性命。我默察天时,知道今日午后必有大雨,故想此办法,不然你的儿子岂能得以生存。”接着便处以方药,痘果透发而愈。淋雨透疹,为医界一趣闻。

雪埋双公子

县令的两个少爷同时生痘子,而且都烧得很厉害、全城的医生都看遍了,没有一个开的药能见效。人们都反映说,只有新郭的黄元御能治得这种病。县太爷急了,便派人找黄元御来治疗。衙役冒着鹅毛大雪请来黄元御看过之后,黄元御张口就说这病确实不难治,并不需要开药。这时,外边的雪越下越大,已经积了一尺多厚。县令和他老婆看着黄元御坐在火炉旁静静地向着火,没有半点着急的样子,心里真像被炉火烧一样的着急。又等了一会儿,黄元御才慢吞吞地说: “看来外面的雪有一尺半了吧?”县令忙说: “我看快二尺厚了。”黄元御说: “那可以了。你就让妇人把两位公子剥去衣服,用布裹好,埋到院中的雪里去吧!如果令夫人过于疼孩子,不肯这样办的话,那我也就没有别的办法了。你这两位公子也就难救了。”大家静了一会儿。县令把妇人叫回房里,吵了一顿嘴,还是咬着牙把两个公子埋到雪底下去了。黄元御和县令一边在火炉边喝着茶水,一边解释他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来为公子治病的道理这时,县令夫人走到埋着孩子的雪堆那里去了:黄元御急忙喊: “不能动。”等县令去制止时,夫人已经在一个孩子的雪堆上扎了个孔眼,还哭着说,孩子要不就憋死了。黄元御过来一看,非常惋惜地说: “本来-个好好的公子,这样就要瞎一只眼了。”公子的病很快地都治好了。县令派人来向黄先生道谢,并说明县令的请求。黄元御对差人说: “请你告诉县太爷,公子的那只眼我是不能治了。”

以恼治病

有一年。昌邑市的知州突然得了“腑”,家人十分着急,四处求医。在危急之中,县令请黄元御去给知州治病。将要下针时,黄元御忽然停住手说: “你这病一针就能治愈,不过老爷请我时,什么东西也没送我,心里有点不痛快。所以、这一针怕下不准。”知州看到针不下了,就赶快问他: “你想要什么?”黄元御: “我既不要钱,也不要官。”“那你究竟想要什么嘛?”知州急切地问道。最后,黄元御慢条斯理地说: “听说你家小姐有姿色,我正缺一个妾……”知州怒气冲天,翻身坐起,黄元御即刻一针下去,哈哈大笑起来。一边说: “好了,好了,你的病好了。”这时,知州也真的感到病轻了许多。黄元御解释说: “这不过是我借你的恼怒来治病的一种手段,舍此你的腑痈就会无治。”

闻声识绝症

当年黄元御在太医任上,盛京沈阳有位王爷的儿子病危,遣人入京,求乾隆帝派太医前往诊治,皇帝便命黄元御前往。当日起程,乘轿奔赴,夜不住驿,在轿中假寐;食不下轿,仅果腹而已。一到沈阳市,便直奔王府,报名而入,一直来到正堂,王爷到阶下相迎。方一落座,黄元御还未及请问,王爷便陈述其子的病情。黄元御说: “适才臣进府时,听到东厢有呻吟之声,可是小爷?”王爷答道: “正是。”黄元御说: “不用看了’其肺已腐烂不堪,无药可医,可惜啊!”王爷闻言,即面露惊愕之色,旋即面如冷铁,起身说道: “先生少坐,本王去去即回。”不一会儿,侍者捧出一盘呈与堂上,一看,其内盛着一个腐烂的人肺,浊血流溢。黄元御大惊失色,方欲问其故,王爷已手握匕首而至,双手及利刃尽染血污,抱拳稽首曰: “先生神明,本王佩服!适才已将犬子杀了,这就是他的肺,果然如先生所言。”黄元御惊倒在地,面如土色,张口结舌,无言以对。稍定,乞求回归。王爷允请,黄元御即刻起程。一到京城,便拜表奏乾隆帝诊病及王爷杀子的始末,谢罪并乞归故里休养。帝不究其直言之罪,好言抚慰,准其所请。未及陛辞,即匆匆返籍,病卧不起。其子请问病由,黄元御祥告说: “为父已胆破神伤,医药无及,还有百日阳寿,速请好友故旧一决!”果百日后而逝,享年54岁。

“腑痈”之症

某知州得了严重的“腑痈”之症,疼痛难忍,危急之中请人将黄元御接至府中。他一望病人状况,即成竹在胸,请银针,探穴位,一气呵成,病人家属心安不少。然而就在将要下针时,他忽然表示知州请自己治病要有所表示,便提出了一个过分的要求。知州无法接受,双目圆睁,怒气冲天。就在这转瞬之间,黄元御一针下去,知州顿时觉得病轻了许多。黄元御这才解释,自己故意提出过分要求,激怒他以调动气血,然后才好下针,利于他的治疗。

棺内救人

有一日,黄元御出诊,恰遇一家妇人出殡,他观察片刻后忽然大声对人群说:“棺内妇人并没有真死。”原来黄元御看到从棺木中滴出的血水是鲜的,又从人们的哭诉中得知这是一个因难产而丧命的妇女,所以他断定这个产妇还有救。黄元御将银针慢慢扎进她的穴位,在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的焦急等待中,忽然传出了婴儿响亮的啼哭声,迟疑迅即被惊喜替代了。

助力平金川

由太医院御医黄元御所管理的久真堂成立于乾隆十三年,成立之初时为了支援第一次清平大小金川之战。在乾隆三十六年第二次大小金川之战中,清朝命章佳·阿桂为将军出兵两千由黑龙江省吉林省增援金川。由于阿桂所率领的军队自北方而来往南入川中,士兵会出现身体不适及水土不服的症状,当路过位于四川省一带的久真堂时,其中的军医们为他们诊治调理。其中黄元御在久真堂留下的各类经方汤药,对阿桂军中的士兵起着重大作用,不仅大大减少士兵伤亡人数,还能提高参战士兵的体力,从而提高了士兵的战斗能力。久真堂和黄元御留下的治疗医方在此次战役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二次清平大小金川之战于次年正与结束。

参考资料

文化评谈丨“一代医宗”黄元御及其学术流派的价值.淮坊新闻网.2023-12-14

黄元御五代传人治痛经两方.中国知网.2023-12-14

黄元御.豆瓣读书.2025-04-24

黄元御悬壶济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202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