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九州之一,是一个地理范围,大体位于废黄河和济河之间(今山东省西部、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东南部)。
同时也是王朝的一个行政区域,范围和治所随历史变化多有变更。
历史沿革
西汉
刘彻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全国重新划分为十四州,设十四州刺史部。始设州刺史部,治所设在濮阳市,辖山阳郡(辖瑕丘、橐县等)、东郡、陈留郡、济阳郡、泰山郡、东平郡六郡国。王莽时期认为汉代的“州名及界,多不应经”,把州名作了改动或合并,兖州未变。
东汉
建武十一年(35年)兖州治所在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昌邑镇),下辖陈留、东郡、任城郡、泰山区、济北郡、山阳(今兖州属山阳郡,治所在巨野县城区)、济阳区、东平县八个郡国,大体范围在今山东西部及河南东部。
三国
三国时,兖州区域属魏。曹操领冀州牧后,为扩大势力范围,缩小其他州并入冀州,但兖州辖区未动,仍辖八个郡国。仅将汉时陈留郡改为陈留国,任城国改为任城郡。据《三国疆域志》载,兖州初治昌邑市,后移治丘(今山东城县东)。
晋代
晋时,设兖州刺史部,辖阳国、东平郡、济北国、泰山郡、陈留郡、济阳 郡、任城国、高平国(治山阳郡,辖瑕丘、金乡县、巨野县等)八郡国五十六县。
司马炎太康元年(280),西晋灭掉吴国,把全国划分为十九个州部。永嘉年间设立二十一个州部。兖州均为其中之一,初治廪兵,后移治郓城县(今山东郓城西北)。
战乱中的兖州黎民百姓,大量南迁,到司马睿时便在南方设置了侨州、侨郡、侨县、侨乡等,兖州为侨州之一,治所设在镇江市(今江苏镇江丹徒)。
晋明帝太宁年间(323—325)以郄鉴为兖州刺史,寄居扬州市(今江苏扬州江都东北)。
晋穆帝永和(345—356)中侨治下邳,淮西公太和(366—371)中又移治山阴(今淮安市),司马曜太元(376—396)中还治广陵,并割江淮平原为兖州辖境,领十四郡。
历史上称广陵之兖州为南兖州。而称北方郓城同时存在的兖州区为北兖州。北兖州辖东平县、高平、济阳区、济北、任城区等郡。
南北朝
南梁刘宋初年,刘彻刘裕平河南省,又设兖州于滑台(今河南滑县),时称西兖州。
刘义隆元嘉十年(433)移治邹山(今山东邹城东南故城),又寄治徐州市(今江苏徐州铜山),徒迁须昌(今山东东平县西北50里)。
元嘉二十年(443)把兖州区域分属徐州、冀州,其兖州旧地为鲁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六月复立兖州,治瑕丘(今兖州市),刘骏孝建初年(454)治湖陆(今江苏沛县北),刘彧秦始初(465)移治瑕丘。齐、梁时,又设北兖州于清江,设南兖州于广陵。
兖州降北魏之后,侨治于淮安市,旧地兖州移治于滑台,后治瑕丘。时称瑕丘之兖州为东兖州,复曰兖州。而滑台之兖州则为西兖州。
北魏孝昌年间(525—527),西兖州又移治于定陶区(今菏泽市定陶西北)。
北魏太和年间(477—499)置南兖州于涡阳县(今蒙城县东北),
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又移治谯城区(今安徽州)。当时称兖州(瑕丘)、西兖州(滑台)、南兖州(谯城)为三兖州。
东魏时设兖州于瑕丘,改置南兖州于陈留郡,西兖州于济阳区(今曹县西北)。北齐时,改清江之兖州为淮州,广陵之兖州为东广州。
隋朝
隋初沿袭前制,杨坚开皇三年(583),“遂废诸郡,行州县之制”,冀州除。607年(隋大业三年)复置兖州刺史部为监察区,隋亡遂废。
行政区划
西汉
下辖:濮阳,白马,燕县,离瓜,清丰县,观县,乐昌市,东武阳,阳平,清县,发干,聊城市,博平县,临邑县,东阿县,须昌,寿良,范县,廪丘,黎县。
下辖:定陶,乘氏,成阳,句阳,葭密,吕都,冤句,鄄城县。
下辖:陈留,浚仪,小黄,封丘县,酸枣树,长垣市,长罗,济阳区,东?,外黄,成安,雍丘,尉氏县,睢县,宁陵,傿县,平丘。
【淮阳国】治陈县(今淮阳区)
东汉
陈留郡治陈留(今河南开封陈留)。
领17县:陈留、雍丘、尉氏、扶沟县、圉县、襄邑、己吾、考城、外黄、济阳、兰封、小黄、浚仪、封丘、平丘、长垣、酸枣。
领15县:濮阳、白马、燕县、清丰县、卫国、东武阳、阳平、东阿县、范县、谷城、临邑县、乐平、发干、聊城市、博平县。
领11县:定陶、冤句、乘氏、句阳、成阳、鄄城县、廪丘、离狐、成武县、单县、己氏。
领10县:昌邑市、巨野、金乡、东缗、防东、方与、高平、湖陆、南平阳、瑕丘。
任城区国治任城(今山东微山鲁桥)。
领3县:任城、亢父、樊县。
东平国治无盐(今山东东平宿城)。
领5县:无盐、寿张、须昌、富城、章县、东于陆、宁阳。
济北国治卢县(今山东长清马上)。
领5县:卢县、茌平区、蛇丘、刚县、成县。
领12县:奉高、博县、梁甫、巨平、县、嬴县、牟县、莱芜、盖县、南武阳、费国、南城。
三国
兖州:分置东郡、济阴、山阳郡、泰山、济北国、陈留郡、任城国、东平郡等四郡四国,下辖71县,属魏地。约於今山东省西界与河南省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