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样
纹样,指用于器物或画面、建筑,以及服饰上的花纹,是装饰花纹的总称。
纹样最早出现在原始时期,当时以抽象性的、符号性的几何纹样为主。夏商的青铜器纹饰表现着人与天的关系,以动物纹为媒介,祈求将人的意愿与天沟通,以期运用形式感达到某些心理效应。周代的纹饰承袭商代,趋向简练。春秋战国的工艺品逐步转向实用,纹饰除了传统的鸟兽纹、抽象的几何纹,出现了以贵族生活为题材的镶嵌或刻纹的绘画性质的图像。唐代纹样题材以生活类居多,并且花卉纹样取代了动物纹样的主流地位。宋代工艺纹样重写实。明代纹样更倾向民俗大众风格。清代的纹样,保留了民族特点,吸取了中国国外工艺之长,花色品种和装饰风格产生了变化。
纹样,是人类对自然万物、人文事物经过形象思维整合后的艺术再现,是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符号。
历史沿革
原始社会时期
纹样最早出现在原始时期,当时以抽象性的、符号性的几何纹样为主。原始旧石器时代出土了一些简单的装饰物品,比如用兽牙串联起来的项饰等,装饰纹样正处于慢慢萌芽状态;新石器时期出土的文物已经有了大量的装饰纹样,而且数量颇丰,以抽象、符号化的几何纹样为主。从考古发现来看,新石器时期的纹饰主要出现在软陶泥与玉石器上,尤其是彩陶,它有部落的标志性,也就是图腾,传递着一种信仰。
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的经济以农耕为主,人们普遍对鬼神有着极高的崇拜,这种社会环境给当时的艺术创作和纹样绘制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在商代晚期,青铜器纹样追求满密的效果,除了主体纹饰以外还加入了辅助纹饰,使纹饰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得到极大的提升。夏商的青铜器纹饰表现着人与天的关系,以动物纹为媒介,祈求将人的意愿与天沟通,以期运用形式感达到某些心理效应。周代的纹饰承袭商代,趋向简练,周朝的礼制思想也体现在纹饰的韵律美、节奏美、秩序美,以及艺术的严整性上。早期纹饰很简单,还保留着因袭陶器而来的印迹。而青铜器主导的纹饰夔龙等形象出现于商代前期,是单层的线刻花纹。到商代后期则形成了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纹饰。在凸起的主纹上加刻阴纹装饰线,主纹之下再刻出细密的地纹,构成多层次的视觉效果。这些图形在构成上具有方中寓圆、圆中寓方的特点,既柔和又方正挺拔,富于变化,适应器物的不同部位特征。这个时期的青铜器纹饰典型代表有饕餮纹、云雷纹、龙纹和凤鸟纹等。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融合时期,也是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春秋战国的工艺品逐步转向实用,纹饰除了传统的鸟兽纹、抽象的几何纹,出现了以贵族生活为题材的镶嵌或刻纹的绘画性质的图像,表现了宴乐、歌舞、采桑、渔猎、战争等景象。秦汉纹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但仍以动物纹样为主流。汉代时青铜的制作工艺也迈向了另一个阶段,技术的发展使青铜器的纹样变得更加平整,同时使艺术花纹的表达更为自由。战国时,纹样以几何纹为主,如涡纹、三角纹、矩形纹、方连纹、水波纹之字纹等,除此之外,还有云纹、龙凤纹、鸟兽纹。汉代以几何纹、云气纹、动物纹及人物纹为主,多组成二方连续的带状纹样或适合纹样,在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在器盖多用有规律的适合纹样,在器腹部多由几何纹组成的带状纹样进行有节奏的分割,中间穿插富有动感的云气纹或动物纹。汉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中外交流繁,国际文化艺术相互影响。秦汉时代,铁器兴起,金银错和漆器等出现并发展起来,营造业大兴,砖石雕刻也兴旺起来。装饰图案的题材更为广泛,较之以前有巨大突破。主要装饰纹样有怪兽纹、蟠螭纹、虺纹、龙凤纹,以及各种动物(如鹿、马、牛、羊、虎、雁、鱼等)纹和四神纹等。
唐代时期
到了唐代,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兴盛、思想的开拓、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国际艺术的交流,促进了工艺美术的发展。随着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以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装饰纹样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发展。人们的自我价值开始彰显,纹样也更加具有诗情画意了,图案较前代有大的发展,花鸟题材不断增多。唐代纹样整体造型体现出丰满圆润、奔放流畅的风格特点,题材以生活类居多,并且花卉纹样取代了动物纹样的主流地位。初唐主纹多为鸟兽;盛唐鸟多于兽花鸟和花卉数量日增;中唐花鸟和花卉已成主流;晚唐花卉的地位还在上升,兽纹已经很少见到。总之唐前期,动物纹样地位突出;唐后期,植物纹样更加重要。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国家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唐代的装饰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四大石窟壁画和墓室壁画以及丝织、金银器、工艺雕刻、陶瓷器等方面。尤其盛唐时期,品种更多,纹饰更加绚烂。唐代经济、文化空前发展,艺术方面的发展也开始生机蓬勃,物质的充沛必然引发精神层次的高需求。这个时期,花卉图案成为金银器、铜镜、玉器、瓷器织锦、绢画等工艺品上的重要装饰元素。牡丹、芍药、菊花、月季、莲花、佛手、石榴、桃花、百合等具有美好意义的花卉成为最好的装饰纹样。
唐代纹饰的形成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完全西方化阶段,纹饰盛行宝相花、忍冬纹、葡萄纹、联珠纹、绳纹、立鸟纹、翼兽纹、枝鸟兽纹、连珠纹和摩羯座纹等。
第二阶段是半西方化阶段,这一阶段宝相花仍可见到,但忍冬纹、葡萄纹、三角纹、绳纹、卷云纹等基本消失。折枝纹、团花纹流行。有不少器物,造型虽取自粟特,纹样却具有中国传统特点,乍看如外国器皿,细品却纯粹是中国风味,即所谓的中西合璧。如仕女狩猎纹八银杯的造型体现出典型的粟特金银器特征,而仕女游乐与狩猎装饰图案却是典型的唐代本土题材。
第三阶段,纹样具有典型的中国特点,折枝纹、团花纹继续流行,鸳鸯、鹦鹉、鸿雁、双鱼等具有浓郁中国传统寓意的题材极为盛行,同时出现了以荷叶、绶带纹、叶瓣纹、小花纹、半花纹为代表的许多边饰纹样,这些纹样自由随意,说明当时的金银器制作已经摆脱了西方舶来品的模式,具有了浓厚的中国传统生活气息。
宋元时期
唐代与宋代,一个主情,一个主理;一个外溢,一个内向。宋代工艺纹样重写实。宋瓷纹样中,特别是花鸟一类,大量出现写实纹样,形成宋瓷鲜明的装饰风格和时代特征。工艺纹样的写实风气,大致形成于晚唐五代十国之际,这个变化当初主要从丝织品中反映出来丝织品的花卉纹样由过去平列图案式的布局,发展为写实折枝,即所谓的“生色花"。到了宋代,刺绣和缂丝等更注重“生色花”,并把它提高到一个空前的水平。这种风气也影响到了同时代的金银器、建筑彩绘和陶瓷等工艺门类。宋瓷上的写实花鸟纹样中属于花卉题材的有牡丹、弄岗报春苣苔、莲荷、菊花、向日葵属、梅花等;鸟纲鱼虫题材以孔雀、鹭鸟、雁雀、蜂蝶、鸳鸯、斑头秋沙鸭等较为常见。为适应装饰性的需要,往往保留花鸟生动自然的外形特征和生长运动姿态,运用点、线、面结合的方法,将其简化处理为平面形象。在构图形式上,很少出现严格对称的形式,而多采用绘画式的均衡构图。均衡构图是一种运动的形式,它的特征是支点两边形态不同而分量相等,因而富于变化,显得生动活泼。如宋代定窑、磁州窑常见的双花窖样,在一个平面上,两花对置,但形态却不相同,或上或下,或仰或俯,或一花盛开一花含苞待放。福州南宋黄升墓出土的衣服,一般都用刺绣花边沿边,以写生花卉为主,并将一年四季的各种花卉组合成“一年景”的花饰,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
明清时期
明代恢复了汉族统治,商业繁荣,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郑和下西洋,促进了贸易的发展,中国的锦缎、瓷器远销国外。明代的瓷器、织锦、漆器、景泰蓝等制作工艺有了较大的发展,陶瓷与纺织成为明代手工业的两项重要产业。青花瓷大势兴起,彩瓷脱颖而出,创造了斗彩、三彩、五彩技艺。明代纹样更倾向民俗大众风格。国画装饰逐渐流行,吉祥纹饰盛行,装饰纹样开始规范定型化。清代时,官营手工业非常发达,少数手工业集中的地区发展良好,如以织锦业为主的南京,以瓷业为主的景德镇。清代初期,手工制品主要延续明代传统,装饰纹样讲求仿古、仿旧、形成了繁琐细密之风;同时国画装饰、吉祥纹饰更加盛行。
清代的纹样,保留了民族特点,吸取了国外工艺之长,花色品种和装饰风格产生了变化。瓷器、织锦砖雕、木雕等也较前有了很大进步,装饰题材也增加了很多。动物图案常见的有狮子、孔雀、蝙蝠、鹿、鹭鸶、羊、鹤、鹰、锦鸡及麒麟等。植物题材有梅花、荷花、菊花、牡丹、兰花、牵牛、竹子、松树、野生灵芝、桃、石榴、枇杷、梨、杏、葡萄等。相互借用和结合的理想化的手法也更为广泛多变。如鸟纲与花卉组合、昆虫与花卉组合等,增强了装饰情趣。此外,尚有器物形象构成的图案也甚为流行,如古玩、金石、陶瓷器、钟、鼎、杯、盘、壶、碗、瓶、书画等,具有典雅之风,称为“博古纹”。
纹样分类
纹样分为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两大类。单独纹样是不受任何外形限制而独立存在的图案纹样单元,其结构形式有均齐和平衡两种。连续纹样是采取连续、交叉、重叠等手法由多个单独纹样组成的更大的纹样单元,形式千变万化,主要有二方连续、四方连续、散点连续、连缀连续、转换连续、四切连续、菱形连续、波状连续、阶段连续、几何形连续、重叠连续等。
典型代表
龙凤纹样
龙凤作为中华民族的吉祥瑞物,贯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龙凤图案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
早在中国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就出现了龙风的艺术形象。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属红山文化时期)玉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龙,距今有五千余年。原始文化到文明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龙图腾,经历史的演变逐渐变化成为今天的观赏艺术,成为广大设计者经常使用的题材。几千年来,经过人们不断地修改、提炼,龙凤纹样愈加完善、优美,形成了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是人们超越自然的艺术创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品,是理想化体现和浪漫艺术手段的完美结合。
云雷纹
云雷纹是指用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纹样。由柔和回旋的线条组成的是云纹,用方折角回旋的线条组成的是雷纹。这一纹饰多出现在商周的青铜器和玉器上,后世的仿古器皿也常用到这一纹样。云雷纹的表现方式有拍印、压印、刻画、彩绘等技法,一般作为辅纹出现,商代晚期和西周公国早期的兽面纹、龙纹、鸟纹的空隙处常填以云雷纹,使之产生华美、繁复的艺术效果。从战国时期开始云雷纹逐渐演变为线条活泼的流云纹。
蟠螭纹
民间传说中龙生九子,蟠和螭都是龙子,蟠是“盘曲而伏”,螭是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战国时期的蟠螭纹特征是头部有两个元宝形的肉瘤。汉代,蟠螭的眼睛呈圆角度的方形,眼眶略有下坠,身体与战国时没有差别。南北朝时期,两腮多见凹槽,头上有角或无角,腿短,一般只有一个前腿,尾部的卷云纹较以前宽了。宋代,最大的特征是在鼻子下有一条很宽的线。宋以后的蟠螭纹更多的被使用在古典家具装饰上,并有很多形态,如上升、伏地、盘旋等形象。
饕餮纹
饕餮是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恶兽。饕餮纹是图案化了的怪兽兽面纹,故又称"兽面纹"。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的玉器上常常可以见到。兽面纹在各个时代有其不同的特征,其演变与青铜器上的纹饰演变一致。
莲花纹
莲花纹是中国古代传统植物纹饰的一种,与牡丹纹一样深受人们喜爱。早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上已装饰有简单抽象的莲花纹;汉代宫殿藻井和墓室建筑上也常常出现有莲花纹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盛行,莲花在装饰纹样上得以大量应用,成为时代纹样的主流。唐代莲花纹是当时主要的装饰纹饰图案,而后的莲花纹在唐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到宋代莲花纹图案发展成熟,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重要的装饰题材之一,也赋予了莲花纹新的文化寓意和内涵。
婴戏纹
婴戏纹又称婴戏图或耍娃娃,是一种以儿童游戏、玩要的画面为装饰题材的瓷器装饰纹样。
早在唐代长沙窑瓷器上就见到过婴戏纹,表现为釉下褐绿彩婴戏莲纹。入宋以后,陕西耀州窑、河北定窑、磁州窑、山西介休窑、江西景德镇窑、容县窑等南北瓷窑都喜用婴戏纹作瓷器的装饰纹样。装饰方法有刻花、印花和绘画等,有婴戏花、婴戏球、婴戏鸭、婴戏鹿,还有荡船、骑竹马、钓鱼、放爆竹、抽陀螺、蹴鞠等儿童嬉戏的生活画面,笔画简洁流畅,构图生动活泼。婴戏花画面最为多见,其中以磁州窑釉下彩绘婴戏纹最富表现力,把儿童的憨娇之态表现得十分传神,婴童体态活泼健康,动作俏皮。婴戏纹在耀州区密有划花、剔花、刻花、印花、贴花、戳花、捏塑、镂空、绘画化妆土等多种表现风格。北宋晚期丝织品盛行婴戏纹,定窑印花器中也出现了婴戏纹。表现为婴戏牡丹、婴戏莲花、婴戏三果和婴戏莲塘赶鸭纹等。其中婴戏三果纹较为少见,三婴、三果间隔排列,以缠枝布局。三果为桃、石榴和枇杷,三婴姿态各不相同,双手都据住树枝,一个骑在枝上,一个坐在枝上,一个站在枝上,赤身露体,肌肉丰满可爱。这种纹饰布局是其他瓷窑不曾有过的。
元代瓷器也常用婴戏图作装饰。青花瓷器在元代时已经发展成熟,婴戏图也被用做青花瓷器上的主题装饰。明、清瓷器装饰中仍很流行,尤其是以婴戏纹盛行,画面更加丰富多彩,如童子戏花,或骑竹马,或抽陀螺。人数也大量增多,以十六子和百子最为典型。如明嘉靖青花庭院婴戏团盖罐,此罐绘有十六子戏春图,十六个小孩姿态各异,有的拖车,有的斗蟋蟀,有的骑竹马,个个生动传神。明代至清早期的婴戏图动作一般较为夸张,动感强烈,整幅画面俏皮淘气,举手投足无不似胡人跳舞,具有极强的美感。清代瓷器上婴戏纹的表现技法主要有青花、五彩、珐琅彩、粉彩等,大多描绘富贵子弟的游戏场面,如点彩调剧、骑马做官、舞龙等,民间色彩已经逐渐淡薄。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黄地珐琅彩开光婴戏纹瓶就是其代表作。清中期以后,画面趋于写真务实,动感平和,动作呆板,虽然五官清晰,却没有孩童特有的顽皮机灵感。清晚期民窑器仿古风盛行,胎质粗拙,釉面稀薄,也有精品,却无坚实感。婴戏图案大多是仿清三代纹饰,孩童粗壮,显得头大,手臂较粗,图案多用婴童读书、莲生贵子、郊外婴戏图等。
价值影响
纹样,是人类对自然万物、人文事物经过形象思维整合后的艺术再现,是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符号。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各种造型的纹样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一直随社会文明的演进而发展,象形文字就是在各种表示自然和人文活动纹样的基础上,采用象形的方式,逐步抽象的结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
参考资料
来自东方的超凡想象力——中国纹样 .搜狐网.2025-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