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涧村,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龙潭乡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是一个典型的皖西南传统农耕宗族聚落,距离龙潭乡政府8千米,村域面积22平方千米。
万涧村古建筑多数是以单体组群的形式布局,建筑平面“日”、“目”型最为普遍。杨氏先人打破了徽派建筑的轴对称图形建房的规矩,将万涧村设计为东三西四,而东三又折转向前延伸三间的格局。万涧村主要景点有杨家祠堂、杨家老屋、齐云道院等,流传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
2019年6月6日,万涧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六部门联合公布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历史沿革
宋末,万涧村为无人区。
元至正三年(1343年),杨氏“四知堂”一脉,从江西省迁至万涧村。随后,张、陈、方、丁等族人陆续迁入。
明初,万涧村逐渐形成了聚族而居的传统村落。
清末,万涧村为正月八九甲境地。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秋,万涧村为杜埠乡辖的万涧保。
1950年,析为槎水区万涧乡。
1955年,划归余井区管辖。
1957年,合并成龙潭乡辖的万涧村。
1958至1961年,分属余井人民公社和龙潭乡人民公社管辖的万涧革命委员会。
1981年,余井区下辖的龙潭公社分置杜埠公社、龙潭公社,万涧属龙潭公社下辖的万涧革委会。
1984年,拆区并乡,改为龙潭乡万涧村。
2005年,杜埠乡和龙潭乡合并为龙潭乡,万涧村为龙潭乡万涧村。
地理环境
万涧村地处天柱山国家风景旅游区东关,距天柱山县城34千米,离龙潭乡政府8千米,村域面积22平方千米,村庄占地面积210亩。
万涧村主要地形地貌为山地,海拔600米。
万涧村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5℃,平均日照时间5小时,全年霜期190天左右,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左右。
万涧村村内有两条河流穿村而过,一条起源于天柱山大天门,流经甘河、上涧、中涧至下涧。一条起源于天柱山蜒蛐石沟,流经村林场、李河至下涧与上涧河汇合于小双河口,统经代湾汇入龙潭河。河道总长7千米。
万涧村土壤多为红棕壤和黑沙壤。
自然资源
万涧村盛产孟宗竹和茶叶;动物种类繁多,有白冠长尾雉、野生黄羊、大鲵属等。
人口民族
人口
据2020年6月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官网显示,万涧村户籍人口为2573人,常住人口为1673人,主要民族为汉。万涧村杨氏后裔占60%以上,其他陈氏、张姓、刘姓等占30%以上。
经济
毛竹
据2020年6月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官网显示,万涧村主要产业为竹木加工业、旅游服务业、劳务输出业,村集体年收入为1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为6300元。
文化
非遗项目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黄梅县,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技艺
花尖纸又名表纸,旧《县志》载:“以竹麻制者曰花尖纸,”县内花尖纸“不亚赣产”。三百多年前,万涧村甘河就开始利用丰孟宗竹生产干古、大板纸,专供祭祀之用。到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年间,生产提庄花尖纸,优则供书写,劣则供祭祀用。
花尖纸大都用于祭祀场合,也叫冥钱;农民大多喜欢抽黄烟,用这种纸裁成很小的纸块卷成圆筒,叫煤子纸;孩子上学念书练写毛笔字时,用花尖纸裁开装订成大字本,因为花尖纸吸水性强,吸墨不渍,易干,不易褪色,不易虫蛀,表面毛糙,运笔需用力,练出来的字苍劲有力。
花尖纸的制作工序需建有纸棚、纸槽、纸榨、锦屏藤、焙笼等造纸装置,经过砍、浸、搓、碓、捞、焙(晒)榨等工序。
家训家风
一曰毋废正业;二曰毋好骄矜;三曰毋尚奢华;四曰毋喜争讼;五曰毋小人;六曰毋听妇言;七曰毋缺祭祀;八曰毋暴亲棺;九曰毋葬祖坟;十曰毋信佛塔;十一曰毋溺子女;十二曰毋殄天物。
一曰忠朝廷;二曰孝父母;三曰和兄弟;四曰敬长上;五曰睦宗族;六曰惠邻里;七曰信朋友;八曰恤孤寡;九曰慎婚姻;十曰肃闺门;十一曰教子弟;十二曰御仆俾。
物产美食
万涧村盛产孟宗竹,毛竹主干可以做竹筏和竹编制品,也有村民利用传统的竹筏工艺做起了竹亭。
万涧竹帚把制作精细,将竹枝晒干整理后,经过火烤,手揉,清除青竿竹,篇扎等工序,制作的笤帚弹性大,不断枝,清谷粒不伤稻场,每年销量在10万把左右。
万涧素有“万亩竹海”、“安徽竹乡”之称,有毛竹2.2万亩,盛产竹笋,竹笋有鲜竹笋和笋干之分,鲜笋有冬笋、春笋之分,冬笋鲜嫩可口,可制成冬笋干,春笋产量高,在每年的立夏之前挖取,切成片或丝晒干,制成笋干,不论的冬笋干还是春笋干,均可制作笋干烧肉。
观音槎豆腐,万涧村特产之一,用天柱山一种草的叶汁制作而成的豆腐。
获得荣誉
2019年6月6日,万涧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六部门联合公布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旅游
主要景点
综述
万涧村保存有多处古建筑,主要有杨家祠堂、杨家老屋、杨家大屋、齐云道院等。
杨家祠堂
杨家祠堂位于万涧村中涧组,始建于清乾隆初年,坐西朝东,呈明三暗五状,由前厅戏楼、中厅“四知堂”、后厅寝堂在一条轴线上构成。原旧构面积约700平方米;曾在爱新觉罗·旻宁十九年(1839年)、民国三年(1914年)、2004—2005年三次续修。现规模已经形成了一个面阔27.30米、通进深42.63米、占地面积约1164平方米的四合院式建筑体系。
1998年5月,杨家祠堂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戏楼
古戏楼为单檐歇山式木质建筑,位于杨家祠堂前厅,戏楼为两层结构,二层明间为戏台,离地面高约2.8米,左右为伶工房。戏台面阔5.5米,进深6米,空间高度约3米,两边副台各30平方米;台口有雕花栏杆,台顶有凹面藻井,并使用穿斗法在金箔上制趴梁,构成了三架梁结构。台前楹柱、横梁、枋板、护栏以及台顶天花板上均有雕刻、绘制的绿色野生七彩飞禽走兽、龙凤呈祥之图。台下正中为大门通道,直通杨氏宗祠,两边厢房可供艺人住宿。台前县天井两侧建有雅致地看楼。戏台枋板上留有历代班社、艺人到万涧戏台公演的记录,京剧鼻祖程长庚及其三庆班等四大徽班均先后在此演出过。
1998年,古戏楼作为民间艺术的博物馆,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进行了修缮。
杨家老屋
杨家老屋位于万涧村老屋组,始建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兴建于明代嘉靖十年(1532年),清乾隆从桃园旧址上拓建,毗邻杨家祠堂相对直线距离约500米。
杨家老屋坐北朝南,呈长方形,面阔75.5米,通进深35米(除后排倒塌未恢复部分),占地面积约2643平方米。建筑整体布局内向严谨,空间深广。硬山式屋顶,五架梁,抬梁式与穿斗式配合使用,屋顶砌二级鹊尾式马头墙。在轴线上置二井三厅,轴线两侧——东边以横向四列、西边以横向五列扩展,且廊道或巷道相通,每列由二至三个“回”形单体与“官厅、私厅、倒厅”等组成建筑集合,总共有大大小小97个半结构间。中、后厅内有七块字体遒劲的烫金挂件,是清康熙至民国时期的匾额。
杨家老屋古建筑群的内外檐装饰,具有皖西南民居特色。2012年6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云道院
齐云道院,为全真道观,位于万涧村毛屋组。据嵌在院内前照壁上的一处碑文记载,该道院由明代道士陈大中始建用“齐云”二字冠名,意表释道的博大精深。
齐云道院为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占建筑面积约320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单檐歇山顶。前殿面阔五开间,使用穿斗式;后殿采用抬梁式三架梁结构,并内立4柱。柱础形状圆、方各半。前后二殿分别布置释迦牟尼、玉皇大帝、观世音、王母娘娘、护地大王(刘源)等塑像。建筑西头建有“藏经房”和2间缮食房,东头稍间为舍。
民国八年(1929年)2月,中共潜山县委在此召开全县党员代表大会,改组潜山县委。解放战争时期,地下工作者和游击队员多次驻扎在院内休整,筹措粮草。
1986年10月,齐云道院被潜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落格局
选址理念
万涧村选址基本按照古代风水理论要求,设计“环山”、“面水”的居住环境。始建初期沿着万涧河和李河向盆地周围的山脚布置,利用缓坡、台地合理设计屋形和规模,选择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向,建设住所,力争保持着与自然环境和谐。所以,村落里的大部分民居或聂氏宗祠,在选址上都比较讲究前有流水,后有山林的山区特色。
空间布局
万涧村古建筑多数是以单体组群的形式布局,建筑平面呈“日”、“目”型最为普遍。房屋讲究左青龙、右白虎护首,而且青龙必须高于白虎。不强调集居而建,分散于沿河两岸,依山而建。门口多修水塘,故名曰“有名堂”。许多古建筑的地盘坐标,进深方面往往愈后愈高,称“步步高升”;每进房屋或院落均隔以天井,这在南方又叫“四水归堂”或“财不外流”;还有一些是兼融南北情调的,形成前堂后室的庭院风格。
为了避免村庄出水口不够收紧的缺陷,杨氏先人,打破了徽派建筑的轴对称图形建房的规矩,将万涧村设计为东三西四,而东三又折转向前延伸三间,这样就解决了下水口不紧的问题,同时在下水口处栽种了一棵大榆树,修建一座石拱桥。
交通
自驾:从潜山市出发,经由余龙路、Y003,路程约30.3千米即到万涧村。
参考资料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公布第五批 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1-11-23
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202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