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56式半自动步枪

56式半自动步枪

56式半自动步枪(英文:Type-56 Semi Automatic Rifle ),是中国1956年仿制苏联SKS半自动步枪制造的武器。具有重量较轻、射击精度好、机构动作可靠等优点。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制式列装的半自动步枪,和56式轻机枪56式自动步枪统称56式枪族。56式半自动步枪是步兵使用的单人武器,它以火力、刺刀及枪托杀伤敌人。56式半自动步枪列装部队后,与56式冲锋枪、56式班用轻机枪一起成为当时我军班组武器的支柱。由于这3种枪械均使用56式步枪弹(仿自苏联M1943弹)因此实现了我军班组武器弹药通用,极大地方便了后勤补给和战场作战,装备部队以后受到广大指战员一致好评。

56式半自动步枪为自动装填子弹的半自动步枪,具有重量较轻、射击精度好、机构动作可靠等优点,并装有折叠式刺刀,可以进行白刃战。自动方式采用导气式,实施单发射击,用10发固定弹仓供弹。

历史沿革

研制背景

56式半自动步枪的原型是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谢·加·西蒙诺夫设计的SKS45 型半自动步枪 (下文简称SKS)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8月,中央军委在一个决定中命令东北地区兵工厂开始研究仿制苏式转盘冲锋枪(即PPSh-41冲锋枪)。10月,开始了我国对苏联轻武器的仿制生产。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向中国提供的步枪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的库存武器,即使用全威力弹的莫辛-纳甘步枪与骑枪。

1951年6月由徐向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率军事代表团访问苏联,争取苏方对我国防建设给予援助。经艰苦谈判苏联同意提供包括SKS在内的8种轻武器技术资料,并在当年9月发往中国。在苏联技术顾问的指导下,SKS于1956年仿制成功,定名为“1956年式7.62mm半自动步枪”。

1952年,在苏联专家建议下中国的手枪、冲锋枪、步枪与轻机枪、重机枪的生产集中在5个厂分别进行,并由各厂建立完整生产线进行生产。步枪生产全部归属296厂来进行。位于重庆鹅公岩的296厂的前身是1949年前中国国民党最大的兵工企业21厂的轻武器部分,当时就已经积累了半个多世纪的步枪生产历史。1951年6月17日,该厂更名为中央兵工总局第296厂(1957年4月经国务院保密委员会与第二机械工业部批准,该厂第二厂名被命名为国营建设机床制造厂)。

研制与生产

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开展起来以后,半自动步枪工艺资料于1955年8月到厂,马上由工艺、冶金、工具等科负责进行翻译,绘图整理,并于10月份完成。紧接着厂里开始根据资料制造工装,并对半自动步枪涉及的新技术新工艺组织攻关学习。为了适应半自动步枪的生产,296厂设置了热表面处理、锻造、枪管、机匣枪机、击发机、弹匣、小件、总装木托木箱、弹道枪、工具、机修、水电等19个车间与27个科室。1956年1月,296厂重新调整生产线,分为卡宾枪、半自动步枪与运动枪三条生产线。按照苏联转让轻武器技术的惯例,苏联在转让技术资料的同时,也提供了3 000套散件与部分工装。在自己试产全套零部件的同时,296首先使用这部分散件调整组装线。1956年3月,第一批101支步枪试制成功,并经检查基本符合技术要求。同年5~6月,二机部联合定型检查组到厂对新步枪生产进行全面检查试验,抽查后没有发现重要问题,同意定型生产并上报国家轻武器定型委员会1956年11月16日,二机部转发定型委员会“轻定委计兵字498号”文件,正式批准定型该枪为56式自动步枪7.62mm半自动步枪,并投入大批量生产。296厂在1956年生产了84 010支56式半自动步枪。

这一时期的产品在机匣左前方打印的枪号带有俄文字母。1960年代,国内自行研制出兼具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冲锋枪优点的63式自动步枪,56式半自动步枪开始显得有些过时,并于1960年代末期一度停产。但63式自动步枪的生产高峰恰好赶上文革时期,质量问题相当突出,而当时国内又没有能力重新研制一种新枪来取代它。在部队“还我56半”的呼吁下,只得撤装63式,重新生产56式半自动步枪。

装备历程

56式半自动步枪生产定型后,开始逐步取代部队原先装备的53式骑枪、日本三八式步枪、各类毛瑟步枪和美国M1903式春田步枪等种类繁杂的武器,但装备的速度并不快,主力部队在1968年前后换装完毕,但有些二线部队到1970~1972年才开始换装。以1970年的一个甲种师步兵连为例,全连138人,其中9个步兵班除正、副班长两人使用56式自动步枪外,其余7人全部配备56式半自动步枪,另外,连部2名通信员、炊事班班长各配1支56半,全连共配56半66支。

改进历程

早期生产的56式半自动步枪的准星座、表尺座和导气等零件大多是先锻造再机加工成型,或用棒料直接加工,不但工艺繁琐,而且材料利用率不高,后来这些零件均采用失蜡精密铸造工艺生产,只要对关键部位进行少量机加工即能满足要求,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早期机匣盖采用圆钢车铣加工而成,费时费料,后来改用精铸工艺生产,大大节约了成本与工时,早期的发射机座采用模锻机加件,结实耐用,但生产工艺复杂,后来广泛采用钢板冲压件,把原来的击发机座分为本体和扳机护圈两个零件,分别冲压加工后再点焊、气焊到一起,最后进行少量机加工,虽然形状与做工不及早期产品,但使用性能没有降低,这也是56式半自动步枪不同于国外产品的一个特殊之处,早期的活塞用圆钢车削加工,若刀痕处理不好容易造成断裂,后期改用圆钢加热后墩粗头部,再加工成型。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曾在1990年代生产过少量采用冲压机匣的56式半自动步枪,冲压而成的机匣体把节套和尾座包在一起,通过铆、焊连接牢固,质量有所减轻,但生产过程较为复杂。采用这种机匣的56式半自动步枪可以通过枪机框上导轨槽的宽窄与机匣前部的形状来识别,冲压机匣的导轨槽比较窄,而且机匣前部平整,没有锻造机匣那样的缩小段。

枪管与机匣装配方法的改进

国内1970年代以前生产的56式半自动步枪枪管与机匣均采用螺纹连接拧紧的装配方式,虽然装配过程比较简单,但其螺纹的加工与精度要求较高,废品率高,修理也不方便。后来生产的枪管均采用静压配合加固定销的连接方式,其机匣上装配孔与枪管尾部外圆的尺寸可以通过选配分组的方法来装配,装配好以后再钻孔打入定位销废品率很低。

枪机组件的改进

早期的56式半自动步枪枪机组件全部仿自苏联原产SKS,但使用过程中发现击针易断裂,而且空枪击发时容易将击针孔处打出裂纹,同时存在抽壳钩簧易失效、抽壳钩易断裂等缺点,后来改进了击针与击针截面形状,并调整了击针头部的尺寸与角度,以及击针孔内部角度、抽壳钩的形状与抽壳钩簧的材料等,满足了使用与寿命要求。枪机框本身由于生产年代不同,也有不同的改进1960年代末取消了枪机框导轨槽下部两侧的腰形槽,而枪机框导轨槽在1980年代后的产品中变得更窄,以适应冲铆焊结构的机匣。这两个特征也可以作为区分不同时期产品的依据之一。

刺刀的改进

1965年以前生产的56式半自动步枪和原产SKS一样,采用剑形、双刃刺刀,两面均开有血槽,为防止反光,其表面镀有乳白色铬。部队使用后发现这种刺刀存在刚度不足等缺点,加上当时作战思想上强调“刺刀见红”,所以后期生产的56式半自动步枪一律改用二棱刺刀,长度也由原来的312mm 增加到380mm,其优点是刚度好、穿力大杀伤力强。这种刺刀同后来63式自动步枪的对称式三棱刺刀不同,与7.62mm53式步骑枪的棱刺也不相同,而是一种变截面刺刀,前端截面类似倒“T”字形,后端则近似圆柱形,尖端则接近平口螺丝刀的形状,整体热轧成型,血槽是直接轧制出来的,材料利用率高,机械性能好。改用三棱刺刀的另一优点是,下护手的刺刀槽比剑形刺刀的浅,有利于提高全枪的整体强度,因此使用不同式样刺刀的56式半自动步枪,其枪托也是不能互换的。由于这种三棱刺刀的使用效果理想,后来56式冲锋枪上也有使用。

枪托材料的变化

早期生产的56式半自动步枪枪托均采用木材制造,由于当时国内的军事指导思想立足于“早打、大打”和“全民皆兵”,对56式半自动步枪的需求数量特别大,而枪托用木材受产地和生长年限限制,数量和来源均无法得到保证,不得不寻找其他替代材料来制造枪托。国内当时试验过玻璃钢和胶合板等材料其中玻璃钢生产完全不用木材,材料来源也不受地域限制,生产工艺简单,强度比木材高,因此生产过一批采用这种枪托的 56式半自动步枪。与木托相比,玻璃钢枪托表面非常光滑,没有木材纹理颜色单一且偏红,细看时能看到里面的玻璃纤维。不过,当时国内玻璃钢生产工艺不太完善,而且手感与舒适程度不如木托。

规格数据

以上参考:

基本设计

整体结构

56 式半自动步枪由枪刺(刺刀 )、枪管、瞄准具、活塞及推杆、机匣、枪机、复进机、击发机、弹匣和枪托 10 个部件组成。另有一套附品。其中,枪刺用以刺杀敌人;枪管赋予弹头的飞行方向;瞄准具由表尺和准星组成,用以瞄准;活塞及推杆是导气装置,用来调节和承受发射药气体的压力,推压枪机向后;机匣用以容纳枪机和复进机,固定击发机和弹匣;枪机用以送弹、闭锁、击发和退壳。并能使击锤向后呈待发状态;复进机用以使枪机回到前方位置;击发机用以使枪机相互作用形成待发和击发;弹匣用以容纳和托送子弹;枪托便于操作;附品用以分解结合、擦拭上油、携带和排除故障。

动作原理

56式半自动步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其导气装置采用活塞短行程工作方式。该导气装置没有气体调节装置。导气箍被销子固定在枪管上,用于容纳活寒头部。活塞为整体结构,头部直径较大,表面镀铬并车有两道闭气槽,尾部与活塞头之间以一个较大的圆弧过渡,强度较高,不易产生裂纹。表尺座前部装有用于固定推杆、推杆簧及上护木的护木门销。护木门销铆接在表尺座上,只能旋转不能分解。表尺座内装有推杆和推杆簧推杆的作用在于将活塞的冲击力传递给枪机并在推杆簧的作用下使活塞复位这种结构有利于枪管、导气箍、机匣之间的装配,只须保证推杆与枪机的位置,活塞与推杆的位置可以适当降低要求。推杆簧的簧力比较大,分解时要特别注意,以免推杆飞出丢失或伤人。

工作原理

56式自动步枪半自动步枪的原理如下:扣扳机后,击锤打击击针,撞击子弹底火,点燃发射药,产生火药气体,推送弹头沿来福纹向前运动;弹头一经过导气孔,部分火药气体便通过导气孔,涌人寻气箍,冲击活塞.推动推杆,使枪机向后,压缩复进簧,完成开锁、抛壳,并使击锤呈待发状态;枪机退到后方时,由于复进簧的伸张,使枪机向前运动,推送下一发子弹入膛,闭锁;此时,由于击锤已被击发阻铁卡住,不能向前打击击针。如若再次发射,必须先松开扳机,再扣扳机。

瞄具装具

56式半自动步枪采用缺口式照门和柱状准星结合的瞄准机构。准星座与枪管采用过盈配合并通过两个销子固定在枪管上。准星座组件由准星座、准星滑座和准星组成。准星为上细下粗的圆台形,下部车有螺纹并铣有一条通槽,将下部分为左右两半并略微张开,这样旋入准星滑座后不易松动,准星通过准星扳手可以旋转以调节其高低。准星滑座为圆柱形,中心开有螺纹孔,与准星座上的准尾滑座孔采用过盈配合。准星滑座可以在孔内通过调节器左右移动,以调节准尾的左右。表尺座被销子固定在枪管后部,表尺安装在表尺座上,由表尺板、表尺板簧、表尺板轴、游标、游标卡笋、游标卡笋簧组成。表尺板上有1~10刻度分划,分别对应100~1000m的射击距离由于该枪的直射距离为300m(弹道高0.31m),所以表尺板末端设有常用分划3(由于生产时期不同,先后有刻印Im、3、D的不同形式),对300m内地面目标或500m内空中目标射击时,通常将表尺装定在这一位置上。表尺板后部中间有方形的缺口照门。早期表尺板为方钢铣削加工而成,后改为钢板折弯铣削加工,降低了成本。

弹药类型

56式半自动步枪的弹仓结构与PTRS反坦克步枪较为相似,属于可打开的双排交错固定弹仓,容弹量为 10发,由弹仓身、弹仓身衬铁、托弹板、托弹板连杆托弹板轴、托弹板连杆套管、弹仓盖销托弹板连杆簧销、托弹板连杆簧、弹仓盖和弹仓挡片组成,主要为钢板冲压焊接件。弹仓组件利用卡槽和卡笋固定在机匣上,没有任何销轴,分解非常方便。其中托弹板连杆簧采用螺旋压缩弹簧,与老式手动步枪的“Z”形片状弹仓簧不同,其体积较小,加工也比较方便。弹仓盖平时由击发机座前部的弹仓盖卡笋固定,向后扳此卡笋即可打开弹仓盖,使枪内剩余枪弹自由落下空枪练习时也可以防止顶起空仓挂机而影响枪机复位。

闭锁机构

56式半自动步枪采用枪机偏移式闭锁机构,由枪机框、枪机、闭锁门、机匣与枪管等零件组成。枪机框下方的开闭锁斜面与枪机上方的开闭锁斜面相互作用,使枪机尾部下方的闭锁贴合面与固定在机匣上的闭锁门上的闭锁支撑面相互脱离或贴合,来完成开闭锁动作。

发射机构

56式半自动步枪采用单发发射机构,由阻铁、阻铁簧、扳机、扳机簧、击发连杆、单发杠杆及轴等零件组成。发射机构与弹仓盖扣、保险及保险簧一起安装在发射支架内。

击发机构

56式半自动步枪采用击锤回转式击发机构,由击针、击针销、枪机、击锤击锤簧等零件组成。依靠击锤簧的能量使击锤回转打击击针而实现击发。枪机框和枪机,形状相对都比较简单。枪机框是模锻后机加工而成,拉机柄为圆柱空心球形状,压有防滑滚花。枪机为方钢铣削加工而成,容纳击针、击针销、抽壳钩和抽壳钩簧,枪机前部有弹底窝。枪机有采用发蓝和乳白色磷化处理两种,常见的多为乳白色磷化处理。击针贯穿于枪机的击针孔内。当击针处于后方位置时其头部应不突出弹底窝平面,并被击针销限制,不能向后掉出,当击针处于前方位置时,其突出量为1.4~1.52mm。

保险机构

56式半自动步枪击发机构设有扳机保险和不到位保险。扳机保险采用保险片直接锁定扳机的方法来实现,结构简单。其原理为:当保险扳手向上扳到水平位置时,其上的限制面抵住扳机后面的弧形部分,限制扳机运动不到位保险是为了防止在枪机没有完全闭锁的情况下意外发射而设计的,是由击发机上的自动击发杆和枪机来实现的,如果枪机没有完全复进到位实现确定闭锁,就不能压下自动击发杆,无法解脱其上凸台与击锤的扣合,即使阻铁解脱了对击锤的限制,但击锤仍旧不能向前回转击发枪弹。手动保险虽然结构简单,但并未锁死阻铁,在受到很大冲击力的情况下,阻铁还是有自行解脱的可能,因此应避免膛内有弹时使枪支受到猛烈撞击或跌落,以防走火。

武器特点

杀伤力强

56式半自动步枪是步兵分队在近战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有力武器,在400米内对单个目标射击效果最好,集中火力可射击500米内敌人的飞机、空降兵和杀伤800米内的集团目标,弹头飞行到1500米仍有杀伤力。半自动步枪战斗射速每分钟 35~40发。使用56式普通弹,在100 米距离内能射穿6 毫米厚的钢板5厘米的砖墙30 厘米厚的土层和40 厘米厚的木板。

服役情况

中国

56式半自动步枪从50年代末开始大量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取代7.62mm53式步骑枪日本三八式步枪和部分毛瑟步枪以及美国斯普林菲尔德步枪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制式步兵武器。在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期间,56式半自动步枪自装备后首次投入实战,相比印度武装部队用的英制李-恩菲尔德步枪,56式半自动步枪以其较高的可靠性及火力,配合56式轻机枪56式自动步枪,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轻武器方面拥有压倒性优势。56式半自动步枪到70年代初才全部换装完毕。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大量装备的仍是56式半自动步枪。

1985年,56式半自动步枪正式撤装,由81式自动步枪或56式冲锋枪取代。现今,中国军队仅保留少数56式步枪作仪仗队的仪仗枪。

其他

在1950~1960年代,我国曾经大量提供56式半自动步枪给越南阿尔巴尼亚等国,支援各国人民争取独立和反帝的斗争。为隐蔽武器来源,在 1960 年代中期生产的一部分56式半自动取了与外援型54式手枪类似的办法,在机侧面以“M21”取代了“五六式”的汉宇标记,同时枪号以“N”开头到了1980年代后期,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国内枪械厂家也将56式半自动步枪这一国产枪械经典打进了美国市场由于当时美苏冷战还未完全结束,美国人对于苏式枪械接触得不多,而中国生产的56式半自动步枪更是少见,所以很受枪械爱好者和收藏家的欢迎。

武器评价

时代在变,经典永存。跨越半个多世纪,56式半自动步枪不愧为中国枪械发展史上的一个传奇。它在战场上打出了中国人的骨气,在迎宾和阅兵上彰显了国威军威。(新浪军事 评)

参考资料

接过雷锋的枪——雷锋曾使用过哪几款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2024-01-20

雷锋照片中那些熟悉的物件,你都能叫出名字吗?.百家号.2024-01-20

56 式半自动步枪.枪炮世界.2024-01-21

56式半自动步枪.凤凰网.2024-01-20

我国第一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从仿制到超越.新浪网.202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