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正文

《东西方思想杂志》(Journal of East-West Thinking,简称JET)是一份由同行盲审,开放式、非营利、纸张印刷的英文国际学术期刊。期刊号:ISSN 2161-7236 (印刷版),2168-2259 (电子版)。

本杂志由国际东西方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ast-West Studies,简称IAES,http://www.iaesonline.org)出版。本杂志试图荟萃和共享哲学和理论思考以及多元性、建设性、开拓性、批判性、前瞻性的各种思想理念,并为在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作跨学科、跨文化以及全球化的哲思考察。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概论以及任何其他领域,总是有许多值得商和有争议的哲学、伦理、审美和方法论问题,包括:科学哲学思想,经济哲学思想,社会和政治哲学思想,道德和法律哲学思想,生态哲学思想,农业哲学思想,管理哲学思想,专业伦理思想(如工程伦理,生物伦理等)以及专业的美学思想(如在不同的艺术)等等。本刊不局限于哲学,而是各个领域上升到思想高度的研究,如经济、政治、科技、生态、宗教、军事、文化等。作为一个国际期刊,本刊将结合东方思想和西方思想以及其他非西方的思想,共同重建一个整合性、包容性和互动性的国际化思想观。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的人们日益需要更多的思想交流。本刊将有利于多文化、跨学科和全球化研究的目标。

《东西方思想》期刊征稿范围:1.普遍主义、世界主义与国际正义;2.多元主义、包容主义与多文化主义;3.东西方正义理论; 4.东西方当代道德问题;5.东西方当代认识论问题;6.东西方当代美学问题;7.东西方当代本体论问题;8.东西文明共存与合作的思考;9.东西方改革化、制度化、宪政化;10.东西方灾害、危机和冲突的思考;11东西方互动与沟通的思考;12东西方语言学与解释学理论的思考;13.东西方自然与生态的思考;14.东西方当代资本化与私有化的思考;15.东西方后现代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后共产主义和后革命主义的思考;16.东西方美国主义、去美国主义、反美国主义、后美国主义的思考;17.东西方全球化和多极化的思考的思考;18.东西方科学化和技术化的思考;19.东西方对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思考;20.东西方哲学、宗教以及文化;21.其他相关思想论题。总之,本刊征求任何有关引领东西方思想比较研究方向的文章,或任何有关思想大格局大战略考量的文章,亦或任何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文章。

本刊设顾问委员会(由约20名国际知名资深学者组成)和编辑委员会(由约20名国际学术专家组成)。本刊主编为丁子江教授,副主编为陈勋武教授,出版总经理为张辉先生。

《东西方思想杂志》每年出版四期:春季刊(2-3月份)、夏季刊(5-6月份)、秋季刊(8-9月份)以及冬季刊(11-12月份)。目前已出版五期,即2011年的创刊号,2012年的春季号,2012年夏季号,2012年秋季号,2012年冬季号以及2013年春季号等。

《东西方思想杂志》创刊号的主题为“国际正义、世界主义与普遍主义”,共有五篇论文,其中包含世界最著名哲学家之一尤尔根·哈贝马斯的“国际法的宪法化与全球社会宪法的合法化问题(Konstitutionalisierung des Völkerrechts und die Legitimationsprobleme einer Verfassten Weltgesellschaft)”;得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分校陈勋武教授的“全球正义与世界主义秩序的构建:与哈贝马斯等人的对话(Building of Global Justice and a Cosmopolitan Order—Dialogues with Habermas and Others)”;美国著名哲学家WILLIAM McBRIDE教授的“历史的回归:我们目前处于何种境况?(Regression in History: Where Are We Now?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刘军教授的“九评西方人对王维的跨文明想象(Lichtung and Luzhai: Nine Ways of Looking at Trans-Civilizational Imaginations of Wang Wei)”;以及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波莫纳丁子江教授的“自我转化与伦理普遍主义:王守仁与施莱茵马赫的思想比较(Self-transformation and Moral Universalism: A Comparison of Wang Yangming and Schleiermacher)”等。本杂志的另一专题为“东西方研究的方法论与元方法论”,其中包含有著名中国哲学研究学者成中英教授的“道德能力的有效领导:以儒家视野对政治领导权力的新分析(Effective Leadership by Capacities of Virtue: A New Analysis of Power of Political Leadership in Confucian 透视)”以及著名文化比较学者,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成员张隆溪教授的“冒险的事业:东西方比较研究面临的挑战(Risky Business: The Challenge of East-Western Comparative Studies)”。此外,本杂志还开辟了“中国形而上学(玄学)与宇宙论的新视野“的讨论专题,其中有美国著名哲学家ROBERT C. NEVILLE的“通过科学与人文学而为比较研究和终极实在性的欣赏所制定的研究计划(Research Projects for Comparative Study and Appreciation of Ultimate Realities through the Sciences and 人文科学概论)”;纽约州立大学巴夫罗分校余纪元教授的“中国宇宙论是玄学吗?:古希腊与中国的比较(Is Chinese Cosmology Metaphysics?—A Greek-Chinese Comparative Study)”以及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富乐顿分校刘纪璐教授的“重建中国玄学(Reconstructing Chinese Metaphysics)”。本杂志最后还发表了为美国学者Seyla Benhabib 的新书《另一类世界主义》和Kit Christensen的新书《非暴力、和平与正义》所写的两篇书评。

《东西方思想杂志》2012年3月春季号主题为“多元主义、宽容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共发表八篇论文,其中有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大学教授VINCENT COLAPIETRO的“暴政的方法:哲学多元主义的实用主义辩护(The Tyranny of Method: A Pragmatic Defense of Philosophical Pluralism)”;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院长信广来教授的“中国思想的哲学研究(The Philosophical Study of Chinese Thought”;美国菲瑞斯州立大学教授J. RANDALL GROVES的“哲学史中的宏大叙事(Canon and Grand Narrative in the 哲学 of History)”;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晨阳教授的“对当代儒学的五大挑战(Five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for Confucianism)”;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校区陈勋武教授的“宗教宽容:为什么一个民主国家不应当有另外的宗教法律?(Religious Toleration: Why There Should Be No Religious Legal Other of a Democratic State?)”;加州州立科技大学(波莫纳)教授ELISE KIMERLING WIRTSCHAFTER的“十八世纪俄罗斯的宗教启蒙:一个变迁模式(Religious Enlightenment in Eighteenth-Century Russia – A Model for Change)”;山东大学谢文郁教授的“‘诚’之观与儒家宗教性(The Concept of 成姓 and Confucian Religiosity)”;加利福尼亚州州立科技大学(波莫纳)助理教授ERICKA TUCKER的“发展规范性共识:“‘国际场景’如何再造了内部和外部的批评论战(Developing Normative Consensus: How the “International Scene” Reshapes the Debate over Internal and External Criticism)”等。本期还继续开辟了“中国的形而上学和宇宙论的新视野(”的专题讨论:其中有佛罗里达大学刘闯教授的“‘天人合一’:量子世界一个新的本体论(Tian Ren He Yi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A New Ontology for the Quantum World)”以及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北岭校区孙为民教授的“中国宇宙论的特点(Features of Chinese Cosmology)”等。本期还有美国圣乔治大学学者BARBARA ENTL对世界著名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欧洲:摇摇欲坠的项目》一书的书评;以及美国迪芬大学卢找律教授对Mark Rowlands《心灵的新科学:从扩展的心灵到体验现象学》一书的书评等。

《东西方思想杂志》2012年夏季号共发表9篇论文:即有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校区文学教授叶扬的“个人主义与人类尊严的一个跨文化审思(The Pride of the "Cotton-Clad": A Cross-Cultural Examination of Individualism and Human Dignity)”;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圣迭戈校区哲学教授SANDRA WAWRYTKO的“佛教认识论和经济学:解构功能失调性的妄想(Buddhist Epistemology and Economics: Deconstructing Dysfunctional Delusions)”;印度巴纳拉斯印度教大学哲学教授DEVENDRA NATH TIWARI的“哲学与其功利问题(哲学 and the Question of its Utility)”;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学院校区哲学教授陈勋武的“快乐、宿命与非自我颠覆的法律(Happiness, Fate, and the Law of No Self-subversion)”;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北岭校区哲学教授孙卫民的“中国科学是科学么?(Are Chinese Sciences Science?)”;美国克瑞腾大学哲学教授袁劲梅的“亚里斯多德逻辑在中国—有关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文翻译的案例研究(Aristotelian Logic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uclid’s Elements, Jihe Yuanben)”;美国瑞德兰兹大学哲学教授姜新艳的“理性与伦理机构—荀子哲学的研究(Rationality and Moral Agency—A Study of Xunzi’s 哲学)”;伊朗德黑兰大学哲学讲师HAMID ANDISHAN的“与法拉比传统相对的哲学多元论(Al-Fārābī’s Tradition vis-à-vis Philosophical Pluralism)”;以及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哲学教授丁子江的“神秘符号论与矛盾神学认知论:真假的转化性(Mystical Symbolism and Dialetheist Cognitivism: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uth-Falsehood (Zhen-Jia) ”。此外,还有圣乔治大学医学博士BARBARA ENTL有关《基督山伯爵》的书评与美国蒂芬大学哲学教授卢找律有关《体现认知》一书的书评。

《东西方思想杂志》2012年9月秋季号共发表8篇学术论文:有国际著名哲学家JOSEF SEIFERT教授的“超越亚里士多德的人与原因( Persons and Causes: Beyond Aristotle)”;美国华裔哲学教授卢找律的“科学整体论:中国与西方(Scientific Holism: China Meets West)”;印度哲学教授S. G. NIGAL的“世俗主义,人与生态问题( Secularism, Man and the Ecological Issues)”;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刘悦笛的“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约翰·杜威儒家的审美性伦理观(Wittgenstein, Dewey and Confucianism on Aesthetic Ethics)”;印度文学教授 PROYASH SARKER的“阿周那:失败的英雄(Arjuna: The Defeated Hero)”;澳大利亚华人历史学教授冯崇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例外主义:一个意识形态的两难(Universal Truth versus Chinese Exceptionalism: An Ideological Dilemma)”;美国学者YUBRAJ ARYAL的“作为情感交易系列的认同(Identity as a Series of Affective Transactions)”;以及香港城市大学文学教授钱锁桥的“是否有中国莎士比亚的一个中国主题?(Is There a Chinese Subject in Chinese Shakespeares? Reading Chinese Shakespeares: Two Centuries of Cultural Exchange)”等。另外还有旅美学者卢找律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学者YU HUANG所写的两篇书评。

《东西方思想杂志》2012年12月冬季号主要为委托陈勋武教授负责专门编辑的“全球主义(Cosmopolitanism)讨论特辑,共发表5篇学术论文:国际著名哲学家耶鲁大学哲学教授涛慕思。博格THOMAS POGGE的“世界主义:和平与正义的途径(Cosmopolitanism: A Path to Peace and Justice);北德克萨斯州大学圣安东尼校区哲学教授陈勋武教授的“三位一体的世界主义”(The Trinity of Cosmopolitanism);国际著名哲学家JOSEF SEIFERT的“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是冲突还是友善?对世界主义的反思(Clash or Kiss of Peace between Civilizations? Reflections on Cosmopolitanism );美国学者BARBARA ENTL的“世界主义的秩序:道德团结与伦理多元主义(A Cosmopolitan Order: Moral Solidarity and Ethical Pluralism)以及加州州立科技大学波莫那校区哲学教授丁子江的“中国传统世界主义的转型模式:一个历史的比较”Transformative Modes of Chinese Cosmopolitanism: A Historical Comparison)等。除专题论文外,还发表了美国哲学学者DAVID STOREY的“海德格尔方式中的禅Zen in Heidegger’s Way)一文。另外本期杂志还发表了美国学者STEVEN KELLMAN对《海明威的船》(Hemingway’s Boat: Everything He Loved in Life and Lost作者为Paul Hendrickson)的书评,以及美国学者LEANORA I. LINEBAUGH对尤尔根·哈贝马斯《对他者的包容》(The Inclusion of the Other)的书评等。

《东西方思想杂志》2013年3月春季号为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刘军教授所编辑的文学理论特辑,主题为“文学的差异性与全球东西方现代性(文学’s Otherness and Global East-West Modernities”。本主题又分为三个分题:一、“文学的政治差异性与消解化(Literature’s Political Otherness and Deconstruction)”,收有两篇论文:瑞典学者ZLATAN FILIPOVIC所写的“为了未来:雅克·德里达的文学民主权利(For a Future to Come: Derrida’s Democracy and the Right to 文学)以及美国学者SAMANTHA GOLDASIC and TOMING JUN LIU 所写的“以父亲的名义:对弗兰兹·卡夫卡德‘判断’进行拉康和德里达式的分析(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A Lacanian and Derridean Analysis of Kafka’s ‘The Judgment’”);二、“历史、记忆与全球东西方现代性(History, Memory and Global East-West Modernities),收有两篇论文:美国学者ATEF LOUAYENE所写的“阿尔安达鲁斯,叙事与‘世界人文主义’” (Pathologies of Moorishness: Al-Andalus, Narrative, and “Worldly Humanism”)以及香港学者李鸥(OU LI)所写的“在威廉·华兹华斯前奏中的革命回忆”(“Revolved Recollection of Revolution in Wordsworth’s Prelude ”);三、“再思全球东西方:奥克塔维奥·帕斯。帕斯的例证(Reimagining Global East-West: The Case of Octavio Paz),收有两篇论文:美籍拉丁裔学者ROBERTO CANTU所写的“东西方表意文字:奥克塔维奥。帕斯的《布兰科》与现代诗歌的传统”(“Ideogram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Octavio Paz Blanco, and the Traditions of Modern 诗歌”)以及 美国学者MARGARITA NIETO所写的“寻求‘差异’”:奥克塔维奥。奥克塔维奥·帕斯的《孤独的迷宫》与《印度之光》”(“In Search of the “Other”: Octavio Paz’s The labyrinth of Solitude and In Light of India”)。此外,还有三篇书评:美国学者STEVEN G. KELLMAN所写的“Olivier Philipponnat and Patrick Lienhardt, The Life of Irène Némirovsky, 1903–1942”;美国学者ASHLEY KRAMER所写的Priscilla Parkurst Ferguson, Paris as Revolution: Writing the 19th-Century City“;中国大陆学者周敏(MIN ZHOU)所写的“Toming Jun Liu, Modernity in Fugue: Revelations of the 19th Century European 文学” ;以及美籍华人学者卢找律(ZHAOLU LU)所写的“Xunwu Chen, Justice, Humanity, and Social Toleration”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