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果
棕榈果(Palm fruit),又称棕榈、油棕果,是棕榈科棕榈属植物棕榈树的果实。棕榈果是由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核壳),种皮和种仁等部分构成的,棕榈果的中果皮很肥厚,也称果肉,含油率80%以上,用果肉制取的油脂称棕榈油,用棕榈果的种仁制取的油脂称棕榈仁油。棕榈果核果肾状球形,蓝褐色,有白粉。花期4~5月,10~11月果熟。
棕榈原产于中国,现世界各地均有栽培,在中国主要分布在秦岭、长江流域以南温暖湿润多雨地区,以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湖南省、湖北和陕西省最多。棕榈是世界上最耐寒的植物之一,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极耐旱。
棕榈果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棕榈果成熟采摘后可榨油。棕榈果苦、涩、平、无毒,有收敛、止血的功能。
分类
棕榈隶属于棕榈科、棕榈属。棕榈属有8种,玉簪属。中国有5种,产西南部至东南部,常见的种类有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龙棕Trachycarpus nanus、贡山棕榈Trachycarpus princeps、塔基棕榈Trachycarpus takil。其中棕榈T. fortunei Wendl.各地均有栽培。
特征
棕榈果是由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核壳),种皮和种仁等部分构成的,棕榈果的中果皮很肥厚,也称果肉。果实阔肾形,有脐,宽11-12毫米,高7-9毫米,成熟时由黄色变为淡蓝色,有白粉,柱头残留在侧面附近。花期4月,果期12月。
分布范围
棕榈原产于中国,日本、印度、缅甸也有分布。现世界各地广泛栽培。在中国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生长习性
棕榈是世界上最耐寒的植物之一,可忍受-14℃的低温;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极耐旱。棕榈垂直分布在海拔300~1500m的地区,在中国中国西南地区可达2700m。棕榈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抗性较强,生长良好。
人工种植
繁殖方法
采用播种繁殖。在果实充分成熟后,剪取果穗,阴干脱粒,在温水中洗搓掉外层果皮,播下即可。如果春季播种,可用河沙催芽,即把果实洗净,用清水浸泡24h,取干净的河沙4~5倍,用清水拌湿,加水至河沙手握成团但不滴水为宜,然后将浸过的种子与河沙拌匀,装入花盆或放置地上,上面再盖2~3cm厚纯沙,在0~20℃的条件下,经常保持河沙湿润,2个月种子露出白色的胚根,最长的可达0.8cm。这时要及时整地做畦,施足基肥,及时播种,根据种子的多少,可撒播、条播或点播。播后覆土1.5~2.0cm厚,然后视苗床墒情及时喷水,保持湿润,30d小麦胚芽即可破土而出,发芽率达90%。
栽培管理
幼苗出土后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夏季要及时除杂草,待长出2片披针形叶时,施入适量复合肥,隔15~20d后可再施入1次磷酸二氢钾,经过细致的管理,每粒种子当年即可长出3~4片披针形叶,叶片长可达18cm,短叶长也在5~6cm。霜降前搭塑料小拱棚,防寒越冬。第2年春季3月中旬至4月上旬逐渐撤去塑料拱棚,分苗移栽,株行距为25cm×30cm,栽后加强肥水管理,并在6~7月生长期分别施入氮、磷、钾复合肥和磷酸二氢钾各1次,第3年的秋季地径周长可达15cm,株高70~80cm,叶展53cm,掌状叶片的横展最长的达60cm,且植株粗壮,株形丰满,叶色深绿。
棕榈属于浅根性树种,无主根,但肉质根系发达,栽植过程中要尽量带土球,栽种不宜过深,否则易引起烂心,大苗栽植时应剪除1/2叶子,以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成活率。栽后浇透水,保持土壤经常湿润。棕榈新叶发出后,要及时剪去下部干枯的老叶,待干径长到10cm左右时,要注意剥除外面的棕皮,以免棕丝缠紧树干影响加粗生长。大龄棕榈由于干高根浅,易遭风灾,所以定植时应注意避开风口。
主要病害防治
棕榈叶斑病和炭疽病
叶斑病发病初期叶片出现黄褐色小点,逐级扩展为条斑后会合成不规则坏死斑块,严重时全株叶片干枯卷缩。温暖多雨季节易发病。炭疽病病斑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形状不规则,边缘深褐色,斑面呈轮纹,湿度大时斑面上会出现粉红色针尖大小的孢子堆。温暖多雨季节易感染发病。
防治措施:发病前可选用100倍半量式波尔多液、代森锌、代森锰锌、石灰硫黄合剂进行喷雾,能有效预防病害发生。
棕榈腐烂病
病害多从叶柄基部开始发生,首先产生黄褐色病斑,并沿叶柄向上扩展到叶片,病叶逐渐凋萎枯死。病株顶部心叶灰黄,幼叶皱缩不展,基部腐烂。病斑延及树干产生紫褐色病斑,导致维管束变色坏死,树干腐烂,叶片枯萎,植株趋于死亡。病菌在病株上越冬,每年5月中旬开始发病,6月逐渐增多,7~8月为发病盛期,至10月底,病害逐渐停止蔓延。该病对小树和大树均有危害。棕榈树遭受冻伤或剥棕太多,树势衰弱易发病。
防治措施:合理施肥,秋季停施氮肥,多施磷钾肥及有机肥等以增强植株的生长势,提高抵抗力。适时、适量剥棕,不可秋季剥棕太晚、春季剥棕太早或剥棕过多。春季一般以清明节前后剥棕为宜。及时清除病叶等患病组织,刮去树干部病斑后,涂敷25%腐必治可湿性粉剂20倍液。秋后喷施含0.5mL三十烷醇、0.01mL芸苔素内酯、0.2mL富滋的溶液3~5次,或50%矮壮素水剂1000倍稀释液1~2次以促壮。每年4月在干基周围挖沟,每株浇灌1.8%爱多收水剂2000倍液10~15kg,间隔15d浇1次,连续3次。每年4月中下旬用每100L含50%万利得80mL及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80g的混合溶液,或用每100L含50%万利得80mL及25%培福郎水剂200mL的混合溶液从顶向下充分淋灌,每15~20d灌1次,连续4~5次。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棕榈果肉含油46%~52%,棕榈仁含油46%~52%。棕榈油是棕榈果经熬制或轧制提炼而成的,棕榈仁油是棕榈仁经压榨提炼而成的。棕榈种植成本低,棕榈油价格低,因此在世界食用油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棕榈油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植物油之一,因其单产高、用途广而备受青睐,广泛应用于食用油、食品加工、油脂化工(个人和家庭护理品等)以及生物燃料等领域。
棕榈最早种植在西非尼日利亚及赤道非洲,20世纪70年代移植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棕榈油产业已成为这两个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棕榈油产量超过全球棕榈油总产量的90%。经过多年发展,2023年马来西亚的油棕种植面积已达到565万公顷,棕榈油产量达1855万吨,出口量也从1975年的117万吨增加至1513万吨。油棕榈产业对马来西亚而言,不仅是创造马来西亚国内生产总值(GDP)、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更是马来西亚当地就业的关键产业之一。
印度尼西亚、印度、中国、欧盟和美国是全球主要棕榈油消费市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棕榈油进口国和第三大棕榈油消费国,在全球棕榈油价值链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市场对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乃至全球可持续棕榈油的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地位,2024年中国棕榈油(及产品)的进口总量为436万吨,主要来源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棕榈油在中国主要用于食用油、食品加工和油脂化工等行业。
食用价值
从棕榈中榨取出来的棕榈油被人们当成天然食品来使用已有超过五千年的历史。它的价格相比其它油低,是世界上唯一以自然状态的形式供人类食用的木本植物油。棕榈果经水煮、碾碎和榨取后,得到毛棕榈油,毛棕榈油经过精炼,去除游离脂肪酸、天然色素和气味后,得到精炼棕榈油及棕榈色拉油。根据不同需求,通过分提,可以得到不同熔点的棕榈油。溶点在30℃左右的棕榈油适用于制作特种油脂和代可可脂;溶点在24℃左右的棕榈油一般用于饼干、泡面及其他副食品的煎炸;溶点在12℃及更低溶点的棕榈油,是有一定营养价值的食用油。
棕榈油的营养价值
棕榈油含有人体所必需的亚油酸,适合人体的吸收和利用。另外,棕榈油不含胆固醇和反式,反式-己二烯二酸不饱和脂肪酸,具有中等水平的不饱和度,当其作为食物中脂肪组成部分利用时,不需要氢化,还可提高脂肪酸的吸收率。,棕榈油含有人体所必需的亚油酸,适合人体的吸收和利用。另外,棕榈油不含胆固醇和反式不饱和脂肪酸,具有中等水平的不饱和度,当其作为食物中脂肪组成部分利用时,不需要氢化,还可提高脂肪酸的吸收率。
棕榈油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棕榈油常被加工成起酥油、特种油脂、氢化棕榈油、煎炸油脂和专用油脂,与其它食用油一样,容易被消化和吸收,以促进健康,而且是脂肪里的一种重要成分,属性温和,是制造食品的好材料。从棕榈油的组成成分来看,它的高饱和脂肪酸含量让食品可以有效的抗拒氧化,而成为糕点和面包厂产品的良好佐料。由于棕榈油所具有的几种优良特性,它深受食品制造业所喜爱。
副产品利用
棕榈油开发的副产品可用于动物饲料。榨油后的果渣含有丰富的类胡萝卜素和VitE,是上等的粗饲料。棕榈仁榨后产生的棕榈饼粕,适合马和奶牛的喂养。棕榈油精炼后产生的脂肪酸蒸馏物,也是畜禽很好的能量饲料。随着技术的开发和完善,棕榈油用途会更加广泛,将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价值。
药用价值
气无,味淡。苦,平。①《嘉祐本草》:“平。”②《本草蒙筌》:“味苦、涩,气平。”③《云南中草药》:“苦、涩,温。”有收敛止血的功效。《本草拾遗》:“涩肠,止泻痢,肠风,血崩,带下病,养血。”
观赏价值
棕榈富有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自然清幽、优雅的风格,应用在许多住宅小区、公园和道路的绿化中。
参考资料
棕榈.植物智.2025-04-22
网络热门水果鉴定:海底椰和棕榈果.澎湃新闻.2025-04-11
棕榈属.sp2000.2025-04-22
棕榈.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202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