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卓芬
方卓芬,女,乳名方瑞兰,笔名黄醒、倩华、怀庶,生于广东省惠来县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前清秀才,母亲是家庭妇女。她6岁丧父,依靠大哥(同父异母)生活,8岁进入惠来县立女子小学。回来经济文化落后,封建势力浓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当地农会、妇女会蓬勃发展,提出男女平等,打倒封建礼教,反对包办婚姻等口号,卓芬跟着年长的同学去宣传,参加示威游行。从此,革命的火种在她少年心灵中扎了根。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近代史研究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副研究员。
人物简介
1928年汕尾市农民暴动,同时占领了毗邻的惠来县县城。不久革命夭折了,土豪地主卷土重来,残酷屠杀革命志士,无数共产党员被杀害,头颅被挂在城楼上。这血淋淋的事实,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中,使她认识到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根本区别。这时不少家长禁止女孩子上学,卓芬被迫停学。她为了求学,反对包办婚姻(父亲生前为她订的婚约),同大哥坚决抗争。
1929年春天,卓芬终于争取到惠来县第一中学一年级插班,在经济极困难中读完初中。毕业后(1931年)摆在她面前两条路:一是向家庭屈服;一是远走高飞,脱离家庭上高中,摆脱封建枷锁的束缚。她说服母亲,争取她的同情与帮助,在一个细雨蒙蒙的黎明时刻,悄悄地从后门溜走,只身去了汕头市。
1931年秋天,她考入汕头市立女子中学高中师范,从此摆脱了旧婚姻的纠缠,但经济上失去了来源,为坚持学业,只有向亲友借贷,得到点滴的援助。当时的潮汕地区,封建势力很嚣张,革命之路不易找到,在女中3年,她只好默默地读书,看小说。郭沫若、茅盾、巴金的小说,革命浪漫主义对她很有吸引力,为她后来走上革命之路起了一定的作用。
高中毕业后,为了升大学只好到潮阳成田小学教书,积攒学费。1年半后西安事变,国共联合抗日的声浪传遍全国,在成田小学涌起了点点的浪花,教师们议论着如何抗日救亡。卓芬怀着爱国的激情,立刻辞去教席,直奔汕头市,一位朋友给她一张船票,乘船去上海市。到上海后找到女中同学苏林(原名沈舜卿),在她的热情帮助下住进大夏大学女生宿舍,并投考大夏师专科史地系,被录取。
参加革命
卓芬在大夏交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苏林、向枫(原名向淑贞)、郭敏(原名丘淑燕)、封梧(原名封宗香),她们都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在她们的带动下,卓芬参加了学生救国会、妇女救国会和歌咏队,在校内外进行救亡活动,包括营救"七君子"的示威游行。她阅读进步书刊,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生活书店出版的杂志,以及李达的《社会科学概论》,还有党的秘密宣传品《八一宣言》等。这些书刊使她着了迷,如饥似渴咀嚼着。"七七"事变后,上海市的救亡工作如怒潮涌起。但由于受到中国国民党的限制,一般是在暗中活动。大夏的中共地下党支部,组织进步同学去租界宣传,散发传单,接头讲演、张贴标语,号召市民起来抗日救亡。他们曾被印度籍巡捕追打,但一腔热血在沸腾,毫无畏惧。
"八。一三"抗战开始,上海西郊成为战区,大夏学生多数已回家,党支部组织留校同学搬到租界,参加救亡工作。卓芬和同学们在一起,到难民收容所慰问难民,监视汉奸活动,到医院护理伤兵。这年10月,她在地下党领导下离开上海市,到江西南昌开展救亡运动,和平津流亡学生联合在一起,推动江西省教育厅组织"乡村抗战巡回宣传工作团",简称"乡抗团"约60多人,分配到8个行政区工作。1937年冬卓芬实现了她第一个志愿,在南昌市下乡之前由刘开基(大夏大学学生,皖南事变时失踪)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她被分配到赣州市,后到赣东工作,跑了8个县,做青年和妇女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在偏僻的农村播了抗日救亡的种子。在"乡抗团"一年,受到中国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和阻挠,她和同志们始终坚持了不懈的斗争。
随着时局的变化,1938年11月"乡抗团"被国民党政府解散了。卓芬与好友苏林去皖南找新四军,11月到达泾县云岭军部,组织分配她在战时服务团,后调速记班。翌年春天,周恩来到皖南视察,做了一次很长的报告,速记班的去记录。周恩来离开军部时调方卓芬、吴博跟随周恩来离开云岭军部,两天后到达金华市。周恩来因公务要去浙西,出发之前,利用休息的时间和她们作了长达二三小时的谈话,他一一询问她们的家庭出身、学习、经历以及个人志愿、生活等等。她们都如实做了汇报。当卓芬谈到参加革命的动机是为了反对封建家庭,反对中国国民党的统治,为了抗日救亡时,周恩来笑着说:"你敢于同封建家庭斗争,出走参加抗战,这勇气很好。但是我们共产党员干革命,除了反对封建主义之外,还要为共产主义献身。革命的道路是漫长的。一定要有经受挫折的勇气,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当卓芬谈到她是大夏史地系的学生,只念了半年大学就参加抗战时,周恩来说:"历史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干革命必须要有中国历史知识,特别是近百年史,这是不能不学习的啊!"他还鼓励她们:"社会科学和中国历史都可以自学嘛,学社会科学,学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要先读《共产党宣言》,在工作之余,一定要好好抓住时间。"他还讲了许多革命的道理,指明学习的途径。每句话都打中了周粉的心弦。这是多么亲切,多么深刻的教导啊!他注视着她们身上的军装,沉思一下说:"你们穿这样的服装到大后方去是不妥当的,会引起特务的注意,要换上便装才好。"马上叫副官给她们40元制装费。
5月初,卓芬到了战时陪都――重庆,被分配在红岩八路军办事处稽要科,科长是童小鹏。她先后在稽要科、南方局宣传部、统战委员会经济组工作。她在红岩度过了7个寒暑。
红岩八路军办事处,也是党的南方局所在地。1939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机关就设在红岩。它像灯塔,在黑暗的国统区中放出光芒,给大后方的人们指明方向。它又是个革命的大学校,在周恩来、董必武的领导下,顶住了三次“反共”高潮,培养了不少革命干部。红岩是卓芬一生中受共产主义教育最深刻的地方,在政治上受到较好的锻炼,在工作上学到过去未曾学到的知识,如搜集经济情报、整理经济资料、练习写稿,不时给《新华日报》、《群众周刊》撰稿,联系地下党员和进步群众,推动大后方的民主运动。
1941年冬的一天早晨,一个从上饶集中营中逃出来的女同性恋来向周恩来汇报,周通知卓芬也去参加。她感到很惊讶,心想为什么单叫我一人来呢?周恩来严肃地说:"你是从新四军调来的,让你听听敌人是怎样残杀我们的同志。"当那位女同志谈到西四军被包围的经过,谈到上饶集中营,谈到刽子手怎样用严刑毒打来残害我们的同志时,卓芬忍不住流下悲愤的眼泪。周恩来愤怒说:"这就是活生生的阶级教育,这就是中国国民党反动的政治路线的具体表现,但为了尽快把日寇打出中国,我们现在还不能和国民党决裂,然而这种阶级仇恨我们是不能忘记的。"1939年9月底,卓芬和许涤新在重庆结婚,他们是"八。一三"抗战后在上海认识的。经过先后半年的接触,1年多的通信才结为伴侣。他们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志趣,尽管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也曾走过坎坷曲折的道路,但他们始终为共同的事业而战斗着。
1946年夏,国民党政府机关复员上海市、南京,中共代表团在南京梅园新村、上海马思南路设办事处。卓芬调上海中共代表团,任上海工委财经委秘书。秋天国共谈判破裂,中共代表团撤退干部,涤新夫妇被派去香港特别行政区开展宣传和统战工作。在中共香港工委领导下办了一个经济资料室,卓芬在这里工作,搜集中国国民党的经济情报,为准备接管大城市,编写一批资料(国民党四大家族资料,中纺公司,资料委员会有关资料,以及国民党区的动态资料);同时为宣传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和揭露国民党的经济崩溃,经常为《经济导报》、《华侨日报》撰稿。1949年8月她离开香港,先任上海工商局调研室副主任,后调华东局统战部任工商科长。参加上海五反运动的调研工作。
1952年秋,卓芬调北京任中央工商局调研处副处长,主编《工商行政通报》。1956年全行业合营以后,负责编写私营工商业改造资料。1960年进入中央党校理论班学习,1965年毕业。
"文革"期间,许涤新、方卓芬和孩子们都受到冲击,直到中共三中全会后全家才获得平反,恢复了工作。
1977年下半年,卓芬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近代史研究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副研究员。参加编写《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中国资本主义萌芽》。1982年12月离休,1983年~1986年参加"中共南方局党史资料征集组"工作,编写经济组党史资料。
如今,卓芬已进入之年,仍不顾年老多病,顽强地为伟大的信仰而奋斗着。
参考资料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202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