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SKS半自动步枪

SKS半自动步枪

SKS56式半自动步枪(The Simonov SKS 卡宾枪),是由前苏联枪械设计师西蒙诺夫于1945年研制成功的半自动步枪,被命名为1945年型西蒙诺夫自动装填卡宾枪,简称SKS-45,是前苏联正式生产和装备的第一种发射中间威力型枪弹的武器,在中国被称为SKS半自动步枪。

SKS半自动步枪采用导气活塞式自动原理,偏移式闭锁枪机结构,只能半自动射击。SKS全枪长1.021米,重3.85千克,枪管长520毫米,有4条右旋来福纹,供弹具为10发弹仓,弹丸初速735米/秒,有效射程400米,表尺射程100米至1千米。

1941年,西蒙诺夫开始设计可以发射中间威力枪弹的半自动卡宾枪,1945年研制成功,1949年正式定型,并于1949年开始批量生产。由于AK47突击步枪开始使用,尽管有大量的SKS半自动步枪被生产出来,但在苏联的一线部队却只服役了很短时间,就被AK47所取代,于1956年停产。1956年,解放军定型了56式枪族并开始量产,中国生产的SKS称为56式半自动步枪,通常简称为“56半”。除了中国,大批量生产SKS半自动步枪的国家还有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罗马尼亚越南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发展沿革

研发背景

SKS半自动步枪研制和装备主要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当时的SVT38/SVT-40半自动步枪相比起旋转后拉式枪机的莫辛-纳甘步枪虽然有火力强的优点,但结构复杂、维护麻烦,而且7.62×54mm R口径虽然射程远、威力大,但和发射7.62×25mm手枪弹的冲锋枪相比,存在后坐力大、携弹量少的缺点,而且在近距离战斗中,半自动步枪的火力仍然比不上冲锋枪。但冲锋枪的缺点是只适合近距离使用,当交火距离远了,无论命中率还是毁伤效果都变得很低。中间威力7.62x39mm弹的研制就是为了同时取代远程的7.62x54R步枪弹和近程的7.62×25mm手枪弹。

研制历程

1941年,西蒙诺夫提交了至少2种发射中间威力枪弹的半自动卡宾枪的设计,所发射的枪弹均为7.62×41mm口径,其中一种通过了初步测试和超过50项野战试验。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开始入侵苏联,随着德军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地方,许多工厂不得不迁移到别处,这就拖延了西蒙诺夫半自动卡宾枪的研究进展,直到1944年才重新开展这项工作。此时配用的中间威力弹改为7.62×39mm口径。

发射7.62×39mm枪弹的新半自动卡宾枪基本上和早先西蒙诺夫1941年的设计方案差不多,只进行了一些小的改动。第一批试产的西蒙诺夫半自动卡宾枪被运到位于白俄罗斯的维斯特列尔步兵战术学校进行试用。最初的试用报告指出:该枪很容易装填,质量轻,操作简便,但对灰尘敏感,导致出现卡弹或卡壳的故障。据此,审判委员会建议西蒙诺夫继续改进他的卡宾枪,最后在1949年才正式定型,以该枪研制成功的年份命名为1945年型西蒙诺夫自动装填卡宾枪,简称SKS-45。该枪是苏联正式生产和装备的第一种发射中间威力型枪弹的武器,一般大家都只称其为SKS。

生产历程

苏联大部分的SKS半自动步枪是1949-1955年间由图拉兵工厂生产的,而伊热夫斯克机械厂在1953年和1954年也加入生产。图拉兵工厂制造的SKS在机匣顶部标记有生产年份印和厂标,厂标为内部含一支箭的五角星。不同批次产品的厂标印刻精细度不同,比如1949年生产的SKS的图拉厂标很粗糙,后来的厂标就比较清晰。另外,在1955年至1956年间,图拉生产的SKS把厂标从机匣顶部挪到机匣左侧。与图拉兵工厂相比,伊热夫斯克机械厂只生产了两年SKS,因此产品很少见。伊热夫斯克机械厂的SKS同样在机匣顶部印有厂标和生产年份,其厂标为圆圈中有一个三角形,三角形里有一枝箭。两家工厂生产的枪托大多采用桦木,但图拉兵工厂在后期也曾生产过胶合板枪托。后来,苏联将SKS提供给许多与其友好的国家,并且帮助这些国家建立SKS的生产线。

装备与使用情况

苏联

SKS在1949年开始批量生产,但到1956年就停产了。因为在那一时期,具有选择射击方式、使用可拆卸弹匣供弹的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突击步枪也已开始使用,所以尽管有大量的SKS被生产出来,但在苏联的一线部队却只服役了很短时间,就被AK47所取代。

中国

1950年代,中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军工业。在1956年,解放军定型了56式自动步枪枪族并开始量产。56式半自动步枪生产定型后,开始逐步取代部队原先装备的53式骑枪、日本三八式步枪、各类毛瑟步枪和美国M1903式春田步枪等种类繁杂的武器,但装备的速度并不快,主力部队在1968年前后换装完毕,但有些二线部队到1970~1972年才开始换装。以1970年的一个甲种师步兵连为例,全连138人,其中9个步兵班除正、副班长两人使用56式冲锋枪外,其余7人全部配备56式半自动步枪,另外,连部2名通信员、炊事班班长各配1支56半,全连共配56半66支。在当时“全民皆兵”的时代背景下,地方武装中56半的装备也很普及,特别是1969年中苏交恶以后,国内大力加强民兵武装建设,常有民兵先于正规军装备56式半自动步枪的情况发生,但他们装备的多是三线小厂和临时转产该枪的军工厂生产的。

其他国家

除了中国,大批量生产SKS半自动步枪的国家还有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罗马尼亚越南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这些仿制的SKS半自动步枪与苏联的原型枪SKS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微小的差别。而装备过SKS的国家更多,包括有古巴马里、阿富汗、安哥拉黎巴嫩苏丹斯里兰卡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基本设计

整体结构

SKS半自动步枪全枪长1.021米,重3.85千克,枪管长520毫米,瞄准基线长480毫米,有4条右旋来福纹,供弹具为10发弹仓。

枪机

SKS半自动步枪的导气装置由导气孔、气室、活塞、推杆组成,无气体调节器。活塞通过推杆抵在机框上,活塞后座行程小于机框的行程。闭锁机构则为枪机偏移式。早期SKS的击针是有击针簧的,后来为了简化生产工艺,采用自由浮动击针。

发射机

SKS的击发机构属于击锤回转式,由击锤、击锤簧、击针、击针销(装于枪机上)等组成。发射机构由阻铁、阻铁簧扳机、扳机簧、扳机轴,扳机连杆、不到位保险、单发杆等组成,并结合在发射机座上。

动作原理

SKS半自动步枪采用导气活塞式自动原理,偏移式闭锁枪机结构,只能半自动射击。枪弹入膛、枪机闭锁后,击锤呈待发状态。扣压扳机,带动扳机连杆,进而推阻铁向前,使阻铁与击锤解脱。击锤在簧力作用下向前猛转,打击击针,枪弹击发。在击锤向前回转的同时,其上的弧形凸起下压不到位保险,后者又下压扳机连杆前端,使之与阻铁脱离。阻铁在簧力作用下恢复原先位置。

枪弹击发后,当弹头经过枪管上的导气孔后,一部分发射药气体便由导气孔进入气室并冲击活塞,通过推杆带动机框一起后座。推杆簧和复进簧被压缩。机框先走完8mm自由后座行程。随后,机框的开锁斜面与枪机上的开锁斜面贴合,使枪机同时向后向上运动,最后将枪机尾端钩起,与机匣上的闭锁支承面脱离而完成开锁。开锁后,机框带动枪机一起后座。到后座行程为20毫米时,推杆受阻,并在推杆簧作用下复进至前方位置,而机框则带着枪机继续后座,抽壳并抛壳。枪机复进时,其下方的推弹凸笋推弹向前,在导弹斜面的规正下,弹头部同时向上向内偏斜,使枪弹逐渐接近枪膛轴线而被推入弹膛。枪机复进快到位时,拉壳钩跳过弹底缘并卡入弹底环槽。枪机复进到位后,机框仍继续复进。此时机框上的闭锁斜面与枪机闭锁斜面贴合,枪机尾端被迫向下偏转。枪机上的闭锁支承面最终完全抵在机匣镶块助闭锁支承面上,实现闭锁。之后,机框再向前走完7毫米的自由行程,其下突出部的支撑面压住枪机上平面,以确保闭锁牢靠。

瞄准具

SKS半自动步枪配有机械瞄准具,机械瞄具由带护圈的片状准星和弧形表尺的缺口式照门组成。表尺的射程装定100米至1000米,每100米一个增量。但还有一个标记为“П”的战斗射程装定,实际上是装定在300米处,可用于中、近距离的瞄准而不需要频繁地装定表尺。

弹药类型

SKS半自动步枪使用苏联7.62×39mmM43中间型威力枪弹。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开始了中间威力枪弹的研制工作,M43型步枪弹基本上是在战前工作的基础上由苏联人自行研发的,但该弹的确在很多方面参考了缴获的德国7.92×33mm短弹。这种新弹的综合性能较好,但在二战中并未正式使用,战后才开始全面生产并大量装备部队。此弹最早配用西蒙诺夫SKS半自动步枪,后来随着卡拉什尼柯夫班用枪族(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AKM突击步枪和RPK班用轻机枪)以及RPD班用轻机枪等的广泛装备而风靡全球。M43枪弹的特点是全弹体积、质量、威力各项指标协调控制得比较好,在体积和质量不太大的前提下,弹头具有相当的威力,是一种标准的中间威力步枪弹。

附件

SKS半自动步枪配有剑行刺刀和子弹袋,子弹袋是10个口袋装的胸挂。枪托内有一个储物筒,装有维护清洁的工具,枪管下有通条。

性能数据

参考资料

衍生型号

中国SKS

中国生产的SKS称为56式半自动步枪,通常简称为“56半”。其生产时间比其他国家要长,除了装备解放军,也援助给其他国家或作为民用武器出口。民用的56式半自动步枪大多出口到美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口到美国的,在美国是最便宜的SKS,有段时间甚至不足80美元一枝。由于大部分是北方工业公司出口的,所以在美国民用市场上被称为“北方SKS”。

军用的56式半自动步枪在机匣左侧有厂标,在国外最常见的是建设厂的厂标,这是一个三角形内有数字26的标志。在厂标右边用中文写着“五六式”,再右边则是枪号。后来为了节省工时,还用冲压件代替了一些锻压件,如击发机座,因此扳机护圈的形状也是区分中后期56半与其他国家SKS的一个典型特征。折叠刺刀既有剑形刺刀,也有三棱刺刀。但生产过56式半自动步枪的工厂很多,而且生产时间跨度大,不同厂或不同年代生产的56式半自动步枪之间有时会存在一些差别。

东德SKS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生产的SKS被称为“Karabiner-S”,意思是“S型卡宾枪”。东德产SKS最明显的特征是在枪托右侧有一个用于安装枪背带的凹槽。枪托是用胶合板制造的,枪托底部没有存放维护工具的储藏室,枪管下也不带通条,士兵是通过腰包携带维护工具的。机匣左侧印有厂标,后面是枪号,枪号的前两位数字表示生产年份,后面是字母“N”,再后面是数字序号。.

朝鲜SKS

朝鲜生产的SKS被称为63式,其设计细节与苏联原型枪SKS差别不大。该枪机匣顶部的标记是圆圈里有一个五角星,标记后面是数字“63”和代表“式”的朝文。另外,朝鲜产SKS的机匣左侧还可以安装枪榴弹瞄具。

罗马尼亚SKS

罗马尼亚在1956年至1962年间生产过SKS,被称为“56型”。其特征和苏联原型枪SKS几乎没有差别,厂标的形状与伊热夫斯克兵工厂的厂标相似,但三角形里只有箭头而没有箭羽。

前南斯拉夫SKS

前南斯拉夫生产的SKS被称为M59。最初生产的M59与苏联原型枪SKS差别不大,主要区别是枪托材料不同。1966年,M59进行了改进,被定型为M59/66型,其枪口固装有外径22mm的枪榴弹发射适配器,导气上安装有枪榴弹瞄具,平时不使用时向前翻倒,平放在枪管上方,当竖起来使用时会自动关闭导气孔,这时枪机不能完成自动循环,发射完1发弹后,需要手动完成供弹上膛。M59/66型一直生产到1970年。

服役事件

在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期间,56式半自动步枪自装备后首次投入实战,相比印度武装部队用的英制李-恩菲尔德步枪,56式半自动步枪以其较高的可靠性及火力,配合56式轻机枪56式自动步枪,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轻武器方面拥有压倒性优势。在世界各地的战争或武装冲突中,也经常可以看到SKS的身影。美国军队越南战争期间就遇到许多使用SKS步枪的越共游击队和越南民主共和国军队士兵,而苏联士兵在阿富汗战争期间也同样遇到使用SKS步枪的阿富汗游击队。现在在非洲、南美洲中亚等战乱地区仍然有不少SKS,有时甚至冲突双方都在使用SKS。

参考资料

The Simonov SKS carbine (USSR).modernfirearms.2024-03-01

中国56式枪族传奇:魔改后外观时髦[组图].中国网.2024-03-01

SKS西蒙诺夫半自动卡宾枪.枪炮世界.2024-03-05

SKS的结构原理.枪炮世界.2024-03-06

56 式半自动步枪.枪炮世界.2024-03-06

各国家生产的 SKS.枪炮世界.2024-03-06

56式半自动步枪.凤凰网.202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