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之易,明末左副都御史杨涟长子,后荫授后军都督府都事,历任工部虞衡员外郎、龙安府知府。因治漕闸有功,受到重用。清顺治二年,任松江府海防同知,四年松江吴督叛乱,遭受杀害。
正文
杨之易,字元仲,杨涟长子。杨涟死后,其妻寄居城楼上,靠杨之易乞讨为生。
明史:涟素贫,产入官不及千金。母妻止宿谯楼,二子至乞食以养。征赃令急,乡人竞出助之,下至卖菜佣亦为输助。其节义感人如此。崇祯初,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烈,官其一子。
钱谦益在《除夜示杨郎之易,是应山忠烈公长子》
叫十载动宸,岁晚京华尚旅愁。
为问敝衣淹邸舍,还如乞食上谯楼。
青袍白马谁家子?赤朱提何处求?
愧我空怜廉吏后,负薪歌罢自摇头。
这里所说的就是杨之易的这段生活。
崇祯元年东林党人为杨涟平反,杨之易上疏献父亲血书,其疏《恭谢天恩,泣称冤苦伏乞圣鉴以明臣节疏》在颂天胪笔中有载,得承父荫。升任工部虞衡员外郎,钱谦益所谓的杨郎指的就是他这个官职(此为崇祯十年)。
这里就是明史里说的:崇祯初,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烈,官其一子。
明亡后降清,清顺治二年(1645年)担任松江府海防同知。
顺治四年(1647年)陈子龙、吴圣兆和著名的夏完淳曾经试图在松江区发动兵变,但被杨之易偷偷出卖给了洪承畴,说吴圣兆正计划兵变。洪承畴意立刻赶到松江去制止叛乱,为时已迟,不过他立即提醒土国宝注意迫在眉睫的 入侵,动员起长江沿岸的军队做好决战准备。为以防万一,洪承畴还下令迅速处死在南京被扣作人质的吴圣兆家人。
吴圣兆知道之后,慌忙起事,杀了杨之易。可以说杨之易直接导致了吴圣兆,夏完淳的起义失败。
有说杨之易死前一句为:“父忠于明我忠于清复何憾焉”?也有说是说:父忠于明,子忠于清,这有何错?
不愧为杨涟之子,甚得东林党遗风,无耻之至
南明史(顾诚)第十五章,吴胜兆、王光泰等的反清:
第一节,吴胜兆反清和陈子龙等人的遇难:四月十六日,他以会议“下湖剿贼”事务为名,把松江府海防同知杨之易、理刑推官方重朗请到提督署内。二更时分,吴胜兆喝令一声:“拿了!”副将李魁立即率领官兵一拥而上,当场把杨、方二人乱刀砍死,下令文武官员割辫反清。
清类钞 - 考试类-世宗谕杨可镜准作选拔
雍正庚戌,各省选拔生员至京,世宗派大臣秉公考试,分别等次进呈。有内湖北广水市生员杨可镜一卷,文理荒疏,经部议,照例革去选拔。奉谕旨:“杨可镜乃明臣杨涟之玄孙,昔顺治四年,杨涟之子杨之易为江南松江府同知,遭提督吴胜兆之叛,捐躯殉难,凛然忠节,此即杨可镜之曾祖父也。朕思杨涟父子两世忠义,其后嗣子孙,若稍能自立,品行无亏,虽文艺不工,亦当格外造就。杨可镜准作选拔,赴国子监肄业,仍着礼部带领引见。”
这里写的是杨之易的儿子杨可镜因为杨之易的捐躯殉难,凛然忠节。皇上说杨涟父子两世忠义,所以就格外给点好处你们,让杨可镜去国子监学习。
这里就显得很可笑了,杨涟这个奸臣和杨之易这个降清逆贼两世忠义。也不知道雍正这里是不是有拿他们开玩笑的意思。
明月如故,忠贤不复。笑看东林,祸国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