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1943年4月-),原籍江西省樟树市,196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系。毕业后,他在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艺术室工作,1979年调入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

艺术特色

张学文的陶瓷艺术作品主要有五大类别:

其一是“青花”,青花是张学文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既有浓厚的传统技艺功底,又有强烈的现代装饰意识,作品气势大度。其工笔之作线条酣畅有力、分水层次丰腴;其写意之作注重装饰构图、笔墨意趣高雅。其作品五大特色:刻意处理青白虚实关系;巧妙分布浓淡干湿关系;大胆运用图案规律和装饰程式;善于经营点、线、面三者之构成关系;讲求装饰的立体效果及与造型的关系。

其二是“青花斗彩”,将有其独特个性的新彩与别具一格的青花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有的、令人青睐的青花斗彩艺术。将枝叶抽象概念地、以勾线工整、青翠素雅的青花描绘之,所斗釉上彩花头却具象地精致描绘,色调雅丽、变化丰富,釉上釉下冷暖争奇斗艳,却又相映相衬,谐和吻合。

其三是“综合彩”,这类作品构思新颖、手法独特、形式感强、品味高雅,正是作者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高超、思路宽广活跃、创造精神开拓、文化底蕴深厚的集中反映。他擅用无光粗涩与光洁滋润的材质肌理进行强烈对比,在对比中寄寓谐和;常用彩绘与雕刻两种不同工艺相结合。其高温刻瓷将形象的素描关系刻画得精致入微,别有雅趣。

其四是“新彩”,新彩艺术与景德镇市传统画法有所不同,相异之处主要在于色彩的应用不墨守成规,吸收西洋画法,注重装饰色彩色相明度、纯度“三要素”构成,讲求光色的色彩变化和明暗的素描关系。色彩变化丰富而又过渡自然,用色大胆而又和谐高雅。在构图上多采用图案的装饰手法和骨格形式;在形象上采用中国绘画的白描技法和形象描绘,将中国画法、西洋画法、图案装饰画法有机地融为一体,风采优雅、品味独特,有其个性。

其五是“产品设计”,他从事陶瓷设计教学与设计创作六十余年,有着丰富的设计经验和精深的理论水平,尤其是首创的“陶瓷现代设计法”,将设计水平提升得更高。除以设计理念进行艺术陶瓷的创作外,还为企业厂家设计了不少餐具、茶具、文具、灯具、酒具以及礼品瓷、纪念瓷等日用陶瓷,凸显出他在陶瓷艺术造诣上的全面、高深、经典。

张学文先生对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有着独到的理论观念和实践经验。

从“传承”来说,其一,选用了景德镇市古老的四大名瓷之首一一“青花”及“青花斗彩”为装饰形式,凭借了张学文对青花的情有独钟及五十余年对青花及青花斗彩的深入研究和艺术实践,他较准确地把握了青花与青花斗彩的艺术特色和艺术语言,并与当今对“蓝天”,“蓝色海洋”的向往和对蓝色的崇尚相对接,让青花和青花斗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得到传承和创新;

其二,他采用了景德镇传统青花“勾线分水”工艺技法,"勾线分水”青花工艺技法难度极高,没有几十年的功 底是无法掌控的。可以说再不很好的传承下去,有面临失传的可能,

其三,沿用了线描的表现手法,这是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绘画表现的独特语言,有别于西方用块面塑造。用线描来表现对象的形态、神情、空间、质感等,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一大元素。

其四,运用了中国绘画的白描技法,来具体描绘形象, 张学文教授让我看了他百幅写生画稿,又一次令人被他的精神和功底所折服,从中也可看出他对创作的严谨态度。

其五,注重中国传统图案的吉祥寓意。完美的审美追求和形式美规律法则。千百年来,陶瓷的图案装饰设计形成了陶瓷艺术的本体语言体系,张学文教授富有创造性的将其传承和发扬。“传承”的目的旨在让作品更具中 国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

从“创新”来说,其一,现代设计的点、线、面构成理念和技法已经定格着张学文教授的陶瓷艺术品的个性特征和个人艺术风格。深色的“叶”为振奋跳跃的“点”、 穿插的“枝”为动势关联的“线”、雅丽的“花”为冲击视线的“面”,它们组构成一曲悦人耳目的轻音乐

其二,具象描绘与抽象概念相融合,将自然界中众多的粗细老嫩、草本木本等通通抽象成一根“线”的符号。将各种类型的叶,抽象成一种叶的符号,而形态各异的奇花异葩又具体的描绘出来。

其三,充满浪漫色彩地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东西南北不同地域的花卉,超时空、跨地域地组构在同一枝上。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艺术的美来源于自然, 又不同于自然,也许这就是张教授所遵循的艺术观。

其四,融入了西洋画的色彩和素描表现技法,讲求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三要素”和冷暖色调的变化,使花卉的色彩更加丰富、过渡自然、瑰丽高雅;讲求素描的受光、背光、反光、高光、投影的“五调子”光影变化, 让花卉的空间感、质感、体积感以及层次更加强烈而又分明。

其五,以设计理念“依型布饰”地组构花面和纹饰,摒弃景德镇市陈旧的主背花面分离的构图格式,让立体的陶瓷360度都是一个完整的画面。“创新”的目的旨在让作品更具时代气息和新的生命。

艺术评价

邓白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琼葩竞放异彩纷呈  瓷都秀艺苑扬名

一九九五年秋 学文方家雅属 邓白题于杭州市

杨永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

张学文先生多年来一直从事陶瓷艺术设计教学创作,他是一位辛勤的耕耘者。授课之余,不间断地从事陶瓷艺术创作设计,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展览或举办个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他又是一位重视理论研究的人,对于陶瓷艺术中的问题,多喜欢在实践之余去思考,不愿停留在一般的技艺层面上。张学文先生全面系统地研究“综合装饰”的方法和理论,填补了这个领域中的空白,为中国传统陶瓷装饰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道一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后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召集人 )

我看了他设计的一些作品,读了他的文章,犹如人的厚道,是没有庄子所说的扭曲之‘机心’的。......学文先生是一个“勤于实践,善于思考的陶瓷艺术家。”......十八年前,我的兄长邓白叟先生赞美张学文是“瓷都毓秀”,我也是深有同感,只是晚了一些年岁。

张守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陶瓷行业终身成就奖”荣获者) 

张学文的陶瓷艺术最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设计的理念、陶瓷的语言开辟了自我一方的艺术天地,创立了与众不同的艺术语言,闯出了风韵独特的艺术道路。

梁任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张学文同志在陶瓷艺术专业基础理论方面,在陶瓷美术设计实践方面是有成绩的。他的论文《宋代刻划花艺术》对中国陶瓷装饰作了有一定深度的分析阐述,是一篇好的学术论文。这篇近作反映出他一贯严肃认真、朴素的治学态度。

秦锡麟景德镇陶瓷大学名誉院长、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张学文同志既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发展陶瓷美术教育和陶瓷美术创作设计工作及培养人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本人创作的作品既有传统,又富有时代气息。

熊寥(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张学文先生的作品基本功坚实,技法娴熟、表现新颖,时代气氛浓郁,艺术造诣颇高。

胡美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张学文同志在陶瓷美术专业上有多方面的修养和才能,有踏实的专业基本功,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设计水平,治学严谨认真。他在努力学习继承传统陶瓷艺术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要求,进行创新,作品既富有民族艺术特色,又具有一定的新意。

黄云鹏(中国古陶瓷工艺美术大师)

我觉得他的作品最大特征是继承了景德镇市乃至世界的青花装饰语言,不是把瓷器当作在上面绘画。他的装饰,每一个面看起来都非常丰满,而且保持着青花典雅的风格,这种装饰涉及景德镇陶瓷,特别是青花装饰的发展方向。他是继承、融古、创新。张先生的这种装饰青花作品,我认为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提倡的,他是我们这个时代青花装饰的领军人物。他继承了景德镇传承装饰的特征,而又有时代的气息,有纹样的美、装饰的美、线条的美、分水的美和斗彩的美。各种美融合在一起,而且装饰和造型完美结合,所以他达到了瓷质美、造型美融为一体的境界。

周国桢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  

他在传承民间分水和西方的光影效果上有所结合。他的作品我觉得不完全纯粹是国画的折技花,有自己独到的构图方式,还吸收了一些图案的方式和国画的某种形式,应该是国画和图案相结合的东西,我觉得这也是非常可取的,也是他的特点之一。总体来说,他在陶瓷装饰上还是有自己的创意,不墨守成规,注意到了如何吸收一些民间传统的东西又加以发挥,他在这方面是下了功夫的,有一定的表现,是很不错的。

王恩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青花大王王步传人)

他的青花线条运动和旋转给人一种动的感觉,这是他作品的主旋律,就像他们的音乐一样,有高、有低、有快、有慢,丰富了他的艺术效果。他也搞青花斗彩比较多,但说实在的,就是用绘画形式,他这个既带装饰性,又吸收了西洋画的色彩,又有油画的感觉。一种花摆在那里,好几个色彩分出来,但是又跟青花很融洽,这个结合得正好,你看起来很舒服。

王锡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他不完全学人家的,他自己创造了一套不同于那一个,一看就知道是他的作品,这一点在艺术上很不容易。他在艺术上又不夸,所以他的艺术一直保持着很亲切、很清雅。对他的作品,我提不出他的毛病,是好作品。

刘培金(原外经贸部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总裁)

学文同志一贯地以“上善若水”孕化净洁、明快而水灵的艺术形态,寓有高尚向上的优良道德学问,既不因“十卖九不懂”为捞钱创低劣,更不受所谓“现代陶艺”影响搞丑恶,坚定地弘扬优良传统道德理念,发掘时代精要为社会孕化新形优异物质财富,为后人创造时代性鲜明的物质遗产,履行好陶瓷艺术创新者的职责。

袁牧苏州大学教授)

初见他的作品时让我眼前一亮:青花晕染的青色叶片中夹杂着五彩斑斓的花朵,似曾相识的陌生,如明清遗落的碧水,似宋元编织的云锦,美得让我恍惚。美原来是这么的真实,真实的美其实就在眼前。

施于人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

“试谈反常设计法”是一篇研究设计思维方法的论文, “模拟设计法”是作者“反常设计法”的姐妹篇,从我对目前设计教学来说,这两篇论文有一定的开拓性,对深入研究设计思维创造活动,特别在陶瓷设计教学方面有一定的个人创见,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是有现实意义指导教学的好论文。

熊钢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他把陶瓷艺术用在丝巾上一点也不感到别扭,丝巾很漂亮,瓷器也很漂亮,为什么?他有他的特点,他找到了工艺美术的特点,找到了他们的共性,找到了这条独到之路。是不是陶瓷绘画艺术,或者说陶瓷装饰艺术,或者说工艺美术应该走的路?这就是学术性之所在。

赖德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市陶研所所长)

张学文老师既是我的好老师,又是我和蔼的师傅形象,对我们很严格的要求,对学生的教育很严谨。在艺术创作上,他的写生画,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他在无语集中的一些花卉作品,组构的手法、线条的勾勒确实很到位,既有现实中花的质感 又不拘泥于照相般的形式,有归纳、有提升,对我们学生来说是值得学习的。

李菊生(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张教授用他的艺术人生为景德镇的莘莘学子,点燃了智慧的火炬,这就是他引以为在这个队伍里的骄傲。我们张教授写出了这三本书,这真是“无语”!时间是飞速的,一百年后我们都不存在了,但是有一个人还活着那就是张学文!他用他的《无语》 和未来对话,用《无语》来阐述今天的辉煌。所以张学文是平凡的,但是伟大的、不朽的。

李林洪(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

陶瓷是科学与艺术的综合产物,既受到科学的制约,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形式,即达到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是作者陶瓷造型艺术创作的思维体现。张学文的《模拟设计法》一文突破了陶瓷造型的一般规律和设计陶瓷造型的原则方法,拓宽了陶瓷造型的形象思维领域,同时对从事其他设计工作者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是一篇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

何炳钦中国工艺集团美学会副理事长、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博导):

我是张老师学生辈的,他在陶瓷造型和装饰的专业层面上做到可圈可点,每件作品都经过精心设计,很多人在这方面没有研究,所以学了设计与没学设计的就是有所差别。

朱乐耕中国艺术研究院陶艺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我感到张学文教授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创造,是一种进步。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很朴实、很实在、很低调、很严谨、很认真,又很有智慧的人。他大半的时间都用在教学上,放在培养年轻一代上、他不仅仅搞陶瓷装饰,对造型也很讲究,他研究造型、设计造型。他的青花与过去古代的青花完全不同,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他现在走的路已经是引领风尚,他的作品在社会影响也很好,独树一帜,完全是自己研究出来的。

徐庆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他的陶瓷艺术很有独特的艺术成就和艺术效果。其中青花分水作品更有亮点,这是景德镇市具有光辉历史的优秀传统,但现在景德镇并不很多。作为教授能创作出这么精湛的青花分水作品意义是不同凡响的。因为青花分水难度大、技法巧、很难学好、掌握好, 张教授能很好的传承下来,而且还有创新发展,真是难能可贵。

欧阳世彬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史论专家):

张学文的东西之所以成功,是他将传统绘画装饰在陶瓷上,不是照搬。他的线条和画面是装饰性的,他引领了景德镇陶瓷装饰,他结合造型做到面面俱到, 哪个人看见都很舒服,我觉得他了不起就是这里,这一点比“珠山八友”还强。

郭文连(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张学文教授有三个坚持:自始至终画青花;用设计理念来搞陶瓷,这是他的最大特点,最突出的风格;自始至终搞理论。三个坚持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舒立洪(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原景德镇美术馆书记):

张老师特别慎重,这个展览从筹展到布展整天都蹲在这里,我馆工作人员全员都上了,一定要把这种学术性的展览做好,我认为他不仅仅是一个展览,他是一种学术的标志。通过我们的微信平台不断的发微信进行宣传,今天我把学生全部叫来看展览,我都被感动,那些学院的学生都应该来看看张教授是怎么做的?怎么做艺术的?我认为这个有特别重要的教育意义。

黄康明景德镇市政协主席):

张老师也是我的老师,刚才大家总结的低调的为人、扎实的学风、独辟蹊径的成果给人以震撼。他是集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艺术研究三者于一体的、不可多得的、了不起的人才。我们需要这种耐得住寂寞、不浮躁、不浮夸、潜心研究的大艺术家;

设计理念成就了一代名师

文/张守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陶瓷行业终身成就奖"荣获者)

一位艺术家的人生最显著的特征,应该是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走浙江省的路,在浩瀚的艺术海洋中,其作品能融入时代生活,一眼便能识别其明显的个性风貌和符号特征,否则“百家争鸣”的“家”在何方?"百花齐放”的“花”为何目?

张学文的陶瓷艺术最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设计的理念、陶瓷的语言开辟了自我一方的艺术天地,创立了与众不同的艺术语言,闯出了风韵独特的艺术道路。正如人们常评说的那样:“不看落款签名便知是自何人手笔。”这就是艺术大家应有的基本风范。张学文的陶瓷艺术以他自己最纯朴诚实的性格和严谨谦逊的品德,将艺术的真、善、美奉献于社会。学文老师从事设计教育工作,非常敬业。他以身示教,热爱生活,以花为友,多年来不停地在艺术百花园中勤奋耕作,在人与自然中寻找自我,体现价值。在他的设计作品中洋溢着清新、淳朴、秀美,并真实地体现出他那自然、善良、朴实、细致的内心世界。

学文的陶瓷艺术最成功之处还在于他善于承继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融汇现代艺术理念的精萃,将中国的绘画艺术装饰工艺、陶瓷材质的语言与现代设计有机地熔融化一,汇集成自己新颖独特的艺术风貌,使自己的作品自立于这个时代而能真正成为经典传世之作。悠悠历史长河、漫漫历代传人,设计语言铸成陶瓷艺术的本体语言,在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仍不失其应有的地位,即使是多种语言的大融合也不可取而代之。

“设计”不仅仅是相对于量产化的生活陶瓷而言,设计艺术也同样规范着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艺术陶瓷,张学文就是以他的睿智和眼光实践着这一点而成就了他的陶瓷艺术。他在高校从事了四十余年的陶瓷设计教学,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理论和实践经验。他创立的“陶瓷现代设计法”应用于教学和创作设计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他以设计理念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成就了他令人青睐的陶瓷艺术。

艺术陶瓷首先离不开装饰的载体——造型和造型设计。张学文依照他的“模拟设计法”、“反常设计法”、“构成设计法”等创造性思维方法所设计的“连珠瓶”、“葫芦瓶”、“式瓶”、“直胆瓶”、 "花蕾瓶”、“圆珠瓶”等,既有传统的脉络,又有时代的新貌,很多作品造型已被产区厂家作为定型产品。这些别致的造型成了他装饰设计的用武之地,尤其是他特具韵律和魅力的青花线条与造型线型吻合得恰如其分,塑造了 一件件赏心悦目的代表作。

他的作品无论是青花还是斗彩工艺、工笔还是写意画法、人物或是花卉装饰题材,在承继中国艺术都注重意境的探索中,与陶瓷的质美、型制相结合,在遵循“依型布饰”原则下,纹饰布局简约,计白当黑、以虚为实、以少胜多,讲究集中于陶瓷材质、造 型与装饰的整体设计理念。将立面、画面、釉面及画面中的点、线、面等构成元素精心地布局,合理地安排,犹如一位导演统筹着演员、布景、道具、灯光于一个剧目,将一出戏的整体设计呈献给观众。

学文瓷艺的装饰纹饰构成更令人叫绝:一枝或一束花卉既有洛阳市的牡丹,又有广东省光叶子花;既有夏天的荷莲,又有秋季的芙蓉,跨时空的組合、超现实的浪漫、集类好的典型,更具超越自然的艺术美、形式美、装饰美。他还将自然界中各种类型的“枝”抽象成一条概念的"线”,将各式各样的"叶"抽象成一种概念的“叶",而花卉又是精细写实的工笔描绘和层次丰富的分水渲染,将抽象和具象巧妙地融合,用点、线、面精心地构成,展现出一幅扣人心弦的装饰画卷。这些都源于他设计创意的总体构思。

青花斗彩是他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青花虽然是一种单色, 但在他的笔下却表现得层次丰腴清晰、浓淡相衬相映,“墨分五色”,淋漓尽致。而釉上的斗彩更是丰富多彩、妙不可言。他既吸收了西洋的水彩、水粉画技法及写生色彩学原理,又吸收了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色彩变化规律。他采用色彩设计的 “三要素”构成技法,将青花的单纯与斗彩的艳丽,青花的冷和静与色彩的暖和动相得益彰地结合,谱写了一曲令人陶醉的交响乐章。

学文的陶瓷艺术处处都有设计,个性风格独特的设计理念成就了他这位既重视理论和学术研究、又注重写生和基本功力的不可多得的陶瓷艺术一代名师。

人物经历

经历与殊荣

1943年,出生于赣州市

1960年,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市陶瓷大学前身)美术系(本科)就读;

1964年,毕业后分配于原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艺术室;

1979年,刚创办的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景德镇学院前身)任教;

1990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颁发的从事工艺美术创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2001年,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聘任与职务

1982年,被聘为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讲师;

1987年,被聘为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副教授;

1987年,被聘为江西省工艺美术系列高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

1988年,聘为江西省陶瓷研究所艺术顾问;

1988年,特邀为江西省轻工业厅“现代青花瓷”、“高岺尾砂制釉面砖的研究”鉴定专家;

1993年,受江西省轻工业厅邀聘为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承担的轻工业部新产品试制计划“无光釉彩水墨艺术瓷”鉴定专家;

1993年,特邀为国家科委重点科研项目“现代高档民间青花瓷技术开发”鉴定专家;

1996年,晋升並聘任为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教授;

1996年,任江西师范大学景德镇美术大专部主任;

1996年,聘任为南国美术研究院研究员及广东增城电大客座教授;

1996年,聘任为中国、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评委;

1997年,任高岭陶艺学会秘书长;

1999年,选为高岭陶艺学会副会长兼任秘书长;

1999年,聘为中国台湾《陶艺》杂志社常任特约撰述及编辑咨询顾问;

2002年,聘为江西省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

2004年,聘为景德镇陶瓷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4年,聘为景德镇市女陶艺家协会艺术顾问;

2005年,聘为新加坡“景德镇现代名人陶瓷收藏家协会”艺术顾问;

2005年,聘为景德镇艺术陶瓷商会艺术顾问;

2007年,特邀为上海艺术博览会举办的《“和悦瓷鸣”上海当代陶瓷艺术家提名展》艺术评审委员;

2009年,特邀为在河南禹州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美术陶瓷技艺大赛”评审委员;

2011年,聘为江西省服装学院客座教授;

2011年,特邀为在唐山市举办的“第三届中国陶瓷技艺大赛”评审委员;

2011年,聘为江西省赣州七鲤陶瓷艺术研究院顾问;

2011年,江西省江西教育电视台聘为“艺术大家”栏目组终身艺术顾问;

2012年,聘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深圳市‘金凤凰’工艺品创新设计奖”评审委员;

2013年,聘为“首届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评委;

2014年,聘为“第三届法国利摩日国际陶艺大奖赛”评审委员 ;

2019年,受中国文交所聘为“中国陶瓷十老”荣誉称号;

2020年,苏州羿唐丝绸文化有限公司之聘为“羿唐•东方美学艺术大师”;

2020年,聘为景德镇市市美术家协会顾问;

2021年,受聘为上海含山陶瓷公司特聘高级专家顾问;

2022年,聘为“瓷忆”等陶瓷文化餐饮公司陶瓷文化顾问;

讲学与讲座

1985年,连续四年主持承办由国家轻工业部委托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举办的“全国轻工业系统出口陶瓷设计进修班”,并担任教学;

1995年,应邀担任国家科委下达省陶瓷研究所承办的四期“国际陶瓷工艺美术培训班”教学;

1996年,为“瑞士陶艺家研修团”、“北欧陶艺家研修团”讲学;

1998年,先后主持承办四期专为中国台湾陶艺家举办的“景德镇市传统陶瓷工艺与艺术研习班”,并担任教学;

2001年,应邀赴中国台湾花莲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陶瓷釉彩绘研习班”教学;

2001年,应邀在澳门文化交流中心举办的“景德镇名家学术讲座”;

2009年,应新加坡“景德镇现代名人陶瓷收藏家协会”邀请为新加坡收藏家作“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鉴赏与收藏”讲座,并举办张学文、张弛父子陶瓷艺术展;

2010年,景德镇《珠山讲坛》作“话说景德镇一、二、三、四、五”专题讲座;

2011年,景德镇《珠山讲坛》作“话说景德镇市一、二、三、四、五”专题讲座,并在景德镇电视台专题播出;

2014年,在珠海市作“传承与创新”学术讲座;

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当代陶瓷绘画艺术人才培训班讲学;

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及图书馆分别作两次“设计的创新”讲座;

2017年,应邀为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高级研修班作“景德镇陶瓷装饰艺术”讲座;

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主办的两期“珐华彩陶瓷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分别作“传承创新与创造性思维”及“珐华彩与陶瓷综合彩综述”讲座;

2020年,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作两期“釉上彩绘基础”讲座;

展览与交流

1987年,出席“全国民间美术教育研究会”并宣读有关学术论文;

1988年,应邀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陶瓷名家佳作第一回十人联展”;

1989年,第一次应邀赴日本陶瓷技艺交流、作品参与“大中国”展;

1990年,第二次应邀赴日本陶瓷技艺交流、作品参与“大中国”展;

1990年,第三次应邀赴日本陶瓷技艺交流、作品参与“大中国”展;

1995年,应邀在日本广岛第一次举办“张学文作陶展”(个展);

1996年,应邀在日本广岛第二次举办“张学文作陶展”(个展);

1996年,参加文化部委托、中央美术学院承办的《陶瓷的国度——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巡回展》;

1997年,应邀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单位举办的“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大民窑设计烧制 中国当代名家特制陶瓷精品展”;

1998年,在景德镇隆重举办“新加坡著名画家黄矶法寻师景德镇拜张学文教授为师”拜师宴;

1999年,作品《长生•青花》参加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成就成果展;

1999年,参加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组织的赴欧盟:法、德、意、荷、奥、比、卢、梵等九国文化艺术考察;

2000年,作为景德镇陶艺家代表团应邀赴中国台湾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考察;

2002年,参加澳门“景德镇陶瓷名家精品展”;

2006年,《生之律•青花瓶》入选韩国举办的“中、日、韩陶艺展”;

2007年,应邀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举办陶瓷艺术作品展;

2008年,应邀赴韩国利川陶瓷博览会展示、交流、讲座;

2009年,作品《青花瓶》应邀参加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常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景德镇陶瓷大学法国联合主办的“中国景德镇市陶瓷艺术作品展”;

2009年,作品《和合图•青花斗彩方瓷板》、《和谐•青花斗彩瓶》参加“海峡两岸陶瓷精品展”;

2010年,作品《和谐•青花瓶》应邀参加中国文艺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省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

2011年,应邀在广州市举办作品三人联展;

2015年,由景德镇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景德镇学院主办,景德镇美术馆承办,景德镇陶瓷大学、市文联、市美协等单位协办举办《无语集——张学文艺术人生70》首发式暨回顾展;

2015年,应邀分别在珠海市上海市、北京举办“张学文艺术人生70回顾展”;

2020年,应邀在苏州电视总台、苏州名城艺术馆主办的“天工匠心”——景德镇陶瓷艺术家邀请展;

2020年,应邀在日本丹波市立植野纪念美术馆“中国景德镇现代陶磁展”;

2021年,应邀参与海南省博物馆“庆祝建党100周年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家作品展”;

2021年,应邀参与在上海的“养真”——景德镇著名国瓷艺术家瓷艺精品(上海)邀请展;

2022年,应邀参与湖北恩施“鄂赣艺术名家走进苏马荡”展览参访活动;

个人作品

论文与专著

1963年,在《陶瓷美术》杂志上发表《谈虎的装饰》一文;

1989年,《模拟设计法》、《反常设计法》、《联想设计法》等学术论文先后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实用美术》杂志上发表;

1990年,学术研究成果《陶瓷现代设计法论》一文入选首届景德镇国际陶瓷节《国际学术论文集》,并在《装饰》杂志的《工艺美术参考》等上发表;

1993年,特邀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现代部分)》一书撰写《琼葩娇娆数此都——景德镇市现代陶瓷艺术综观》专论及图版说明;

1995年,“魅力来自综合——综合彩思议及其探微”论文在《装饰》杂志发表;

1998年, 应邀为国家重点大型出版工程《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瓷器(上)卷》撰写“近百年中国瓷器艺术”卷序及《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瓷器(下)卷》图版说明;

2002年, 由中国台湾五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发行个人专著《陶瓷综合彩》;

2002年, 特邀担任国家重点出版物《珠山八友》大型画册总论撰写和编委;

2002年, 应邀为朵云轩出版发行的《景德镇陶瓷艺术精品鉴赏》套书撰写“景德镇现代青花、釉里红、斗彩艺术发展综述”、“景德镇市陶瓷综合装饰艺术发展综述”等专论文章“;

2003年,“景德镇陶瓷综合彩”在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专业刊物《中国陶艺家》杂志第一期(创刊号)发表;

2019年,《景德镇综合彩瓷》专著由江西高教出版社出版;

获奖与收藏

1986年,作品【珍珠釉刻花圆球台灯】荣获全国陶瓷美术创作设计评比三等奖

1987年,作品【青花釉里红葡萄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优质奖;

1990年,作品【乌金釉刻花加彩胆瓶】等五件作品分别荣获全国陶瓷美术创作设计评比及首届“德化县——景德镇国际陶瓷节精品大奖赛”一、二等奖

1990年,《试谈反常设计法》论文荣获首届全国陶瓷学术论文征评三等奖;

1990年,作品【婴戏•青花直胆瓶】、【百花竞艳•青花斗彩碗口瓶】分别获日本恩巴中国近代美术馆“精选景德镇陶瓷美术作品展”入赏奖、入选奖,并被该馆收藏陈列;

1991年,作品【斗梅•青花扁肚瓶】、【菊趣•青花方肩瓶】由中国工艺美术馆国家珍藏、陈列;

1991年,作品【枇杷•青花色釉瓶】、【瑞兽•青花香炉】由江西省工艺美术馆收藏、陈列;

1992年,在景德镇电视台“台徽、台标”征集中获“入选奖”;

1994年,作品【鹭•青花五头品茶具】获首届“中国茶与瓷文化展评”荣誉奖;

1994年,作品【春风•彩色珍珠釉斗笠碗】获“第四届中国瓷都——景德镇国际陶瓷节精品大奖赛”入选奖;

1994年,作品【婴戏】、【紫藤】作为上海市出国留学人员回乡省亲信息交流会指定礼品;

1996年,作品【春风•彩色珍珠釉斗笠碗】入选在日本福冈美术馆举办的首届亚洲工艺展;

1999年,作品【婴戏•青花釉里红斗笠碗】由国家博物馆“20世纪陶瓷艺术品”世纪收藏;

1999年,作品入选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澳门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举办的“澳门回归诗、书、陶瓷作品展”;

2000年,设计“中华世纪瓷”,由北京中华世纪坛收藏;

2004年,作品【光明•青花酒具】荣获上海市“首届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展”铜奖;

2005年,作品【圆满•酒品设计】荣获“首届中国酒品包装设计大赛”最佳设计奖;

2015年,《蝶恋》青花斗彩瓶作品作为2014年北京APEC会雁栖湖主会场展示陈列,作品在北京天坛艺术馆展出;

2019年,作品《国韵》青花斗彩中餐具荣获第九届中国陶瓷创新与设计大赛金奖;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展览会陶瓷艺术创作与设计大赛“杰出成果”奖;

2019年,《极·青花斗彩瓶》等16件作品入选“名家名作专题系列邮册”工程,由中国集邮有限公司总公司审批,中国邮政邮票印刷局印制邮票发行;

2019年,《春光·青花斗彩瓶》等五件作品由江西省博物馆新馆收藏陈列;

参考资料

实力派著名陶瓷艺术家张学文——艺术人生70年.腾讯新闻.2023-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