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先哲人性论

中国先哲人性论

《中国先哲人性论》是现代江恒源编著的一部哲学著作。

内容简介

全书包括导言,五篇和结论。作者采用历史的叙述法,上起周易尚书,下论近代章太炎,详尽评述了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各家各派的人性学说。性的问题在中国发生最早,古代关于性的问题,实在是为着实际人生问题而起,就字的构造讲,是性从心生。周人世硕是第一个研究性的人,至孔子有“性相近习相远,,之说。真正“人性问题”作一番精密讨论的要首推战国孟子告子荀子三大派,孟子言性善,告子言性无善恶,苟子言性恶。在论性时还涉及到“情”、“欲”、“心”、“命”、“才”、“气”等等。到汉代董仲舒扬雄王充等也有各自特殊的见解。六朝杂道、佛,论性是另成—·派。唐朝韩愈李翱所说的无什么精采之处。至宋朝理学大兴,论性极盛,始于王安石邵雍、至张载、二程及朱熹而集其大成。明代陆王心学盛行,论性则杂入老佛。至清代颜元戴震出来,乃一扫阴霾,复见清明节。清末有章太炎。从中国论性学说的历史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七个时期:①东周,为。论性的萌芽时期”。跃战国,孟告荀三派所讨论的纯就人生问题、教育问题、政治问题立说,并不含一点神秘的意味,可称“哲学的论性时期”。⑧汉代,或主善恶混,或主性恶、或土性分品级,但仍不脱战国各家范围,且多杂入五行迷信之说,为“论性的庞杂时期”。④六朝,此时论性一受道家影响、一受佛家影响,多以养性绝欲为宗,此为“论性的消极时期”。⑤唐朝,佛学兴起,哲学萎靡,所有论性学说亦特别无精打采,此为。论性的衰落时期”。⑥宋元明,为“论性的极盛时期”。哲学大兴,佛、道、儒三家结合而成“理学”,论天道人事性命,主天人合一,但又不免有神秘意味。⑦清代,心理学范形完整,可称。心理的论性时期”。就论性各派的主张加以区别,可划分为五大派:个性善论,②性恶论,⑧性无善无恶论,④性有善有恶论,⑤性公品级论。作者指出,过去的伦理学家们犯了两个错误:第一,是认为道德伦理是亘古不变的。第二是以为善恶是对立的,排他的,有善则无恶。作者认为,道德伦理发生取决于人们的需要,而需要又取决·r生活;吠况,社会环境是否适于生存。因此,道德伦理不是固定不变的,善恶观念可因时、因地而相互转化,没有绝对的道德标准。不过,道德中也有不变的因素,即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责任,对公益的尊崇、社会对道德的重视。

关于人性善恶,作昔认为,由性发出的动作本是一个“中性”的东西,应该就性的质地上看。性总是附着于肉体的,离了物质方面的生理,便没有性的作用。就一般通性说,人总是有五官,有情感、欲望、思考和言语本能的。就个性说则干差万别了,其不同的原因在于受先天的限制,一是遗传,一是环境。由于各人性的质地不同,便可分出善恶了。质地好的便善,质地不好的便恶。那么,如何改进性呢?作者提出两条途径:一是以后的改进,即加强教育,使其“尽性”,教育惟一的主旨在于养成极丰富的理智,并利用理智的养成实践合于时代合于环境道德的能力。但教育方法只能就已成的性,效能很小。根本的方法乃是先天的改进,这种方法是纯粹由生理学进化论方面及遗传学方面研究成功的。什么样的配偶可以生出性质优秀的子女.什么样的配偶会生出性质恶劣的子女,由政府规定条例,取缔不适宜的配偶,以免劣性种子的遗传。如此下去,人性便可大大改进了。

本书对研究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人性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出版信息

商务印书馆1926年1月初版,16万余字。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