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康拉德·洛伦茨

康拉德·洛伦茨

康拉德·柴卡里阿斯·洛伦茨(英文名:Konrad Zacharias Lorenz),1903年11月7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89年2月27日卒于阿尔滕堡,奥地利动物学、动物行为学家和鸟类学家,是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与尼可拉斯·丁伯根卡尔·冯·弗里希共同获得了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洛伦茨在维也纳的私立学校接受小学和中学教育,从小就对进化论产生了兴趣,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洛伦茨被父亲送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医学;1928年,完成学业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于1933年获得维也纳大学颁发的动物界博士学位;1937年,洛伦茨开始在维也纳大学担任比较解剖学和动物心理学讲师;1941年,他到德国军队服役时,曾担任军医;1944 年,他被俄国人俘虏,于1948年获释;1949年至1951年,他担任阿尔滕贝格比较动物行为学研究所所长;1958 年,他转到巴伐利亚州 Seewiesen 的马克斯·普朗克行为生理学研究所,在那里他担任联合主任,直到1973年退休;1973年,洛伦茨被任命为奥地利科学院比较动物行为学研究所动物社会学系主任,同年,他与尼可拉斯·丁伯根卡尔·冯·弗里希共同获得了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2年,美国心理学会的一项调查将康拉德·洛伦茨列为20世纪第65位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他还被广泛认为是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

人物经历

洛伦茨认为自己的学术生涯经历了四个时期:

寒鸦时期”(1927-1935),研究乌鸦的群居行为;

“鹅时期”(1935-1938),这一时期开始提出他的某些最重要的假设,包括“印记”、“释放体”和“先天释放机制”;

“得到承认的时期”(1938-1949),包括一段教学时期。

洛伦茨早期研究本能行为,后来又与荷兰行为学家廷伯根合作,证明了不同形式的行为是互相协调进而组成一个行为序列的。在研究物种行为的进化时,他尤其关切生态因子的作用和行为的适应意义。他帮助阐明了个体在发育过程中,行为模式发展成熟的方式。他认为低等动物的攻击性行为对其生存有利,而人类的好战行为也有其先天性基础,这种理论可用以理解城市居民中的暴力行为并可用以预防战争。

洛伦茨深受其导师、德国鸟类学家O.海因罗思和J.V.乌埃克斯库尔关于机体在自己环境中行为问题的著作的影响,坚决反对行为主义方法,并在30年代初期建立了客观习性学学派。洛伦茨声称,即使在缺少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动物仍能凭其天生的释放机制自发地产生袭击行为。因为按照“攻击的水压模型”,积聚起来的能量需要得到释放。一旦释放了,由于蓄满的情绪能量是一下子倾汇而出的,因而需要有一个重新集结的时期,这可以与排泄一次粪便的过程相比较。动物在其一生中有一些固定不变的行为类型,以此为依据,他形成了另一咱观点,即“印记”。

心理学贡献

动物习性学

习性学(ethology)是20世纪40年代由洛伦茨所创始的一门科学,旨在研究动物在其生长的自然环境中表现的习性,从而了解其自出生到长大行为变化的特征,并分析探讨遗传与环境两大因素对动物行为发展的交互影响。洛伦茨反对行为主义者在刻意设计的实验控制情境下研究动物行为,从而推论解释人类行为的研究取向。他认为此种研究取向是错误的,既不能真正了解动物行为,更无法根据研究结果推论解释人类行为。洛伦茨研究动物行为时坚持的原则是:要想了解动物,就到动物生活的世界去直接观察研究它们。

印记与关键期

根据对动物观察所见,洛伦茨在1937年发表《鸟类世界的伙伴》一书,首次报告他所发现的雏鸭印记现象。所谓印记(imprinting),是指某些动物在初生婴幼期间对环境刺激所表现的一种原始而快速的学习方式。洛伦茨发现,刚孵出的雏鸭对最早注意到的环境中会移动的客体,随即表现出跟随依附的行为,如在它面前出现的是母鸭,雏鸭会跟随,如出现的是母鸡或人甚至是移动的玩偶,它也会跟随。从表面看,动物此种原始性特殊反应与其生存本能有关,但就雏鸭也跟随其他客体的现象看,显然不是动物的种族遗传,而是后天学习。洛伦茨进一步发现,动物的印记现象有三个特征:

印记只在出生后某段时间内发生,刚孵出的雏鸭雏鸡鸟纲的印记现象,只能在一天之内发生,超过30小时印记将不会发生。同理幼犬出生后,如在一个半月之内不与人接近,以后将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洛伦茨称可能产生印记的有效期间为关键期(critical period)。

印记为一种后天的学习行为。那么一旦形成,也有可能因为后期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印记虽属学习,但此种学习并不需要像行为主义所说的强化作用。

——动物的印记现象

先天释放机制

先天释放机制(innate releasing mechanism,简称IRM)是指动物具有某些先天性的潜在反应能力,平时储存,一旦遇到适当刺激情境,就会自动释放出来。洛伦茨观察发现,雄性中华多刺鱼遇到雌性刺鱼产卵期有腹部膨胀现象时,就会在它旁边表现锯齿形舞动,而平时不会出现此反应。

洛伦茨所发现的动物行为关键期和先天释放机制,在儿童教育与儿童发展研究上,深具启示性价值。

其他贡献

洛伦茨认为每个物种都具有遗传性能力以学习特定事物。此外,他也发展并启发关于遗传学、生理学、演化和与物种行为适应生存价值有关的个体行为发生学等概念。他的许多方法和概念已经被应用在人类的行为上。洛伦茨的动物行为学方法源于对实验室环境中进行的动物行为研究的怀疑。他认为,为了理解动物行为的机制,有必要观察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全部行为范围。洛伦茨并没有进行太多传统的野外工作,而是观察他家附近的动物。他的方法涉及与动物产生共鸣,经常使用拟人化来想象它们的心理状态。他相信动物能够体验许多与人类相同的情感。

洛伦茨的朋友和与他共同获得诺贝尔奖尼可拉斯·丁伯根总结了洛伦茨对动物行为学的主要贡献,将行为作为生物学研究的一部分,认为行为是动物进化装备的一部分。廷伯根和洛伦茨为使动物行为学成为生物学的一个公认的子学科做出了贡献,并创办了该领域的第一本专业期刊《动物行为学》(最初名为《动物心理学杂志》)。

主要作品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Konrad Lorenz.britannica.2024-03-01

Konrad Lorenz (Biography).practicalpie.2024-03-01

攻击的秘密.豆瓣读书.2024-09-04

雁语者.豆瓣读书.2024-09-04

狗的家世.豆瓣读书.2024-09-04

所罗门王的指环.豆瓣读书.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