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不伦瑞克级护卫舰

不伦瑞克级护卫舰

不伦瑞克级护卫舰(英语:Braunschweig-classcorvette,德语:Braunschweig-KlasseKorvette,或以计划名称之为K-130型)是德国联邦国防军海军隶下的巡逻舰

本级舰的主要任务为水面作战,其他还包括监视、情报搜集、水雷作战、海岸防卫等。与德国海军原本的022型导弹艇相较,本级舰无论在作战能力、适航性、持续作战能力、多功能性都优秀很多。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西德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战后无论在海外派兵或武力投送都受到法律限制;加上冷战时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组织的任务划分,西德海军的主要任务被局限在本土防御,以及与西方邻国共同执行北大西洋波罗的海反潜与航线维护工作,全力防堵苏联海军强大的潜艇兵力从波罗的海、北海进入大西洋,并阻止苏联利用波罗的海的作为派兵进入欧陆的海上通道。冷战结束后,苏联的军事威胁不再,反倒是地区性冲突频繁,尤其是欧洲大陆上的巴尔干半岛纷争不休;为了因应新的局势,德国海军无论在战略思想、任务范围、整体规模、硬件建设、战术用兵原则都进行了一系列大幅调整。

1994年7月,德国联邦议院通过海外派兵的法案,正式松绑二次大战以来的束缚,此后德国海军的任务范围便开始大幅拓展,首先是强化在地中海海域的影响力,在此海域部署舰队与航空兵力,并频繁举行各种军事演习活动;其次,德国海军也开始大力参与国际共同的区域安全维护作业,尤其是因应巴尔干半岛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地区的动荡,并参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北大西洋、地中海等方面的常设快速反应部队,对任何潜在威胁冲突的地区实施快速反应。

设计思想

为了满足新的战略背景,德国国防部在1995年9月正式批准K-130巡逻舰计划,成为继90年代初期展开的F124萨克森级护卫舰之后,德国海军在后冷战时代另一项主要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计划。依照德国海军最初的要求,K-130将全面取代德国海军原有的148型、143型、143A型等导弹快艇,技术指标如下:造舰成本适中,排水量1400吨左右,吃水较浅以利于近岸操作,以经济航速时续航力达2000~3000海里,最高航速25~30节,能持续在海上操作7至10天,并具备良好的加速性能与低速航行时的灵活性,并具有接受海上横向补给的能力。

武装方面,K-130以舰炮实施近距离水面攻击时,能同时攻击两个水面目标,并以反舰导弹攻击第三个海上目标,具备同时拦截不同方向来袭反舰导弹的防空自卫能力(含硬杀与电子战),并能与其他舰艇协同作战。过去182型、143型、143A型导弹快艇是种纯粹的近海防御兵力,虽然反应速度快、反舰火力强,但无论耐波力与自持力都很缺乏,不具备洋上作业能力;而德国海军第二线水面作战主力从导弹快艇演变成K-130千吨级多功能巡逻舰,反映了德国海军的任务,已经从冷战时代的消极近海防御,转变成外海实力投送。

建造历程

德国海军早在1995年便决定建造K-130,不过其基本设计直到2001年才获得定案。德国多家主要造船厂商参与了K-130的竞标,包括HDW、勃姆&沃斯(B\u0026V)、向来以建造快艇见长的吕森(Lurssen-Werft)等等;尔后B\u0026V、泰森北海(TNSW)、吕森、DASA和法国THOMSONCSF等厂商组成ARGE集团(以B\u0026V为首)。经过多年的演变,德国国防部最后选择了ARGE集团作为K-130的设计建造厂商。Thomson-CSF后来成为Thales集团的主体,负责K-130的作战系统、光电感测系统、数字化通讯网络的研发与整合以及相关的海上测试工作。

2001年12月12日,德国联邦议院正式通过K-130的建造计划,同时德国国防部也与ARGE集团签约,建造第一批五艘K-130型巡逻舰。2004年初,德国正式将K-130命名为不伦瑞克级,首舰不伦瑞克号于2004年12月3日在B\u0026V开始安放龙骨。头两艘本级舰分别在2006年4月、9月下水,全部五艘原订在2007至2008年间陆续服役;实际上,首舰不伦瑞克号虽然原定在2007年5月服役,但由于其中一根大轴在试航作业中发生问题,导致进度延误,2008年4月16日才服役。首舰不伦瑞克号的成本约2.08亿欧元,相当于3.245亿美元。

技术特点

基本设计

不伦瑞克级的基本设计以B\u0026V的MEKOA-100护卫舰为基础,另加入卢森厂设计的最新型小型作战舰艇的概念。MEKO系列的核心精神就是将舰体以及舰上各式武器、装备、设施加以模块化,而新时代的MEKOA系列还加入最先进的整体隐身设计,包括以周密的舰体隐身造型设计降低雷达截面积,轮机装备设置于弹性减震基座以降低噪音振动。为了降低上方的红外线讯号,K-130也舍弃了朝上排出的传统式烟囱结构,主机废气先经海水喷射冷却后由舰体两侧水线附近的两个排气口排出,主机排气口附近还设有喷射水幕系统来进一步降低热讯号;这种水线排气搭配水冷系统是MEKOA系列的标准设计,其中MEKOA200的排气口位于舰尾水线处,省略烟囱结构的一大好处,就是可用的甲板面积增加,排气管路占用的舰内空间也可减少。此外,舰上还配备MES主动消磁系统降低舰体磁讯号,舰体两侧设有钢质帘幕来遮蔽舰载小艇以及反舰导弹发射器,以降低雷达截面积。

模块化结构方面,不伦瑞克级的舰体由七个船段模块构成,舰上共设置三个武器模块基座、2个桅杆模块基座以及7个安装操控台的栅座(palletmodules)。由于舰体规模较小,容积有限,最初K-130的设计一度考虑放弃以集装箱来构成武器、电子装备模块的MEKO一贯模式,不过到最后决定还是继续沿用。不伦瑞克级编制65名人员,此外15名额外人员的搭载冗余,以备未来任务扩充或搭载训练、特种人员的需求。舰内起居环境颇佳,每一间居住舱室都设有一套一套书桌与卫浴设备,每张床下都有一个置物柜;舰上设有一个多功能餐厅(可充当会议室或其他多用途)与一个供官兵消费的餐厅。虽然不伦瑞克级属于1600吨级的中小型舰艇,但由于拥有球型消波与计算机控制的舰体稳定系统等设计,将可有效提升舰体的耐航力。

动力设计

不伦瑞克级的动力系统为两具MTU柴油机,搭配瑞士MAAG的齿轮变速箱,采双轴可变距螺旋桨与双舵构型,最大航速达26节;只使用一具主机推进时,最快能达到20节的航速,舰上的物资、弹药储存量足以应付持续7天的海上作战,最多可连续在海上独立作业21天。舰上的电力由四部柴油发电机组提供,每组功率各550KW,分别安装于两个各自独立的发电机舱内。这套电力系统十分重视存活性,不仅四具发电机都能各自独立运作供电,武器系统、射控装置还与UPS不断电系统连接,能在主发电系统因意外状况停止供电的情况下继续运作约2分钟。前主甲板的左右两舷设有海上补给站,能在航行中与补给舰进行横向的高线燃油、淡水、弹药物资传递。

不伦瑞克级的运作由整合式监视与控制系统(IMCS)负责,这是一种高度整合的先进模块化平台管理系统,连结舰上所有重要的轮机、操控等次系统并予以集中监控;此系统共设有五个工作站,设置于全舰各处,均能监控所有系统,而舰上还设有录像监视系统。在维持舰上运作的辅助系统方面,不伦瑞克级也有最先进的配置,包括新式低压型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舱底污水与油渍的过滤系统,以及两具负责制造纯净饮用水的逆渗透装置,既便于维护作业也利于环保。此外,舰上还设有内建训练系统(OnboardTraningSystem,OBTS)。

船电设计

不伦瑞克级的侦测装备配置相当简洁,包括主桅顶端的一具TRS3D多功能相控阵雷达(使用单面旋转式天线)、一前一后的两具MIRADOR整合式光电感测系统等,电子战装备包括西班牙Indra公司的SPS/KJN-5000电战系统与质量诱饵发射器。TRS-3D雷达是一型轻量化的三维多功能舰载雷达,兼具对空与对海面搜索/监视的能力,整合了能自动辨识舰艇或航空器的MSSR-2000I识别系统。TRS-3D采用最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在恶劣的雷达背景环境条件下仍能有效搜索低空飞行或慢速移动目标(如直升机)。

SPS/KJN-5000电子战系统衍生自西班牙F100护卫舰的SLQ-380Aldebaran电子支援系统,由SPS-N-5000电子支援系统与KJS-N-5000电子反制系统组成;运作时,如果SPS-N-5000侦测到敌方雷达讯号,便立即自动完成识别,并启动KJS-N-5000进行干扰或欺敌措施,此外也备便诱饵发射器准备投掷热诱饵弹德国海军在2003年7月与Indra公司签约,购买五套SPS/KJN-5000系统以配备于第一批不伦瑞克级上,在2004年10月至2007年3月之间陆续交货,并保留后续的选择权,以供之后第二批、第三批不伦瑞克级使用。

MIRADOR光电侦测系统是ThalesNederland的产品,先前已被荷兰自家的七省级护卫舰所采用,此系统整合有中程与远程红外线热影像仪各一、一具监视用彩色电视摄影机、一具目标追踪用黑白摄影机以及一具雷射测距仪等等,是不伦瑞克级重要的侦察、追踪与监视装备。不伦瑞克级的战斗指挥系统堪称为F124导弹护卫舰的SEWACOFD系统的缩小衍生版,拥有七个显控台,以舰内网络连接舰上所有次系统,并尽可能沿用与F124相同的软件以降低开发成本。德国海军尽可能延后战斗系统硬件部件的采购至舰艇即将完工时,以便使这些舰艇在服役时能拥有当时最先进的装备。

武装设计

舰载武装包括舰首的一门奥托·梅莱拉76mm舰炮、B炮位与机库上方各一的MK-4921联装拉姆(RAM)短程防空导弹、两门MLG-27自动化多用途机炮、两组半埋于舰体中段的瑞典制RBS-15Mk.3双联装反舰导弹发射器,其中76mm舰炮与RAM导弹发射器安装于武器模块基座上;此外,舰尾还可加装四具水雷施放轨。反潜方面,不伦瑞克级配备舰首主/被动声纳以及拖曳阵列声纳,未来还将加装硬杀式反鱼雷自卫系统,并与舰上所有声纳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自动化鱼雷反制系统。研发中的反鱼雷系统将占用直升机库上的武器模块基座,该基座现安装RAM导弹发射器。

不伦瑞克级在舰载机方面,是世界上第一种在原始设计阶段就专门配合操作UAV的水面舰艇,暂配备德国Dorner公司的OrkaUAV,由民用轻型直升机衍生修改而成(与美国MQ-8B类似),使用传统主/尾旋翼设计。相较于MQ-8B,Orka的重量只有前者的一半,不过筹载重量高达180kg(包括光电侦测系统、雷达系统等),滞空时间长达8小时,双双超越MQ-8B的指标,不过其作业高度只有MQ-8B的一半,使其雷达搜索距离降低;不伦瑞克级最终将配备何种UAV,仍有待观察。除了航空器之外,不伦瑞克级也能携带水上摩托救生艇与高速小艇各一,执行临检、救难等任务。

性能数据

任务应用

不伦瑞克级的主要任务为水面作战,其他还包括监视、情报搜集、水雷作战、海岸防卫等。与德国海军原本的导弹快艇相较,K-130巡逻舰无论在作战能力、适航性、持续作战能力、多功能性都优秀得多,相较于三、四千吨级以上护卫舰,1500吨级的不伦瑞克级较浅的吃水以及较高的灵活度更适合在近岸环境操作。由于本世纪以来德国联邦国防军需部署于黎巴嫩,又担负非洲合恩角与地中海等地区的巡逻维护工作,因此德国海军迫切地希望获得不伦瑞克级这样拥有相海外操作能力的轻型护卫舰艇来取代只能在沿岸操作的导弹快艇,以有效舒缓德国海军15艘F122/123/124等第一线主力舰艇的勤务压力。

在更积极的方面,德国从本世纪以来便开始着手组建有效的海外远征武力,能远渡重洋驶往发展欧洲大陆或非洲中东等冲突区域,有效进行实力投送,进而巩固德国在欧盟快速反应部队的主导地位;而K-130巡逻舰,便是德国海军在低强度冲突区域展现实力的重要武力。2006年10月25日,德国国防部发表新的白皮书,公布德军新一轮大规模组织变革,打破过去分为陆、海、空三个军种的分类,依照功能使命分成三种,分别是负责在世界各地执行高强度联合作战的快速打击部队、负责国土防御与国际维和等中/低强度作战任务的稳定部队,以及专门负责后勤支援与国内安全的支援部队。

依照此一编制,德国海军在快速打击武力之下成立轻型护卫舰队第一支队,由五艘不伦瑞克级(F260~264)与一艘易北河级(Elbeclass)多功能支援舰组成,这个支队也编入欧盟快速反应部队北约快速反应部队之下。

服役动态

2012年秋,首舰不伦瑞克号(FGSBraunschweigF260)首度参与联合国联合黎巴嫩部队(UnitedNationsInterimForceinLebano,UNIFIL)的军事部署,部署期间有3/4的时间在海面值勤,1/4的时间驻扎在塞浦路斯利马索尔港(Limasol),随后该舰也在2013年4月再次部署于UNIFIL活动。

本级舰

参考资料

德文:Neue Aufgaben der Marine mit moderner Ausrüstung.Marine.de.2013-12-06

德文:Erste Geschwaderübung des 1. Korvettengeschwaders.Marine.de.2013-12-06

德文:Premiere für Korvetten - „Magdeburg“ geht in den UNIFIL-Einsatz.Marine.de.201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