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源县
泾源县,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下辖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南端、六盘山东麓。东与甘肃省平凉市峒区相连,南与甘肃省华亭县、庄浪县接壤,西与隆德县毗邻,北与原州区、彭阳县交界。泾源县因其地理位置重要,素有“秦风咽喉,关陇要地”的美誉,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县面积约为1131平方千米,总人口约11.5万人,下辖4乡3镇96个行政村。
泾源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温带半湿润区,为森林草原类型气候,呈“春寒、夏凉、秋短、冬长”的特点,森林覆盖率达42.24%,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森林水源涵养地。境内拥有众多河流和溪流,年均径流量较大。
泾源县的产业发展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构建了“1+3+X”现代产业体系,包括文化旅游、肉牛和中华蜜蜂产业、生态经济、服装箱包、新能源和新食品等产业。“泾源黄牛”已通过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认证,“泾源黄牛肉”荣获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2022年,泾源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1868万元,三产比重为13.3:16.3:70.4。泾源县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地处西安市、兰州市、银川市的几何中心,中宝铁路横穿县域西北,上海—霍尔果斯公路横贯东西,国道344线纵贯南北,高速公路直通县城。
泾源县是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县,拥有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如延龄寺、凉殿峡、老龙潭、胭脂峡和荷花苑等,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和西北的“小九寨”。泾源县曾荣获“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名县”“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名县”“全国十佳生态旅游城市”等称号,身全国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登2021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榜、中国最具诗意百佳县市榜、“2022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榜。此外,关陇民俗、泾河文化和回乡风情在这里交融交汇,泾源县民间艺术、回族习俗和地方小吃都别具一格。
历史沿革
春秋,为乌氏戎居地。
晋朝,属雍州安定郡都卢县。
宋朝,设安化县,属渭州(今平凉市)。
明朝,属陕西布政使司平凉府。
清代,袭明制,同治十年(1871年)划平凉、固原市、华亭、隆德县四州县地,迁徙当地土著胡汉民,安插陕甘回族起义9480余名回民于此,置化平直隶厅,属平庆泾固化道。
清末,设化平川直隶厅时,下辖化临(今香水镇、园子乡)、香水(今惠台乡、黄花乡)、圣谕(今兴盛乡)、白面(今白面镇、东峡乡)4里66村。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化平直隶厅为化平县,恢复了900多年前的县名,属甘肃省泾源道,后归陇东高原专区。三年(1914年)改设东、西、南、北、中5个区。九年(1920年)又恢复为4里。十六年(1927年),改原4里为4个区,名称不变。二十五年(1936年),改设原4区为1镇(化临镇)3乡(香水、泾源、白面)。之后,又改为黄花、泾北、泾南3个区。二十八年(1939年),3个区合并为2个区,原化临里、香水里地区合并为第一区,原圣谕里、白面里地区合并为第二区。三十年(1941年),改2区为面泉(今香水镇)、崇义(今黄花乡)、惠家(今惠台乡)、圣谕(今兴盛乡)、白面(今白面镇)、泾源(今东峡乡)等6个乡。三十一年(1942年),又将6乡改为白泉、泾南2镇和泾北、黄花2乡,共辖27保、254甲。
1949年8月,泾源县解放。
1949年,泾源县设为泾南、泾北、白泉、黄花4个区,下辖16个乡。
1950年5月,改化平县为泾源县,属平凉专区。
1953年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改为泾源回族自治区。
1955年5月,又改称泾源回族自治县。冬,3个区撤销,并撤销了双营、金家、红峡、西峡4个乡。
1957年,华亭市山寨区的新民、石嘴2乡划归泾源县。此时,全县辖新民、涝池、兴盛、城关、沙塘、石嘴、白面、园子、黄花、惠台、东峡、河北、桥关、红土等14个乡。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泾源划归宁夏,归属固原市专区,更名为泾源县。人民公社化,原白面、河北、涝池、东峡、新民、石嘴6乡组建为泾河源公社,驻白面;原城关、桥关、园子、兴盛4乡组建为红旗公社,后改为泾北公社,驻城关;原沙塘、黄花、惠台、红土4乡组建为跃进公社,后改为黄花公社,驻华兴。
1961年4月,增置新民(驻羊堡)、兴盛、惠台3个公社。
1967年,泾河源、泾北、兴盛、黄花、惠台5个公社分别更名为红卫、红旗、东方红、东风、星火公社,
1970年,恢复原名。
1970,年固原专区改为固原地区,泾源县属固原地区。现属固原市
1983年6月,自治区将银川市郊区和永宁县相连的芦草洼划为泾源县的移民基地。12月,泾源县在此设置了铁东、铁西2个乡。
1984年,公社体制改革,所有公社改为乡。
1990年,撤销泾北乡,分设香水镇和园子乡;撤销泾河源乡,分设为白面镇和东峡乡。至此,全县共辖香水、白面2镇和新民、东峡、园子、黄花、惠台5乡。
2003年2月,自治区政府批复同意将原州区的大湾乡、蒿店乡、什字路镇划归泾源县。同年,东峡乡并入泾河源镇,镇政府驻原泾河源镇驻地;园子乡、惠台乡并入香水镇,镇政府驻原香水镇驻地;什字路镇、蒿店乡合并为六盘山镇,镇政府驻原什字路镇驻地;新民乡、黄花乡、大湾乡、兴盛乡未作调整。至此,全县辖3个镇、4个乡。
2020年,泾源县退出贫困序列。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泾源县地处六盘山东麓腹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低山丘陵区,平均海拔1608-2942米。
泾源县位于六盘山下,泾水源头,因泾河发源于此而得名,素有“秦风咽喉、关陇要地”之称。东与甘肃省平凉市相连,南与甘肃省华亭县、庄浪县接壤,西与隆德县毗邻,北与原州区、彭阳县交界。南北长41.5公里,东西宽27.3公里,总面积11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7.9万亩。
水文
泾源县河流主要有泾河等大小河流16条,溪流343条,均属泾河水系。海拔1608米-2942米。
气候特征
气候区域属温带半湿润区,为森林草原类型气候,呈现出“春寒、夏凉、秋短、冬长”的特点。年均气温6.9℃,日照时数2370小时,无霜期141天,年均降水量为641.5毫米。
地形地貌
泾源县地形、地貌奇特。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地貌可分为侵蚀构造石山区,剥蚀构造丘陵区和侵蚀堆积河谷平川区三种类型,分别占总面积的36%、24%和40%。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泾源县土地面积113.3万亩,其中耕地38.31万亩,林地35.38万亩,草地33.36万亩,其它占地6.15万亩。平均农业人口占有耕地2.5亩。
矿产资源
截至2012年,泾源县矿藏资源有铜、铁、石灰岩、泥岩、油母页岩、白云岩、石英砂岩、水锈石等。其中铜产地西峡、沙南、秋千架,含铜量0.2-0.5%。石灰岩产地秋千架,蓄量880万吨。云岩产地秋千架,蓄量162万吨。锈石产地老龙潭,蓄量3万立方米,可供制盆景、假山及工艺品。
水资源
泾源县境内水资源以泾河为主,年均径流量2.4亿立方米。
生物资源
截至2012年,泾源县有各类植物113科,788种,珍稀植物有桃儿七属、黄芪等。中药材有530多种。野生动物213种,其中两栖动物5种,爬行纲4种,鸟类158种,哺乳类39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二级保护动物有林麝、红腹锦鸡等。
行政区划
截至2016年,泾源县县辖4乡、3镇,两个社区,105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香水镇。
人口民族
2017年,泾源县户籍户数33568户,户籍人口11842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600人,农业人口106824人。汉族人口25022人,回族人口93368人,其他少数民族34人。按照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全县常住人口101349人。其中:城镇人口28439人,占常住人口比重28.06%,乡村人口72910人。人口出生率为14.84‰;死亡率为4.5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32‰。
2021年5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泾源县人口数为85023人。
2022年末,泾源县常住总户数为2.68万户,常住总人口为8.5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16万人,乡村人口5.4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36.79%,比上年末提高0.74个百分点。全年全县出生人口0.12万人,出生率为13.95‰;死亡人口0.11万人,死亡率为12.7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6‰。泾源县总户数为32261户,户籍总人口114380人。其中:城镇人口11444人,乡村人口102936人。男59819人,女54561人。回族人口92798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1.1%。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10%,比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经济
综述
2017年,泾源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7276万元,同比增长4.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1798万元,同比下降1.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0614万元,同比增长5.4%,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比重为17.1:32.4:50.5,产业结构呈“三、二、一”结构。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814元,同比增长7.1%。2019年,泾源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75亿元,同比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为15.3:17.9:66.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3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2亿元,同比增长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8548元,同比增长7.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0695元,同比增长10%,城镇化率达到40%。
2020年,泾源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95亿元,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6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44亿元,增长14.1%。
2021年,泾源县生产总值22.34亿元。
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3.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1%。分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09亿元、3.79亿元和16.31亿元,分别增长3.9%、-6.5%和5.2%,分别对GDP的贡献率为20.7%、-35.3%和114.6%,分季度看,一季度,GDP增长8.8%;上半年GDP增长5.1%;前三季度,宏观经济保持恢复GDP增长3.8%;四季度,疫情反复,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全年GDP增速持续下滑。纵观全年,在多重压力下,全县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回稳态势。
第一产业
2017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3354.2万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农业产值15932万元,增长6.9%;林业产值15277.1万元,增长7.2%;畜牧业产值40681.1万元,增长1.6%;渔业产值168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296万元,增长3.5%。
2017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4564.7万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农业增加值7120.2万元,增长6.9%;林业增加值5486万元,增长7.2%;牧业增加值14608.6万元,增长1.6%;渔业增加值61.7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7288.3万元,增长3.5%。
2017年全县生猪存栏2100头,同比下降6.7%;全年出栏3890头,同比下降5.2%。羊存栏32112只,同比下降27%,全年出栏62965只,同比下降12.0%。牛存栏63890头,同比下降8.8%;全年出栏71363头,同比下降10.0%。家禽存栏74101只,同比增长20.8%;全年出栏156910只,同比增长5.4%。
2017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00800亩,主要粮食面积57800亩,同比减少18050亩,下降31.2%;亩产196公斤,同比减少6.6公斤,下降3.44%;总产11327吨,同比减少4099.8吨,下降36.1%。
其中:夏粮面积23800亩,同比减少9050亩,下降38.8%;亩产192公斤,同比增加14.8公斤,增长7.7%;总产4569吨,同比减少1286吨,下降28.1%。
秋粮面积34000亩,同比减少8800亩,下降25.8%;亩产198.8公斤,同比减少24.8公斤,下降12.4%;总产6758吨,同比减少2813.8吨,下降41.6%,其中马铃薯面积30000亩,同比增加2000亩,增长6.66%;亩产193公斤,同比减少18.6公斤,下降9.6%;总产5790吨,同比减少134.8吨,下降2.3%;玉蜀黍属面积4000亩,同比减少10000亩,下降250%;亩产242公斤,同比减少14.5公斤,下降5.9%;总产968吨,同比减少2623吨,下降270%。
2017年荒山荒地造林面积11.4万亩;育苗面积5000亩,当年苗木产量3200万株。
第二产业
2017年,泾源县完成工业增加值15015万元,比上年下降7.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5.8%;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0.2%。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7517.9万元,同比下降0.8%,累计实现销售产值20714.4万元,比上年增长7.9%,工业产品销售率为87.5%;实现利润总额1569.8万元,实现税金总额142.6万元。
建筑业: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5个,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1188万元,比上年下降12.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9万平方米,下降38.3%。
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全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增加值下降26.1%,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8.4个百分点,增加值增速统一使用全市数据,我县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8%,全部工业增加值可比下降25.5%,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9.1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
2017年,泾源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367.4万元,比上年增长9.3%。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1、城镇实现零售额37562.5万元,同比增长8.6%,其中:城区实现零售额18534.1万元,同比增长20.4%。2、乡村实现零售额6804.9万元,同比增长13.1%。分行业来看:批发业18149.2万元,同比增长12.1%,零售业15347.7万元,同比增长6.2%;住宿业3622.1万元,同比增长8.7%,餐饮业7248.4万元,同比增长9.3%。分注册类型来看:国有经济117.9万元,下降2.8%;集体经济197.8万元,下降2.8%;私营经济1027.1万元,下降2.8%;个体经济16503.9万元,下降2.8%;股份制经济24624.5万元,增长21.3%;其它各种经济1896.2万元,下降2.8%。
2017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551万元,同比增长12.13%。电信业务总量1900万元,同比增长7.58%,年末拥有宽带用户7000户;移动业务总量3036万元,同比下降7.6%。手机用户7万户,其中: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手机用户4.8万户,电信手机用户2.2万户。
2017年全力推进杨岭特色旅游示范村、兴盛滑雪场项目,20公里旅游服务带建设基本完成,花田花海、新月风情堡等旅游新业态效果初显。全县共有旅游景点4个,拥有4A级旅游景点1个,拥有3A级旅游景点1个。全县有1个注册旅行社,注册导游4人。全年共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综合收入7.5亿元,新建、改建特色农家乐188家,农家乐接待游客69万人次,农家乐总收入4196万元。
2017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3292万元,比上年增长6.2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18404万元,增长19.49%,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35798万元,增长17.88%,广义政府存款余额89090万元,下降18.97%。2017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7123万元,比上年增长14.49%,其中:短期贷款87692万元,增长31.36%,中长期贷款余额89431万元,增长4.03%。各项贷款占各项存款的比例为51.6%,比上年增长3.72个百分点。
2017年末各类保险保费收入4144.5万元,同比增长10.0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94万元,同比增长14.8%;人寿险保费收入2550.5万元,增长7.3%。各类保险赔款给付额1196万元,增长65.4%,其中,财产险赔款909万元,同比增长43.9%,保险赔付率为57%;人寿险赔款287万元,同比增长215%,保险赔付率为31%。
2022年,全县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6.31亿元,同比增长5.2%,占GDP的70.4%,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完成增加值8857万元,占GDP的3.8%,增长3.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3219万元,占GDP的1.4%,增长4.7%;住宿和餐饮业完成增加值6199万元,占GDP的2.7%,增长2.3%;金融业完成增加值13444万元,占GDP的5.8%,增长2.7%;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11874万元,占GDP的5.1%,增长1.3%;其他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09690万元,占GDP的47.3%,增长6.1%(营利性服务业21285万元,占GDP的9.2%,增长0.6%;非营利性服务业88405万元,占GDP的38.1%,增长7.5%)。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126万元,同比下降4.6%。
交通
泾源县地处陕、甘、宁三省会城市西安市、兰州市、银川市的几何中心,四大国家级经济区的交汇地带。中宝铁路横穿县域西北。
泾源境内中宝铁路横穿县域西北,312国道纵贯东西,101省道横贯南北,泾隆、泾什公路等构建了呈辐射状的交通网络,福州-银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西兰高速公路和银成高速正在规划,纵横交错辐射的大交通格局已经形成。
2017年,泾源县境内通车里程952.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1.2公里,国道79.2公里,省道37公里,县道15.1公里,乡道288.5公里,村道421.6公里,公路网密度为0.84公里/平方公里。管养农村公路里程762.3公里,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全县所有行政村和自然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通畅率100%。辖区有客运企业5家,客运车辆260辆,其中:中长途班线客车17辆、旅游班线客车30辆、农村班线客车70辆、城市公交客运20辆、出租汽车123辆。货运企业2家,货运车辆19辆,个体货运车辆610辆,总吨位3065吨。汽车客运站8个,其中:二级站1个、四级客运站7个,农村客运招呼站89个。客运线路21条,其中:跨省线路2条、跨地市线路4条、跨县线路1条、县内线路14条,日发班次101个。购置公交车40辆,新建城市公交站亭35个,公交站牌15个,开通城乡客运线路13条,其中主线5条,支线8条。乡镇通车率100%、行政村通车率100%。
年末全县民用汽车保有量35730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约1.2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5%。
文化
名称由来
泾源建县始于北宋干德二年(公元964年),时名安化县,自华亭县析置。1950年9月,以其为泾河发源地而改今名。
文学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70年代中期,李跃进的小说《牛虎大伯》、胡大雷的散文《在赛场上》首次在《宁夏文艺》、《宁夏日报》发表。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多人业余从事文学创作,有多篇作品发表于区、市报刊。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区内外各种文学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诗歌作品,部分作者陆续出版了个人专著专集。拜学英、兰煜被固原地区文联评为“双十星”作家和诗人。王文清创作的戏剧小品《人活一口气》等连续获2000、2001、2003年“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小品小戏奖”,宁夏回族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固原市第四届文学艺术作品评奖一等奖。大型眉户现代戏《走出大山》在中国第三届秦腔中国艺术节中获“优秀剧目奖”,现代小戏《夜深人不静》在2005年获第四届中国戏剧文学奖二等奖。
泾源县个人作品专集列表
艺术
歌舞
泾源回族民俗音乐的主要形式是民歌“花儿”。乐器有“竹簧”、“泥哇呜”、“咪啦子”以及用杏核、树皮、马莲花、燕麦杆、矮箭竹制作的各种吹奏乐器等。汉民村内还有板胡、三弦琴、唢呐、笛子等演奏乐器。以文化馆专职演员为主体的演出队伍创作表演了一批优秀音乐舞蹈节目。马景西、张滢、李红、温彩云、吴勇、禹淑君、马占昌等一批歌手演唱的歌曲《山里人都会把花儿唱》、《人说泾源好地方》、《六盘山下的庄稼汉》、《粗嗓门唱不够对你的爱恋》,和马玉芬、马红芳、宋彬编排的回族舞蹈《汤瓶舞》、《回乡风情》、《黑眼睛·白盖头》在固原市、中国全国演出比赛中屡屡获奖。
“踏脚”流行于泾源县园子村一带,是回族传统体育运动。1988年,由当地文艺工作者整理改编为“踏脚舞”。1989年,被选入中国中央电视台摄制的专题片《西部之舞》中。1989年7月,参加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表演金奖。以后连续参加宁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均获表演金奖。1991年至2007年代表宁夏连续五届参加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均获表演金奖、银奖;1996年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获表演银奖。2005年,
“泾源踏脚”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项目。为保护这种独有的伊斯兰教舞蹈文化艺术,泾源县组建了以当地文化骨干为主、区内外专家教授为成员的专家指导组,制定出台了《回族踏脚舞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保护与挖掘回族踏脚。2007年底,确定泾源县一中、职中、园子小学为踏脚体育项目试点学校,全县中小学将全面开设踏脚舞课程。
以“花儿”为主的泾源歌谣,表达了回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满婚姻的追求和对丑恶现象的鞭笞。经收集整理的“花儿”300首,民俗音乐300首,小曲小调170首。主要有《夯歌》、《拉长工》、《割韭菜》、《吆骡子》、《马家拉兵》、《樱桃》、《咱俩说个悄悄话》、《伊玛尼颂歌》、《十二复生》、《婚礼歌》等。泾源民间谚语内容丰富、朴实,富有生活哲理,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是研究泾源历史民俗文化的宝贵资料。搜集整理有2000多条。
剪纸
回族剪纸是泾源地方民间文化的一个亮点。1956年10月,县文化馆首次举办全县妇女绣花剪纸工艺美术展览。2000年,文化馆举办首届书画暨民间工艺品展,展出了由农村妇女创作的一批剪纸作品。
口头文学
泾源回族群众在长期的生活、生产活动中,产生并流传着许多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主要有《魏征梦斩泾河老龙》、《柳毅传书》、《白马泉的故事》、《曼苏尔》、《堡子山的传说》、《秋千架的传说》、《米岗山的传说》等。经文艺工作者搜集的民间故事有1500余篇,整理出版100篇。
民风民俗
清真寺
清真寺是回族群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回族凡重大宗教节日等活动都在清真寺举行。最早建成的清真寺是香水镇园子村的北伍家清真寺,修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有120余年历史。左宗棠特意题写了“敬长爱亲自求多福,型仁讲让同我太平”的楹联。全县已有清真寺200余座。
宗教教派
泾源县回族伊斯兰教有四大教派,即“格底目”、“哲赫忍耶”、“依赫瓦尼"、“虎夫耶”。四大派在宗教仪式方面修持有别,礼俗有异。“格底目”教派俗称“老教”,是泾源回族信教人数最多的一派,分布在全县各乡镇;“哲赫忍耶”教派亦称“高念派”,是回族伊斯兰教现有门宦制度的苏菲派,主要分布在黄花乡的庙湾、华兴、店堡、平凉庄、红土、向阳、上胭、下胭和泾河源镇的河北省、白面、南庄、西沟等村庄;“依赫瓦尼"教派亦称“新兴教”,主要分布在香水镇的大园子、小园子、陈昌、水沟、大庄、太阳沟及黄花乡的沙塘等村庄;“虎夫耶”教派又称“低念派”,主要分布在泾河源镇的龙潭、兰大庄村。
节日风俗
泾源回族伊斯兰教传统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三大节日,另外还有阿舒拉节和法图麦节。
生活习俗
回族招待客人的最高礼遇是以蒸鸡为主菜肴的“九斗碗”菜、馓子、煎油香和盖碗茶。心灵手巧的回族妇女善于粗粮细作,还能用洋芋、玉米以及荞麦、莜麦等杂粮野菜,风味小吃有洋芋碎末、洋芋斓糕、洋芋鱼子、洋芋丸子、荞麦面油圈等。回族建房不信风水阴阳方位之类,在破土动工之前和房屋修成后,请来阿訇、亲戚、邻居过平安“乜贴”。
泾源回族孩子出生后,除了“官名”、“小名”外,还要请阿訇起“经名”。“经名”往往是伊斯兰教经典中的先贤圣人,男孩的经名一般有“尔撒”、“努哈”、“尤素夫”、“曼苏尔”、“大吾子”、“穆萨”、“尔里”、“伊斯玛仪”、“伊斯哈”等。女孩的经名一般有“阿依舍”、“海撤”、“索菲燕”、“法图麦”、“赛里卖”等。或者伊斯兰教历的出生日如“来麦丹”、“盖得儿”、“主麻”等。
禁忌
泾源回族的禁忌习俗与整个回族习俗一样,主要在①饮食方面,禁食猪、狗、驴、骡、马及一切凶猛禽兽,自死的牲畜、动物,一切动物与飞禽、家禽的血。②禁止抽烟、喝酒。③可以食用的牛、羊、骆驼、鹿、鸡、鸭、鹅、鸽、兔、鱼等,要请阿訇或懂得宰牲规戒的穆斯林来宰(鱼类吃时不屠宰)。④禁止用滚水烫皮、烫毛。⑤在信仰方面,禁止崇拜偶像等。⑥在社会行为方面,禁止放高利贷、网赌等。
社会
科技
2017年,共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5项,已评审立项32项,到位项目资金460万元。全县培育发展科技特派员109名,其中法人科技特派员15名,自然人特派员94名,涉及7个乡镇27个行政村。培育种养科技示范户135户,推广草畜、中蜂等新品种12个,举办各类培训班68期,培训农民4200人次,结合全县“科技周”系列活动,认真组织开展科技“三下乡”“科技周”、“科普日”等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开展现场咨询培训400人(次),受益群众2000多人(次)。
教育
截至2017年,泾源县共有各类学校105所。其中,幼儿园25所(其中3所民办幼儿园),普通小学75(含25个教学点)所,普通初中3所,完全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专任教师总数1036(不含特岗教师)人,其中,幼儿园39人(不包括民办幼儿园教师),普通小学645人,普通中学319人,职业中学33人。特岗教师74人。在校学生总数19620人,其中,学前教育3677人(民办幼儿园1109人),普通小学9222人,普通初中4771人,普通高中1428人,职业中学522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2.46%,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14.3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1.07%。
医疗卫生
2022年末,泾源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22个,其中:公立医院1所,民营医院2所,乡镇卫生院7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2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村卫生室96个、个体诊所11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5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99人、护士234人、药剂师28人、技师37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8人。乡村医生113人。实有病床数公立医院200张、私立医院120张,孕产妇死亡率0,婴儿死亡率1.02‰(1周岁以内),其中新生儿死亡率1.02‰(28天以内),传染病发病率469.29/10万。全年总诊疗人次24.93万人次,出院人数1.1万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17年,有县级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7个。有县级图书馆1个,藏书7万册,借阅人次3万人次。文物所1所,有馆藏文物238件(可移动文物),其中国家级二级文物6件;不可移动文物全县定级32处,其中6处为区级保护单位,26处为县级保护单位。共举办各类文艺演出活动40余场,完成“送戏下乡”演出59场,“戏曲进校园”演出活动10场,进行“三区人才”培训辅导,进行各项文艺演出及大赛活动,受益群众达2.4万人次。新建改建农村文化广场37个、乡村大舞台46个、图书室92个、文化活动室70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放映数字电影1308场次,鼓足了群众脱贫致富的精气神。
体育
2022年,泾源县共有体育场馆3个。在小区、公园、广场、绿地、社区安装健身路径累计118套,篮球架累计115幅,建成5个健身驿站。共组织开展体育活动赛事5项,新建社区建身广场2个,广场配体育健身器材累计118个。全县共有体育场地918个,体育场地总面积71.8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6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6平方米。县全民健身中心、县体育场、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城乡所有体育运动场所全部免费对外开放。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37万人次,占常住人口的35.8%以上。有2人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等级标准。
社会保障
2017年,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县实际参保59659人,参保率为96%,城乡居民领取养老金期末人数13008人,累计发放养老金2559万元,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027人,其中离退休人员期末社会化发放1324人,累计支付养老金3479万元,养老金支付率及社会化发放率均100%;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573人,征缴失业保险金175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06730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5475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1255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4432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3867人。2017年全县缴存住房公积金单位149个,缴存人数3494人,当年归集住房公积金6201万元,累计归集公积金40474.62万元,归集余额18038.7万元,当年发放贷款79户1989.9万元,累计发放个人贷款1658户21933.83万元,贷款余额10114.9万元,公积金当年提取1026人5169.75万元,累计提取22283.03万元6242人,公积金使用率80.05%,公积金个贷率56.07%,公积金按转押率51%。
2017年末,拥有敬老院3所,床位573张,五保供养人数491人,其中:集中供养146人。全县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728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3512人,发放农村低保金4258.7万元,其中:高龄津贴441.2万元,城市低保金851.8万元,城乡医疗救助累计救助5647人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792.5万元。
居民收入
2022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68.8元,同比增长6.3%。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1056.1元,同比增长4.4%,其中,工资性收入27083.8元,同比增长4.6%;经营净收入2021.8元,同比增长3.2%;财产净收入862.4元,同比增长1.4%;转移净收入1088.0元,同比增长2.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16.3元,同比增长7.8%,其中,工资性收入6086.5元,同比增长7.4%;经营净收入5256.3元,同比增长9.0%;财产净收入53.7元,同比增长3.8%;转移净收入1419.8元,同比增5.2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5缩小为2.42。
城市建设
2020年4月14日,泾源县入选2020-2021年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
旅游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的通知》泾源县名列其中。
旅游资源丰富。境内风光旖旎,景色秀美,群山环抱,百泉汇流,气候湿润,山青水秀,冬暖夏凉,有成吉思汗屯兵避暑的凉殿峡、神奇秀丽的老龙潭、蜿蜒曲回的沙南峡、观岭朝阳的卧龙山、流泉飞瀑的胭脂峡、荷叶碧翠的野荷谷、“天池”荡漾的大雪山和济公修行的延龄寺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和“小九寨”。历史文化悠久。黄帝、秦始皇、刘彻、成吉思汗、孛儿只斤·忽必烈等历史名人都曾把足迹留在了泾源这片热土上。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二、四方面军先后经过六盘山地区,毛泽东同志翻越六盘山时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花儿”、“踏脚”、“剪纸”等孕育了独特的回乡风情文化。
水沟秦汉(回中宫)遗址
位于县城北1公里香水镇水沟村西侧,面积约30万平方米,为秦汉遗址。遗址地表散布着大量的绳纹板瓦、筒瓦、云纹瓦当,出土有灰陶罐、铁灯、铁釜及“半两”、“五铢”铜币,还出土有铜弩机残件及泥质灰陶形地下排水管道等秦汉时期的建筑材料。
瓦亭城
地处县城北30公里,六盘山东麓弹筝峡北口,是历史上西北的重要关隘之一。曾经是“铁骑突出刀枪鸣”的古战场,有“铁瓦亭”之称,为兵家扼要之地。东汉始设邮亭,历代为驿道必经之地。
唐制胜关(安化县城)遗址
位于县城西2公里,永丰村南侧。天宝为防御吐蕃攻袭在原州先后设置“原州七关”:木峡关、石峡关、石门关、六盘关、制胜关、木关、驿藏关。七关中泾源境内就有六盘关、制胜关、木崝关、驿藏关四关。遗址呈方形,边长50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开东西二门,东门有瓮城长49米、宽38米。
石窑湾石窟(延龄寺)
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的新民乡张家台村东800米处。背山面河,开凿于石嘴河北岸岩石面上,据载此四大石窟开凿于宋代,相传济公活佛修行于此。此窟自西向东有4个洞窟排列于山崖上。
1991~1993年,台湾佛教徒毛国雄和济公活佛第十三代传人冯敏堂带领男女信徒40余人,持图溯源曾3次来此拜佛祭祖。
凉殿峡
位于县城西南23公里处,又名良天峡,居六盘山腹地,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地。据史料记载,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围困西夏时,于1227年闰5月避暑崩于此。
卧龙山
旧名堡子山,古名观山,在县城东南角。海拔1958米,相对高度约120米,巍峨挺拔。1934年,上建土堡1座。
北伍家清真寺
位于泾源县园子乡北伍家村,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其格局属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是泾源县内最早的一座清真寺。左宗棠亲笔题写门匾、楹联,门匾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楹联清晰可见,上联是“敬长爱亲自求多福”,下联是“型仁讲让同我太平”落款是“恪靖伯题”(恪靖伯即左宗棠)。
获得荣誉
2019年3月,泾源县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19年5月18日,泾源县入选“2019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20年1月22日,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
2020年5月,入选“2020中国避暑名县榜”。
2020年7月,入选2020中国最具安全感百佳县市。
2021年5月,泾源县上榜2021中国最具诗意百佳县市榜第79名。
2021年4月,泾源县上榜2021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榜第69名。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泾源县位列第359名。
2020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泾源县为2019年国家园林县城。
2021年10月12日,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21年11月25日,入选2021 年拟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地区公示名单。
参考资料
泾源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泾源县人民政府.2024-08-26
泾源县自然资源情况.泾源县人民政府[.2020-02-29
泾源简介.泾源县人民政府.2024-01-05
行政区划.www.nxjy.gov.cn.2020-02-29
泾源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泾源县人民政府.2023-12-12
宁夏又有4个县区脱贫摘帽 仅剩1县未退出贫困序列.www.bjnews.com.cn.2020-03-05
水文气候.www.tcmap.com.cn.2020-02-29
生物资源.www.nxjy.gov.cn.2020-02-29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2021-05-25
生产总值.www.nxjy.gov.cn.2020-02-29
灵武市2021年第四期统计快报.灵武市人民政府.2022-02-08
泾源县2022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泾源县人民政府.2023-12-12
产业状况.www.nxgy.gov.cn.2020-02-29
科技局积极开展“科技周”集中宣传活动.www.nxjy.gov.cn.2020-02-29
泾源县2019年“戏曲进乡村”和“戏曲进校园”系列文艺演出活动拉开帷幕.www.nxjy.gov.cn.2020-02-29
社会保障.www.nxjy.gov.cn.2020-02-29
瓦亭城.www.bytravel.cn.2020-02-29
凉殿峡.www.bytravel.cn.2020-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