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嘴苇莺(拉丁学名:Arundinax aedon):额羽松散,羽干伸延;嘴宽阔,基部宽度超过4mm;嘴须非常发达,具副须;尾羽12枚,尾羽凸状甚著;上海体育大学羽橄榄棕褐色;下体羽近白色,微沾淡棕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淡黄褐色;脚暗铅褐色。
主要栖息于低海拔,海拔在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主要食物有鳞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等昆虫,也吃蝗虫、甲虫、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
分布于西伯利亚地区南部,从新西伯利亚往东到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偶见于日本,迁徙或越冬于印度,缅甸,泰国,马来半岛等地。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上体羽自头顶至背、肩部均呈橄榄棕褐色;腰和尾上覆羽转为鲜亮棕褐色;眼先、眼周皮黄色;颊部和耳羽淡橄榄褐色,耳羽区杂以淡皮黄色纤细羽轴纹;尾羽棕褐色,缀以不明显的暗褐色横斑纹,羽缘淡棕色;翅飞羽和覆羽均黑褐色,飞羽外侧羽缘淡棕色;翅上覆羽羽缘棕褐色。下体羽在颏、喉部和腹部中央均为白色,并微沾棕黄色;胸部和两胁、尾下覆羽均呈淡棕色;翅下覆羽和腋羽均淡棕黄褐色。
雌性成鸟体羽色类似雄鸟,但较暗淡。
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淡黄褐色;脚暗铅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7-32g,♀19-28g;体长♂166-200mm,♀168-193mm;嘴峰♂13-16mm,♀13-16mm;翅♂74-80mm,♀72-80mm;尾♂73-90mm,♀80-89mm;跗♂26-30mm,♀25-32mm。(注:♂雄性;♀雌性)(东北地区亚种)
指名亚种与东北亚种相比较,体色较淡,较多橄榄色,体型较大,翅较长,♂♂81-86mm。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低海拔,海拔在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喜欢在河谷两岸的小片丛林、灌丛和草丛中活动,尤其在山区较为开阔的河谷灌木丛和草丛中较易遇见。在散生有高大树木的疏林灌丛、采伐迹地以及丛林和草地灌丛中也常出入。但不喜欢稠密的大森林。迁徙或越冬期间主要栖息于林缘、路边、岸边灌丛、草丛中,有时亦见于村寨附近的树丛中。
生活习性
厚嘴苇莺和其它苇莺一样,常单独或成对地在茂密的灌丛、草丛中活动和觅食,行为隐蔽,行动迅速敏捷。在繁殖季节,常站在巢附近的高树枝上鸣唱,鸣声清脆婉转,悦耳动听。有时也模仿其它鸟的叫声。
鸣声响亮而饱满,以清脆的"tschok tschok”开始,展开成悦耳的哨声短句加模仿其它鸟的叫声;叫声为持续的"chak chak”及沙哑吱叫。
主要食物有鳞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等昆虫,其中出现最多的是鳞翅目成虫及美国白灯蛾,以及甲虫、象鼻虫、蝗虫、象、蟋蟀科、蚂蚁等。偶见有蜘蛛、蛞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食物中87.5%是昆虫,主要是蝗虫,占50%;其次是鳞翅目昆虫、蚂蚁、蝽象等。此外,尚吃一部分禾本科杂草残叶。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印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蒙古、缅甸、尼泊尔、俄罗斯联邦(中亚区,东亚区)、泰国、越南。
中国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博克图、扎兰屯市一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兴安岭)、吉林省(长白山)、辽宁省(本溪、朝阳市)(繁殖鸟)、云南省(腾冲市、盈江县、芒市、昆明市、蒙自市)(旅鸟)、迁徙经河北省(昌黎)、山西、陕西(定边、榆林)、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四川、云南、广西、广东、香港、江西和福建。
繁殖方式
繁殖期于5月中旬至8月初。迁入繁殖地后雌雄亲鸟常成对地追逐于灌丛中,逐渐形成配对。营巢多在河边两岸较为平坦且散生有老龄树木的灌丛、草丛中,尤其喜欢在杂草丛生、林下木发达的忍冬、野蔷薇、绣线菊、山荆子、山虎刺花、榛子等灌木上筑巢。营巢多由雌鸟进行,行动极为隐蔽,常在巢的附近就地取材。常用草茎及纤维缠绕在灌木的枝杈间,利用灌木茂密的枝叶将巢掩盖住,一般很难发现。巢距地面在1.2米以下。巢呈碗状,结构较为疏散简陋,主要由于草叶、茎、植物纤维和根须构成,内垫以细软的草根、草茎。巢的大小为外径10-12厘米,内径7-8厘米,高7.5-8.4厘米,深6-6.5厘米。每个巢需费时6天左右方能筑成。
一般筑完巢当天即开始产卵,也有筑好巢后几天才开始产卵。日产汽车公司1卵,每窝产5-6枚卵,卵呈淡粉红色或白玫瑰色,缀以大小形状不一的紫褐色斑和纹,尤以钝端密集。卵的大小为21-23毫米×16-18毫米。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化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1-14天。育雏期13-15天。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