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安,男,1963年出生,济源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编审,原中共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哲学动态》编辑部副主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执行主编。现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兰州大学飞天学者特聘计划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中心秘书长。业务范围和研究方向包括西方哲学史、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以及国外马克思主义。
主要作品
出版作品
1.《中国当代哲学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该书系“中华社科基金项目”的课题,本人承担了35,000的写作)。
2.参与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事典》的编辑工作(约65,000字)。
3.《技术的社会形成》,副主编(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7万字)。
翻译作品
“技术政策的新构建”,“科学技术研究功利主义观批判”,载《技术的社会形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000字)
“技术的社会形成(SST):国家与国家咨询委员会的功能”;“数字与社会:主流化与边缘化——从通讯技术的社会形成看其社会意义”,载《技术的社会形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合译)。(15000字)
学术论文
1.完美何以有罪--让·鲍德里亚对现代技术与形而上学问题的研究,《厦门大学学报》2003(2)。
2.鲍德里亚后期的技术哲学思想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5)。
3.博尔赫斯与鲍德里亚—走向虚无之镜,《中华读书报》2003年9月3日。
4.从媒体的象征交换到“游戏”的大众——鲍德里亚的大众媒体批判理论研究,《南京大学学报》2004(2)。
5.后马克思主义研究及其理论规定,《哲学动态》2004年(2)。
6.“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解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2)。
7.技术的社会建构与新技术社会学的形成,《河北学刊》2004年(3)。
8.技术、主体与形而上学的玄学遐想,《现代哲学》2004(4).
9.论后马克思主义的解构基础——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剖析,《哲学研究》2004年(7)。
10.西方大众传媒研究概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1月9日。
11.媒体符号与技术的社会形成——从让·鲍德里亚看技术的社会形成的另类解读,《技术的社会形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他者”的境界与“对抗”的世界——从雅各·拉冈的“他者”到拉克劳和墨菲的“社会对抗”理论,《哲学动态》2005(1)。
13.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批判,《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4)。
14.工程科学与技术哲学从工程科学的特征看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 (7)。
15.工程哲学研究概述,《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10月13日。
16.精神分析、自我反思与交往理性尤尔根·哈贝马斯与精神分析的关系问题研究,《江海学刊》2006(2)(合作)。
17.卢卡奇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2)(合作)。
18.“Articulation” 与后马克思主义的偶然性逻辑,《现代哲学》2006年(3)。
19.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综述,《社会科学评论》2006(3)。
20.话语理论与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取向,《哲学动态》2006年(6)(合作)。
21.弥赛亚的希望与新技术的未来,《哲学动态》2006(10)。
22.现代工程、责任伦理与实践智慧的向度,《工程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新霸权理论与后马克思主义的解构逻辑,《哲学研究》2007(2)(合作)。
24.意义的历史及其回溯——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7(5)。
25.科技变革与主体性问题-----从让·鲍德里亚和庄子思想的比较看当代哲学问题的变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6.死亡的魔咒与人道的悲歌,《哲学动态》2008(1)。
27.文明的挽歌—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的解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
28.鲍德里亚:现代社会的一位激进批判者——鲍德里亚思想研究评述,《湖南社会科学》 2008(2)。
29.鲍德里亚与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5)。
30.象征、诱惑与女权主义的社会批判,《复旦学报》2008(6)。
31.让·鲍德里亚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吗?《现代哲学》2008(6)。
32.历史现象学与意义的建构,《社会科学战线》2008(9)。
33.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求是学刊》2003(1)(合译)。
34.技术研究与技术的社会形成观,《科学的社会影响》2003年(1)。
35.技术的社会形成观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挑战,《科学的社会影响》2003年(1)(合译)。
36.领导权与后现代哲学思潮,《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6);(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
37.创新:持续与活力之间的张力,《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9);(《新华文摘》2004年第4期转载)。
38.科学技术研究功利主义观批判,《技术的社会形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技术政策的新构建 《技术的社会形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0.数字与社会:主流化与边缘化——从通讯技术的社会形成看其社会意义,《技术的社会形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合译)。
41.技术的社会形成(SST):国家与国家咨询委员会的功能,《技术的社会形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合译) 。
42.技术的文化塑造与技术多样性的政治学,《世界哲学》2005(4)。
43.强大的工会抑或工人的控制,《资本主义的替代方式》,重庆出版集团2007年版。
44.构成差异的技术与媒介的关系——走向技术化的社会实用论,《国外社会科学》2008(4) (合译)。
45.让·鲍德里亚:一个千禧年的跨学科思想家 道格拉斯?凯尔纳,《南京社会科学》2008(8)。
46.新帝国主义新在何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年度报告》(2008),人民出版社。
47.追寻法国哲学的踪迹,《哲学动态》2003(4)。
48.“填补空白,深化研究---评王凤才新著《蔑视与反抗》”,《文化读书周报》2008年8月29日。
49.冷眼偷看蓬皮杜,《优雅生活》2005年第1期。
50.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的责任分析——鲍得里亚的现代技术伦理思想述评,《教学研究》2009(2)。
51.论“历史先天”——读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4)(合作)。
52.断裂.比较.反思---路易·阿尔都塞与拉克劳思想体系之比较 ,《哲学动态》2009(11)。
53.本质主义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反思,《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5)。
54.他者?主体?对抗---后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关系之探微,《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55.脆弱的理性从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到精神分析的自我反思,《云南大学学报》2010(5)。
56.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8)(合作)。
57.近年来消费社会研究述评,《哲学年鉴》2010 (合作)。
58.精神分析维度中的实体概念浅析,《哲学动态》2011(1)。
59.精神分析维度中的实体和主体----论拉康-齐泽克的“实体即主体”,《哲学研究》2011(3)。
60.深化精神分析维度中的意识形态研究,《世界哲学》2011(5)。
61.商品拜物教研究的新维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2期。
62.犬儒主义为什么是一种意识形态,《现代哲学》2012年第4期。
63.论后马克思主义的偶然性逻辑,《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5期。
64.从解放逻辑到拜物教逻辑,《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7期。
65.“后马克思主义”思潮——有中心但无清晰边界”,《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24日(《马克思主义文摘》2012年第11期)。
66.普遍性问题与后现代政治学的困境,《哲学研究》2012年第7期。
67.现代政治的霸权运作及其批判——从拉克劳的霸权逻辑到齐泽克的否定性基础上的批判,《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1期。
68.政治霸权的逻辑及其普遍性的困境,《国外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69.《论商品拜物教中的辩证法意蕴》,《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2期。
70.《齐泽克与当代资本主义批判》,《哲学动态》2014年第12期。
71.《人的异化与世界异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第4期。
72.《诱惑的魅力与本质主义的批判——从精神分析的视野看》,《社会科学家》2016年第8期。
73.《激进平等与后民主时代的政治——朗西埃的政治哲学思想解读》,《南京大学学报》2016第6期。
74.《偶然的人与道德普遍性的重构---兼评赫勒的\u003c一般伦理学\u003e》,《哲学动态》2017年第1期。
75.《财产权、主体与正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年第1期。
76.《精神分析视域中的新人类学哲学》,《南京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
77.《论正义的合法性基础及其可能性》,《厦门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
78.《基于商谈的正义与基于承认的正义》,《学术界》2018年第6期。
研究课题
1. 鲍德里亚哲学思想研究(2001-2008)(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重点课题,独立主持,已完成结项出版(23万字))
2.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新思潮研究---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2004-2011)(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A类课题,独立主持,已完成并结项出版(83万字))
3. 精神分析维度中的商品拜物教研究(201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独立主持,尚未完成)
4. 当代主要社会思潮最新发展动态的理论研究与批判(201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独立主持,尚未完成)(项目编号:16ZDA101)
参考资料
大师简介.超星网.2013-03-18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