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群礁(英文名:Zheng He Reefs,别称:郑和环礁),是南沙六群礁之一,为南沙群岛北部第四列环礁。郑和群礁位于10°09'~10°25'N,114°13'~114°44'E范围內,在南沙岛礁区的西北部,南华水道以北,中央水道以西,道明群礁的南方。郑和群礁长为59. 37km,宽为18.44km,该群礁中部最宽处为21.50km。该群礁面积为712. 80km²,礁盘为2247km²。在高潮位时两岛一沙洲总面积为0.557km²,礁顶面积有641km²,潟湖面积为535.28km²。
郑和群礁的形成受到太平洋断隆构造控制,其基底发育在范围较大的构造脊上,郑和群礁包括有安达礁、船兰礁、敦谦沙洲、太平岛、南薰礁、鸿庥岛以及一些干出的与水深小于20m的30余个礁石浅滩。该群礁主要水道有7条。
郑和群礁的命名是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曾来过这一地区。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郑和群礁已有海南省渔民居住。1935年,中国政府公布地名为铁沙礁。1939年,日本侵占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1945年,日本向中国投降后,中国政府接收了这两个群岛。1947年,中国相关部门确定了郑和群礁等岛礁的名称。后来,鸿庥岛、敦谦沙洲被越南占领。中业岛被菲律宾侵占。其后,中国台湾在太平岛驻守,巡视守卫中洲礁。1983年,中国正式将其定名为郑和群礁。1989年,中国海军树立了郑和群礁的主权石碑,其后,中国大陆军队驻守在南薰礁、安达礁,并控制住了小南薰礁。
名称来源
郑和群礁的命名是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曾来过这一地区。
历史沿革
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郑和群礁已有海南省渔民居住,他们以捕鱼为生,足迹遍布郑和群礁各岛,当时的海南人在每年的十二月或是一月期间,都会搭乘船只驶往岛上,用米面等和渔民交换贝壳。而后,在第一次西南风时返回海南。据历史记载,郑和群礁位于南沙群岛北部,由太平岛、鸿庥岛、敦谦沙洲等组成。郑和群礁的太平岛为南海交通咽喉,亦是远洋渔船的中继点,在历史上是中国渔民的捕鱼基地。在鸿庥岛上有淡水井,长期生活着中国渔民。
1935年,中国政府公布地名为铁沙礁。1939年,日本侵占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1945年,日本向中国投降后,中国政府接收了这两个群岛,并在岛上举行仪式、立碑纪念。1947年,中国政府把南海多个岛划给广东省管辖,1947年11月,中国相关部门公布《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确定了郑和群礁等岛礁的名称。
之后,中国台湾曾派兵驻守在太平岛和敦谦沙洲等岛。后来,敦谦沙洲被南越政府抢夺,在越南成立之后,又被越南占领。中业岛则被菲律宾侵占。其后,中国台湾在太平岛驻守,并巡视守卫中洲礁。1983年,根据第10期《中国地名委员会受权公布我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的内容所述,其正式名称定为郑和群礁。
1989年8月,中国海军在南沙群岛的赤瓜、华阳、南薰等六座岛礁上树立石碑,石碑上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沙群岛文字,其中包括郑和群礁,石碑是中国领土主权的象征。之后,中国大陆军队驻守在南薰礁、安达礁,并控制住了小南薰礁。
位置境域
郑和群礁位于10°09'~10°25'N,114°13'~114°44'E范围內。南沙岛礁区的西北部,南华水道以北,中央水道以西,在道明群礁的南方。郑和群礁是南沙群岛中最大和最主要的群礁,是南沙群岛北部第四列环礁。
形成过程
郑和群礁受到太平洋断隆构造控制,其基底发育在范围较大的构造脊上。此后在大环礁形成发育过程中,因为郑和群礁的周边环境条件不一样,各处造礁珊瑚在重直和水平方向发育增长速度也不同。这种不均匀的发育速度,在礁坪上形成了较多水道,发育好、增长快的成为接近水面的小礁坪。但由于地壳下降或海平面上升,礁镯上的小礁坪周边则成了造礁珊瑚新的生长基座,礁体的发育又分别形成了小环礁。这就是诸多小环礁围绕成一个大潟湖的大型环礁,称之为复合环礁。
地理特征
尺寸面积
郑和群礁属于开放型干出环礁、复合环礁,深海环礁,大型环礁。郑和群礁长是59. 37km,宽为18.44km,该群礁中部最宽处是21.50km。郑和群礁的面积是712. 80km²,礁盘为2247km²。在高潮位时两岛一沙洲总面积为0.557km²,礁顶面积有641km²,潟湖面积是535.28km²。
礁体特征
郑和群礁为东北至西南走向,从侧面看郑和群礁似一个圆顶山丘,但右侧有突出的柱状高地。郑和群礁由水深不规则的数个浅滩和若干个露出的礁脉围绕的潟湖所形成。这些礁脉中包括有安达礁等以及一些干出的与水深小于20m的30余个礁石浅滩。郑和群礁边缘约有40个水深20m的孤立小礁盘,高潮位时只有北侧的太平岛,敦谦沙洲和南侧的鸿庥岛出露水面。在低潮位时出露水面的还有南薰礁、安达礁和船兰礁等。郑和群礁的7个岛礁中,有6个在环礁北侧,水下暗沙北侧有14个,南侧11个。
潟湖特征
郑和群礁潟湖内部水深为50m-80m,最大水深为81m,边缘很浅。潟湖内有水深为7~12.80m的数个点礁,并有许多水道可进出潟湖。潟湖中有10m以内的珊瑚丘20余个,湖底沉积物为薄层珊瑚沙和有孔虫类沙,湖盆被一湖底隆起分开为东西两个部分,东西湖盆间以狭窄水道相通,其为开放型环礁,具有较强水动力高能环境。潟湖以细粒砂-中粗砂为主的粗沉积物,其上有微细波纹。 湖底较为平坦,北侧点礁较多,南侧则较少。礁盘外水下地形特征是,环礁从超过750-1000m以上的深海耸起,200m等深线紧贴环礁外缘,向诲坡度很陡,达14°-20°不等。
动植物
郑和群礁有热带植物和水产。
水道
郑和群礁的主要水道有7条。此外,在郑和群礁的大、小南薰礁之间口门为一深槽偏南潮滩型,地形较平坦,水深在50m以上。礁镯之间通道水深达40m之多,大型船舶可由此进入。由于大于40m的淘湖水域宽广,可以作为大型船舶的锚地。其发育指数是0.611,环礁上最大水深与其面积比率为0.11。
主要岛礁
郑和群礁是一个东北至西南走向的环礁。包括有安达礁、船兰礁、敦谦沙洲、太平岛、南薰礁、鸿庥岛以及一些干出的与水深小于20m的30余个礁石浅滩。
历史文化
历史传承
1995年6月13日,新华出版社电讯稿《南沙又发现一批古文物》称,王恒杰在郑和群礁的南熏礁与鸿庥岛之间沙洲上,发现宋元时期的白瓷器的器底残部,器底有兴字阳文款记。还发现了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分别是碗和盘的残破底部与盘碗的內部或外部。部分瓷器印有青花图案和款记,残盘底内有图案佛手缠枝花纹。另外,王恒杰还发现了文字可见的唐朝货币开元通宝。这些文物都是中国海南和中原大陆人民等到南沙群岛生活的遗留物。
唐代货币的发现与1992年在南沙岛礁中发现的有耳系的唐代陶瓮、有文款的宋元白瓷等物品,在有关时代文化内容的研究上适为相互补充,充实了对唐宋以来南沙群岛历史和经济文化内涵的认识。
相关人物
郑和率领船队,在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期间,七次下西洋,途经南海,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当时史上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海上航行。其中,郑和下西洋的部分随员,撰写了一批文献,比如,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巩珍《西洋蕃国志》。
世界史记载
2015年10月28日,加拿大的《明报》称,该机构查阅英国皇家海军以及美国海军的航海记录得知,1637年,英国商船到达中国广州,留下了他们穿行南海各岛礁浅滩的航行记录,记录显示,只有中国的渔民遍布在南海各岛礁上生活。
在1879年出版的英国海军《中国海航行指南》记录了郑和群礁的内容,内容中写道,海南岛的渔民们以采集海参等维持生计,并且在大部分的海岛上都可以遇到海南岛的渔民,部分渔民在岛礁之间长时间居住生活。此外,海南岛的戎克船在每一年都会抵达这些岛礁,使用大米等生活必需品来交换海参,然后将自己的钱财寄回家中。在每年12月或1月间,中国的帆船从海南岛出发,直到西南季风刮起后返航。太平岛上的水井,水质比较好,该岛居民生活舒适。
英国皇家海军的航行记录还解释了,只有中国渔民在只有风帆渔船、且没有冷藏技术的时期,仍然来到南沙群岛。该记录标明,中国渔民渔获丰富,除了自己吃喝,还将海产品晒干,供应中国大陆的市场。在《中国海航行指南》中提到了中业岛中的北部琼台礁。在中业岛水域有两个沙洲,在此时常遇到从海南岛来的中国渔民,中国渔民在此捉海参等水产。渔民们还会从东北部一个沙洲中心的水井获取用水。此外,在《中国海航行指南》中完全没有提到有菲律宾的渔民。
在1925年,美国海军水道测量署出版的《亚洲水域航行指南》中记录,在大部分的岛屿上,都可以看到采集海参、龟壳的海南岛渔民。有些渔民在岛礁之间生活了许多年。据美国驻西贡领事馆的秘密报告中称,法国军舰在部分南沙岛礁上,发现了生活在其上的中国渔民。当时的英国、美国海军没有参与南海主权的争夺,他们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证明多年来中国渔民的口头传述。英美海军的航海记录,证明了中国渔民在南沙群岛各岛礁间进行季节性捞捕,且常年居住在岛礁上。
1939年4月11日,新加坡《海峡时报》称,有13名中国的渔民搭乘帆船,经过多日航行来到新加坡。这些报道证实中国渔民有能力行走整个南海。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观天下:听,南海之名.people.2025-02-02
郑和在南海留下了什么?探寻郑和下西洋的南海“踪迹”.people.2025-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