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林鸲(学名:Tarsiger indicus)是鹟科、鸲属小型鸟类,体长14-15厘米。雄鸟上体灰蓝色,具长而显著的白色眉纹,下体橙褐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具显著的白色眉纹,下体淡黄褐色。主要栖息于海拔2100-4200米的高山和亚高山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桦树林及其林缘灌丛地带。分布于不丹、中国(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和台湾)、印度东北部、缅甸、尼泊尔、越南北部。
形态特征
雄鸟上体灰蓝色,头侧、眼先、颈侧黑色,前额白色,有一条长而宽阔的白色眉纹从额基向后一直延伸到枕,极为显著。两翅褐色,翅内侧覆羽与背同色,外侧覆羽和飞羽褐色,羽缘金褐色。尾黑色,外缀有蓝色。下体橙棕色,胸部尤为鲜艳,腹中部、肛周至尾下覆羽白色。雌鸟上体暗橄榄褐色,腰微缀淡黄色。眉纹白色,但常常被掩盖而不显,眼周有一圈淡黄色,头侧和眼先混杂有褐色和色。两翅和尾褐色,羽缘橄榄褐色。下体暗棕赭色,向后渐灰。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角褐色。
栖息环境
白眉林鸲主要栖息于海拔2100-4200米的高山和亚高山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桦树林及其林缘灌丛地带,尤以沟谷森林和杜鹃灌丛地带较常见。冬季多到沟谷和2500-3000米的中山森林中。
生活习性
行为: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属高山灌丛鸟类,主要活动在茂密的林下灌丛中,也在森林上限疏林灌丛和岩石杜鹃灌丛中活动。性胆怯而安静,平时多隐藏在林下灌丛中,很难看见。但通过它不时发出单调的叫声,亦不难找到它。
叫声:有特色的带颤音啾啾叫。甜美的“tiut-tiut”声,回声较尖。鸣声为快速重复的升降尖音或双嘟音“shri-de-de-dew…shri-de-de-dew”。
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
迁徙:留鸟,部分迁徙。
繁殖方式
白眉林鸲的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山地针叶林中。巢多置于沟谷岩壁缝隙或石头下面洞中,也在树根间的地洞中营巢。繁殖期间雄鸟常站在石头上或低矮灌木顶枝上鸣唱。鸣声甜脆、婉转,求偶时雄鸟将两翅低垂到脚,并稍微散开和迅速的抖动,同时尾亦散开,并不停地向上翘。巢呈碗状,主要由苔藓植物、食蕨、草茎等材料构成,巢高5.5-6.0厘米,深3.0-3.5厘米,每窝产卵3-4枚。卵淡青绿色、被有淡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7-19毫米×13-15毫米。
亚种分化
1.白眉林鸲台湾亚种(学名:Tarsiger indicus formosanus Hartert,1910):仅分布于中国台湾。
2.白眉林鸲指名亚种(学名:Tarsiger indicus indicus Vieillot,1817):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等东喜马拉雅山地区和印度东北部;在中国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南部通麦、排龙、洛山口等地。
3.白眉林鸲西南亚种(学名:Tarsiger indicus 云南龙蜥 Rothschild,1922):分布于中国四川(中部成都市、雅安市、宝兴县、南充市、东北部绵羊、西北部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省(西部泸水市、西北部宾川县、丽江市、澜沧江和怒江间山脉),冬季也见于缅甸北部和中南半岛。
三亚种间的差别主要在于台湾亚种额和头顶石板黑色,上体石板青色;西南亚种和指名亚种上体灰蓝色,额和头顶淡蓝色,下体橙褐色。但西南亚种下体较多黄色,尾下覆羽带绿,与指名亚种亦不相同。
保护现状
白眉林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全球种群规模尚未确定,但该物种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地区很常见,在中国和缅甸很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