鸲属(Tarsiger)是雀形目鹟科中的一个属,根据2024年4月版的《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本属包含6个物种。鸲属鸟类为小型鸣禽,体长12-15厘米,体重10-17克,羽色具有性二态现象,雌鸟羽色大体为浅棕色,雄鸟则具有蓝色、黑色或黄色的羽色。该属鸟类分布在欧亚大陆,以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地区的物种最为丰富,栖息于山地森林中,繁殖期喜在海拔1000-4000米的山区活动,迁徙及越冬时至低山丘陵活动。
鸲属鸟类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为地栖性,性甚隐匿,活动灵巧敏捷,多在林下地上奔跑或在灌木低枝间跳跃,休息时多停立于地面突出处或木枝头,并上下摆尾或将尾上翘。鸣叫时声音清脆响亮。它们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等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捕食时常栖息在低枝上,见虫飞过,立即飞出掠食,随后又飞回原栖处。繁殖期为4-7月,每窝产卵3-7枚,孵化期14-15天。
鸲属鸟类所食的多是一些重要森林害虫,是农林益鸟。截至2016年,鸲属6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均稳定。但仍受到工业发展、森林开发、环境污染、农业杀虫剂使用以及人为捕捉的影响。2021年,棕腹林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红胁蓝尾鸲、白眉林鸲、蓝眉林鸲、金色林鸲、台湾林鸲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演化
根据2023年的一项对鹟科的系统发育学研究,鹟科可分为四个亚科,鸲属是鹟亚科(Saxicolinae)中的一支。鹟亚科中可划分为两大演化分支,鸲属是其中一个演化分支中分化较早的一类,与鸲属亲缘关系最近的属是短翅鸫属(Heteroxenicus)。鸲属约在距今1000万年前开始分化,先分化为两个演化支,一支演化出棕腹林鸲(Tarsiger hyperythrus)、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和蓝眉林鸲(Tarsiger rufilatus),另一支演化出白眉林鸲(Tarsiger indicus)、台湾林鸲(Tarsiger johnstoniae)和金色林鸲(Tarsiger chrysaeus)。
命名与分类
命名
1845年,英国动物学霍奇森(Hodgson)首次命名发表了鸲属。属名“Tarsiger ”来自古希腊语“tarsos”和拉丁语“gerere”,“tarsos”意为“平坦的脚”,“gerere”意为“携带”。英文名“Bush robins”中“Bush“意为“灌木”,“robin”意为“欧亚鸲(欧亚鸲Erithacus rubecula)”。中文“鸲”字原写作“鴝”或“鸜”,与“鹆”字组成“八哥”一词时指的是八哥鸟(八哥属)。
分类争议
21世纪初的传统分类观点认为鸲属有5个物种,即红胁蓝尾鸲、白眉林鸲、金色林鸲、棕腹林鸲和台湾林鸲,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基因测序和鸣声分析等新技术手段的应用,红胁蓝尾鸲的rufilatus亚种被提升为独立种蓝眉林鸲。
2022年,中国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刘阳教授研究团队对鸲属鸟类进行多基因测序与遗传分化、鸣声分化分析并结合多个国际博物馆标本数据羽色和形态比较分析,发现分布于祁连山脉地区(青海省东北部、甘肃省北部)以及陕西省、北京、河北省等地区的红胁蓝尾鸲亚种虽然在形态上与指名亚种仅有细微的差异,但在鸣声和遗传上与指名亚种具有十分显著的分化,因此认为该亚种是一个独立的物种,命名为“祁连山蓝尾鸲(Tarsiger albocoeruleus)”。同时也将白眉林鸲的formosanus亚种(繁殖于中国台湾中央山脉高海拔地区)提升为独立种,命名为“台湾白眉林鸲(Tarsiger formosanus)”。中国观鸟记录中心在2023年1月发布的《中国鸟类名录10.0版》中已认可了这两个物种。至此,鸲属物种已从21世纪初的5个物种增加至8个物种。但2024年4月版的《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中尚未承认这两个物种,仍认为该属只有6个物种。
下属分类
根据2024年4月版的《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鸲属有6个物种:
形态特征
鸲属鸟类为小型鸣禽,体长12-15厘米,体重10-17克。跗蹠较短细,长度大多为2.2-2.9厘米,尾长一般超过跗蹠长度的二倍。羽色具有性二态现象。除金色林鸲雌鸟颜色偏黄易于辨别外,其它物种的雌鸟羽色接近,大体为浅棕色,头部具有浅色的眉纹,尾羽和尾下覆羽的颜色因物种而异,可用于物种辨别。红胁蓝尾鸲、蓝眉林鸲、白眉林鸲、棕腹林鸲的雄鸟头部带有白色或蓝色的眉纹,背侧呈蓝色,腹侧白色、淡棕色或棕黄色。金色林鸲雄鸟下体金黄色,台湾林鸲雄鸟背部以黑色为主,带有鲜明的橙红色颈环。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鸲属鸟类分布在欧亚大陆,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地区的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6个物种中,红胁蓝尾鸲分布区域远大于其它5个物种,也是该属中唯一在欧洲有分布的物种。台湾林鸲分布狭窄,仅分布于台湾岛。其余4个物种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横断山脉地区以及相邻的西北(青海省等)、东南亚地区。
栖息环境
鸲属鸟类喜栖息于山地森林中。繁殖期时栖息在海拔1000-4000米的山地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林缘灌丛、疏林灌丛地带活动,迁徙及越冬时至低山丘陵、山脚平原的次生林、竹林、疏林灌丛及路边灌丛等生境中活动。
习性
行为特征
鸲属鸟类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为地栖性,性甚隐匿,活动灵巧敏捷,多在林下地上奔跑或在灌木低枝间跳跃,有时也上到林边小径上和大路上活动,休息时多停立于地面突出处或木枝头,并上下摆尾或将尾上翘。驰走时尾巴不断上翘,两翅下垂。受惊时则飞到附近灌丛上部的高枝或树木的低枝上,一般很少钻进灌丛里去。
节律行为
鸲属鸟类的居留型因物种和地区而异。如红胁蓝尾鸲在北欧、西伯利亚地区、日本北部、中国四川等地繁殖,在日本南部、韩国、中国南部、东南亚地区越冬,在日本中部山区和中国喜马拉雅—横断山脉部分地区的种群则为留鸟。台湾林鸲和白眉林鸲则为留鸟。棕腹林鸲、金色林鸲、蓝眉林鸲等有垂直迁徙行为,在冬季寒冷时前往低海拔地区越冬。
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段,鸲属鸟类偏好的活动环境不同,以红胁蓝尾鸲为例,早晨林中较暗,它们常在林缘、林间空地和高树尖取食,随着太阳的升起,它们逐渐转入林中和树的中下部以及地上的被青苔覆盖的石头、树根及腐木等处取食。
觅食行为
鸲属鸟类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等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捕食时鸲属鸟类会采用多种方式,以红胁蓝尾鸲为例,它们会采用四种捕食方式:一是拾取,用嘴直接从地面或枝叶表面上啄取静止或移动极缓慢的食物;二是探取,用嘴翻动地面上的枯枝落叶等物,取食表面之下的食物;三是出击,静栖于某处,见到猎物后飞出捕取,然后再飞回原处或附近;四是追捕,在空中或地面追赶捕食迅速移动的猎物。寻找食物时,它们有时与其它鸟类结群,相隔很近,一起在地面翻找食物。
交流行为
鸲属鸟类通过叫声交流,叫声清脆响亮,每个物种有独特的音节,白眉林鸲发出“yi yu yu yi yi”声,棕腹林鸲发出“ju wei ju ju ju”声,台湾林鸲发出“pi pi wei qi qi”声,红胁蓝尾鸲发出“ju wei ju ju wei”声,蓝眉林鸲发出“ju yi ju ju”声。金色林鸲发出“ji ji yi ju ju”声。
繁殖
求偶
鸲属鸟类的繁殖期为4-7月。繁殖期到来时,雄鸟迁到繁殖地后开始占区,常站在石头上或低矮灌木顶枝上鸣唱,鸣声甜脆婉转,以吸引雌鸟,求偶时雄鸟将两翅低垂到脚,并稍微散开和迅速的抖动,同时尾亦散开,并不停地向上翘。配对成功后,雄鸟和雌鸟一起寻找巢址和开始筑巢。
筑巢
筑巢时间多在5月中下旬开始持续到6月下旬。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但以雌鸟为主,雄鸟此时仍不时在巢区内鸣唱,偶尔参与营巢活动。每个巢营筑时间需7~10天。营巢地位于山地森林中,多为针叶林。巢多置于土坎、沟谷岩壁缝隙、突出的树根和土崖、树根间的地洞、树干洞穴等阴暗、潮湿,地势起伏不平的地方。巢附近常有灌丛、枯枝落叶或苔藓植物将巢掩盖,相当隐蔽。巢呈碗状,用苔藓、枯草叶、细草根等材料构成,内垫细草、兽毛或羽毛,巢的外径10-15厘米,内径5-7.5厘米,深3-4.5厘米,高5.5-6.5厘米。
产卵孵化
筑巢结束后,雌鸟即开始产卵,亦有的要休息几天才产卵。雌鸟1天产1枚卵,有的间隔1天才产第二枚卵。每窝产卵3-7枚。卵呈光滑的椭圆形或卵圆形,颜色为白色、青绿色或蓝色,有些物种的卵无斑点,有些则具有淡褐色细小斑点。卵的长度为1.7-2厘米,宽度为1.3-1.5厘米,重量为2-2.5克。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4-15天。
育雏
鸲属鸟类的早成雏为晚成雏,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育雏,育雏期10-13天。雏鸟孵出后最初几天主要由雄鸟喂食,雌鸟多在巢中暖雏,有时仅在中午天气暖和时才离巢寻食喂雏。随着雏鸟的长大,保暖能力的增强,雌鸟积极参与喂雏,每天喂食时间长达11-14小时。如红胁蓝尾鸲的雌鸟全日喂雏次数可为雄鸟的两倍之多,雄鸟常伴随雌鸟往来于巢地,有时雌鸟来喂雏时鸣叫,雄鸟才飞回,并且雌鸟先喂,有时雄鸟衔食单独来巢地,也等待雌鸟的到来,有时要等十几分钟才喂早成雏。雌雄鸟在育雏期间,都有清理雏鸟粪便的习性。
育雏期间,雌雄鸟取食范围大约距巢址30-60米内,亲鸟很警惕,回巢或离巢都有一定的路线,逐渐接近巢,既不鸣叫,也很隐蔽。亲鸟对特定的物种十分警惕,当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和高山鼠兔(Ochotona alpina)接近巢时,雌雄鸟双双飞回惊叫不息,直到星鸦和高山鼠兔离开,惊叫才平息。
经过10-13天喂养后,雏鸟准备离巢,离巢行为多发生在下午。出巢前,亲鸟常站在附近小树上呼叫,有时衔食飞入巢,但又立即飞出而不喂,这时早成雏在巢沿蹲着,经过多次这样反复引诱,雏鸟走出洞口,飞到附近小树上,亲鸟飞来喂之。离巢后的幼鸟由亲鸟带领,在巢区内停留一天之后,进入林缘或密林中活动。经过一天,幼鸟能独立活动,亲鸟也离开幼鸟而单独活动。雏鸟成活率为60%-80%。
保护
种群现状
截至2016年,鸲属6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均稳定。红胁蓝尾鸲的种群数量较多,在欧洲的成熟个体数量为4.03万-11.3万只,约占全球总数的5%;中国大陆约有1万-10万组繁殖对、1000-10000只迁徙个体和1000-10000只越冬个体,台湾岛有迁徙个体和越冬个体各50-1000只;韩国约有迁徙个体和越冬个体各1000-10000只;日本约有1万-10万组繁殖对、迁徙个体和越冬个体各1000-10000只;俄罗斯约有1万-10万组繁殖对和1000-10000只迁徙个体。台湾林鸲的种群数量为1万-10万组繁殖对。
致危因素
鸲属鸟类受到工业发展、森林开发、环境污染、农业杀虫剂使用以及人为捕捉的影响。如由于农业杀虫剂广泛、长期地使用,红胁蓝尾鸲面临生存挑战,还有些人将红胁蓝尾鸲捕捉出售,不利于其种群数量提高。棕腹林鸲分布狭窄,种群数量稀少。工业发展、森林开发、环境污染影响着台湾林鸲的种群数量。
保护级别
2016年,鸲属所有物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列为无危(LC)。
2021年,棕腹林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红胁蓝尾鸲、白眉林鸲、蓝眉林鸲、金色林鸲、台湾林鸲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生态作用
鸲属鸟类主要以昆虫为食,所食的多是一些重要森林害虫,在森林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农林益鸟。
参考资料
鸲属.COL.2024-05-08
2023年第8期封面关注:红胁蓝尾鸲.生物学通报.2024-05-08
鸲属.IUCN.2024-05-08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7-0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2023年第17号)(发布调整后的三有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3-23
红胁蓝尾鸲.IUCN.2024-05-08
台湾林鸲.IUCN.2024-05-08
鸲.新华字典.2024-05-08
新命名!祁连山蓝尾鸲.大美青海.2024-05-08
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10.0版说明.中国观鸟记录中心.2024-05-08
金色林鸲.IUCN.2024-05-08
白眉林鸲.IUCN.2024-05-08
棕腹林鸲.IUCN.2024-05-08
蓝眉林鸲.IUCN.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