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克鲁(1939年-2020年9月20日)是翻译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共党员,广东中山人。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研究生,1965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987年调至上海师范大学工作,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并任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比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和上海翻译家学会副会长。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文学研究所所长、中文系主任。1978年,郑克鲁翻译出版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的短篇小说《长寿药水》,由此真正走上了外国文学研究和文学翻译之路。这是他翻译生涯的起点,此后便成为他大半辈子最重要的事业。2020年9月20日晚,郑克鲁逝世,享年81岁。

在近60年的翻译、学术、教学生涯中,郑克鲁累计完成了1700万字翻译作品,2000万字研究论著,加上其他各类文字,著述总数超4000万字。他共出版了18部著作,近20部译作。译著代表作品有《蒂博一家》(Les Thibault)《茶花女》(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和《基督山伯爵》(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悲惨世界》 《第二性》《康素爱萝》《巴尔扎克短篇小说选》等;曾获得法国国家一级教育勋章;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傅雷翻译出版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等。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浙江大学终身教授许钧评价说:郑克鲁的为文、为师、为人,用一个字总结就是“实”,郑克鲁有着坚实的学问和厚实的肩膀,他为这个时代树立了一种精益求精、追求真实的精神,他的文字和精神值得人们不断学习、研究和深入挖掘。

人物生平

郑克鲁1939年出生于澳门。他在四五岁时离开了澳门。童年时期,郑克鲁跟随父母到过湛江市海口市,八九岁时来到上海市。在这里,他先进了南洋模范小学,后来回虹口区,上了普通小学,中学读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在中学时期,郑克鲁对俄罗斯和法国小说产生了浓厚兴趣。然而,当他报考大学时,原本计划报考北京大学的俄语系。不巧的是,1957年中苏关系破裂,俄语专业停止招生。因此,他只得改报法语专业,从此开始了与法国文学紧密相连的学习生涯。对于这个偶然的选择,他表示:“我的研究与翻译道路是机遇与努力交织的结果,选择学习法语完全是偶然的。”

尽管进入法语专业是出于偶然,但郑克鲁并未轻视对法语的学习。根据他的回忆,北大毕业后,他顺利考入社科院外文所攻读研究生。初时,他发现学习异常艰难,语言一直是个难关。随后,遭遇了1969年外文所全部下放到河南信阳的情况,他不仅需要进行半天的劳动,还要参与半天的“运动”,法语学习更是陷入停滞。

面对未来需要依靠法语谋生的现实,郑克鲁只好从最基础的法语词典开始系统学习。他从字典和词典入手,逐步深入了解法语。由于白天需要劳动,他只能在工作间隙背词典。无论是蚊帐里还是田野间,都成为他背词典的场所。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将词典背了多次。当他回到北京时,郑克鲁发现自己终于能够理解那些法语原著文学作品了。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同年发表了对比《红与黑》小说与电影的文章,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研究生,师从李健吾研究员,1965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毕业后留在外文所工作。

1978年,郑克鲁翻译出版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的短篇小说《长寿药水》,由此真正走上了外国文学研究和文学翻译之路。这是他翻译生涯的起点,此后便成为他大半辈子最重要的事业。

1981-1983年在法国巴黎第三大学进修。1986年创立中法合办文学博士预备班,为中方负责人 。归国后任教武汉大学,曾担任过武汉大学法语系主任和法国问题研究所所长。

1987年调至上海师范大学工作直至去世,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并任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比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和上海翻译家学会副会长。他还是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文学研究所所长、中文系主任。

除此之外,郑克鲁先生还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等职务。1987年3月13日,法国国民教育部部长莫诺利率领代表团访问武汉大学时,代表法国政府特地向郑克鲁教授授予了法国政府教育勋章,以表彰他为促进中法教育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

2020年9月20日晚,郑克鲁逝世,享年81岁。

学术思想

翻译思想

郑克鲁先生认为“优秀的翻译来自丰富的实践”。不仅要善于从自己的翻译实践中总结经验,还要向翻译名家学习,博采众家之长 ,也不能迷信权威,须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郑克鲁先生重视读者的参与,提出在译文时须考虑接受者的反应。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他始终坚持以“信” 为本,结合文本语境,充分考究、挖掘字词的含义、语气、节奏等因素,主张以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语言实现“达” “雅”的效果 。 他强调,“雅” 不仅是对语句的要求,更是对作品整体的要求。

郑克鲁始终将“信达雅”视为翻译准则, 并将“达”与“雅”的评判权交予读者。优秀的译作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艺术价值不因其为翻译作品而削弱。郑克鲁将对象选择问题抛向读者,这符合文学艺术作品与世界相关联的客观规律,更与读者接受理论不谋而合。他在读者与作者之间构建桥梁, 通过对两国文化的熟练把握与运用,将翻译对象的内涵准确地传递给读者。无论是翻译文本还是普通文学作品,面对的始终是读者,甚至可以说前者远比后者更早地定位隐含读者。读者的接受与介入使得文学作品得以重生或完善。郑克鲁的这一观点不但展现了他十分谦逊的学术素养,还体现出作为高水平文学评论家对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所抱有的殷切期望。可以说,正是译文的“雅”体现了郑克鲁的翻译审美观。

教材编纂思想

郑克鲁编写的教材集合了通史、国别史、断代史和专题史的元素,主要聚焦外国文学通史和法国文学史。其独特的编写方法通过仔细调整具体材料,呈现了丰富多样的内容。教材遵循“译一研一教一编一再编”的规律,具备科学性和学理性的编逻辑思维,并不断关注实际事务以提升编辑质量,尤其关注后殖民文学等新兴领域。

郑克鲁强调“跨界”思想,注重中文系和外文系教材建设,强调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衔接。他关注作家观点、评论家、读者的看法,同时关心翻译文本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情况。教材以“人、文”兼顾为选编标准,特别在法国文学史、小说史、诗歌史方面,注重人物历史与作家品质,适应了教学与育人的双重功能。

教材体现了“文、史”互证的解析阐释思想,如《外国文学史》强调文学史即文史共识,使读者通过深刻的解读领悟外国文明史知识。教材既独立编纂又与“学人共同体”编纂相结合,将新中国的选择与自信融入外国文学教育,形成多维的“传播场域”,创造了外国文学的“理解接受场域”。

郑克鲁编写的教材以“美文”风格为特色,兼具理念表达和美感。旨在面向广泛读者,结合文学之美和学理性品格,让读者在其中感受文学之美并领略郑克鲁的学术分析。

主要成就

外国文学翻译

在过去近60年的翻译、学术和教学生涯中,郑克鲁以惊人的产量展现了卓越的贡献。他完成了总计1700万字的翻译作品和2000万字的研究论著,加上其他各类文字,其著述总数超过了4000万字。不仅如此,他还发表了18部著作和近20部译作。

在1977年,他在《世界文学》杂志的复刊号上发表了他翻译的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短篇小说《长寿药水》,这一作品一经问世就广受好评,从此之后一发而不可收。截至2018年,《郑克鲁文集》问世时,他已经翻译了1700万字的文学作品,几乎涵盖了法国文坛一流作品。在接下来的两年多里,尽管已年过80,他仍然凭借个人之力完成了维克多·雨果全集的翻译。

文学教育

作为一位老师,一位导师,郑克鲁先生在文学教育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热情。他创立了自己的品牌课程,无论是在上海师范大学还是在武汉大学,他授课的主要内容基本都是外国文学。尽管他是法国文学的专家,但他对英美文学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思考与分析。

郑克鲁在理论研究和行政管理方面同样有出众的成绩,现时国内大学中文系,郑克鲁主编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一一外国文学史》是学生们普遍使用的教材,其他如《法国文学法国诗歌史》等也有很大影响,他在上海师范大学出任中文系主任时打造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至今还是国内同类专业中的佼佼者。

郑克鲁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和商学院开设了“外国文学史”“法国文学史”“法国诗歌选读”“19、20世纪英美文学”等多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

1994年他主持编写《外国文学史》,于1999年5月由高教社出版。教材出版后深受欢迎,国内许多高校相关专业都在采用,至今保持着每年6-8万册的发行量,仍然是国内高校中使用率最高的外国文学教材。

外国文学研究

中国知网收录的郑克鲁先生公开发表的各类文章84篇,在1989年和1995年发表的文献数量相对较多,高达6篇和10篇,其余年份基本平均保持在2篇左右。郑克鲁先生在知网上发表文献主要分为四类:学术期刊论文、期刊译作、其他期刊(教育类)论文以及报纸文章,其中学术期刊论文占比最多为70篇,主要刊物集中在 《名作欣赏》(11篇)、《外国文学研究》(8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篇)、《外国文学评论》(6篇) 和《学习与探 索》(4篇) 等学术刊物上。除此之外,期刊译作占有10 篇,其中刊登在《世界文学》 上的最多,为6篇。其他期刊(教育类)论文占有2篇,分别为《语文学习》和《七彩语文(习作)》。报纸文章也有2篇,分别是文艺报(1篇)和社会科学报(1篇),对于当代法国文学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具有较为深刻的影响和借鉴效果。

主要作品

翻译作品

郑克鲁作为文学翻译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主要从事法国文学的翻译、研究和编撰。

编写教材

郑克鲁在参与编写教材(含作品选)、主编教材、独著教材之前, 已经是译者、研究者、教育者,正是在此基础上他或独立自主,或组建“学术共同体”,陆续面向中国学子编辑出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外国文学教材(含作品选)20余种。代表性成果有:

获得荣誉

1987年获得法国国家一级教育勋章。

2003年、2005年,其所主持的“外国文学史”被评为上海市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

2005年郑克鲁等《外国文学史》教材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2年,因为出色翻译法国思想家、文学家西蒙·波伏瓦的代表作《第二性》,郑克鲁获傅雷翻译出版奖

2018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

2022年郑克鲁等编《外国文学史》教材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

人物关系

郑观应

郑观应,原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罗浮待鹤山人、杞忧生等,祖籍三乡雍陌村,是郑克鲁的曾祖父,晚清的启蒙思想家,他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出版的“盛世危言” 是中国近代社会极具影响力的著作,给当时动荡的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视角,在书中还首次提出宪法理念,主张学习商战,兴教育,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多方面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是以富强救国为核心的变法大典,影响了数代伟人如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

郑景康

郑景康,字润鑫,雍陌村人,郑观应第四子,国内知名摄影师,曾为多位领袖和名人照相,天安门上的毛泽东肖像就是他的作品。

朱碧恒

朱碧恒是郑克鲁的夫人,在八十余载的人生历程中,郑克鲁先生之所以能推出卷浩繁、类型多样的外国文学著述/译著,之所以能培养出如今活跃在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领域的众多郑氏传人,除了天賦异禀和后天倾其一生为一事之外,它还与郑克鲁的爱人朱碧恒的辅佐密不可分。两人互补而又契合的情感生活成就了学术高度和人生温度兼具的郑克鲁。对于郑克鲁来说,朱碧恒不但是他的妻子,而且还是他的助手和灵魂伴侣。

李健吾

李健吾,运城市人。作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是郑克鲁的导师,受导师李健吾影响,郑克鲁的“材料功夫”也非常扎实。无论是做翻译还是做研究,他都非常看重一手资料的价值。在做翻译时,他以“信”为第一准则,从不二次转译,总是在精挑细选的法语底本基础上直接翻译。在郑克鲁的译作中,存在着不少重译作品。他之所以选择重译《基督山伯爵》和《第二性》之类的经典, 就是要“从法语原文出发,有效地杜绝二次转译过程中的信息丢失,弥补因英译本删减造成的种种问题”。

人物评价

郑克鲁的为文、为师、为人,用一个字总结就是“实”,郑克鲁有着坚实的学问和厚实的肩膀,他为这个时代树立了一种精益求精、追求真实的精神,他的文字和精神值得人们不断学习、研究和深入挖掘。(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浙江大学终身教授许钧评)

郑克鲁先生毕生致力于文学创作,不辍笔耕,总计完成了1700万字的翻译作品和近2000万字的专著与编著,发表了18部专著和近20部译作,郑克鲁的法国文学经典翻译激发了几代中国人对法国文学的热爱,回顾先生的学术之路,虽然并非一帆风顺,但他一路精进,不知倦怠。即便在下乡劳动期间,他仍坚持自学法语,背完了一整本法语词典,为后来的翻译和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川大学曹顺庆评)

真正深入了解郑克鲁先生是在2012年。当时我担任傅雷奖评委,认真阅读了上海译文出版社推荐的郑克鲁翻译的西蒙·德·波伏娃的理论巨著《第二性》。我对照法语原文,仔细阅读了郑克鲁译本的几个章节。结果,在对比了几个译本后,我得出的结论是,在全面性和准确性方面,郑克鲁的译本无疑更为出色。(中国社会科学院余中先评)

参考资料

翻译家郑克鲁去世.光明网.2024-01-04

法语翻译家郑克鲁去世,享年81岁,曾译《悲惨世界》《茶花女》等.上观.2024-01-04

郑克鲁.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24-01-04

著名翻译家郑克鲁去世,曾翻译《茶花女》《悲惨世界》等多部名著.贵阳网.2024-01-04

澎湃新闻:翻译家郑克鲁去世,享年81岁.上海师范大学新闻网.2024-01-04

永远的师大人 永远的人文魂 ——记郑克鲁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24-01-04

新民周刊:翻译“活字典”郑克鲁:曾将半壁法国文学“扛”到中国.上海师范大学新闻网.2024-01-04

郑克鲁逝世三周年|徐娟:纪念恩师.澎湃新闻网.2024-01-04

郑克鲁等《外国文学史》教材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师范大学官网.2024-01-04

..2024-01-05

..2024-01-05

..2024-01-05

..2024-01-05

..2024-01-05

..2024-01-05

..2024-01-05

..2024-01-07

郑克鲁等编《外国文学史》教材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上海师范大学官网.2024-01-04

..2024-01-05

..202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