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洛阳英雄连

洛阳英雄连

“洛阳英雄连”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集团军。1948年3月,该师前身中野四纵10旅奉命参加洛阳市战役周公庙战斗,战斗中官兵们浴血奋战七昼夜,与友邻部队一道,夺取了最终胜利,为解放洛阳作出了重大贡献。

事件概括

“洛阳英雄连”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驻渝某部红军师。1948年3月12号下午1点,洛阳战役攻打西门的战斗正式打响,当时安廷兰所率的772团5连被定为主攻连队,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浴血奋战,部队胜利攻克西门,而5连129名勇士只剩下19人,大部分战士从此长眠于洛阳城下。战后,安廷兰所在5连被授予“洛阳英雄连”称号,安廷兰被授予特等功。

战争回顾

1948年3月,解放洛阳战役开始,安廷兰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4纵担任强攻西门的任务,而他任连长的28团2营5连,作为突击连执行箭头冲锋任务。

1948年3月12日下午,天空下着蒙蒙细雨,攻打西门的战役正式开始。经过前期的炮火打击后,西城门前已是一片火海,安廷兰指挥5连战士向敌人发起攻击。在安廷兰的指挥下,几名战士提着斧头,踏着泥泞,向桥头飞奔而去,目标是砍断横在桥上的3道铁丝网。在几次前赴后继的冲锋过后,由铁丝网设置的障碍终于被清除。接着,副连长李志华带领爆破组战士冲过长桥,用炸药将外城墙炸开一个缺口。安廷兰带领其他战士奋不顾身向城墙内冲去。进入瓮城后,敌人发起反攻,许多战士牺牲。危急时刻,战士们通过暗洞摸进城里占领城门两侧地堡后,安廷兰也带领10多名战士爬上城墙垛,完全占领了西门城楼。当日下午4时,西城门打开,我军后续部队大批涌入。至14日午夜,洛阳市宣告解放。

更名历史

洛阳英雄连现是步兵第37师第109团第5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集团军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之一部,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辖第37师、第38师、第39师。

37师的前身是红1军第3师7团,31年1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独立团,2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教导第2师,3月改编为红4军12师,10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73师,33年7月扩编为红31军,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三八六旅,40年5月兼太岳军区,41年8月免兼太岳军区编入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仍为第386旅,43年春兼太岳军区第2军分区,45年9月免兼太岳军区第2军分区编入晋冀鲁豫军区太岳纵队仍为第386旅,10月下旬随所在纵队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10旅,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10旅,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37师。该师是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师,在解放战争中参加了长治市、临浮、晋西南、汾孝、挺进豫西、洛阳市淮海地区、渡江、广东省云南省等重要战役。在临浮战役中与兄弟部队配合全歼胡宗南的“天下第一旅”,在洛阳战役中与华野8师配合经顽强奋战突破洛阳城防,为全歼蒋军青年军第205师作出重要贡献。该师部队战斗作风硬朗,战斗经验丰富,敢打大仗、恶战,进攻、防御、野战、攻坚兼备,对村落攻防作战颇有心得,战斗力强猛,是军第一主力师,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头等主力师。

109团的前身是33年7月组建的红31军第93师,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43年春改称第129师386旅兼太岳军区第2军分区772团,45年9月随所在旅编入晋冀鲁豫军区太岳纵队仍为第386旅772团,10月下旬随所在纵队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10旅28团,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10旅28团,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集团军37师109团。该团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著名的“夜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警卫第3师第13团”,是老红军团队。战斗作风勇猛顽强,战斗经验丰富,长于进攻,战斗力超强,是军、师第一主力团,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战斗力最强的主力团之一。是八路军第129师抗战期间绝大多数经典伏击战的实施者。

所属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3集团军

著名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师”----步兵第37师

百将团”----步兵第37师第109团

“群众工作模范团”----步兵第149师第446团

“洛阳英雄连”、“夜袭常胜连”----步兵第37师第109团第5连

勇猛顽强英雄连”----步兵第37师坦克团第3连

尖刀英雄连”----步兵第149师装甲团某连

历史回顾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集团军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时期在鄂豫皖苏区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第73师,红四方面军转移 到川陕苏区后该师编为红31军第93师,抗日战争中93师编为八路军 129师三八六旅772团,参 加了开创太岳敌后根据地和反扫荡斗争。1945年10月以太岳军区主力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 4纵队,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委。下辖第10(原386旅)、第13旅(原军区部队)。

解放战争中该纵队一直担负战略机动任务,先后归第1、2、4野战军指挥。 1946年9月在 临浮战役中全歼号称“天下第一旅”的国民党军整编第1旅,活捉中将旅长黄正诚。战后,延安市解放日报》发表了《向太岳纵队致敬》的社论。此后又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部队参加晋 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的战斗。1947年7月作为“陈(赓)谢(富治)兵团”主力挺进豫陕鄂地区,配合 刘邓、陈粟两支大军经略中原。在 1948年3月的洛阳战役中,第13旅37团7连1班和第10旅 28团5连分别荣获“洛阳英雄班”和“洛阳英雄连”光荣称号。淮海战役中,第13旅38团1营被授予“钢铁营”光荣称号,并涌现出张英才等全国战斗英雄。

1949年2月,第4纵队在河南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军长周希汉,政委刘有光,归第4兵团指挥。第10、第13旅分别改称第37、第38师,另以豫西军区部队组成第39师。之后,该军参加渡江战役,5月22日解放南昌市。9月又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解放两广,进军云南省,在滇南活捉国民党军陆军副总司令汤尧。1950年3月兼滇南卫戍区。解放战争中该军共歼敌 5.3万余人。

至 1952年底,第13军基本上清除了滇南地区土匪,歼匪5.5万余人。1950年春夏开始该军 参加抗法援越斗争,并协助越方歼灭越匪和逃入越南境内的国民革命军3000余人。为配合《中缅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的执行,该军与云南省军区部队于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发起 了中缅边界勘界警卫作战,沉重打击了逃缅的国民党军,并为我军热带丛林地区作战积累 了经验。1968年12月该军调防重庆市。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该军作为西线主力,巧渡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突破敌人纵深前沿,胜利完成了攻克越西北重镇柑塘市的任务。

1985年陆军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集团军改编为陆军第13集团军,步兵第39师撤销,原属第50军的步兵第149师(前身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20旅,1949年2月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52师,1951年入藏,参加过西藏平叛和对印自卫反击战, 1969年与第50军149师对调防务,并改称第149师)改属该集团军,并编入坦克旅、炮兵旅和高炮旅。此后该集团军参加了老山战役地区的防御作战。 1989年第149师入藏执行拉萨市戒严任务。1990年代中期以后,全军编制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步兵第149师成为全军首批应急机动作战部队之一,并涌现出了"全国十大女杰”之一的硕士副 团长张可(张英才之女,现步兵第149师装甲团副团长)。原属该集团军的步兵第38师于1996年改为直属武警总部的机动师。1998年后,坦克旅改为装甲旅,步兵第37师110团和步兵第149师447团分别改编为师坦克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