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河遗址(英文名:Liulihe site,别名: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北京西周燕都遗址),是一处包含西周时期城址、宫殿区和诸侯墓地的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东北2.5千米处。琉璃河遗址东西长约3.5千米、南北宽约1.5千米,总面积约5.25平方千米。

琉璃河遗址于1945年由吴良才首次发现。1972年,学术界首次提出该遗址为西周燕国始封地的判断。1973年,北京市文物管理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房山县文教局共同组建了琉璃河考古队。1973-1977年,考古队共发掘西周墓葬61座、车马坑5座。1995年,依托于琉璃河遗址的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同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再次参与到大石河考古工作中,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进行合作发掘。1996-1999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和社科院考古所三家联合发掘。2019年起,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占压遗址的董家林、黄土坡两村进行了搬迁腾退,遗址公园建设也提上日程,随后,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开启了同步的文物保护和考古勘探工作。2021年,考古队对董家林村的城内西北角进行调查和试掘。2022年至2024年,根据勘探成果,考古队对城外勘探出的疑似外城壕进行发掘。

琉璃河遗址的主体被城墙、城壕包围,分为城内和城外两大区域。城内被划分为宫殿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城外则为墓葬区。琉璃河遗址共发掘、清理了大、中、小型墓葬300余座,车马坑30余座,解剖城墙四处,城址内发掘了近3000平方米。截至2025年2月,琉璃河遗址内城发现墓葬52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1处,出土铜器、玉器、骨器、陶器等遗物710余件。出土了西周铜簋、伯矩鬲、銎铜戈等文物。

1988年1月13日,琉璃河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琉璃河遗址的发现印证了“姬发之灭纣,封姬奭燕国”的历史记载。遗址发现的带有“成周”内容的刻字甲骨、堇鼎中记载堇受燕侯之命到宗周觐见太保等铭文内容,不仅证明了文献中关于分封制的记载,也是西周国家治理体系的具体体现。

遗址历史

远在3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就有了以"燕"为名的国家。周武王灭商朝之后,实行分封制建立诸侯国 ,封武王的弟弟周召公于燕,封皇帝的后代于蓟。经考古印证,琉璃河镇古城遗址为西周初年燕国的第一个首都所在地,是周代初定天下时中央政权分封在王国北疆唯一的姬姓诸侯国,是周王朝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纯正的王朝血统使燕国成为稳定北部边疆、融合多元文化的重要力量。

考古发掘

遗址发现

琉璃河遗址的工作历程琉璃河遗址的发现始于1945年吴良才先生的陶片采集工作。时任中国银行经理的吴先生在工作途中见到琉璃河遍地的陶片,他觉察到这些陶片的特殊性,采集后交给了当时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工作的苏秉琦先生。1962年,苏先生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在他的提议下,邹衡先生带领当时北大考古学生与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合作,于刘李店、董家林等地开展小规模试掘,并发表了琉璃河遗址首篇考古调查简报,提出董家林遗址为西周遗址的认识。1972年,配合北大考古田野教学实习,北大考古专业与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合作,进行琉璃河遗址的二次发掘和全面调查工作,邹衡先生首次提出该遗址为西周公国燕国始封地的判断。

发掘历程

1973年,北京市文物管理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房山区文教局共同组成大石河考古队,这一队伍成为七八十年代琉璃河考古工作的主力。1973-1977年,考古队共发掘西周墓葬61座、车马坑5座,根据出土铜器等证据基本确定琉璃河遗址为西周早期燕都的性质,发掘报告《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中对墓葬进行了初步分期与研究,区分出殷遗民、姬燕墓葬。1981-1986年,考古队发掘了300余座西周墓葬与车马坑,将墓葬进一步分为西周早、中、晚三期六段,对墓葬排列、墓群关系等提出新的认识。

1995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再次参与到大石河考古工作中,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进行合作发掘。为更好配合大遗址考古和考古信息系统的建设,此次发掘将琉璃河遗址统一分区。发掘确认了古城始建于西周早期,将遗址居址区分为早晚两期,初步勾勒出居住区考古学文化的演变序列,同时发掘了10座墓葬,对墓葬族属、居葬关系等问题提出新的认识。1996-1999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和社科院考古所三家联合发掘,获得了有关城墙结构和城内设施的新材料。期间配合夏商周断代工程,设立了“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的分期和年代测定”课题。

2019年起,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占压遗址的董家林、黄土坡两村进行了搬迁腾退,遗址公园建设也提上日程,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随即开启了同步的文物保护和考古勘探工作。2021年开始,新阶段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全面展开。在聚落考古和城市考古的理念指导下,北京市考古院牵头编制了《琉璃河遗址考古工作和研究计划(2022年-2025年)》。长期计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准,成为本阶段考古工作的纲领。

2021年,考古队对董家林村的城内西北角进行调查和试掘,了解地层分布、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情况;对黄土坡村的墓葬进行补充发掘,通过精细化发掘,了解中小型贵族墓葬情况。2022年至2024年,根据勘探成果,考古队对城外勘探出的疑似外城壕进行发掘,以验证外城是否存在;对城内发现的最大规模建筑群进行发掘,以寻找城中最重要的功能区——宫殿区;对黄土坡村进行补充勘探,寻找并发掘燕侯墓地。

遗址布局

遗址规模

琉璃河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东北2.5千米处,西、北两面为燕山及山前平原,南临大石河,正处中原通往东北、蒙古草原的主干道上,地理位置重要。遗址范围东西约3.5千米、南北约1.5千米,总面积约5.25平方千米,分布在董家林、黄土坡、刘李店等6个自然村落。

琉璃河遗址的主体被城墙、城壕包围,分为城内和城外两大区域。城内被划分为宫殿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城外则为墓葬区(不乏高等级贵族墓葬)。

古城

房山大石河西周古城,是北京迄今最早的城址。东城墙的北部发现了一处卵石砌成的排水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沟底西高东低,线性平顺,卵石起到挡水堰的作用。经过这样的精心设计和施工,可以有效地将城内的积水排向城外不影响人们生活的地方。

通州区潞城镇发现了汉代的排水渠,只是简单的土渠,没有铺设卵石,将城内的水直引到地势较低的城南的护城河中。丰台区右安门外,原金中都景风门西侧的城垣下发现一座金代中都城的水涵洞遗址。水涵洞又称水关,水从这里流到城外的护城河。

水关遗址主要由城墙下过水涵洞底部的地面石、洞内两厢残石壁、进出水口两侧的“摆手”及水关之上的城墙夯土组成。它平面呈“][”形,南北向,南距现在的凉水河(当时金中都的南护城河)50米。它全长43.4米,过水涵洞长21.35米,两厢石壁宽7.7米,出水口和入水口分别宽12.8米、11.4米,进出水口及泊岸两侧设有擗石桩。

水关是木石结构的建筑——最下层密植木桩,木桩之间用砾石、碎砖瓦及砂土填充夯实;之上放置排列整齐的衬石枋,上面再铺设地面石。衬石枋与枋下的木桩使用榫卯结构相连接,衬石枋之间用木银锭榫相连接,衬石枋与石板以铁钉相连,石板之间用铁银锭榫相连。上下相叠的石板则在中间凿孔,再用木桩像穿糖葫芦一样把石板穿起来。这叫“铁(木)穿心”。木桩、衬石枋、石板紧密相连,整体坚固。这一工程使用了约1800根1到2米的木桩、530立方米的成材石料、2500个铁银锭榫,其底部建筑结构是现存中国古代都城水关遗址中体量最大的。施工工艺与北宋《营造法式》中记载的“卷辇水窗”工程规定是一致的,是研究古代排水设施的重要实例。

外城墙和外城壕

外城墙包括北城墙、东西城墙北段及部分护城河,其中北城墙保存较为完整,东西城墙南段及城址南侧被大石河冲毁,推测城址范围约60万平方米。外城墙位于北城墙以北约350米处,方向82度,与内城北城墙方向一致。外城墙见于北段两处发掘地点,残宽6~9米,仅余基槽底部,为花土夯筑,残深0.2~0.4米。遗址东侧地势较低,外城墙东段可能已经破坏。剖面可见基槽底部和边缘均不规整,填土未见明显夯窝,可大致分层,每层10~15厘米。平面可见夯块迹象,平行于城墙方向的正中均可见一道缝线,每个夯块宽3~6米。

外城壕北段位于外城墙以北3~5米开外,平均宽约7~8米,最窄6米,最宽近12米,最深约2.8米。外城壕东段折向东南,与北段之间呈钝角。外城壕的西侧及东南侧与大石河滩地相连,应为大石河摆动所破坏,原长不明,已探明长度约1020米,根据外城壕位置推测,城址规模可达百万平方米。

外城壕边缘明显,壕内堆积可分12至16层。以城北整体揭露区为例:外城壕开口于探方内第6层下,被同为第6层下开口的西周中期平民墓葬打破。壕内第1~2层年代为西周中晚期,与探方内第6层的性状和年代一致。壕内第2~3层下有开口的坑,其中包括整牛祭祀坑,根据出土遗物和碳十四测年结果,年代约为西周中期。壕内填土中还发现较完整的猪和狗,未见明显坑边。外城壕内最底部数层有自然淤土,壕底近平、略呈圜底,西高东低,推测原有水自西向东流。外城壕东段淤土层较厚,有清淤的现象。根据打破关系、出土遗物、碳十四测年结果,外城壕使用年代约为西周公国早期,西周中期前废弃。

大型夯土建筑和大型夯土井

城中部偏北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JZ2地面部分破坏严重,仅存地下部分,基坑挖破生土,其内填土夯筑,总面积超过2300平方米,可分为三期。C期最早,为黄色生土夯筑,有分块版筑痕迹,夯块长2.1~3米,宽1~1.9米,最厚处约2.3米,夯层厚6~10厘米,夯窝直径2~4厘米,疑为集束木棍所夯。B期东边界与C期相同,可能是扩建行为。本期夯土为青色黏土与黄色生土交替夯筑,青色黏土为该地点地下5米所见,可能来源于挖掘水井所获得的生土,侧面证明了JZ2与周边水井的营建是同时的。A期最晚,夯土版筑现象不明显,夯层厚10~15厘米,包含大量草木灰、红烧土块等,夯土质量明显下降,出土最晚的陶片年代为西周中晚期。

JZ2正南方和东北方各有一大型夯土井HJ3、HJ4,井深逾10米。井外土圹内的夯土范围近圆形,面积532~560平方米,规模巨大。HJ3井口已塌毁,直径约3米,井外地面铺有大小鹅卵石。井口外东北有柱础2处;西南有南北向立石带3条,间距2.4~2.5米,可能为道路包边;东南有一水池,北侧、西侧被西周晚期灰坑打破,整体呈圆角长方形,壁面斜直,池底池壁铺有整齐的大块鹅卵石。该水池东西残长7.5、南北残宽4.5米。HJ3西侧有一马坑打破夯土边缘。打破HJ3的遗迹内出土铜容器陶范、卜甲、卜骨、原始瓷片、板瓦等重要遗物。

HJ3和JZ2夯土基础上的垫土相连,应具有成组关系。大型水井应是建筑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型建筑共同设计、同时使用,大型建筑外或有配套的井亭、水池、小路等设施,或为宫殿区景观。打破HJ3的灰坑内出土了大量红烧土墙块、墙皮等,可还原出建筑曾经火灾的过程。

燕侯墓地

燕侯墓地位于黄土坡村现存地势最高处,历年发掘的中小型贵族墓均围绕其西侧、北侧、东侧分布,尤以北侧地势宽广,数量较多而分散。

平民墓地

城北方向发掘西周中期平民墓地,发掘西周中期小型墓葬33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绝大多数为南北向。葬具多为单棺,少数为一棺一椁。墓主人男女皆有,绝大多数为成年个体,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随葬品多为单鬲或鬲、簋、罐的陶器组合,仅一座墓随葬铜锛、凿。部分墓葬在腰坑内或在填土中殉狗,有随葬动物左前腿的现象,具有较为浓厚的商文化因素。

出土文物

在2022年的考古工作中,琉璃河遗址考古发掘出房址3座、墓葬5座,出土铜器、蚌器、骨器、石器、陶器等各类遗物170余件。已提取的青铜器包括鼎、簋、尊、卣、爵等容器,三角援戈、矛、短剑等兵器,成组车马器,人面形饰、组合人面形饰等装饰器。

2024年发掘的琉璃河遗址I12分区城北发掘地点墓葬土圹普遍较小,葬具为一棺或一棺一椁,一棺墓土圹相对较小。随葬品皆陶器,少数墓葬无随葬器物。随葬陶器为鬲簋罐组合,也存在单鬲随葬。鬲内多见乳猪前肢骨,1座墓葬二层台上发现鱼骨。墓葬规格、随葬器类与随葬动物皆表明此处墓葬群为平民墓。从殉狗葬俗和袋足鬲形态推断部分墓葬族属为殷遗民。

琉璃河遗址共发掘、清理了大、中、小型墓葬300余座,车马坑30余座,解剖城墙四处,城址内发掘了近3000平方米。截至2025年2月,琉璃河遗址内城发现墓葬52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1处、大型夯土井2处、小型房址3处、灰坑等其他遗迹500余处,出土铜器、玉器、骨器、陶器等遗物710余件。出土了青铜器、陶器、原始青瓷器、玉石器、骨角器、漆器等各类文物近万件。琉璃河遗址宫殿区的西南,发现了占卜用的卜骨、卜甲,礼仪用的大陶壶、仿铜陶瓮,祭祀用的完整的牛骨架。琉璃河遗址墓葬区随葬品小型墓以陶器为主,中型墓以青铜器为主,大型墓多被盗。陶器组合为鬲、簋、罐。不少青铜器上铸铭文,出土的堇鼎伯矩鬲是极为珍贵的青铜礼器精品。253号墓出土的堇鼎,造型凝重,纹饰古朴,通耳高62厘米,重41.5千克,其器形、风格、铭文、字形与黄河流域商周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物相同。

出土物中铜簋的器盖,器盖内刻有铭文,器内铭文则为“白(伯)鱼作宝尊彝”,而器内底铭文为“王于成周,王赐圉贝,用作宝尊彝”。銎铜戈非常精美,其样子不是燕地本土的形式,是中国其他地区的“舶来品”。

价值意义

文化意义

琉璃河遗址的发现证实了“姬发之灭纣,封姬奭燕国”的历史记载。遗址发现的带有“成周”内容的刻字甲骨、堇鼎中记载堇受燕侯之命到宗周觐见太保等铭文内容,不仅证明了文献中关于分封制的记载,也是西周国家治理体系的具体体现。

燕国是周代重要的诸侯国,地处周王朝北部边疆地带,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屏障,与北方地区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有密切交流。琉璃河遗址是认识燕文化的重要窗口,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琉璃河遗址出土漆觚琉璃河遗址也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北京对外交流的文化名片,对首都的形象建设有积极作用。

考古研究价值

饮食习惯与生业模式

琉璃河遗址植物考古浮选获得的农作物以粟和黍为主,辅以大豆和红小豆,少见麦作遗存。琉璃河遗址西周时期的农业结构仍为较典型北方旱作农业。根据动物考古研究,遗址先民食谱中的肉食以猪、牛、羊等哺乳动物为主,同时发现有鱼、蚌等用作肉食,祭祀动物则以牛居多,羊、猪、狗次之,偶见马牲。根据稳定同位素分析,黄土坡墓葬区的中小贵族墓墓主人的食谱与城北平民墓地墓主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遗址存在外地迁入的个体,同一个个体在迁入前后的饮食习惯相对稳定。这为了解遗址本身乃至西周初年封国迁民的人群饮食内容、不同等级群体之间的饮食差异提供了宝贵信息。

各类遗物的检测分析

与发掘同步开展的还有各类无机质、有机质文物的检测分析。琉璃河遗址出土铜器的合金成分比值与洛阳北窑铜器作坊的同类型器物接近,可见其工艺传统与周代中心洛邑一致。本阶段更是新辨识出各类有机质遗物,如M1902的棺木为一整棵木料制成,经鉴定为松科松属,基本判断为松木;再如M1902出土作册奂尊内壁有竹编,应为过滤之用的竹篓子。对于无机质和有机质遗物的鉴定和分析,更精准还原遗址生产生活细节的同时,还为下一步讨论手工业操作链、铜器矿料来源,复原古代生产生活方式等提供材料。

年代学研究

常规测年工作的基础上,本次工作对重要单位进行了高精度定年的尝试。对M1902的墓主骨骼、牙齿样品及墓内各类动植物遗存分别进行了抽样和碳十四年代测定。基于人体不同类型骨骼和牙齿的生长发育时间和组织更新速率差异,建立起单个墓主个体的“人骨系列样品”模型,计算得到墓葬形成年代的最大概率区间为1045-1010BC。结合墓内“太保墉燕”的铜器铭文,该年代结果可增加对于燕国始封年代及燕都建城历史的认识。这种样品选择和模型设计是年代学研究思路中的创新,这种样品选择和模型设计首次系统应用于年代学研究领域,是高精度定年工作的重要创新。

古DNA研究

城北墓地排列有序、保存良好,本次工作对其进行了人类全基因组高分辨率亲缘关系鉴定,已完成17个个体。在9个男性个体中8个个体的Y染色体一致,而17个个体中共有11种线粒体,判断该墓地的家族关系是以父系遗传为纽带的。

这片墓地辨识出两组三代家族,可复原兄弟三人及其妻儿的亲缘关系。每个核心家庭埋葬相对集中,兄弟三人的家庭埋葬位置接近,推断其生前的社会基层组织单元应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拓展家庭。研究还发现其中一对夫妻存在三级亲缘关系,属于近亲结婚现象。本次高分辨率的古脱氧核糖核酸研究工作,是复原古代家族关系、研究古代社会结构的重要突破。

开发与保护

开发

1995年,依托于琉璃河遗址的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这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展示以及传播古代燕国历史文化为宗旨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是2006年北京市首批免费开放的公益性博物馆,1995年被评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4年成为北京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基地,2016年被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评为首批现场教学点。

保护

1988年1月13日,琉璃河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在北京市文物局的指导下,房山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琉璃河遗址保护规划(2016年-2035年)》《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规划》。

2021年3月,《琉璃河遗址保护规划(2020年-2035年)》发布,琉璃河遗址保护区的建设控制地带范围从7.1平方公里增至11.6平方公里,规划经费总计不低于17.8亿元。规划描绘了未来15年琉璃河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细节。房山区表示严格执行规划内容,切实加强琉璃河遗址文物保护和管理,促进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随着遗址公园建成,日均游客量限制在2万人以内。

2022年,《琉璃河遗址考古和研究工作计划(2022 年-2025 年)》编制完成上报国家文物局;《琉璃河发掘报告(1995-1997)》完成三校。2025年2月13日,北京市房山区委副书记、区长底志欣表示,2025年会全面启动琉璃河遗址"申遗"工作。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北京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4-10-10

Beijing releases long-term plan for ancient site.中国日报网.2025-02-14

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北京琉璃河遗址探索述略 .百家号.2025-02-14

封疆授土 太保墉燕——琉璃河遗址考古新发现.微信公众号.2025-02-14

北京琉璃河遗址.国家文物局.2024-10-10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5-02-14

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考古北京“城市良心”中蕴藏的智慧 .百家号.2025-02-14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5-02-14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5-02-14

北京琉璃河遗址又有重大发现,出土西周铜簋等 .百家号.2025-02-14

琉璃河遗址公园规划初稿有望年底出炉.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2025-02-14

《琉璃河遗址保护规划(2020年-2035年)》发布 琉璃河将建遗址公园讲北京城故事.北京市人民政府.2025-02-14

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和2022年办好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完成情况.北京市文物局.2025-02-14

北京房山区:今年将全面启动琉璃河遗址“申遗”工作 .抖音短视频.2025-02-14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公布.国家文物局.2025-02-14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的通知.国家文物局.2025-02-14

琉璃河遗址考古新发现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1年度十件大事.新京报.2022-07-26

北京6项年度重要考古成果发布!中轴线发现依次叠压的七条道路.百家号.2025-02-14

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公布 共19个公园入选.中新网.2022-12-29

房山琉璃河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名单.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202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