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赫鲁晓夫回忆录

赫鲁晓夫回忆录

《赫鲁晓夫回忆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赫鲁晓夫。

主要内容

三卷本《赫鲁晓夫回忆录》(全译本)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分为《第一卷·政治委员》《第二卷·改革家》《第三卷·国务活动家》。全书约200万字。

第一卷记述了赫鲁晓夫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40年代苏德战争胜利结束这段时期的政治生活经历。对基洛夫被刺事件、大清洗”和中央全会代表选举内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苏德政治军事交易、二战背景下的军人将领和高层政要的表现以及约瑟夫·斯大林台前幕后的作为做了评价和描述。同时回顾了苏联军民在二战初期失利直到卫国战争转败为胜这一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第二卷讲述的是赫鲁晓夫一生中处于权力巅峰、即担任苏共和政府领导人的最重要时期的工作。详细叙述了开垦东部荒地和大规模工厂式住宅建设的历程,对于确保国家安全合理平衡开支的重要性也多有论及。同时详细讲述了斯大林去世后新领导班子的组成,赫鲁晓夫拉夫连季·贝利亚之间的冲突,以及在苏共二十大就斯大林在本国人民面前所犯罪行所做报告的出发点。

第三卷叙述了赫鲁晓夫作为最高领导人期间对国际关系的处理和认识,其中就包括对于毛泽东、胡志明约翰·肯尼迪、阿登纳的评价。

作者介绍

一生功绩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1971),原苏联领导人。1953年9月至1964年10月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1958年至1964年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赫鲁晓夫时代可说是二十世纪最辉煌的时代之一。在1956年召开的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他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破除对约瑟夫·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克服重重阻力,率领整个国家冲出斯大林主义的藩篱并走向革新之路。数百万政治犯获释,近两千万人恢复名誉。赫鲁晓夫主张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与西方修好,使苏联走向世界。在其执政期间,苏联许多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苏联发射了全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航天飞船,人类初次登上太空。

难逃失误

当然,赫鲁晓夫毕竟也是斯大林和斯大林时代的“产物”,也沾染了斯大林信徒的许多恶习,而且也干了一些蠢事。例如在古巴部署导弹,搞得苏美两国一度剑拔弩张,几乎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使整个世界濒临核战争的边缘。又如他曾对苏联印象派画家大加挞伐。1964年10月,他遭遇“宫廷政变”,被迫下台。

重要史料

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涵盖了从十月革命到20世纪60年代苏联几个重要历史时期,他于1964年失去党和国家的一切职务后开始以口授形式完成回忆录。该回忆录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苏联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画面,披露了长期以来讳莫如深的苏联最高层的重要活动,介绍了某些政治事件始末,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

毋庸讳言,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赫鲁晓夫在中国被妖魔化了,主流话语中给他加上了诸如“修正主义分子”、“野心家”、“阴谋家”等徽号。余波所及,至今仍然有人对于当年的“反修斗争”、"中苏论战“津津乐道。殊不知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的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的作用非同小可,新一代苏联和俄罗斯领导人中的大多数,都是属于”二十大的一代“,他们的政治意识恰好是形成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翻译出版《赫鲁晓夫回忆录》,对于研究和了解苏联历史、苏联共产党的历史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都是大有裨益的。

出版波折

暗探威胁

赫鲁晓夫被昔日的“战友”搞下台后,在家人和朋友的怂和劝说之下,开始了回忆录的口授。关于赫鲁晓夫在口授回忆录的密报,使羽翼渐密的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寝食难安。他派人找赫鲁晓夫谈话,称中央政治局要求停止回忆录的写作并将已经口授的部分立即上交中央。赫鲁晓夫不肯就范,严辞拒绝,说他身为苏联公民,有权写回忆录,这个权利不可剥夺,他的口述记录是供中央、党和全体苏联人民使用的,希望他所写的东西能对苏联人、对苏联的领导人和国家有所裨益。这次谈话使赫鲁晓夫深受刺激,回忆录的写作一度陷于停顿。尤其令他揪心的是,劳动可能白费,最高当局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等他一闭眼,就会统统没收和销毁,因此急需找到一个能够把材料稳妥地保管到可以得见天日那一天的方法。在国内保存盒式录音磁带和打印材料的各种各样方案均非绝对可靠。赫鲁晓夫深知克格勃那些职业暗探的神通有多么广大。

材料出国

赫鲁晓夫始终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国外为手稿找一个可靠隐蔽处。这时他又想到,一旦遇到非常情况或者材料被没收时,作为对策必须出版回忆录。只要一出版,就可彻底解决材料的完好无损问题,而且没收销毁等也毫无意义,谁也不可能把书全部买光。回忆录应当让人们读到。即使最先在国外问世,总有一天本国人民也能看到。

克格勃趁赫鲁晓夫一次因病住院之机,千方百计迫使赫鲁晓夫儿子谢尔盖交出回忆录全部手稿。谢尔盖认定已到了危急关头,要当机立断,着手准备在西方出书。他立即找到中间人。中间人火赴美国,十天后回来说,事情已经谈妥:第一卷于年底或次年年初出书,第二卷数年后出版。

1970年11月初,苏联当局得知《赫鲁晓夫回忆录》即将在美国出版的消息,惊恐万状,命令赫鲁晓夫立即去党的监查委员会。经过一番唇枪舌剑的争论后,赫鲁晓夫同意签署一份关于“所谓赫鲁晓夫回忆录纯系伪造“的声明。1971年1月,赫鲁晓夫终于见到了英文版的《赫鲁晓夫回忆录》,八个月后他即离开人世。又过了三年,英文版回忆录第二卷问世。该书已译成15种文字。

重回俄国

1964年苏共中央中央十月全会之后,赫鲁晓夫的名字就从书刊上彻底消失,更遑论他的回忆录。直至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上台四年之后的1989年,人们才在《星火》杂志上陆续看到回忆录的片段,全文则从1990年2月起在《历史问题》杂志上连载数年。1999年,俄国莫斯科新闻信息出版公司出版了四卷本的《赫鲁晓夫回忆录》。此书由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亲自编辑整理,是迄今为止最完备、最权威的版本。

章节

译者序

致中国读者(谢尔盖·赫鲁晓夫)

头顶最秃和胆子最大的人(安德烈·比托夫)

第一卷政治委员

前言

引子

1简单谈谈我自己

2第十四次党代表会议

3谈谈新经济政策

4第十五次党代表大会

5迁往哈尔科夫

6迁往基辅

7在工业学院

8和约瑟夫·斯大林相识

9莫斯科的日常生活

10谢尔盖·基洛夫遇刺

11基洛夫遇刺的某些后果

12重返乌克兰

13从乌克兰到莫斯科(30~40年代之交)

14第二次世界大战日益临近

15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6战前局势

17艰苦的1941年夏天

181941年夏秋两季的人物和事件

191942年:从冬天到夏天

20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废墟旁

21斯大林格勒转折

22通向罗斯托夫之路

23库尔斯克会战前夕及会战初期

24向第聂伯河挺进!

25基辅收复了!

26解放乌克兰

27向胜利挺进!

28战后的思考

29苏德战争之后的远东

30关于战争回忆录

附录一

尼·谢·赫鲁晓夫年表(1953~1964)

第二卷改革家

前言

31战后初期

32重返莫斯科

33关于几个人物

34约瑟夫·斯大林的一个缺点

35拉夫连季·贝利亚及其他人

36斯大林一家·斯韦特兰卡

37斯大林的最后岁月

38朝鲜战争

39医生案件

40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

41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之后

42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43斯大林谈自己

44斯大林之死

45关于斯大林的思考

46再谈贝利亚

47斯大林去世之后

48从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到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49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之后

50建设得更多更好

51农业

52垦荒

53我们尚未做到所期望的丰衣足食

54土地与我国科学

55谈谈威廉斯的草田轮作制

56大田如棋盘

57谈谈机器拖拉机站和专业化

58我们因组织不健全而蒙受损失

59我对玉蜀黍属情有独钟

60我们的商店空空如也

61约瑟夫·斯大林的遗产

62海军

63飞机与导弹

64反导弹防御系统

65坦克和火炮

66运输工具问题:车轮还是履带?

67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核武器

68太空中的合作

69关于库尔恰托夫、克尔德什、萨哈罗夫、图波列夫、拉夫连季耶夫、卡皮察等人

70政权、格奥尔基·朱可夫罗季翁·马利诺夫斯基及其他人

71关于以色列埃及第三次中东战争和我国的军人

72裁军

73和平与战争

74核战争和非核战争

75军备竞赛还是和平共处?

76国家开支

77我不是评判人

附录二

一尼·谢·赫鲁晓夫关于军事改革的报告

二妈妈的笔记

苏联部长会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尤·弗·安德罗波夫呈送苏共中央委员会的报告

四1970年赫鲁晓夫在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受审的速记记录

五关于尼·谢·赫鲁晓夫逝世的讣告

六送别

七“今日打扫卫生”

八回忆录写作出版经过

第三卷国务活动家

前言

78与奥地利签订和约前后

79日内瓦四大国领导认会晤

80与阿登纳会晤

81访问英国

82初到美国

83从纽约艾奥瓦州

84乔治·华盛顿和戴维营

85访问法国

86巴黎四方会谈

87访问联合国

88约翰·肯尼迪与柏林墙

89加勒比海危机

90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

91沿着社会主义道路

92毛泽东

93人民革命胜利后与中国的友谊

94对华关系风云突变

95对华关系进一步恶化

96胡志明

97关于阿尔巴尼亚

98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问题

99德国问题

100波兰邻居

101匈牙利邻居

102捷克斯洛伐克邻居

103罗马尼亚邻居

104印度

105在缅甸

106从印度到阿富汗、伊朗,再到印度

107关于印度尼西亚

108关于古埃及

109中东第三次中东战争

110从叙利亚也门

111和非洲各国的关系

图书摘要

《赫鲁晓夫回忆录》第三卷国务活动家(一)

约瑟夫·斯大林去世后,我们同样也追求这一目标。我们认为这个政策是正确的,因为它与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总纲领联系在一起。这就必须把与资本主义世界斗争的全部力量集中在一个点上。然而斯大林毕竟是斯大林。他正确地提出了目标,但他为实现这些目标却采取了他自己那种斯大林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