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克格勃

克格勃

克格勃,全称为“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俄文:Комит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罗马化:Komitet gosudarstvennoy bezopasnosti,英文:The Committee of State Security),简称КГБ,是1954年3月13日—1991年11月6日期间苏联的情报机构,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军情六处以及以色列摩萨德并称“世界四大情报机构”。

克格勃的前身是,列宁于俄国十月革命后下令并在1917年12月20日成立的“全俄肃反委员会”,简称“契卡”。此后契卡几经易名、改制,于1954年3月13日更名为国家安全委员会(简称“克格勃”),对苏共中央委员会政治局负责。其主要任务包括谍报、反谍报、国内政治安全、边境保卫以及其他与国家安全有关的事务。克格勃从创建之日起,其机构设置、组织分工、人员编制、财政支出、活动规模和运作业绩都居世界前列。1991年10月22日,苏联国务委员会决定撤销克格勃并改组国家安全机关。同年12月,苏联解体,俄罗斯境内的原克格勃部分部门被改制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其第一总局被改制为俄罗斯联邦对外情报局。对外情报局主要负责对外情报搜集,联邦安全局则专门从事反情报和国内安全工作。

曾任联邦安全局局长的弗拉基米尔·普京曾评价说:“克格勃有很多英雄,我们要为他们的业绩感到骄傲!”

成立背景

1917年11月7日(俄国历法1917年10月25日),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成功发动十月革命,由此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然而,这次革命尽管推翻了曾取代沙皇制度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布尔什维克党并没有得到他们期望的广泛支持。在后来的立宪会议上,社会革命党赢得了绝大多数选票,而布尔什维克党只得到了不到四分之一的选民支持。此外,布尔什维克党控制的地区仅限于圣彼得堡莫斯科及其周边500公里的地区(主要是莫斯科以东和稍南的地区),而俄罗斯其他地区处于混乱状态。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被推翻的沙皇以及旧官吏、将军、资本家、地主等相互勾结,展开各种反革命破坏活动,试图扼杀新兴的苏维埃政权。1917年12月19日,苏维埃政府截获了前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发出的,号召全体官吏进行全俄规模怠工的电报。列宁立即指示费利克斯·捷尔任斯基建立一个专门委员会,旨在通过最有力的革命措施来弄清同罢工一类现象做斗争的可能性。次日,苏维埃政府在听取捷尔任斯基建议成立专门处理反革命清算事务机构的报告后,立即成立了一个旨在全俄清剿反革命和怠工的特设委员会,即“全俄肃反委员会”,全名为“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俄文缩写为“契卡”,此即为克格勃的前身。

历史沿革

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 (契卡)时期

正式成立

1917年12月20日,全俄肃反委员会(简称“契卡”)在圣彼得堡正式成立,它只对苏维埃人民委员会负责,捷尔任斯基出任首任主席委员。委员会的使命包括:1、在全国范围内阻止和消灭一切反革命和怠工的尝试和行为,无论其来源为何;2、将所有怠工者和反革命分子交付革命法庭审判,制定对付他们的方法;3、委员会只进行初步侦查,因为这是制止反动和怠工行为所必需的。契卡下设秘密政治处、国外事务处、特勤处,以控制新闻、通信、宗教、交通运输的部门等。

职责变化

随着1918年苏俄内战形势的加剧,契卡的权力逐步扩大。1918年2月,列宁签署了《社会主义祖国在危险中》法令,赋予契卡在不经审判或任何法律程序的情况下执行死刑的权力。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次年6月20日颁布法令,规定了一系列契卡可以对之采取直接惩罚行动的罪行,包括隐匿叛徒和间谍罪、为反革命目的使用致命武器罪、参与纵火罪、故意破坏铁路军事设施和武装抢劫罪。1919年10月21日,契卡成立了革命特别法庭,以应对武装盗窃和投机倒把。次年11月24日,列宁签署了劳动委员会决议,要求契卡承担保卫边防的任务,并将原由财政人民委员部边防总局、工商业人民委员部边防警卫总局、军事人民部指挥的边防部队移交给契卡指挥。

1921年初,契卡进行了规模较大的组织调整。调整后,契卡的中央机关基本形成了如下结构:5个主要局(秘密行动局、经济管理局、办公厅、行政组织局、部队管理局)、3个独立处(运输处、专门处、供应处)和2个独立部门(侦查部、专门部)。

总部位置

契卡总部最初设于圣彼得堡(今圣彼得堡)霍瓦亚大街2号,随着1918年苏俄政府迁都莫斯科,契卡总部也于1920年迁至克里姆林宫附近的卢比扬卡广场

国家政治保卫局时期

取代契卡

1920年底,苏俄内战和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基本结束,苏俄政府工作重点转入发展经济。列宁及其他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要求减缩费利克斯·捷尔任斯基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改组。1921年12月1日,列宁向党中央政治局提出了关于改组契卡、减小其活动范围的建议,并获得通过。次年2月6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法令,宣布废除契卡,并由隶属于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国家政治保卫局(简称“格别乌”)接替,内务人民委员捷尔任斯基任局长。

根据法令,国家政治保卫局的使命包括:预防和镇压公开的敌对行动,揭露反革命组织,对抗各类匪帮活动,保卫苏联的边界和交通线,并执行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关于维护革命秩序的特别任务。契卡原有的各局相应地改为国家政治局各处,同时设立专门负责铁路治安工作的运输处。相较于费利克斯·捷尔任斯基,国家政治保卫局的权力受到显著限制,所有刑事犯罪问题由法院或革命法庭解决,原契卡的审判和执行刑罚的权力也未被转交给国家政治保卫局。

权限扩充

1922年8月10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法令,国家政治保卫局获得了通过内务人民委员部特别委员会批准,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将从事反革命活动的个人流放到国外或指定的苏联境内地区,流放期不得超过3年。同年10月26日,国家政治保卫局获得授权,在处理匪徒袭击和武装抢劫案件中,对当场抓获的任何罪犯采取就地判决程序进行惩处,包括实施死刑。

国家政治保卫总局时期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正式成立。随后,苏共中央执行委员会于次年11月2日决定设立直属苏联人民委员会的国家政治保卫总局(简称“奥格别乌”),并完全独立于内务人民委员部,捷尔任斯基被任命为总局长。国家政治保卫总局的职能不仅包括镇压反革命,还负责监视苏联公民的日常生活,审查新闻、电影、书刊等。此外,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建立了一支特别部队,并开始组建边防军。

1926年7月20日,捷尔任斯基因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逝世,十日后,维亚切斯拉夫·鲁道福维奇·缅因斯基接任总局局长。同年11月,原边防总处和部队管理局合并为国家政治保卫总局边防局。1930年4月7日,根据法令,国家政治保卫总局被授予“对反革命分子进行驱逐、强制劳改和判处死刑的权利”。两年后,国家政治保卫总局获得对地方武装的控制权,并在国内实行身份证制度。1933年3月14日颁布的法令规定,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具有执行枪决权。

国家安全总局时期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国内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此时对外的主要任务是反对战争威胁和保卫国家安全。在这一背景下,约瑟夫·斯大林决定对国家安全和情报机关进行改革。1934年7月10日,苏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成立全苏内务人民委员会,并将政治保卫总局改组为国家安全总局,隶属于内务人民委员部。国家安全总局负责原国家政治保卫总局的对外情报、国内安全和政治警察职能,而工农民兵、边防及内卫部队以及劳改营则由一个独立的总局进行监督。1936年9月,尼古拉·叶若夫被任命为内务人民委员会兼国家安全总局政委。

此时,正值斯大林提出随着社会主义胜利,阶级斗争逐渐尖锐化的论断。这一理论导致了大规模的肃反,并扩大至苏联共产党内部,肃反的扩大化导致苏联国家经济建设和反侵略战争准备受到严重干扰。1938年叶若夫被迫辞职后,拉夫连季·贝利亚接任内务人民委员部主席,负责对“肃反”进行善后处理工作,同时提出了一套新的方针和政策。约瑟夫·斯大林也对扩大化问题进行自我批评,此后,贝利亚致力于重新改组和强化国外谍报工作以及国内反谍报工作,其主要目标是德、日、意等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时期

1941年2月3日,斯大林和贝利亚决定将国家安全总局从内务人民委员部中独立出来,并成立了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弗谢沃洛德·梅尔库洛夫被任命为国家安全人民委员。然而,1941年7月,在苏德战争爆发不久后,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再次被合并纳入内务人民委员部,并由拉夫连季·贝利亚负责。1943年4月14日,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又被设立独立,梅尔库洛夫继续担任国家安全人民委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苏联国家情报机关屡经改组,但其主要职责并非搜集外国情报,而是以压制国内阶级敌人为主要任务。

国家安全部时期

机构改革

1946年3月15日,苏联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将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更名为国家安全部,仍由梅尔库洛夫担任部长。同时,内务人民委员部更名为内务部,由谢尔盖·克鲁格洛夫出任部长。在这一时期,拉夫连季·贝利亚已经晋升为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副主席,负责上述两个部门的全面工作。

职能变化

1947年,为确保国家安全,约瑟夫·斯大林决定加强对外情报工作,设立了情报委员会,将外交部、国家安全部的对外局和总参情报总局中负责对外情报任务的机构合并成一个独立的组织,并由外交部的高级官员进行指导。然而,这一安排并不成功。1948年,总参情报总局中负责对外情报任务的机构重新归入国防部。同年12月,苏联对外局(即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总局)的移民部、侨民部和顾问部合并成了国家安全部的一个新局。1951年,对外局的其余部分也被整合进了国家安全部,情报委员会因此被撤销,苏联党政系统的谍报工作再次由国家安全部负责。同年9月,伊格纳季耶夫被任命为国家安全部部长。

在1947年至1951年期间,国家安全部在对内职能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先,其职责仅限于对外情报、反颠覆和反间谍。1950年,边防部队转交给国家安全部,后者还负责国内身份证制度,而内务部获得对劳改营的控制。1953年1月,国家安全部失去了对边防和内卫部队的控制权,这一权力重新交还给了内务部。

内务部时期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在拉夫连季·贝利亚的提议下,国家安全部和内务部合并为内务部,由贝利亚兼任部长,此举引起了新任领导人的恐惧和不安。1953年6月底,赫鲁晓夫格奥尔吉·马林科夫等领导人采取联合行动,逮捕了贝利亚,并在年底以卖国罪和间谍罪判处他死刑。克鲁格洛夫被任命为内务部长。

正式更名“克格勃”

赫鲁晓夫时代的克格勃

1954年3月,苏联最高苏维埃席团决定设立苏联人民委员会国家安全委员会,简称“克格勃”(KGB),负责领导各加盟共和国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及边疆区、州的国家安全分局。克格勃的主要任务包括谍报、反谍报、国内政治安全、边境保卫以及其他与国家安全有关的事务。尼基塔·赫鲁晓夫以苏联共产党党中央第一书记的身份直接掌控克格勃。首任克格勃主席是伊万·谢罗夫。然而,1958年12月,谢罗夫被解除克格勃主席职务,由亚历山大·谢列平接任。

1961年1月,英国苏格兰场截获了兰斯代尔谍报网络,这是苏联克格勃的一个重要谍报网。赫鲁晓夫要求谢列平立即采取措施确保对外谍报组织的安全。同年五月,英国反谍报机关再次逮捕了苏联间谍乔治·布莱克,并判刑42年。这次事件使赫鲁晓夫对谢列平的工作感到不满,并要求其对在西方活动的谍报网络进行改组。六个月后,谢米哈斯特尼接任克格勃主席。上任后,他迅速进行了一系列改组,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制度,重新组织了对外谍报活动,更换了密码和交通线,增加了特务监察力度,并加强了营救工作。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克格勃

1964年,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接任苏共最高领导人,并于1967年5月将克格勃主席一职交给了他的亲信尤里·安德罗波夫。为了适应其大国沙文主义和对外扩张的需求,勃列日涅夫采取了强化情报和反间谍措施。1973年,安德罗波夫成为苏共政治局委员,这标志着勃列日涅夫对克格勃的控制和依赖得到了加强。安德罗波夫担任克格勃主席后,这个情报机构得以迅速发展。

戈尔巴乔夫时代的克格勃

自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和公开性思想后,人们对克格勃的高度神秘化和其不择手段的做法感到不满,认为这严重损害了苏联在国内外的声誉。许多人通过信函对克格勃的行为提出批评,一些报刊也曾披露相关内容。在这一背景下,克格勃转变了过去的作风,开始在国内实施一系列以公开性和民主化为主要内容的改革。1988年上任的克格勃主席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克留奇科夫决心在其任内改变公众对克格勃神秘莫测形象的看法。1989年春,他宣布对克格勃进行民主化管理。

1991年10月22日,苏联国务委员会两次做出决议,决定撤销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并改组国家安全机关。同时,决定在克格勃的基础上建立苏联中央情报局,垮共和国安全局,苏联保卫国界委员会和边防军联合司令部。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与对外情报局时期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正式解体,俄罗斯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此后,克格勃的遗产和组织架构被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情报机构继承。其中,俄罗斯境内的原克格勃部分部门被改制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其第一总局被改制为俄罗斯联邦对外情报局。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改制过程

1991年12月3日,克格勃最后一任主席瓦季姆·巴卡京宣布解散克格勃,将第二总局、第三管理局等部门改组为苏联跨共和国安全局。同年12月19日,鲍里斯·叶利钦废除了苏联和俄罗斯的安全机构,将其重组为统一的俄联邦安全与内务部。这一举动引起了俄罗斯社会各界的反感。次年1月17日,该部门被分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机构,而在1992年6月13日,叶利钦下令在安全部内设立了反恐怖局,国家通信部门也重新受到安全部门的监督。1993年12月,叶利钦成立了俄联邦反间谍局,取代了原国家安全部。1995年4月,叶利钦发布命令将反间谍局改组为联邦安全局。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简称FSB)负责处理俄罗斯联邦国内的反间谍工作,同时负责打击大规模有组织犯罪活动、恐怖活动,以及打击非法武器贩卖和走私行为。该局还致力于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的非法武装组织和集团,以及保护国家边境安全。

联邦安全局下设多支特种部队,用于打击恐怖分子和对抗非法武装。该机构拥有武装直升机、装甲战车、火炮、武装舰艇等重型武器,总人数约为3万人。在全国范围内设有分支机构,局长和副局长由俄罗斯总统直接任命。

俄罗斯联邦对外情报局改制过程

1991年12月3日,原克格勃第一总局经过改组后,成为苏联中央情报局。同年12月18日,鲍里斯·叶利钦颁布第293号总统命令,接管苏联中央情报局,并对其进行改组,正式成立俄罗斯联邦对外情报局(简称SVR)。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向联邦总统、联邦议会和联邦政府提供情报,以协助制定政治、军事、经济和外交决策,同时在安全领域推动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为俄罗斯的安全提供军事和技术支持,包括搜集外国先进科技情报。俄罗斯对外情报局由三个独立的局和三个部门组成。此外,该机构还设有一个附属的对外情报学院,负责培训特工人员。对外情报局下设一支特种作战部队,被称为“旗帜”,负责执行反恐怖行动。

运作机制

总部

克格勃总部位于莫斯科的捷尔任斯基广场二号,克格勃主席的办公室设在该广场的二号楼第三层。主席的办公室内设有多个专线,包括直通克里姆林宫的专线、直通国防部军事谍报总局的专线、与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高级成员联系的专线,以及通过高频线路连接苏联东欧各地克格勃主要机关的专线。此外,还设有用于主席和副主席之间联络的电话线路。

克格勃在名义上隶属于苏联部长会议,但实际上只向苏共中央委员会政治局负责,主席直接向党的最高领导层报告工作。克格勃的重大行动都需经政治局批准,并经常由其提出。政治局通过中央委员会的行政机关部监督克格勃的日常工作,克格勃的人事安排和所有国内外任务均需得到该部的核准。

下属组织架构及主要机构职能

克格勃特别处在苏联武装部队中的地位和作用

克格勃特别处设立了监督国防部和总参谋部、情报总局、常规地面部队、海军、空军、边境部队、地方武装和内务部队、导弹火箭部队、核部队、民航和莫斯科军区等12个科,这些科的规模和人员并不完全相同。

按照苏联官方说法,克格勃特别处的主要职责是进行军事反间谍工作,但实际上,其职责远不止反对外国间谍活动和外国代理人对苏联武装部队渗透的斗争。特别处还负责保护所有军事秘密,包括涉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核武器军事秘密。

在实际活动中,特别处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政治上监督各级武装部队。在执行政治监督职责时,特别处采用正规和非正规两种标准。按照正规标准,克格勃特别处负责调查叛国案、间谍案、恐怖行为、政治异端、反苏宣传、泄露军事秘密等案件,而军事人员所犯的其他罪行由苏联军事检察署的特别军事检察官调查。从形式上看,特别处的干部要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调查,一旦完成了案件的调查工作,案件就要交给苏联军事检查署所属的特别军事法庭来审理。尽管特别处的干部调查时在形式上要遵循法律规定,但实际上难以确切判断。此外,特别处还以非正规手段确保武装部队在政治上是可靠的,忠于党的领导。特别处不仅揭露和调查武装部队人员涉及的政治罪行,还通过各种"预防性方法"防止这些罪行的发生。例如,特别处为抵制和反对资产阶级思想对武装部队的影响,常在军队中进行提高政治警惕和共产主义信仰的宣传教育等。

辅助部门

克格勃设有多个辅助性部门,包括军事建设局、总务局、医疗保健局、捷尔任斯基高等学校和人事局。

军事建设局

军事建设局的任务是协助各业务局完成迫切需要的复杂工程项目,以确保克格勃的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顺利建成。

总务局

总务局致力于为克格勃的各项业务活动提供支持服务,以确保机构的正常运转和高效工作。

医疗保健局

医疗保健局的职责是为克格勃的工作人员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包括疾病预防措施、定期检查手段、及时治疗,同时制定健康建议,以确保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

捷尔任斯基高等学校

克格勃拥有完善的教育培训网络,学员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工作人员则有机会参加专业培训班,接受专门知识的训练和预备训练。捷尔任斯基高等学校向学员提供近50种外国语的高级语言训练及专业科目知识,同时专注培养高等数学、物理和其他学科的专业人才。

人事局

人事局负责干部管理,其下设有相应的人事部门,分布在各级单位。人事局的职责包括选调工作人员,接纳他们参与工作并进行合适的安排,进行职务晋升,解决涉及物质保障的多项问题,处理休假和奖励事宜,同时负责选派干部参与培训和进修等方面的工作。

特种部队

阿尔法小组

1974年7月14日,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尤里·安德罗波夫发布命令,在克格勃系统内组建一支专门的特种小分队,其主要任务是打击恐怖主义。这支反恐怖突击队最初被定名为“A小组”,即通常所称的“阿尔法小组”的前身。组建之初,“阿尔法小组”肩负重任,因此对成员的选拔极为严格。首批成员不超过30人,均为身手不凡的克格勃青年军官,通过了严格考试方得加入这支最精锐的特种突击队。此后,“阿尔法小组”在20余年的发展中多次参与战斗,并取得了卓越战绩。

信号旗

1981年8月19日,苏联部长会议和苏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秘密会议,决定在克格勃系统内秘密组建一支“绝密支队”,专门从事境外秘密特工活动。新的特种部队命名为“信号旗”,并纳入克格勃境外秘密谍报局。“信号旗”特种部队的存在对外界极为隐秘,其名称为“苏联克格勃独立训练中心”,部队番号35690,后改为5555。队员的选拔极其严格,要求政治上绝对合格、忠于祖国并效忠国内最高领导人的指示,同时具备出色的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熟悉某国的风土人情。重要的选拔条件之一是外语知识,候选人通常要掌握两门外语,其中一门需要精通,而第二门则需能够借助词典翻译书面材料。

招募与培养

苏联时期,克格勃作为一个特殊机构,有权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工作人员。当某大学学生或工厂技术人员引起克格勃人事部门关注时,该目标的档案材料将迅速提交到克格勃相关部门。通过初步审查后,考核进入第二环节:单独谈话。首次谈话通常在候选者所在单位的人事部门进行,克格勃专家会提出一些常见问题,主要了解对方对工作和生活的看法。通过初步谈话后,候选人将被邀请到克格勃指定地点进行下一轮谈话,这次考核由克格勃人事部门和具体业务部门的专家共同主持,主要测试对方的反应能力,问题涉及面广泛。克格勃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来吸收新成员:宁愿对工作无益,绝不能对事业有害。按照这个原则,克格勃不接受自告奋勇者,不欢迎智商过高的人,不青睐野心勃勃的个体。

新加入克格勃的成员在正式开始工作之前都要接受严格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外语、技术和心理等多个方面。具体培训时间主要根据将来从事的工作和即将前往的国家而定。

主要事件

击落美国U-2飞机

美国的U-2飞机在苏联上空执行任务长达四年,拍摄了苏联导弹基地等众多关键目标的照片。然而,1960年5月1日,U-2飞机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上空突然被击落,飞行员被俘。当时,U-2侦察机的飞行高度无可比拟,苏联并没有能够应对它的超级导弹,真相直到1965年才浮出水面。原来,克格勃的间谍在飞机高度仪上进行了操纵,导致飞行员错误地认为飞机处于安全高度,最终被苏联防空导弹击落。

偷运“响尾蛇”导弹

1967年,苏联克格勃在德国的一个间谍小组接到任务:隐蔽待命,寻找机会偷取一架F-4E“鬼怪”式飞机。该间谍小组由三名成员组成,组长为曼弗列德·当明格,他在莫斯科接受过间谍训练;约瑟夫·林诺斯基是波兰人,拥有丰富的锁匠经验;沃尔夫·诺普则是联邦德国空军第74战斗机中队的飞行员。正当他们为偷取飞机做准备时,诺普所在的部队恰巧收到一批美国生产的“响尾蛇”空空导弹。因此,他们商议后决定同时偷取一枚“响尾蛇”导弹

在对导弹库进行详细侦察后,他们选定了行动的日期为1967年10月7日。当晚,基地司令下令进行毒饵灭鼠,要求所有养狗的住户将狗关起来。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意外的良机。诺普首先来到基地环形栅栏边的一个预选地点,剪开铁丝网的一部分,然后将其恢复原状。深夜,他们抵达导弹库,迅速移走了一枚“响尾蛇”导弹,并将几扇门重新锁好。接着,他们通过预先剪开的开口处将导弹抬出铁丝网,随后驾车行驶了300多千米,抵达克雷菲尔德的一处公寓。在那里,他们成功将导弹拆解成两部分,并寄往莫斯科

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1968年,苏联进行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克格勃在此次行动中充当了先锋角色,克格勃人员还绑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共产党领导人,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屈服。

刺杀阿富汗总统阿明

1979年9月,哈菲佐拉·阿明发动政变推翻了亲苏的努尔·塔拉基政权,并担任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此举直接触碰了苏联在阿富汗的利益,导致苏阿关系急剧恶化。在经过讨论后,苏联决定派遣世界十大特种部队对阿明的总统府进行袭击,以武力强行解决阿富汗问题,任务交由克格勃第8局负责。1979年12月12日,苏联最高领导层做出决定:出兵阿富汗。同年12月24日晚,苏联开始全面进攻阿富汗。接下来的两天,苏联的安—22和安—12战略运输机进行了上百次的空运,将四五千人和大批重型装备运送至喀布尔。在边境线上,苏联还集结了5万人的部队,准备随时进入阿富汗。12月26日下午,克格勃特别行动部队的6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停驻在阿富汗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的广场上。次日晚,克格勃特别行动部队在指挥官贝洛诺夫的领导下,突然向哈菲佐拉·阿明所在的达鲁拉曼宫发起了进攻。经过3个多小时的激战,总统府卫队伤亡惨重,阿明在战斗中被击毙。12月28日凌晨,已在苏阿边境集结的大批苏联红军分东西两个突击集群大规模侵入阿富汗。同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选举巴布拉克·卡尔迈勒为总书记,组成新内阁,取代了阿明政府。

攫取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20世纪60年代,克格勃设立了科学技术情报局。此后,克格勃科技情报活动的主要焦点集中在高度先进的电子产品、电子计算机和航空航天技术等领域。仅在1984年至1988年期间,克格勃非法获取了西方2500份技术文件和4000件设备仪器。这一行动不仅使苏联节省了大量研究经费,还缩短了新技术研制的周期。

交换间谍

1986年,美国记者丹尼洛夫因涉嫌从事间谍活动在莫斯科市中心被捕。两周后,苏联当局将丹尼洛夫驱逐出境,换回了当时在美国因涉嫌间谍罪而被捕的克格勃特工马特维·扎哈罗夫苏联解体后,丹尼洛夫访问莫斯科时向当地媒体透露,上次会晤中,一位苏联熟人交给了他一个信封,里面包含了中亚地区报纸的剪报、一张业余爱好者拍摄的在阿富汗苏联红军士兵的照片,以及一张印有机密字样的地图照片。丹尼洛夫指出,后来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访问美国时,他在记者会上询问了这起事件,戈尔巴乔夫并未道歉,仅表示这是美苏冷战时代的一种惯例,是对苏联特工扎哈罗夫在纽约被捕的反应措施。

苏联局势报告外泄

在1987年至1989年期间,克格勃每季度向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提交一份特别分析报告。这份报告真实地记录了苏联在政治、意识形态、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和人文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动态。前克格勃成员、退役上校尤里·科比亚科夫在2021年8月19日指出,克格勃收集并分析的所有信息都表明,苏联并不存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的客观理由。当时苏联面临着严重问题,需要国家采取非凡的努力来解决,但这些问题并没有对苏联构成致命威胁,唯一的条件是苏联最高领导人采取及时和适当的措施来稳定国内局势,然而这一条件并未实现。此外,有多种迹象显示,克格勃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个人编写的秘密分析报告,已经外泄给为外国利益工作、希望削弱并解体苏联的人。

双面间谍

阿尔布雷希特·迪特里希,出生于东德耶拿,原为一名化学家,克格勃于1970年开始与他建立密切联系,迪特里希对间谍生活产生浓厚兴趣。不久,他在柏林接受了专业的间谍技能培训,包括秘密书写、摩尔斯密码以及逃避跟踪等,随后前往莫斯科,在那里接受了两年的特工培训,还学习了英语。1978年10月,年仅29岁的阿尔布雷希特·迪特里希化名杰克·巴尔斯基,抵达芝加哥。此后,他受命前往加拿大,搜索一名变节的克格勃间谍,并根据上级要求评估美国苏联阿富汗战争的立场。回到德国后,他于1980年与格林德结婚,育有一子贝恩德·马蒂亚斯。在美国,他于1986年与佩内洛普结婚,育有两子切尔西和杰西。

后来,迪特里希接到命令返回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因为克格勃认为他的身份已被曝光。然而,迪特里希决定不再回到东德,与东德家人断绝了联系。1992年,前克格勃档案管理员瓦西里·米特罗欣叛逃到伦敦,泄露了分布在全球的数千名克格勃间谍身份。联邦调查局花了3年时间监视迪特里希,随后将其逮捕。在接受审讯时,迪特里希透露了用于传递情报的摩尔斯密码、克格勃培训技巧以及苏联间谍的惯用手法。然而,考虑到他可能为美国提供有价值的情报,联邦调查局决定释放他,于是在一周后,迪特里希获释,随后开始了他的双面间谍人生。

历任领导

重要领导

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

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1877年9月11日—1926年7月20日),是克格勃的前身契卡(全俄肃反委员会)的首任领导人,被尊称为“契卡之父”或“克格勃之父”。他在1917年12月至1922年2月期间担任全俄肃反委员会主席。随后,于1922年2月至1923年11月期间,他担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内务人民委员部下属国家政治保安局局长。在1923年11月至1926年7月期间,他继续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国家政治保安局局长。1926年,在一场工作演讲长达3个小时后,捷尔任斯基因心肌梗死逝世。他的雕像曾位于捷尔任斯基广场,但在1991年8月的政变中被毁。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1899年3月29日—1953年12月23日),出生于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省的麦尔赫乌利。他曾参加俄罗斯帝国军队,并于1917年3月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在1921年4月,他担任阿塞拜疆肃清反革命及怠工特设委员会副主席。后来,于1932年成为格鲁吉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和联共(布)南高加索地区委员会第一书记,期间赢得了约瑟夫·斯大林的嘉许。1938年,他被任命为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主席。1943年,拉夫连季·贝利亚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1945年被封为苏联元帅。在1945年至1953年期间,他是苏联国家安全部(克格勃)的实际领导人,负责全苏的肃反活动。然而,1953年6月26日,贝利亚因“反党反国家”罪名被逮捕,遭到解职和开除出党,最终于同年12月23日被处决,享年54岁。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1914年6月15日—1984年2月9日),1939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在1940年代,他在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担任职务。在二战苏芬继续战争的初期,安德罗波夫参与了卡累利阿的游击队。1956年,他在任苏联驻匈牙利大使期间主导解决了匈牙利事件。自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开始,安德罗波夫一直担任中央委员,从1967年起成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73年4月晋升为正式委员。1976年,他获得了苏联大将军的军衔。在1967年至1982年期间,他担任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主席,于1982年11月接替勃列日涅夫成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在任期间,他推行了渐进式改革。两年后的1984年,安德罗波夫逝世,享年69岁。

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克留奇科夫

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克留奇科夫(1924年2月29日~2007年11月23日)是苏联政治活动家。在1978年至1988年期间,他担任苏联克格勃的副主席兼第一总局局长;在1988年至1991年期间,他升任苏联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于1967年进入克格勃工作,先后担任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安德罗波夫的助理、秘书局局长以及对外情报局(克格勃第一总局)局长等职务。他在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期间进入苏共中央政治局,并成为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

1991年8月19日,苏联强力机关在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远离莫斯科克里米亚半岛休假期间,成立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并决定实施国家政变。当时的苏联副总统根纳季·亚纳耶夫宣布总统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行职责,总统职务由其代理,随后与苏联国防部长德米特里·亚佐夫元帅、克留奇科夫等人宣告成立“紧急状态委员会”,声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已经失败,命令武装部队接管国家政权。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试图对媒体和公众集会实施严格控制。然而,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时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的鲍里斯·叶利钦宣布接管俄罗斯领土内的所有苏联军队,并呼吁军民反对政变。在国内外的巨大压力下,72小时后,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宣布重新行使权力,政变最终失败。这一事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职务,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随后,克留奇科夫及其他参与政变的领导人相继被捕,并以"叛国罪"罪名被投入监狱。审判于1994年结束,俄罗斯联邦会议投票决定对克留奇科夫和其他政变者实施大赦。2007年11月23日,克留奇科夫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病逝,享年83岁。

尤里·伊万诺维奇·德罗兹多夫

尤里·伊万诺维奇·德罗兹多夫(1925年—2017年6月21日),生于明斯克的一个军人家庭。1944年,他在圣彼得堡炮兵学校完成学业,随即参加了前线的反坦克营,担任排长,并参与了1945年春季的柏林会战。德罗兹多夫于1956年毕业于军事外语学院(现国防部军事大学),之后投身克格勃工作。在随后的一年中,他被派遣到柏林,而在1963年,他回国并负责对情报人员进行培训。此外,他曾担任苏联驻美国情报机构的领导人。在1964年至1968年期间,他担任了苏联克格勃驻中国情报机构的领导职务。1979年11月,德罗兹多夫被任命为克格勃第一总局非法途径派遣局局长,并策划了苏联特种分队对阿富汗总统阿明官邸的进攻行动。他直接参与了苏联时期众多重大情报行动,并亲自主持了“信号旗”特种部队的组建,该部队专门从事在苏联境外的秘密情报活动。由于国家政局的变迁,德罗兹多夫于1991年6月辞去职务,后来担任“信号旗联盟”世界十大特种部队老兵协会荣誉主席。他于2017年6月21日离世,享年92岁。

后世影响

1998年,普京被鲍里斯·叶利钦任命为克格勃主要继承者—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局长。在普京的领导下,他下令重新竖立起捷尔任斯基的雕像,俄罗斯情报机构因而迎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规模扩大,经费增长。在这一时期,昔日的克格勃成员也纷纷占据重要职务,包括伊戈尔·谢钦(普京的亲信、俄罗斯副总理、俄罗斯石油负责人)、祖布科夫(俄罗斯副总理、俄气集团领导人)、米哈伊尔·弗拉德科夫(俄罗斯前总理、对外情报局局长)、谢尔盖·鲍里索维奇·伊万诺夫(俄罗斯副总理)等等。在政治高峰期,有70%的政坛人物曾是前克格勃或前武装力量军官,被称为“强力集团”。

如今,俄罗斯间谍机构的主导者是对外情报局,它是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现代版,相当于美国的中央情报局,主要负责对外情报搜集。而克格勃的另一继任者,联邦安全局,则专门从事反情报和国内安全工作。在弗拉基米尔·普京的关注下,对外情报局的情报工作变得异常活跃。美德两国的相关报告表明,俄罗斯情报部门的情报搜集力量在1991年至1993年之间增加了12%。德国内政部的一份报告更是详细指出,俄罗斯对外情报局目前有1.3万名员工,其中许多人被派驻在德国、英国、美国等地,以外交官、记者等身份为掩护,在当地积极展开情报活动。

相关评论

英国间谍小说家售布特·阿尔森曾评价说:“苏联克格勃的间谍活动,使他们的科学家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少走了许多的弯路。”

曾任联邦安全局局长的弗拉基米尔·普京曾评价说:“不要为克格勃昔日的历史感到难为情,克格勃有很多英雄,我们要为他们的业绩感到骄傲!”

象征标志

徽章

克格勃微章上剑的寓意为令敌人恐惧,盾的寓意为让人民安心。

相关人物

“剑桥五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克格勃招募了五名英国间谍,包括盖伊·弗朗西斯·伯吉斯、唐纳德·麦克林、哈罗德·菲尔比安东尼·布兰特和约翰·克恩克洛斯,他们被称为“剑桥五杰”。1930年代,他们在剑桥大学学习时,因反对法西斯主义而转向共产主义。随后,他们毕业后受雇于英国情报机关或外交部,并在二战期间一直向克格勃泄露情报,持续到冷战时期。

伯吉斯在英国外交部的驻美大使馆工作,同时为英国反间谍处(M15)服务。麦克林担任英国外交部的美洲处主任。菲尔比于1940年加入特别行动处,参与指挥在欧洲大陆的情报工作,并后来加入英国对外谍报处(M16),于1944年成为英国对苏联情报工作的部门领导。这五名间谍渗透到女王陛下政府的关键职能部门,向苏联提供了重要情报,包括英国在苏联的情报活动、英美的秘密会谈和核武器发展等。

1951年,伯吉斯和麦克林的身份暴露,他们逃亡到苏联。菲尔比曾受到怀疑,但在1955年11月7日,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麦克米兰在英国下议院宣布菲尔比是忠心耿耿的不列颠臣民。随后,菲尔比仍然在英国情报部门内继续为苏联提供情报,直至1963年英国反谍报机构掌握确凿证据,他才逃往苏联,获得苏联政府颁发的最高奖赏:红旗勋章

布兰特出身贵族家庭,是一位杰出的艺术教授。作为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的艺术顾问,他享有自由进入皇宫的特权,无受限制之忧。因此,尽管曾有美国人指控他是苏联间谍,但由于证据不足,情报部门无法对他采取措施。最终,他的间谍身份是由于一位苏联高级特工的反叛而曝光。1979年,布兰特被剥夺爵位,但未受到其他制裁,于1983年逝世,享年75岁。

约翰·克恩克洛斯是这五人中最晚被揭露的间谍。他在剑桥毕业后在英国外交部、国库、政府部长私人办公室、政府通讯密码学校以及秘密侦察机构担任职务。

乔治·布莱克

1940年,乔治·布莱克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期间,因多语言技能(包括英语、荷兰语德语法语)而被选送到军官学校接受短期培训。完成培训后,他加入了英国海军情报部门,随后被派遣至荷兰从事情报截获和破译工作,由此由一名军人转变为情报专业人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转入英国外交部工作。

1949年,布莱克携带情报任务前往韩国就职。在朝鲜战争期间,他在被朝鲜和苏联军队关押的过程中加入了克格勃,为苏联提供了关键情报。在接下来的8年里,布莱克为苏联提供了大量情报,有效地破坏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反共计划,同时清除了在苏联内部的西方情报网。由于苏联内部的叛徒揭露,布莱克最终被捕入狱。然而,他成功越狱逃往苏联,并发表了《我的间谍生涯》一书,导致英国秘密情报机构声誉扫地。布莱克因此成为英国秘密情报机构终身的宿敌。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

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早年曾被派往德国从事间谍活动,其公开身份是莱比锡市“苏德友谊之家”主任,他在德国的情报活动主要以北约为目标,所搜集的情报直接报送给克格勃总部。苏联解体后,普京受到首任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的重用。普京在执政过程中展现出明显的“克格勃情结”,其治国策略和执政风格均深受这段经历的影响,他表示始终以克格勃的工作经历为荣。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俄罗斯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23-12-28

《交换间谍戏码重现:美媒称俄重施克格勃谍战旧招》.新华网.2023-12-28

《克格勃老兵:交给戈尔巴乔夫的苏联局势报告被泄露给外国特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3-12-28

《克格勃间谍双面人生:在美近20年未被发觉 FBI奇耻大辱》.新华网.2023-12-28

《"苏联掘墓人"克格勃末代掌门病逝 曾多次赞普京》.央视网.2023-12-28

《克格勃传奇人物走完92年人生 曾策划进攻阿明官邸》.中国网.2023-12-28

《卢比扬卡档案:克格勃兴亡史》.豆瓣.2023-12-26

《克格勃全史》.豆瓣.2023-12-26

《历届克格勃主席的命运》.豆瓣.2023-12-26

《克格勃档案》.豆瓣.2023-12-26

《克格勃无间事件 L'affaire Farewell (2009)》.豆瓣.2023-12-26

《克格勃的异见者 Le dissident du KGB (2010)》.豆瓣.2023-12-26

《搜捕克格勃杀手 Hunting The KGB Killers (2017)》.豆瓣.202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