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是指以湖北地区为主体, 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历史文化;也是以楚人为主体的各类族群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和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传承并享用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行为规范、文化艺术、信仰礼俗、风俗习惯、节日庆典的集合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夏到战国中期,中原人移居荆楚。对荆楚文化最有影响主要有三次:一是夏商鼎革之后。芈姓祝融迁入荆楚;二是商代前期,商人南下荆楚:三是周天子大封诸侯,在汉水流域分封巴、、楚、邓等国,推动了迁徙。这三次中原人移居荆楚都带来了中原文化。楚人从北往南,和当地居民相结合。既不断吸收华夏文化,又采众长。广泛汲取各地土著居民文化,从而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楚文化。荆楚文化除了具有代表性的炎帝神农文化、楚国历史文化、秦汉三国文化和现代革命文化外,荆楚人民还创造出了极具地域特色与人文风情的清江巴土文化、名山古寺文化、长江三峡文化、地方戏曲文化、民间艺术文化、江城武汉文化等。
在荆楚文化的影响下,荆楚儿女形成了聪慧精明的性格和敢为人先的精神,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凝聚力和推动力。要挖掘和梳理荆楚文化资源、加强荆楚文化遗产保护,使珍贵的文化资源变成人民共享的财富。
历史渊源
荆楚文化是指以湖北地区为主体,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历史文化。也是以楚人为主体的各类族群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和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传承并享用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行为规范、文化艺术、信仰礼俗、风俗习惯、节日庆典的集合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中国周代历史最长的诸侯国之一,若从周初立同算起,至公元前223年秦灭楚之战为止,历时800余年,在这段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文化”是一种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荆是一种落叶灌木,楚是指灌木,中国古代南方遍地皆是。荆楚二字可以互通,因此又有荆楚的说法。可以讲荆楚文化是以湖北区域为主南方地区的历史文明。
发展历程
从夏到战国中期,中原人移居荆楚。对荆楚文化最有影响主要有三次:一是夏商鼎革之后。芈姓祝融迁入荆楚;二是商代前期,商人南下荆楚:三是周天子大封诸侯,在汉水流域分封巴、濮、楚、邓等国,推动了迁徙。这三次中原人移居荆楚都带来了中原文化。楚人从北往南,和当地居民相结合。既不断吸收华夏文化,又采撷众长。广泛汲取各地土著居民相关文化,从而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楚文化。
孕育形成期
该时期指夏初至周初、楚国、封国。早在先秦时期,荆楚文化便开始孕育,这一时期的文化形态表现为炎帝神农文化。当北方有炎、黄部落在创造中原文明的时候,南方江汉流域也兴起了九黎部落,并创造出了大溪文化遗址、屈家岭文化等早期楚地文化。随着九黎部落在涿鹿之战中被炎、黄部落击败,楚地文化逐渐消沉。在这种持续的蛮荒背景下,楚人受到了中原民族不间断的驱逐,楚国先祖祝融及其后人不断南迁,将中原文化带到了荆楚大地。芈姓楚祖与江汉土著先民融合,逐渐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楚文化。
定型鼎盛期
该时期指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楚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楚学大师张正明先生提出,这一时期的楚文化可堪与古希腊文化相媲美。即使常年面对北方民族的征战,楚人都没有放弃对文化和信仰的追求,在不断的兼收并蓄中,形成了以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音乐、老庄哲学及屈骚文学为标志的楚文化。楚国在战国时期的物质文明达到了鼎盛,铜器技艺登峰造极,铁器、丝织、漆器等都得到了很大发展;精神文明更是异彩纷呈,哲学、文学、字画、乐舞等独具特色。
发展分化期
该时期指秦汉王朝至明清时期。随着秦汉一统王朝的汉化、三国时期的战乱、北方移民的南迁等,荆楚文化渐与秦汉文化和周边区域文化相融合,分化出了江汉区文化、江淮文化、湖湘文化等。这一时期形成了对后世影响较深的秦汉三国文化。刘邦建立西汉后,依旧沿袭楚风民俗,至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才开始改变荆楚文化传统;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促进了江汉亚文化区的形成;唐时荆楚文化继续与南北文化、周边蛮夷文化相融合,荆楚文化风气日盛;宋时荆楚文化内涵愈加丰富;元明清时期,武汉三镇鼎立,成为两湖地区文化中心。荆楚文化分化期,是一个文化不断融合、互相影响、竞相壮大的过程。
嬗变转型期
近代以来,西方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面临崩溃。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急剧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荆楚文化进入转型期,形成了现代革命文化。镌刻于湖北人民基因血脉中的爱国情怀和勇猛善战在动荡年代表现得尤为突出。湖北一度成为中国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运动的中心区域,成为中国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重要策源地。载入史册的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二七”大罢工、八七会议、武汉会战、中原突围等都发生在荆楚大地之上。从党的一大到新中国成立的28年间,湖北共有70万英雄儿女流血牺牲。荆楚大地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革命武装。近代以来的荆楚文化主要表现为爱国爱乡、崇尚革新、兼容开放、经世致用、尚武好勇、多元并存等。
文化构成
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内涵可概括为八大系列:
炎帝神农文化
随州市、谷城县和神农架林区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
楚国历史文化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丝织刺绣工艺、漆器制造工艺、哲学、汪散文、辞赋、音乐、舞蹈、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富矿。
秦汉三国文化
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云梦县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湖北境内还是魏、蜀、吴三国犬牙交错、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相互交错,隆中、赤壁市、乌林、长坂坡之战等著名文化景区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清江巴土文化
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
名山古寺文化
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武当山是道教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钟祥明显陵等名胜古迹,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长江三峡文化
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随着三峡枢纽工程的蓄水发电和胜利竣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神话传说和峡江两岸奇特的风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构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
江城武汉文化
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南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3500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汉积淀了底蕴丰厚的文化。明清以后,武汉逐步发展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近现代以来更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和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在现代史上,武汉曾一度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江城武汉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现代革命文化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在清王朝的统治腹心打响第一枪,一举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帝制,湖北的革命党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没。以辛亥武昌首义为标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汉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董必武、陈潭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武汉创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武汉曾经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中心。“二七”大罢工、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鄂豫皖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八路军办事处、武汉会战、新四军五师司令部、中原突围和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革命事迹、革命遗址等,构成了湖北近现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内容。
文化特征
文化特点
神秘性与浪漫性
荆楚文化兼具神秘性与浪漫性。楚人擅联想,热情奔放,艺术气息浓厚,尤其表现在文学和艺术上。《楚辞集解》是神秘性与浪漫性的典型代表,它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离骚》的"骚体"更是引得后世文人墨客争相效仿。此外,因楚人信巫且善想象,更是在浪漫之上又增添了神秘色彩。楚人在创作中展现出个性、神秘、浪漫的价值取向,是荆楚文化最具特色的精神特质。
民族性与独创性
荆楚文化的主源是崇火尊凤的原始农业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与独创性,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显著标志。这种文化上的特殊性也直接影响着君主对楚地的治理策略。据史料记载,刘恒五年,“齐王信习楚风俗,更立为楚王。”抛却政治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荆楚文化的特性在楚人身上已经根深蒂固,需要一个通晓楚俗的人来治理。楚风遗韵依旧流淌在荆楚人民的血液里。爽直泼辣、聪明善辩依旧是铭刻在湖北人基因里的鲜明符号。即使经过了无数次的民族融合和文化兼容,荆楚文化的特性都不会被轻易改变。
先进性与开拓性
楚国由一个偏僻小国逐渐壮大为疆域辽阔的强国,与楚人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密不可分。纵观楚国历史,楚国崛起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同时,楚人在政治上首创县治,改变了贵族分封制度,经济上量入修赋,军事上发明诸葛连弩等。在楚人留下的物质精神文化遗产中有:青铜冶铸技术、铁器;楚式漆器、先秦的金银币、楚人优孟、楚国的编钟乐舞等。
开放性与包容性
早在先秦时期,楚人就具备了善学、包容的融合创新精神。在楚国初创时期,楚王没有与周代的血缘姻亲关系可依,没有辽阔的疆域可恃,只有积极主动地向外学习,学以致用。楚国在不断的征伐吞并中,并没有自大排外,而是兼收并蓄。在近代官绅移居、农业性移民、商业性移民等进程中,两湖地区本地民众海纳百川、兼容开放的性格特征更加凸显。
哲理性与深刻性
道家对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老庄哲学便颇具代表性。老庄学派基于《道德经》《庄子》而生,遵“自然天道”,崇尚自然,有着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思维观。道家的平等、宽容精神持续深刻影响着楚人的思想。及至后来的世世代代,无论是先秦时的老庄学派,还是两汉时的荆州市新学、南北朝至隋唐的湖北佛学以及近代的江汉新学等,其学术特征均重哲理与思辨,尤其是思辨性非常突出。因着老庄哲学的传承发扬,荆楚文化时刻闪烁着哲理的光辉。
精神特质
和合精神
“和合”作为荆楚文化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以及“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上,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质的和合精神。楚国第一名臣孙叔敖主张“上下和合”,倾力辅佐楚庄王成就大业,楚国兴修水利、轻徭薄赋,政通人和,逐渐走向国富兵强。楚庄王禁暴安民、止戈为武的军事思想是中华民族形成热爱和平这一文化传统的精神源泉,对中国古代传统军事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荆楚文化蕴含的和合精神对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多个层面的和谐共生意义重大。
人本精神
荆楚文化一方面强调敬畏生命,体现出对生命至高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又认为人是万物的一部分,因此要敬畏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荆楚文化蕴含着深厚的人本情怀,体现出对民众生活的关心和民众疾苦的关注。屈原在《离骚》里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以屈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百姓苦难生活的体察、同情、关注体现了荆楚文化中浓厚的人本情怀。荆楚文化关注民生的文化传统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的人民至上理念高度一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爱国精神
爱国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楚人尤为突出,爱国精神是荆楚民族情感的最高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渊源。楚人把爱国忠君看得重于孝亲爱亲,对祖国忠心耿耿、至死不渝是其显著的民族性格。熊通之子屈瑕在战败后开启了楚国统帅以身殉职、以死谢罪的先例。楚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其作品无不体现出对国家的忠诚和人民的热爱,其忧国忧民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抒发爱国精神的典范。洋务运动中,湖北人民倾力支持发展民族工业;辛亥革命打响推翻封建帝制第一枪;革命战争时期湖北人民全力支持革命根据地建设;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抗击日军的重要防线,成千上万的荆楚儿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
创业精神
楚国先民在创业之初,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生存空间十分有限,从中原被驱至蛮夷之地。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困乏的物质资源,楚人开垦山林、披荆斩棘,利用和改造自然、开疆拓土,以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艰苦创业精神开拓进取,这种精神成为楚国立国和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楚国国君和人民秉持这种精神,艰苦创业,不畏艰险。从一个流落到南方的小诸侯国,发展成为南方最大的诸侯国。威震华夏,成为春秋五霸,并与北方强大的秦国抗衡。
地域特色
地域文化特色
荆楚文化已经不是一个平面的、单向度的概念,而是立体的、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除了具有代表性的炎帝神农文化、楚国历史文化、秦汉三国文化和现代革命文化外,荆楚人民还创造出了极具地域特色与人文风情的清江巴土文化、名山古寺文化、长江三峡文化、地方戏曲文化、民间艺术文化、江城武汉文化等。这些文化产生于荆楚大地、发扬自荆楚人民、承继于新时代,充分展现了荆楚文化的鲜明地域文化特色。
独特社会基础
荆楚文化的源头是楚文化,脱胎于荆楚大地,依傍长江而生,展现出独特的荆楚风韵。与中原文化相比,呈现浪漫清奇之特性。正如张正明先生所言:荆楚文化“清奇如穿三峡而出的长江”。这种文化特质的产生,主要由荆楚大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思想信仰与开放程度等因素决定。
价值影响
物质财富
从考古成果来看,荆楚文化曾带来丰富的物质遗产,先进的青铜冶铸;最早的铁器;先秦漆器的数量之大、工艺之精莫过于楚漆器;富有创造力的丝绸刺绣也出自楚国;先秦金币、银币无一不是楚币。哲学上有老庄,文学有屈骚,戏剧的鼻祖是楚人优孟。楚国的编钟乐舞水平也是得到世人认可。在采矿、冶炼、丝绸、漆器等方面,楚人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300年间,荆楚文化与同时期的古希腊文化并列为世界文明的代表。而楚国的青铜冶炼、铸铁、丝绸、漆器早于古希腊,许多科学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在音乐艺术方面,楚人也在古希腊人之上。
文化价值
荆楚文化蕴含的丰富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在荆楚文化的影响下,荆楚儿女形成了聪慧精明的性格和敢为人先的精神,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凝聚力和推动力。
塑造高尚道德人格
荆楚文化强调崇善向德,追求人心和善,在中国社会延续数千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美好追求,对塑造健全的道德人格有着重要意义。荆楚文化的道德要求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一脉相承。
涵养核心价值观
荆楚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的精神特质与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要求有着深切的关联。从国家层面看,荆楚文化重视民本,主张执政者要主动满足百姓的需求,以人民为中心。从社会层面看,荆楚文化体现出“贵和”的特质,主张尊重彼此个性,宽容谅解、相互帮助,追求各群体平等。从个人层面看,荆楚文化蕴含着爱国、重信的精神特质。
坚定文化自信
荆楚文化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强大支撑。一方面,荆楚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追求。其“艰苦奋斗”的坚毅品质、“身先士卒”的爱国情怀、“上下求索”的理想追求、“顺应自然”的治国理念、“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都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文化无国界,荆楚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同样也是全世界的宝贵财富,其富含的哲学思想、科学理念、精神追求、文学艺术等对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发挥了作用,为解决人类共同的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保护与开发
延续荆楚文化血脉,要充分利用好荆楚文化资源,使珍贵的文化资源变成人民共享的财富。随着“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深入推进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全面启动,荆楚文化的保护利用迎来了新的机遇。
挖掘和梳理荆楚文化资源
要继续挖掘、调查、搜集散落在各地的荆楚文化,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不可移动的和可移动的,全面掌握荆楚文化资源的储存量。做好文化资源的整理分类,将荆楚文化资源分类归纳为物质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及自然文化资源,全面了解各类资源的数量、分布状况及保护现状。历史遗存的文献典籍记录着制作工艺、特色民俗、历史事件等,做好古籍善本的完善整理和地方文献的编出版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文献价值与文物价值,丰富荆楚文库在对荆楚文化资源挖掘、搜集、整理和分类基础上,建立荆楚文化资源数据库。
加强荆楚文化遗产保护
丰富的荆楚文化遗产有着良好的开发利用价值。围绕“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深化主动性考古发掘与研究,重点支持熊家冢、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盘龙城、郭元咀等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依法推进考古前置工作改革。持续推进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加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推进文物保护展示项目的顺利实施。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加强武当山古建筑群世界文化遗产反应性监测,推进“万里茶道”中蒙俄联合申遗有关工作,力争将“关圣文化史迹”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推进荆楚文化转化和发展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荆楚文化的传播模式。将文化精髓凝结于作品之中,打造满足人民需求的文化精品。进一步推进文化产品的深加工,打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集情感价值、审美价值、思想价值于一体的文化精品。以“讲故事”为主要表达方式,增强荆楚文化影响力。
加快荆楚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
在文化产业迈向数字化、全球化的今天,湖北要加快推进荆楚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做好顶层设计,紧跟“长江经济带”和“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将荆楚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融入到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扩大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推进现代化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形成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集影视传媒、工程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服务等多行业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链。
相关遗址
中原文化遗址
集中分布于江汉平原的屈家岭、云梦的胡家岗的文化遗址就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有密切关系。这些遗存的陶系,以泥质红陶为多,类似仰韶文化的器形就有鼎足,这种鼎足与后岗类型鼎足十分近似。先进的中原文化对荆楚大地有着强大的吸引力,1993年在荆门市郭店村楚墓出土的竹简,就有包括儒家经典和道家经典两部分的内容。
巴蜀文化遗址
蜀漆早在三星堆遗址时期就已经产生了,考古发现的雕花漆木器是其典型代表,而此时楚文化还未发展成熟。直到春秋战国之际,蜀楚两地出现大量漆器制成品。楚地发现了较多的漆器,如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雨台山楚墓群、江陵望山楚墓、当阳赵家湖楚墓群等。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楚国青铜器是熊渠所用的一件铜戈,它就是仿巴蜀三角无胡戈而成。1975年在江陵县发现两把巴式剑,其形状为柳叶形长剑,并铸有虎形图案,这与巴地出土器物的虎形图案颇为相似。
吴越文化遗址
从考古出土文物来看,越文化对荆楚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铜矿开采和冶炼技术上。以铜绿山为中心,北至英山县,南至通城县,西至武昌,东至黄梅、阳新县和江西九江,发现了数十处古文化遗址,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春秋战国,从文化内涵上看,应为越文化遗存。如出土于湖北江陵、保存于湖北省博物馆,被视为四大镇馆之宝之一的春秋晚期越王勾践剑。越式鼎是越地出土文物的典型代表,这种鼎在楚地屡有出土,如在江陵县雨台山楚墓、雨台山之东九店楚墓、湖北宜城雷家坡楚墓中都有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式鼎。
群舒文化遗址
群舒位于今安徽江淮平原,是先秦时期的古方国,有着500多年的历史,从出土的青铜器看,群舒文化对荆楚文化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矩形钮盖鼎,是群舒文化青铜器的代表。此器形在楚鼎中亦可见,如淅川下寺楚墓M7:6鼎。戳印圆点纹和旋纹组合为群舒典型的纹饰,在湖北枝江出土的余大子鼎耳部也可见到这种纹饰。
他国文化遗址
1978年,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了100多颗玻璃佩珠,被称为“蜻蜓眼”。“蜻蜓眼”是古代一种饰物的别称,发源于西亚或印度。此外,湖北随州擂鼓墩1号墓也出土了173颗“蜻蜓眼”。
参考资料
荆楚文化的八大特点.湖北省档案馆.2023-11-01
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湖北省档案馆.202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