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县
子洲县,隶属于陕西省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南缘,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该县总面积2042平方千米,下辖11个镇、1个乡、1个街道,截至2022年末,该县总人口为288367人。
1942年由绥德县、米脂县、清涧县划地设立绥德西川办事处;1944年1月为纪念革命先烈李子洲,办事处更名为子洲县。
经济方面,2022年,子洲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12亿元,较上年增长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4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0.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7.1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4.1:34.2:41.7。
此外,截至2023年,子洲县已被划入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卫生县城、陕西省平安创建先进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革命老区县和吕梁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2020年2月,陕西省政府宣告子洲县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
历史沿革
夏、商、周时期,本境属华族及其他非华族部落居住。
战国时属魏国,秦魏雕阴之战(前328年)后魏献纳上郡于秦,本境归秦。
公元9年,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曾改上郡为增山,改阳周县为上陵,时间很短。
东汉初年,阳周县裁撤,本境分属并州刺史部上郡肤施县、高奴县管辖。
东汉末,为匈奴等少数民族占据,三国和晋朝时期境内为鲜卑、羌胡等少数民族所据。
晋室南渡,北方为五胡十六国时期,本境先后由前秦、后秦、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管辖。
北朝时期,北魏灭大夏,设东夏州(513),本境归东夏州朔方郡,朔方郡治所在魏平,领魏平、大斌、城中、朔方、政和五县,大斌(神龟元年〔518〕设,故址在今双庙湾)、魏平(神龟元年设,故城在今何家集乡)均在本境内。
西魏时,魏平县归安宁郡,大斌县归安政郡,安政郡治所也在大斌,只领一县。此二郡都归绥州管辖,一直到北周,建置未改。
隋初,仍设大斌、魏平县,大斌县属雕阴郡,魏平县属延安郡,隋大业十三年(617),朔方郡郡守将梁师都称帝,定国号“梁”,本境归梁管辖。
唐武德三年(620),唐在魏平设魏州,并分设安故、安泉二县,武德七年(624)绥州乔迁魏平。同时在魏平设大斌县。
贞观二年(628),梁灭,魏州及所属魏平等县撤销,本境归关内道绥州大斌、城平县管辖。今县境北部地区属银州管辖。唐末,党项族、吐谷浑等少数民族迁居本境。
五代十国时,相沿不改,归定难军节度使管辖。
北宋至道年间(995~997)本境被西夏占据,治平四年(1067)后渐收复,归永兴军路延州管辖,境内设怀宁寨(在今淮宁湾)、绥平寨(在今何家集)、克戎寨(在今双湖峪镇张家寨)、临夏城(在今巡检司)、威戎堡(在今马岔乡教场坪)等堡寨,抵御西夏侵扰。
怀宁、绥平、克戎寨归延川县,元符二年(1099)改归永兴路绥德军,威戎堡属延安府。
金正大三年(1226),升绥平、怀宁寨为绥平、怀宁县,改克戎寨为定戎县,属延路绥德州管辖。
元初,绥平县并入怀宁县,至元四年(1267)又将怀宁县并入清涧县县,定戎县并入米脂县,县境隶陕西行省延安路绥德州米脂、清涧两县。
明代,本境分属延安路绥德州、清涧县、米脂县管辖,隶延安府。
明代绥德县有州有卫,今县境内大理河及小理河川区归绥德卫管辖,系军籍,为屯田。大理河川有袁钦、杨天云、郭正、张炳四个百户所,小理河川有一个百户所,即赵世相百户所。绥德州有三坊十里,在本境属地,已无从查考。今
大理白族自治州河流域山区皆为米脂,明初米脂共十二里,嘉靖年间调整为五里,本境之地属升平、双泉等里。今县境淮宁河流域明时属清涧县,裴家湾以东为苏帖一里,以西为苏帖二里。
今县境从续家湾以东大理河川区大部归绥德州,清时绥德州下辖七里,其里甲在今子洲境内所属村庄无法考察,但明时四个百户所仍未变。
清涧县、米脂县所属里甲和明代近似,清涧县苏帖一里辖七甲,苏帖二里辖十甲。小理河川赵世相百户所归怀远县(今横山)所辖,并分为上、下两个百户所。
民国年间,本境分属绥德县、清涧、米脂、横山(即怀远)四县管辖。
白于山隶陕西省第一区专员公署,绥德、清涧县、米脂隶陕西省第二区专员公署。
1935~1936年夏,本境部分地区解放,归米西县、秀延县等苏维埃政权管辖。
1942年9月由绥德、米脂县、清涧、横山、子长市等县析置西川行政区办事处,同年10月改名绥西办事处并迁驻今双湖峪镇,为陕甘宁边区的一个县级政权。
1944年改设子洲县,以革命先烈李子洲名字命名,属绥德分区。
1950年属绥德专区。
1956年属榆林专区。
1958年省子洲县入绥德县,1961年复设。
1969年属榆林市地区。
1999年属榆林市。
2020年2月27日,经陕西省政府同意,子洲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地理环境
位置
子洲县位于陕西省北鄙,榆林地区南缘,地处北纬37°15′~378°50′,东经109°29'~110°07'。
北接米脂县,东连绥德,南同清涧县、子长市接壤,西与白于山毗邻。
北距米脂县城64公里,榆林市142公里,呼和浩特市642公里。
南距清涧县城92公里,延安市226公里,铜川市472公里,西安市594公里。
东距绥德县县城28公里太原市311公里,石家庄市573公里,首都北京887公里。
西北距横山县城经靖边249公里。
地貌
子洲县地处陕北高原腹地。
长期以来,在中生代地层及新生代晚第三纪红土层所构成的古地形上,广泛复盖了一层10~30米厚的黄土。
由于地台区构造运动的大面积垂直升降特点(以上升为主)。
加上天然植被的严重破坏,经长时间水流冲刷和其它外营力的剥蚀作用,形成沟壑纵横、河谷深切、梁起伏的丘陵沟壑地貌。
气候
子洲县地跨暖温带与中温带,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
境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地势西高东低。
子洲县海拔最高1045米,最低863米。境内95%为山区,5%为川区。
日照充足,光能较强。
年均气温9.1℃,年均无霜期145天,降水变率较大,旱涝频繁。
年均降水量428.1毫米,春夏季多行偏南风,秋冬季春盛行偏北风。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县境内的河流、沟道,均属黄河水系,除极少数河属清涧河流域外,其余皆属无定河流域。
子洲县共有大小沟道2477条,其中长度在1公里以上的沟道1890条。
流域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的有1645条,1~5平方公里的132条,5~10平方公里的52条,10~50平方公里的48条,50~100平方公里的4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9条,平均每平方公里有1.2条沟道。
有大小河流807条,以大理河、淮宁河两大水系为主要河流和它们极为发育的支、毛沟,形成纵横交错呈树枝状的子洲县水系网。
植被资源
植物群落以草本植物为主,木本植物次之,以莎草科、蒿属、豆科、禾本科占优势,总的趋势是气候旱化,由稀树草原植被逐渐变为草原植被为主。
宋元时期,天然植被遭到破坏,明清时期破坏有增无减。
建县后,由于植树造林,人工种草,植被有所改善。
本境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草原带的过渡地带。
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也有部分木本植物和少量半灌丛。
本境地处干旱,许多植物形态与结构以及植被特征的旱生化明显。
林草复盖率达27.5%。
由于人为因素,对植被影响很大,增加植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动物资源
子洲县的野生动物有兽类、鸟类和爬行纲三大类。
兽类
狼、狐属、野兔、獾、黄鼬、西伯利亚花栗鼠、大仓鼠(耗子)、鼢鼠属等。
鸟类
珠颈斑鸠、灰斑鸠、喜鹊、乌鸦、水鸭、杜鹃、鹧鸪、石鸡、麻雀、鹞子、鹰、猫头鹰、啄木鸟科、水雀、环颈雉、雁、燕子等。
爬行类
黑乌梢蛇、花红蛇、白脊蛇、鳖、蜥蜴等。
矿产资源
境内地下资源丰富,誉称“子洲气田”的天然气控制储量3000多亿立方米,石油储量1300多万吨,石盐预测储量4000亿吨以上,煤炭预测储量5.4亿吨。
行政区划
子洲县辖11个镇和1个乡,共有550个村委会11个居民委员会。
人口民族
1942年绥西办事处成立时,本境有人口91170人。
1944年有19322户,104286人,其中男53148人,女51138人。
1945年有22290户,113799人,其中男58315人,女55484人。
1947年有26290户,126456人。
1949年子洲县23953户,106159人;1959年为31502户,148581人。
1969年为42981户,186650人。
1979年为47487户,205967人。
1989年达到65394户,257842人,比1949年增长143%,平均每年净增3700人。
198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43‰。
198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68‰。
1987年人口出生率为35.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6‰,多胎率达40%以上。
2013年,子洲县总人口30.9万,其中农业人口27.88万。
2016年末,全县共有115057户,总人口303708人。
其中,男性161943人,占总人口53.32%;女性141765人,占总人口的46.68%。
全县城镇人口62965人,乡村人口240743人。
2016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7.03万,城镇化率为36.16%。
出生率为12.02‰;死亡率7.31‰;自然增长率为4.71‰。
2017年末,全县共有115734户,总人口303881,其中,男性162266人,占总人口53.39%;女性141615人,占总人口的46.61%。全县城镇人口71642人,乡村人口232239人。
2017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6.53万人,城镇化率为38%。出生率为13.79%o;死亡率7.98%o;自然增长率为5.81%。
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子洲县常住人口为138612人,占榆林市常住人口的3.82%。
经济
综述
2020年,子洲县完成生产总值67.93亿元,同比增长3.9%;县本级固定资产投资55.11亿元,同比增长1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剔除三丰公司退库因素实现9.39亿元,同比增长22.1%;地方财政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72元,同比增长5.5%。
2021年,子洲县实现生产总值77.29亿元,同比增长6.0%。
农业
子洲县是农业县,农业生产关乎群众生活。收成好,则民稳;收成不好,则民不安;跌下年成(遭灾),则民慌。
十年九旱,歉收时为多。民国年间,生产方式落后,土地贫瘠,加之天灾人祸,农业生产很难发展。
建县后,人民政府大抓农田水利建设,实行科学种田,改善耕作环境,农业生产有长足的进步。
1985年子洲县农业总产值433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504万元,比1949年的1033.8万元增长142%,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2016万公斤增长到1985年的5836.7万公斤,提高了189.5%,平均每年递增4.2%。平均亩产达83公斤,比1949年的22公斤提高近3倍。
1988年粮食创历史最高产量8350.1万公斤,农业人口人均356公斤。1989年粮食产量为3440.4公斤,农业人口人均143公斤。
1979年以来,各类专业户、重点户发展到6700多户(占总农户的13%)。
1984年商品生产总值达1041.21万元,其中种植业商品值245.07万元,占商品生产总值的23.5%,商品率为9.1%,人均11.16元。
2010年,子洲县完成农业总产值98330万元,同比增长36.6%;其中畜牧业产值20381万元,同比增长1.4%。
实现农业增加值63165万元,同比增长7.5%;粮食产量连续三年超过10万吨,粮食产量达到117621吨,比上年增加10908吨,增长10.2%。
肉类总产量达到5378吨,比上年增长15.9%,其中猪肉产量2720吨,羊肉产量2162吨,较上年分别增长10.3%、18.7%。奶产量5290吨,禽蛋产量1168吨。
2016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9.60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农业13.51亿元,增长6.7%;林业0.62亿元,增长16.4%;畜牧业4.99亿元,增长0.8%;渔业0.02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0.46亿元,增长7.2%。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6026公顷,同比增长5.3%。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33785公顷,增长2.1%。全年粮食总产量101312吨,同比增长43.7%。其中,夏粮产量为9240吨,下降0.1%;秋粮产量为92072吨,增长50.3%。
工业
建县前,本境工业主要有铁木、砖瓦、皮麻、织布、染布、酿造、粉坊等行业,狄事这些行业的皆是个体手工业者。
设备简陋,生产工具落后,工艺简单,产品销路不广,从业人数少,此存彼亡,时盛时衰。煤炭蕴藏较丰富,群众开采历史也较久远。
公私合资开办煤矿始于1941年。
土产食盐在明代已有记载,可与煤炭堪称子洲县工业史上的两大优势产品。
1949年子洲县产煤1.58万吨,食盐1653吨,工业产值6万元。
陕甘宁边区时期,本境开展大生产运动,家庭纺织工业较为发达。
据1946年3月统计,子洲县有纺妇17000余人,纺车13000余架,织妇5000余人,大织布机400台,小织布机3500余台。
1952年,子洲县工业主要有煤炭、食盐和手工业,其中有炭窑40处,盐滩十余处。
手工业中棉织业19户40人,织白土布2480尺;针织业10户10人,织土线袜子2356双;毛织业5户24人,织毛毡190条,毛口袋1040条;此外还有印染、缝纫、棉花加工(推花、轧花)、铁业、木业、皮麻等。
1954年子洲县有手工业94户,其中染布30户41人,缝纫30户38人,棉花加工9户24人,毛织业5户15人,木业4户7人,铁业8户29人,皮麻4户6人,织布业2户12人。
1956年设置县工业科,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手工业合作化。完成工业总产值108.5万元,是1949年产值的18倍。
1985年,子洲县工业企业126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1个,职工1034人,全员劳动生产率4162元;集体所有制企业39个。工业总产值705万元,占子洲县工农业总产值5036万元的14%。
产原煤18.5万吨,原盐2000吨,饮料酒20吨,乳制品100吨,砖346万块,日用陶瓷4.6万件,铁制农具6200件,民用镜3.1万面,面粉2812吨,粉条219吨,糕点296吨,服装8900多件。
1989年,子洲县工业企业699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0个,职工836人,产值49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940元;集体所有制企业44个,职工1091人,产值51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757元;村及村以下企业645个,职工3111人,产值97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118元。
工业总产值1986万元,占子洲县工农业总产值5186.7万元的38%。
产原煤27.2万吨,原盐1038吨,面粉5822吨,食用植物油25吨,乳制品163吨,酱油16吨,饮料26吨,服装14.94万件,家具2400件,地毯4600平方米。
2010年,子洲县工业经济形势基本平稳,但受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工业经济增速较有所回落。
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0.25亿元;工业增加值9.1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5.58亿元,增加值7.75亿元;规模以下工业实现总产值4.68亿元,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93250万元,增长4.5%。
2016年全县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9.66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4.29亿元,增长21.7%;规模以下工业产值5.37亿元,下降12.8%。全年完成工业销售产值39.47亿元,同比增长11.2%。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3.63亿元,同比增长9.8%。
金融业
1953年5月在马岔乡建立第一个信用合作社,至1954年,全县60个乡,有43个乡建立信用合作社。县政府把各乡的义仓粮清理出售,金额52864元转为信用合作社的公积金。
1956年,全县60个乡,乡乡有信用社,随后乡建置变更合并为32个。到1975年底,入社农户达22393户,占全县总农户的84.4%,股金41899元。
1953~1957年,信用社累计吸收存款115.2万元,发放贷款80.3万元,占国家农贷同期发放总额的44.1%。
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时,将原乡范围内的供销社、信用社与公社合并为一体,即“三社合一”。
1962年各公社皆恢复信用社。
1984年进行信用社体制改革工作。
1985年5月,成立县信用合作联社,增新股21309股,共有股金103136元,占信用社自有资金的53%,入股户数44293户,占总户数的89.9%。
1989年,信用社共有职工85人,有信用站485个,各项存款1103万元,贷款518万元,1989年有亏损社17个,亏损额43.7万元。
2010年,子洲县的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38493.6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2039.9万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7775.8万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1464.1万元。
2016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5.45亿元,同比增长11.0%。各项贷款余额22.75亿元,同比增长27.9%。
文化
特产
子洲果馅是用油酥面团手套皮,包枣泥馅,用木模压中点红,外沿鼓园如轮,成形数个之后,摆入平底炉锅内,上下文火,烤至焦黄。
古人常用来祭祀祖先或敬供神灵,故又名:“果献”。
南乡民俗青年男女订婚,男方要送女家8至24个馃馅为礼,平时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子洲周家的果馅最有名气。
子洲黄芪属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素以条粗长、皱纹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
富含黄芪甲、槲皮素、异鼠李素、鼠李果素、β-2谷甾醇、亚油酸及亚麻酸和、锌、铜、铁等14种微量元素。
子洲黄芪以色鲜、质优闻名全国,有“东北参、子洲芪”的美誉。
文化艺术
子洲县群众爱唱民俗音乐,耕地时边吆牛边唱;锄地时,汗水如注仍放开嗓子唱;赶牲灵上路时,也歌声洒满一路;喝酒时,仍要唱酒曲。
这些民歌大都粗犷、质朴、优美、动听,群众尤喜唱信天游,信口吟唱。
抒情,叙事,歌词纯朴、真挚、泥土气息甚浓,尤以表达爱情的信天游。
除了唱民歌外,还有说练子(即顺口溜)、讲故事、听陕北说书、听陕北唢呐等,看戏喜看晋剧、陕北道情等。
而春节秧歌十分红火,秧歌一般先排练两天,然后庙拜神,再沿门子,即挨家挨户唱秧歌,求四季平安,吉祥如意。
群众给秧歌队以钱币、糖果、烟酒等赏赐。元宵节尤为红火热闹,白天鼓乐喧天,在空旷的场地闹秧歌,晚上转九曲、跑旱船、耍狮子、舞毛驴。
交通
子洲境内千沟万壑,建县时交通落后,群众外出皆步行或骑牲口,其时,运输工具也仅有马车、牛车、独轮小车等。
从本世纪50年代起,交通运输事业才有较大发展,道路拓宽,桥涵增多,运输工具也日趋现代化。
乡村运输工具架子车居多,小型拖拉机、汽车较少,多用自行车代步。
川道地区运输以汽车,拖拉机为主、架子车为辅,短途外出多骑自行车,乘济南轻骑、摩托车者渐增。
1985年,子洲县公路通车里程为278.6公里,各种机动车961辆。
1989年,子洲县公路通车里程293.6公里,各种机动车1412辆,年客运总量29.89万人次,货运量12万吨,货运周转量1740万吨公里。
2010年,子洲县公路通车里程1338.7公里,新改造乡村公路11.2公里。客运量358万人;客运周转量1970万人公里;货运量445万吨,货运周转量9416万吨公里。
2016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7090万元,同比增长4.4%。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510公里,通车总里程中,铁路54.6公里,高速公路48.7公里,国道53.0公里,县道132.7公里,乡道167.4公里,村道1108公里,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到98.9%
社会
卫生
1949年,子洲县只有公办医疗人员7人。
1954年,组织私营医生成立联合诊疗所。
1962年子洲县有医疗技术人员116名。
1980年至1981年,子洲县45名医务工作者晋升为医士,34名医士晋升为医师。
1981年6名医师晋升为主治医师。10月县卫生局对赤脚医生进行考核,先后3次共录取乡村医生226名,赤脚医生420名,并发给《乡村医生证》和《赤脚医生证》。
1985年,子洲县共有职工522人,其中医疗技术人员396名,主治医师10名,省级医学会会员6名。
1989年有职工560人,其中医疗技术人员452名,副主任医师6名,主治医师38名。
2010年,子洲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4个,其中:医院9个,乡镇卫生院11个。卫生技术人员48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72人,注册护师和护士121人。病床床位475张。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247604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24%,发放合疗补助款3457.5万元,比上年增长32.6%。
2016年,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9个,其中:医院20家,中心卫生院7家,一般卫生院10家。卫生技术人员703人,其中:执业医师200人,执业助理医师135人,注册护士206人,药剂人员20人,检验人员29人,其他113人,病床床位626张。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体育
民国年间始有球类、田径等近代体育项目传入,但仅在几所城镇学校内可见。
50年代开始,篮球、田径普及较快,之后球类、武术、射击等项体育项目广泛开展,运动水平也不断提高,其中排球运动较为显着。
70年代,县内出现“排球热”,排球队连续十年在地区比赛中保持前三名。
1977年,子洲县体育运动委员会被评为陕西省体育系统先进集体。
本县后向省体工队、体育学院、地区业余体育学校输送优秀学员、运动员85名。
1985年有体育教师42名,裁判21名,其中一级裁判1名,二级裁判5名,三级裁判15名。
2013年,子洲县在体育方面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9.9万元,支出289.9万元。其中基本支出189.7万元。
文化活动
子洲县群众酷爱文化娱乐活动,民间文艺丰富多采,陕北说书、道情、民俗音乐、秧歌、唢呐音乐、剪纸、石雕等为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地方特色。
1978年组织一次职工文艺调演。
1979年在双庙湾举办民间音乐舞蹈学习班。
1983年春节有9个公社的秧歌队到县城会演,1987年县城举办秧歌比赛。
1988年元霄节子洲县秧歌队到榆林演出,获演出特别奖。
1983年开始对民间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进行挖掘整理,先后编成《子洲县民间舞蹈简介》、《子洲县民间故事集成》、《子洲县民间歌谣集成》、《子洲县谚语集成》等。
1989年,子洲县共有专业剧团1个,业余剧团11个,县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22个,曲艺宣传队1个,电影放映公司1个,县新华书店总店1个,图书馆1个,录像厅17处(其中县城5处),工人俱乐部1个。
子洲县文化工作先由县文教科、文卫局、文教局管辖,1981年11月设立子洲县文化局。
1989年县文化局有5人,文化系统有职工154人。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2人,中国曲艺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1人,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2人,中国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1人,中国音乐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1人,中国舞蹈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1人,陕西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5人。
2010年,完成3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工作,建成1个文化共享服务点、农家书屋30所、村文化活动室28所,完成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申报工作。为农家书屋配送图书4万余册、音像制品3000张、书架150个。结合文化“三下乡”活动,送戏下乡420余场,送电影下乡6720场。
教育
1942年,绥西办事处成立时,有学校38所,教员85名,学生1872名。
1949年,恢复完小5处,普小11处,民小15处。1953年,学校增至197所,学生14225名,教员333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40%。
1954年,子洲县创立第一所中学——子洲中学,当年招收初中班3个,学生180名。
1962年中学由1958年的5处压缩为3处,小学由234所压缩到207所,在校学生人数减少到11111人,比1958年减少5185人。
1980年,有计划地对中学进行压缩和重新布局。
1985年,子洲县掀起集资办学热潮,普及初等教育。
1989年,子洲县有小学65处,中学13所,在校小学生29568名,中学生7933名,教职工2434名。
2010年,子洲县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38067人。
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4661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3390人;初中在校学生12217人;小学在校学生1779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3%。
全年中学招生人数为5471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1491人;职业高中招生836人;初中招生3144人。大学专科以上录取人数1702人,其中:大学本科录取928人,专科774人。
2016年,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76所。其中,高中1所,职教中心1所,初级中学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完全小学24所,教学点9所,中心幼儿园19所,大村幼儿园16所。2016年全县在校学生人数20119人,同比下降3.0%。
旅游
大洪寺
大洪寺位于子洲城西五里大理河北岸。
大洪寺面南而建,与大理河南岸之青龙山、张家寨遥遥相对。
其下,吴定公路贯通东西,大理河水奔流不息,南北两川平展开阔。
殿内真武大帝端坐神台,周公、桃花小姐侍立两侧,十大元帅分列左右。
正殿面阔三间,一门二窗,高8米,宽10米,进深5米。顶呈硬山式,顶脊饰以吻兽、佛塔,一对铁制大“富贵”图型直插云霄。
殿内为拱形窑式结构,供奉三大古佛。正殿释迦牟尼佛、右边药师佛、左边燃灯古佛。
金鸡山
金鸡山位于子洲县城所在地的大理河南岸,背依群山,下临清市流,面对县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金鸡山一年春夏秋三季,杂树生绿,城区居民一早一晚多喜欢来此登山赏景。
2002年,县委、县政府编制规划,筹资兴工,将金鸡山建成集休闲、娱乐、生态为一体的园林化公园。
获得荣誉
2020年2月2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0年4月,被中共陕西省委平安陕西建设领导小组授予“2019年度平安县”荣誉称号。
2020年7月29日,入选2019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名单。
2021年1月,位居2020年中国防贫效率“百高县”榜单第53位。
2021年8月,确定为陕西省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
参考资料
区域人口.子洲县人民政府.2024-08-19
经济发展.子洲县人民政府.2024-08-19
子洲县简介.子洲县人民政府.2024-03-11
行政区划.子洲县人民政府.2024-03-11
区域人口.子洲县人民政府.2024-03-11
经济发展.子洲县人民政府.2024-03-11
子洲概括.子洲县人民政府.2018-12-04
陕西全部56个贫困县(区)实现“摘帽”.澎湃新闻.2020-02-28
子洲县二0一六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子洲县人民政府.2018-12-04
榆林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1]公报(第二号).榆林市统计局.2021-05-27
2021年12月份统计月报-榆林市统计局.榆林市统计局.2022-02-17
2020年中国地方政府效率优秀榜单出炉 - 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网.2021-01-04
陕西省确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今日头条.2021-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