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帕尔战役(英文名:Battle of Imphal;日文名:インパール作戦;日军代号:ウ号作戦)是指1944年3月至7月间,发生在钦敦江两岸直到印度阿萨姆邦科希马外的公路,日军对英印度武装部队发起的前后持续将近5个月的一系列战役,此战以日军惨败告终。

1944年3月8日,日军第15军司令牟田口廉也率10万兵力及牲畜渡过钦敦江,发动英帕尔战役。英军统帅第一代缅甸的蒙巴顿伯爵路易·蒙巴顿迅速调整战略:主动后撤至英帕尔高地,切断日军与基地联系,利用空中优势封锁补给线,并预判雨季将削弱日军攻势。日军兵分三路:第33、15师团主攻英帕尔,第31师团进攻科希马。4月上旬,牟田口廉也决定以第33师团为主攻部队,逐步从东南向英帕尔推进。4月10日,日军攻占了英帕尔东南面的伯莱尔公路上的谢阿姆山口,英印度武装部队被迫退守直接俯瞰着公路干线的坦努帕尔。但英军获美国军队45架战略运输机紧急增援,稳住防线。日军虽多次强攻,却因补给短缺(口粮锐减至每日0.3两)、疾病肆虐(3万人染病)渐失战力。6月雨季来临,道路泥泞,日军被迫迂回北进。6月10日,日军第33师团和配属的第15师团一部与英印第20师在丛林里迎面相撞,随即展开了战斗。6月25日,进攻科希马的日军第31师团那些忍饥挨饿、疾病缠身的官兵开始沿着一条山谷小路向乌克鲁尔撤退。7月2日午夜,经东京大本营同意后,日本南方军司令部正式下达了停止“乌”号作战的命令。此役英印度武装部队伤亡约1.6万人,日军伤亡约5.3万人。

英帕尔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忽视后勤的无谋之战”。日军由于忽视后勤保障,寸土未得,伤亡5.3万人。这次战役也被军史学家评价为“日本历史上在陆战中遭到最惨重失败的一次战役”,盟军在缅甸战役从此转入战略进攻阶段。

战役背景

地理背景

因帕尔是印度东部与缅甸交界地区的一座边境城市,位于吉大港(今属孟加拉)通往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的交通干线上。该城周围是曼尼普尔山脉,近郊是长40英里,宽20英里的英帕尔平原。

缅甸和印度之间有高峻的那加山脉、阿拉坎山脉和尼他明山脉。山系的东南有钦敦江,居伊洛瓦底河的上游。地势险峻,荒无人烟。日军进攻英帕尔,需要渡过亲敦江,越过两三千米高连绵不断的阿拉坎山脉。进军路上到处是崇山峻岭和山谷间的急湍河流,还要越过一望无际的密林和沼泽湿地,再加上气候多变,每年5月到9月约有4个月是雨季,降雨量之大超出人们想象,是地球上雨量最多的地方,一般是8000到9000毫米。

战争形势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到了转折关头。在苏德战场上,2月,苏联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辉煌胜利,7、8月间又取得了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在北非、地中海战场,5月,英美盟军迫使德意军队二十五万人投降,完全控制了北非海岸,7月10日,又在西西里岛登陆,促使意大利发生改变,贝尼托·墨索里尼下台。9月3日,意大利向盟军投降。在太平洋战争,经过1942年6月的中途岛战役到1943年2月结束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日军连连败北,盟军已掌握了海战的主动权。轴心国丧失了战场主动权,开始崩溃。

美国军队在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地区建造了多个空军基地,从那里把物资空运至中国。日本第15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将强烈主张入侵印度,攻击印度东部与缅甸交界地区的一座边境城市英帕尔,切断盟军对中国的补给线。英国人把英帕尔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平原上遍布着军营、医院、军械库、弹药库和军需库。由于在太平洋战争陷入困境,日本决定在陆地上给盟军以重大打击,以迫使盟军分散太平洋方面的兵力。

日本侵略军在东南亚战场上处于战略防御态势。为摆脱在缅中平原被盟军四面合围的困境,为了清出英军的这个反攻基地,日军趁盟军尚未充分完成反攻准备之际,抢先以4个师团(日第15军3个师团及印伪军1个师团)近10万人的兵力发动因帕尔战役,分3路袭击盟军东南亚战区的后方基地英帕尔,企图占领英帕尔和科希马等要地。

战前部署

日军方面

日军备战

在日军策划英帕尔作战的同一时期,日本政府和军部积极利用印度激进独立运动家钱德拉·鲍斯,来对付英国的印度殖民当局。1943年10月21日,鲍斯响应日本政府的召唤,来到新加坡,参加“印度独立联盟东亚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成立“自由印度临时政府”的决议。两天后,日本政府即发表承认“自由印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通告,并且声称将全力支持“临时政府”实现印度独立的目标。10月24日,鲍斯领导的“自由印度临时政府”对英美宣战。一支主要由日军俘获的印度战俘组成的“印度国民军”是“自由印度临时政府”的主要武装力量。在钱德拉·鲍斯就任“临时政府”首脑时,“印度国民军”总兵力约13000人,按照他和日本人的协定,这支军队将会扩充到3万人(3个师),另外还会组建2万人规模的“义勇军”。

因帕尔作战的主力,日军第15军,在1943年8月12日便已收到方面军的备战命令。第15军在英帕尔作战期间的主力是第31、33和第15师团。第31师团于1943年3月22日,被纳入第15军战斗序列。这个师团在同年5月正式编成,基干力量是曾经参加过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川口支队(第35步兵旅团司令部和第124步兵联队),以及从中国华中战场,经马来亚和泰国调来的第26步兵旅团(以原属第13师团的第58步兵联队,原属第116师团的第138步兵联队编成)。这个师团刚编成时,师团司令部和各基干部队,都还在泰国曼谷、马来亚和印度支那西贡驻防,从6月开始,先后调入缅北,然后陆续到达钦敦江东岸布防。

第33师团自从日军入侵缅甸以来,一直属于第15军战斗序列。从10月4日起,师团长柳田元三,便率部向钦敦江方向靠拢。在第二次阿拉干战役爆发后,该师团的213联队第1大队进入梅宇半岛作战,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跟随师团主力行动。第15师团于1943年6月17日被编入第15军战斗序列,由于船舶紧张,先后分十批从上海市上船开拔,从同年7月16日到10月上旬才全部离开吴淞港,然后经越南西贡,转入泰国境内,再一路辗转进入缅甸,在参加英帕尔战役的3个主力师团当中,最后一个进入钦敦江东岸的预备阵地。

第15师团在陆续从泰国开赴缅甸时,由于交通运输条件限制,大约1/3的战力都残留在泰国境内,而后来的交通状况一直没有多大改善,因此,山内正文中将在整个英帕尔战役期间,都没能掌握整个师团的兵力。第15军备战期间,为了将一线部队集中到钦敦江一线,必须在密支那铁路沿线到钦敦江东岸之间修筑补给道路。为此日军调动了大批工兵部队和劳工,最后基本上没有耽误作战部队进入钦敦江沿岸出发阵地的时间。除了道路交通之外,因帕尔作战还急需大批人力物力保障后方兵站(后勤补给)运作。第15军参谋部曾经草拟过一份需要增派的兵站部队编制表,递交方面军司令部。方面军司令部为了能够顺利获得上级指挥机关批准,考虑理论上可能得到的兵站部队数量之后,在上报给南方军司令部的列表当中,将第15军要求的数量大约削减了三分之一左右。

南方军虽极力筹措,但哪怕是内部文件上能够筹措的纸面数字,都比第15军要求的数量少了一大截,甚至还无法达到方面军已经削减的数字的一半(以下括号内是第15军原先要求的数字):汽车中队26个(150个),辎重兵中队14个(60个),输送司令部2个(3到5个),兵站地区队1个(4个),兵站医院3个(3到10个),兵站卫生队1个(4个),野战道路队2个(4到5个),其他的独立工兵联队2个(5个)。最重要的汽车中队数量只能达到第15军要求的17%,辎重兵中队只能达到23%。牟田口司令官却没有露出焦虑之色,只是要求幕僚们尽力推动备战工作顺利进行。参与因帕尔作战准备的大部分参谋人员,都认为规模如此庞大的攻势作战,行军又多经山地,大量兵站部队,尤其是汽车和辎重部队必不可少。但牟田口却认为,只要坚决执行自己的作战方案,只要有必要的输送机关就不成问题。在他看来,英帕尔地区有英印度武装部队的大量补给可以利用,只要作战部队能够尽快突入英帕尔,补给问题就迎刃而解,各部队的后方补给只要能够撑过攻入英帕尔之前的这段时间即可。于是,牟田口下令让各部队研究在预定的三周突击时间内,能够维持补给的方法。

牟田口司令官对日军在三周内突入因帕尔有十足的信心。第15军的参谋们担心,万一日军在三周内无法突入英帕尔地区的话,以南方军能够调动的这些汽车和辎重部队,几乎无法维持数万大军的补给和军械需求。为此,参谋们开始收集大象、牛马,准备以畜力来弥补汽车运量的欠缺。在钦敦江西岸的那加山区,不少地方的地形也确实更适合使用畜力运输,但要弥补日军短缺的124个汽车中队运量,明显绝无可能。

使第15军补给情况更严峻的是,大本营连南方军内部文件上的纸面数字实际上也凑不出来。到1944年3月,因帕尔作战行将开始时,大本营实际增派到缅甸的兵站部队如下(括号内为内示文件中的纸面数字):汽车中队——独立第226、256、257汽车中队,第1-12、第16-18特设汽车中队,一共18个(26个)。辎重兵中队——独立第2、3辎重兵联队(日军辎重兵联队编制为4个中队),独立第52-55辎重兵中队,一共12个(14个)。输送司令部——第2野战输送司令部,1队(2队)。兵站地区队——作战开始时没有(1个)。兵站医院——作战开始时没有(3个)。兵站卫生队——作战开始时没有(1个)。野战道路队——第101、102野战道路队,共2队(2队)。其他独立工兵联队——作战开始时没有(2个)。

南方军为了尽可能给第15军提供兵站部队,将自己能够调动的第45独立汽车大队、第2-5特设汽车中队也调到缅甸,但还是无法弥补巨大的兵站部队缺额。缅甸方面军的军械和补给品问题也非常突出。1944年1月15日,整个缅甸方面军的弹药储备总量大约是6个师团的一个会战份,燃料够全部兵力使用约40日份,粮秣够4个月份,医用卫生材料够6个月份。第15军在曼德勒和眉苗一带积聚的弹药只有5个师团的0.2到0.3个会战份,燃料约够5个师团的10日份,粮秣约5日份。钦敦江沿岸第31、15、33师团的集结地,每处弹药积聚量不过0.2个会战份,燃料约10日份,粮秣约20日份。

因帕尔方向还是缅甸方面军补给积聚的重点,其他次要作战方向的情况还要差。虽然当时距离英帕尔作战正式发动还有将近2个月时间,但盟军轰炸机的持续空袭,一度焚毁日军在钦敦江方向三处集结地囤积的一半以上的物资。盟军空中力量对日军的备战活动,尤其是物资补给造成了极大威胁,本该由日军第5飞行师团设法与盟军航空兵争夺制空权,为地面部队减轻压力,然而和两年前不同,双方的空中力量对比已经彻底逆转。

日军第5飞行师团下属的2个飞行团,在力量较强时,一共也只有161架飞机,作战飞机不过146架。1943年12月5日,即使得到海军飞机支援,日军在一次战斗任务当中,也不过组织155架飞机出动。而东南亚盟军航空兵仅东线航空队就拥有约735架飞机,其中战斗机480架,轻中型轰炸机各80架,重型轰炸机64架。除了用于为驼峰航向护航的100架战斗机外,东线航空队仍有600架左右的作战飞机,可用于东印度和缅甸的空战,对日军第5飞行师团大致能形成4:1的兵力优势,第5飞行师团实在无力与之争锋。

1944年2月下半月,第5飞行师团为支援因帕尔作战,让主力进驻缅甸中部机场。盟军很快得知这一情况,此后东线航空队下属第3战术航空队一直在对缅甸中部机场进行攻击。在盟军飞机的不断打击下,日军完全无力争夺制空权,日均可用架次也逐月下降。根据盟军方面的调查统计,日军在3月日均可使用41架次飞机,到4月已经降至日均34架,5月进一步降至28架。到了6月,日机日均在英帕尔上空不过能飞行三次,当月17日之后,更是完全没了踪影。1944年1月18日,缅甸方面军正式下达因帕尔作战攻势命令。27日,第15军对下属3个师团下达了展开命令,英帕尔作战的备战工作,进入最后阶段。

第31师团已在钦敦江平邦、霍马林沿岸周围地区集结,第15师团到达平梨铺、贝贡周边集结,1943年底已经进人钦敦江西岸的第33师团,在葛礼瓦、吉灵庙、茂叻周围地区展开,同时继续进行作战准备。第15军司令官牟田口中将,预定在2月中旬至3月上旬期间发动英帕尔作战,希望越早越好,但由于作战主力之一第15师团主力预计至少要在2月下旬到位,于是便决定到3月开始发动进攻。2月下旬,牟田口司令官根据各师团的备战情况,决定让第33师团在3月8日,率先从南路发动攻势,而另2个师团,会在3月15日开始进攻。由于第15师团的1/3兵力到出发时都尚未赶到,这些部队就只能暂归军司令部直属。由于运输车辆不够,日军的驮畜从行军一开始就不时死亡,进一步降低了运输能力。因此日军各师团无法携带所有重装备,不少迫击炮和火炮只能留在后方,携带的炮弹数量也要缩减。第33师团行动区域的道路情况较好,携带的弹药量也就相对最多。攻击因帕尔的3个师团,没有1个师团能携带的粮食超过一个月,最多的第15师团携带25日份,第31师团次之,携带21日份,第33师团预计能够用汽车在行动区域的公路上运送粮秣补给,携带量最少,只有14日份。

火力装备

步兵联队火力装备
炮兵火力装备
各师团建制
攻势准备时间
配属战斗部队

英印军方面

英印军备战

根据情报,英军第14集团军司令威廉·斯利姆几乎断定,日军即将以至少3个师团及“印度国民军”1个师的兵力,大举进犯印度。英军尚不清楚牟田口的准确意图,但斯利姆推算出日军此番进攻旨在歼灭曼尼普尔的英印军第4军所辖印军第17、第20和第23师,并可能进一步深入印度境内,进犯因帕尔。谍报人员通报日军将于3月15日正式进攻,但第一代斯利姆子爵威廉·斯利姆只料中了一半。牟田口的战役目标是英帕尔和科希马,他甚至希望从科希马沿公路攻取迪马普尔。若日军占领迪马普尔,英军保卫英帕尔的压力将剧增,约瑟夫·史迪威在缅北的补给线会被切断,盟军在缅印战场将转入守势。此外,日军可利用迪马普尔的盟军物资缓解补给压力,钱德拉·鲍斯的“印度国民军”也能趁机深入孟加拉,煽动反英情绪,使英军陷入内忧外患。

不过,日军大举入侵印度对英印度武装部队而言也是一个机会,他们无需再为缅中和缅北的军事行动方案烦恼,可直接在印度门户地带与日军交战,并拥有熟悉地理和补给线较短的优势。然而,英军也面临三个问题:首先,斯利姆原计划1944年初以第4军的2个师跨过钦敦江,对缅甸中部发动有限攻势,英印军为此改善了第4军驻地的交通和仓储条件,莫雷仓库已能储存3070吨物资。如今进攻计划被撤销,且达雷尔·莫雷等地的物资有被敌利用的风险。其次,1944年2月,阿拉干的梅宇半岛激战正酣,英军第14集团军的预备队印度武装部队第26师和第36师被调往增援,这会对英帕尔战役产生何种影响尚不可知,但无疑给英印军的前景蒙上了阴影。最后,也是斯利姆面临的最直接问题:如何应对来势汹汹的日军。第一代斯利姆子爵威廉·斯利姆计划将兵力集中于因帕尔平原周边的群山中,诱使牟田口的日军第15军深入,在有利条件下以逸待劳,打一场大型歼灭战。但此方案风险巨大,斯利姆和斯库恩斯均清楚,由于地形限制,第4军在前线的印军第17师(科恩少将指挥,驻守英帕尔以南的迪登)和第20师(道格拉斯·格雷西少将指挥,驻守德穆东南)无法相互支援,若留守原地,极易被日军各个击破。而当时盟军的空运力量不足,无法将这两个师从前方阵地空运到更适宜布防的阵地。

斯利姆经再三考虑,决定让第4军前方的两个师放弃钦敦江沿岸阵地,集中到因帕尔平原周边山地。前线两个师从1943年末起巩固的阵地主动撤退后,日军可能会认为英印度武装部队畏战胆怯,进而深入曼尼普尔境内。而科恩和格雷西的两个师占据英帕尔周边阵地后,将得到第4军预备队奥弗利·罗伯茨少将的印军第23师支援,若日军进犯,可迅速组织防御。英帕尔城镇及平原内的六座机场将改建成可固守至少10天的防御阵地。

斯利姆认为,若日军如他所料直取英帕尔,其补给线将从钦敦江一线跨越200多公里的雨林山区,受到诸多限制,而第4军主动撤退后,交通线缩短,原本分散的兵力得以集中。他指出,过去日军交通线良好而我军交通线复杂时,与日军战斗相当吃力,此次他要逆转这种作战条件。随着日军交通线拉长,其物流运输和再补给将受限,战斗力大受影响。4月底季风来临时,问题将更突出,而英印度武装部队在飞机、火炮和装甲兵方面的优势将得以发挥。

第一代斯利姆子爵威廉·斯利姆将自己的设想告知主要参谋人员和下属指挥官后,遭到了诸多反对。部分人员担心主动撤退过于冒险,认为阿拉干的战斗胜负未定,此时撤退会对士气造成严重影响。一些人认为,按照斯利姆的方案撤退,不仅会出现诸多管理问题,还会打击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军心,且对友军和盟国的政治影响也不好。还有人指出,根据以往经验,第4军难以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撤退任务,一旦与日军提前接触,敌前撤退将更加困难。此外,有人质疑即使第4军的两个师能安全撤回因帕尔平原周围的防御阵地,也难以确保挡住日军的所有攻势,且援兵和物资能否及时到位也存在疑问。

第一代斯利姆子爵威廉·斯利姆向主要参谋人员和下属指挥官透露设想后,虽遭诸多反对,但他早有准备。他认为,尽管敌前撤退冒险,但只要第4军前方2个师撤至英帕尔周边山区并组织防御,顶住日军进攻,同时将援兵与补给送至英帕尔地区,日军无论怎样攻击,都只是徒劳消耗自身兵力。这将是一场长期、血腥的较量,但在我方选定的战场作战,凭借充足物资,定能坚持到最后。然而,仍有部分人员持不同意见,主张不必撤退,认为既然敌人未发动进攻,英印方应先发制人,按原计划渡过钦敦江,打敌方措手不及。对此,斯利姆表示,他并非没考虑过此方案。若英印度武装部队真跨过钦敦江进攻,敌军正集中兵力,且拥有条件较好的交通线,足以在钦敦江东岸压制我军。渡江后,英印军背靠黄河,面对数量占优的敌军,且英印军交通线长达近200公里,处于道路和地形条件最恶劣区域。到钦敦江东岸作战,我军胜算渺茫,而按他的方案,以英印军实力,取胜把握较大。只要最终获胜,现在撤出的阵地,届时可一举夺回。

斯利姆坚持己见,因为他摸清了日军指挥官,尤其是第15军司令官牟田口的心理。日军一直认为英印度武装部队虚弱畏战,英印军主动撤退会让他们更加期待速战速决。第一代斯利姆子爵威廉·斯利姆敢冒险在因帕尔决战,是因为他的部队已今非昔比,不会轻易被日军击溃。一旦英印军第4军在英帕尔平原集中,3个印军师不仅能互相支援,还能获得优势装甲兵、炮兵和空中力量助战,变成牟田口无法攻克的铁核桃。牟田口并非正统派战略家,而是一位爱冒险的战术家。他估算过英印军的防御部署,明知英印军可能撤退,仍决定进攻。他希望复制1942年日军在马来亚、新加坡和缅甸的成功战术,以出其不意的机动和步兵的极限忍耐力,速战速决,占据英帕尔要地。

印度武装部队的作战预案经第一代斯利姆子爵威廉·斯利姆拍板定案后,第14集团军的各军、师指挥官需考虑具体战术方案。第4军军长斯库恩斯中将认为,日军会沿两条主要公路进入因帕尔平原:一条是沿迪登公路向北,另一条是沿德穆公路从东南方向逼近。他还预计,日军会以一个联队为基干,约3000到4000人的兵力,逼近科希马一带的公路。因此,他决定,一旦日军攻打科恩的印军第17师,该师主力就从迪登撤回英帕尔,但会留下一个旅守卫比申普尔的“后门”。第17师的第二个旅会与印度武装部队第23师及254坦克旅会合,组成强有力的预备队,驻守英帕尔平原,以便在日军发动攻势时进行快速反击。

东南方向,格雷西少将的印军第20师将退守至莫雷和谢南山口一线,守卫这一进入因帕尔平原的快捷通道。斯库恩斯认为日军会在此集结重兵进犯,所以印军第20师必须承担御敌重任。英帕尔平原周边山区的茂密雨林是阻止日军进犯的天然屏障。斯库恩斯考虑到,若兵力在英帕尔平原周围平均分布,会失去防御重心,于是决定将军主力部署在进入平原的重要通道布防,并留足预备队,以便在日军形成突破口时实施反击。不过,这一部署也带来隐患:利坦和科希马之间,经乌克鲁尔的那加山村约130公里崎岖山区,仅留下几个战斗力较弱的营防御。斯利姆和斯库恩斯两人对日军进攻方向和兵力部署的判断,正好同缅甸方面军司令部的原定方案吻合。

火力装备

英军驻守因帕尔和科希马等地区的是斯利姆将军指挥的第14集团军,下辖第4、第15和第33军。最终,盟军出动兵力约150000人。

双方指挥官

战斗序列

日军方面

英印军方面

战役过程

1944年1月7日,日军大本营于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企图占领因帕尔和科希马等要地,进而控制整个东印度地区。日军担任进攻任务的是缅甸方面军第15军,由素有“小东条”之称的牟田口廉也中将指挥,辖有第15、第31和第33师团。英军驻守英帕尔和科希马等地区的是斯利姆将军指挥的第14集团军,下辖第4、第15和第33军。

战役爆发 初步部署

1944年3月8日,牟田口廉也率第15军的3个师团约10万人,赶着大批活牛、活羊渡过印缅边界地区的钦敦江,开启英帕尔会战。牟田口廉也宣称日军已无敌,太阳旗将在印度胜利。英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蒙巴顿勋爵得知消息后,立即前往英军第14集团军司令部。听取第一代斯利姆子爵威廉·斯利姆汇报后,第一代缅甸的蒙巴顿伯爵路易·蒙巴顿决定:将钦敦江以西边境防御部队撤至英帕尔附近高地组织防御,使日军远离后方基地,迫使其背靠钦敦江作战,且依赖不安全的丛林运输线。盟军的空中优势将保障被围英军部队的补给,并轰炸日军运输队,阻止其获得补给。雨季即将到来,日军必须在雨季前迅速取胜,否则将面临灾难。

日军进攻 英军应对

日军第15军全部渡过钦敦江后,兵分三路: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主攻英帕尔,第31师团负责正面突击。初期进展顺利,3月28日,第33师团抵达距英帕尔西南约20公里的比辛布尔地区,封锁住英帕尔的南部通道。同时,第15师团攻占密宣,封锁住英帕尔的北部通道。向科希马进攻的第31师团也打到了科希马外围。

日军两个师团对因帕尔形成南北合围之势,而驻守该地区的英印军第4军仅有两个不满员师。斯库纳斯中将向集团军司令第一代斯利姆子爵威廉·斯利姆求援,但第15军主力距此300英里,地面增援需时3周。第一代缅甸的蒙巴顿伯爵路易·蒙巴顿向美方求助,美方同意从3月下旬起,将45架“达科他”式运输机借给蒙巴顿,用于空运部队。这些战略运输机将第15军的第5英印师及全部枪炮从若开运往英帕尔平原,协同第4军保卫英帕尔。

战场拉锯 日军困境

1944年4月上旬,牟田口廉也决定以第33师团为主攻部队,从东南向因帕尔推进,并从其他部队调来增援力量,亲临第33师团指挥。4月10日,日军攻占伯莱尔公路的谢阿姆山口,英印度武装部队退守坦努帕尔。牟田口廉也认为胜利在望,调集新锐部队企图突破防线。经过几昼夜的疯狂进攻,日军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其部队因连日激战、缺乏给养,战斗力下降。而英印军物资充足,士气较高。

1944年5月15日,英军发起第一次攻势,第17英印师第48旅楔入日军第33师团后方,并在“铁定—英帕尔”公路第33号里程石处修筑工事。日军反扑未果,随后英印军第48旅向北推进到莫伊朗,威胁日军第33师团后路。雨季到来,地面泥泞难行。牟田口廉也决定变更主攻方向,向英帕尔以北迂回,企图从北面突破。日军通过丛林小道推进,6月10日,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一部与英印第20师在丛林中遭遇,展开激战。尽管日军在“武士道”精神支撑下拼死战斗,但6月22日,他们虽冲出丛林到达英帕尔边缘,却已无力发起攻击。日军在数月苦战后,虽接近英帕尔却无力攻入,而日军第31师团在科希马方向的进攻也逐渐失去动力。

日军撤退 英军追击

随着雨季到来,日军因疟疾痢疾等疾病减员严重,药品和医疗器械匮乏,患病士兵饱受折磨。饥饿和疾病折磨下的士兵瘦骨嶙峋,成千上万地死去。牟田口廉也意识到应全线撤退。1944年6月25日,日军第31师团司令官佐藤中将率部沿山谷小路向乌克鲁尔撤退。英军从科希马和英帕尔出发的部队在109里程石处会师,将日军第15师团和部分印度国民军围困。

1944年7月2日午夜,经东京大本营同意,日本南方军司令部正式下令停止“乌”号作战,冠以“退却作战”之名,实则是一场大溃败。英军沿铁定公路追击,目睹了日军的惨败景象:赤脚露体的尸体随处可见,士兵疲惫不堪,运输车和坦克被炸毁,枪支弹药和军事装备散落一地。日军为避免在缅甸人面前显露惨败之态,选择在江西岸作短暂休整。期间,部分民众见日军昂首挺胸,误以为他们取得了胜利。

战役结果

日军损失了5.3万军力,各个师团也完全失去了战斗力,陷入溃逃。英印度武装部队伤亡仅1.6万人。东京大本营最终追究兵败责任,不得不撤掉牟田口廉也军内职务,日军从印度撤退缅甸之后,牟田口廉也将军被撤销军职,声誉扫地,被送往新加坡等待处理,后来,他被陆军编入预备役,最后出任士官学校校长一职。

历史影响

英帕尔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著名战役,西方和日本的军史学家评价这是日本历史上在陆战中遭到最惨重失败的一次战役。英帕尔会战后,作为日军驻缅方面军主力部队的15军,已不再具有一个战役兵团的战斗力了。盟军在印缅战场,从此转入了总进攻的战略阶段。日军走上了失败的末日。

因帕尔战役的失败,成为缅甸战线崩溃的原因。面对英印度武装部队机械化兵团的突进,失去抵抗力的日军战线持续后退。1945年3月,曼德勒失守。同年5月仰光失守,最后日本不得不放弃缅甸。

战役评价

英国战史专家弗兰克·麦克林恩评价:因帕尔战役是由数百场遭遇战、数十次形式各异的冲突和肉搏战、正面攻击、孤注一掷的防御、伏击和空袭所组成,它们全都有精确记录,但它们的诸多细节到今天仍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英军在战后总结这场战役时写道:“由于对后勤供应需要的估计不足,由于对英军部队战斗素质的估计过低,这就导致了日军的毁灭。”

日军在战后总结这次场战役失败的教训时也承认,对后勤保障重视不够是造成这场劫难的重要原因,他们在英帕尔是打了一场“忽视后勤的无谋之战”。

一名日本记者追问牟田口廉也将军对这场战役的看法时,他想了半天,最终只好回答道:“是我杀害了成千上万日本的战士。”

藤原彰著《日本军事史》评价:这次作战的失败,是对于敌我战斗力决定性的判断失误所导致的。无视英印军队的火力优势和已经完全丧失制空权等情况的进攻,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要翻越险山,日军几乎无法携带火炮,只有少量的弹药,反战车武器则完全没有。因此要跟有空中掩护、携带战车和重炮的敌人战斗,是不现实的,又是完全无视后方补给的作战。每个人都携带尽可能多的粮食前进,此后只能吃野草,出现饿死者也是当然的事。这次作战血淋淋地展示了无视补给输送会造成多么悲惨的下场。而且,在对英帕尔的包围明显失败以后,日军也没有适时地谋求调整战线的方法。不仅如此,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将甚至罢免了上报战线实情的3名师长,继续亲自督战。因此,裂痕一味地扩大,终以完败而结束战斗。忽视实际战力,忌讳退兵,缺乏对计划的应变能力,最后落了个一发不可收拾的惨败局面。

舰船知识》评价:日军之所以在英帕尔惨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后勤保障。日军在进攻前,片面强调“就粮于敌”的传统补给思想,对后勤保障问题不仅计划不周,而且准备不足。担任进攻任务的第15军,直到向部队下达展开命令时,原定的后勤保障计划仅完成了18%。部队出击时,只携带了1—2周口粮、1.5—2个基数的弹药,牵了2万余匹马、牛和象,数千只山羊。他们计划用这些牲畜驮运物资并兼作食用,估计可支持一个月,至于尔后的后勤补给,只待“打下英帕尔,坐吃温斯顿·丘吉尔”了。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忽视后勤的无谋之战”.中国军网.2025-03-19

二战日军南亚作战史:英帕尔惨败(附图).新浪网.2024-03-26

BATTLES OF IMPHAL AND KOHIMA.NAM.2025-03-19

太平洋戦争 インパール ウ号作戦 第二部 - 防衛省・自衛隊.mod.go.jp.2025-03-19

日本人が知らないインパール作戦の歴史とは?.NHK.2025-03-19

英帕尔战役 1944.cumbriasmuseumofmilitarylife.2025-03-19

日军曾攻占印度岛屿烧杀抢掠集体屠杀印度官兵-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5-03-19

..2025-03-19

..2025-03-19

日军惨败的英帕尔战役——“忽视后勤的无谋之战”.百家号.2025-03-18

李世民避敌锋锐与英帕尔战役.今日头条.2025-03-18

..2025-03-19

..2025-03-19

..2025-03-19

..2025-03-19

..2025-03-19

英国著名二战英雄被指性骚扰儿童 受害者作证.中国新闻网.2024-03-19

中国远征军史话(107)--英将斯利姆.抗日战争纪念网.2025-03-19

挑起七七事变的他,竟以一己之力“消灭数万日军”?.百家号.2025-03-19

日军曾攻占印度岛屿烧杀抢掠 集体屠杀印度官兵.中国新闻网.2025-03-19

..2025-03-19

..2025-03-19

..2025-03-18

《太平洋战争纪实系列》.爱奇艺.2025-03-19

太平洋战争纪实.豆瓣电影.2025-03-19

英帕尔1944 imphal 1944.豆瓣电影.2025-03-19

浴血雨林(英帕尔战役).豆瓣读书.2025-03-19

世界征服者4.OurPlay官网.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