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井乡,又称盐井纳西民族乡,因产盐而得名,是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的下辖乡,地处西藏、云南交界处,南与云南省德钦县接壤,西与昌都市左贡县相连,东北与四川巴塘县相邻,距离县城107公里,平均海拔为2400米左右,是214国道进藏的第一站、滇藏茶马古道的要冲。乡境辖区面积374.9平方公里。

盐井乡是历史上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相传在吐蕃统治前和统治时期,盐比金子还贵,因此争夺盐井的战争就很多。明代,盐井曾经是强大的“纳西古王国”的木氏土司所占领的地方。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盐井县,1950年为昌都地区解放委员会管辖。20世纪60年代的民主改革时期,盐井与芒康县合并成立了芒康县。1985年,经西藏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盐井乡。截至2015年,盐井乡下辖四个行政村:纳西村(下盐井村)、上盐井村、加达村和角龙村。其政府设在纳西村。

盐井乡属三江流域峡谷区,地势北高南低,辟有盐井自然保护区。盐井乡属高原温带半湿润性季风型气候,盛产稞麦大麦、玉米、小米等农作物。当地主要有盐、葡萄酒等产业。

盐井乡居民主要为藏族纳西族,极少数为汉族白族。全乡总人口4265人。盐井乡的宗教文化包含了纳西族和藏族的本土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教、藏族的藏传佛教和19世纪传入的天主教文化,当地还建有盐井天主教堂。

盐井乡曾被评为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名称

盐井为汉语地名,以当地特产井矿盐而得名,藏语称为擦卡洛。

历史沿革

盐井乡是历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自治区的必经之路。在纳西族和藏族的历史上,盐井乡是个围绕着盐而产生许多战事纠葛之地。相传在吐蕃统治前和统治时期,盐比金子还贵,因此争夺盐井的战争就很多。《格萨尔王传》中的《姜岭之战》,就是描述姜国(纳西)王与岭国之王格萨尔之间因争夺盐池而发生的战争,当地人传说,盐井就是姜岭两国发生战争的地方。明代,盐井曾经是强大的“纳西古王国”的木氏土司所占领的地方,当地的纳西人很多就是当时来征战的纳西士兵的后裔。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盐井县,后改盐井宗,1912年后为西康省所辖。1950年为昌都地区解放委员会管辖。1956年成立盐井宗党委。1959年成立盐井县,1960年盐井县与宁静县合并称宁静县。

20世纪60年代的民主改革时期,在国家整体的制度安排中,盐井芒康县合并成立了芒康县。盐井撤县后,新成立的芒康县,政府将盐井纳西民族乡的上盐井村加达村下盐井村(纳西村)民众分为两个生产队,分别从事农业和盐业生产。

盐井乡的前身为下盐井乡,藏名称为“布丁”。1985年,经西藏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盐井纳西民族乡。1999年时,该乡有1个村民委员会,7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1159人。

地理

位置境域

盐井乡地处西藏自治区云南省交界处,南与云南省德钦县接壤,西与昌都市左贡县相连,东北与四川巴塘县相邻。盐井乡地处东经98°28′—99°06′,北纬28°37′—29°30′,距拉萨市1366公里,西面澜沧江,东面金沙江,属三江流域峡谷区。

地形地貌

盐井乡地处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地区东南部,平均海拔2400米左右,横断山脉、宁静山脉南北贯通,东有金沙江,西有澜沧江,自然资源丰富,辟有盐井自然保护区。

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与云贵高原接壤,属三江流域峡谷区,地势北高南低。主要山脉有芒康山怒山等,最高峰朋波日峰海拔5084米。

气候

盐井乡气候干湿季分明,属高原温带半湿润性季风型气候,且带立体型特点,植被和耕作种类随海拔高低而有差异。年降水量350—450毫米。光照充足,干湿季分明,夏季温和潮湿,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0°C。1月平均气温-2°C,7月平均气温16°C。

水文

盐井乡境内水系发达,东有金沙江,西有澜沧江,中有金沙江的支流中岩曲河,河流均为南北流向。

生物

盐井乡气候相对炎热,盛产稞麦大麦、玉米、小米等农作物,以及苹果、梨子、石榴、核桃、西瓜等水果。

自然资源

盐泉资源丰富,较集中于上盐井、下盐井、加达3处,共有盐泉83个,流量为每日140—2288立方米。野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盐井自然保护区内属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即达近50种,如滇金丝猴白唇鹿马来熊水鹿黑鹳等。野生植物资源也相当丰富,原始森林中有松、杉、柏等树种,林下有川贝母、冬虫夏草、野生黑芝党参等多种药材;有木耳、赤松茸猬状猴头菌、等食用菌;果木有梨、桃、桔、苹果葡萄、石榴等。

自然灾害

盐井乡自然灾害有洪水、泥石流、干旱、霜冻、地震等。

行政区划

在行政区划方面,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乡下属四个行政村:纳西村(下盐井村)、上盐井村加达村角龙村。村内又以“组”为单位细分,全乡共21个村民小组。乡政府设在纳西村。

人口

人口数量

1999年时,盐井乡有1个村民委员会,7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1159人,其中纳西族108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5%。截至2016年,全乡总人口4265人,分属780个家户。2019年末,盐井乡户籍人口为5192人。

民族

除了纳西族外,居住在盐井乡的还有藏族汉族白族傈僳族等其他民族。其中下盐井村以纳西族为主。其他三个村以藏族为主。

宗教信仰

截至2013年,盐井乡是在西藏自治区唯一有天主教教堂和信徒的地方。纳西族和藏族的本土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教、藏族的藏传佛教和19世纪传入的天主教文化,在盐井乡都存在。

盐井乡日常的宗教活动由信徒们自发参与,主要有礼拜五和礼拜天的祷告、唱赞美诗、讲道、洒圣水等;遇到圣诞节复活节、圣母圣天节时则会从云南省四川省等地请神父,也会有较大宗教活动。在举行宗教活动过程中全部使用藏语,开始和结束都有固定的藏译术语。每年12月24日,盐井乡的教友们都会与当地信奉藏传佛教的群众一起共度平安夜,共庆圣诞节。在上午主日感恩祭礼仪结束后,全体教友在堂院里围坐一圈,共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午餐——佳加面。午饭后,大家一起打扫堂内堂外的卫生,摆放各种圣诞装饰物品。晚饭后,藏族教友和信奉藏传佛教的乡亲们身着盛装陆续来到张灯结彩的盐井教堂院内,以民族舞蹈来庆祝耶稣基督的诞生。

经济

旅游业

2012年,沉寂的千年盐田火了起来,每年几十万游客走进山乡。村民们又顺势办起了民宿、农家乐,招待远方的游客。依靠着盐井、葡萄和旅游,纳西民族乡一年的旅游收入接近3000万元。

商业

2013年4月,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三江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合作社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带领周边困难群众增收致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合作社按照芒康县“特色农牧立县”的发展思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周边农户规模化种植核桃、葡萄、石榴、中国樱桃等经济林木,并养殖珠鸡等。截至2023年,合作社累计完成投资5500万余元,林木基地共有核桃1200亩,葡萄、石榴、柑橘苹果、梨等经济林木1000亩,养殖珍珠鸡2700余只。

农业

盐井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自然条件。但在过去,由于耕作方式落后,靠天吃饭,粮食产量很低,亩产不过300斤,人均占有粮食只有200多斤,群众生活主要靠国家返销粮食不和盐粮交换来维持。为了发展生产,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该乡群众大在国家的支持和帮助下,先是苦战3年,修通了一条长达17公里的水渠,把位于与云南省交界的“洛仁”水引人到乡田。结果,全乡粮食总产第一次由过去的年产20来万斤上升到40多万斤,亩产和人均粮都翻了一番,达到500余斤。1992年自治区和地区有关部门投资27万元,对这一水渠进行了进一步的维修、加固,从而保障了全乡粮食产量稳步上升。

为了彻底改变落后的耕作方式,盐井乡的干部群众大力推广使用农业机械。20世纪90年代,他们又全面开展科技示范,边一步加快了农业的发展步伐。同时,民族乡的干部群众从内地引进了玉蜀黍属良种金皇后、白马牙、京早1号和中单2.4号等农作物优良品种。通过各种试验措施,该乡粮食亩产分分别由1970年、1980年和1990年的500斤、800斤、900斤、900斤上升到1991年、1992年和1993年的1000斤、100斤、170斤。

盐井乡盛产稞麦大麦、玉米、小米等农作物,以及苹果、梨子、石榴、核桃、西瓜等水果。

畜牧业

畜牧业方面,盐井乡以饲养野牦牛犏牛、骡、马、羊、藏猪藏鸡为主。2011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228.3元。

制造业

葡萄酒

在盐井乡,家家户户都会酿制葡萄酒。这项技术在当地可追溯至19世纪,据传当时一位法国传教士来此传教,带来了家乡的葡萄种子。盐井乡属于干热河谷,特殊的地形和气候非常适合葡萄生长,久而久之,当地群众便学会了种植葡萄和酿制葡萄酒。当地有西藏芒康县藏东珍宝酒业有限公司、纳西民族乡还有芒康县藏香葡萄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西藏福之源酒业有限公司、觉龙庄园酒业有限公司等酒厂企业。

盐井乡的盐田,是用木杆在陡峭的山坡上搭成上平下空的架子,再在上面铺上细木,垫上土,铺上细砂,形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沙地。当地人再把盐水引入这些盐田里,任其渗水。盐水渗干,留下的便是盐了。尽管同取一江之水,两岸的盐田却泾渭分明地出现红、白两色。在西岸的加达藏族村,盐田是红色。东岸纳西族上、下盐井村的盐田却是白色。因此,盐井乡有红盐井和白盐井之分。红盐产量高,价格低。白盐多在江东高地筑田晒得,量少,略贵。

盐井乡拥有较多盐田,且制盐历史悠久,制盐是当地农牧民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截至2019年,上盐井村11户、67人;加达村24户、142人;下盐井村27户136人仍专门从事中盐集团生产。截至2024年,加达村从事盐业生产的有300多户,有层层叠叠的大小盐田2700多块,从事农牧业和制盐兼营人员有2000余人。

产盐历史

盐井产盐的历史悠久。早在1300多年前西藏自治区部落各占一方的时候,就有盐田。传说在朵康六岗当中,芒康岗是产食盐的岗,在古代一直名气很大。格萨尔王和纳西王羌巴争夺盐井而发生的交战,名为“羌岭之战”,最后,格萨尔王战胜了羌巴,占领了盐井,活捉了纳西王的儿子友拉。到了吐蕃王朝后期,纳西王子友拉成了格萨尔王的纳西大臣,盐田也就给了他。每年的3月至5月是晒盐的黄金季节,此时不但阳光明媚,掠过河谷的风也非常强劲,很容易出盐,晒出的盐,品质也是最好的。此时,正逢澜沧江两岸桃花陆续开放,因此这些在“桃花月”里晒出的盐也被称为“桃花盐”。历史上,盐井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自治区的必经之路。滇藏公路茶马古道同时也是一条运盐古道,从前,这里集聚着很多来自云南德钦、芒康县、昌都、四川巴塘等地的马帮群,交易各种物资,主要有藏族的盐、羊毛、羊皮、绒毛、栽培二棱大麦等东西和汉族带来的茶叶、哈达、瓷碗、布匹、红糖、白砂糖、粉丝、大米等。

文化

加加面,(民间有的“佳加面”、“加加面”、“家家面”多种说法)是纯民间手工技艺,据传说,盐井加加面是以四川省的面、云南省的肉、当地的3种配料精调细作而成,有近千年的历史,算是老古董了。公元1265年,八思巴接受元朝封赠返回西藏自治区,途径盐井县地区,当地以“加加面”供奉。为了敬重上师,调和上师食欲,厨师以小碗面敬奉。八思巴一下吃了好几碗,并大赞其鲜美。从此,盐井加加面以“小碗”“加、加”的方式流传下来。盐井加加面为芒康县独具特色的面食,纯手工制作,用当地藏猪作的“琵琶肉”和腊肉为臊子,为南来北往之旅人途径此地必食之物。先把臊子做好,盐井加加面在锅中煮好以后,小碗少量盛之,放入臊子。一小碗面倒入客人面前的碗中,待吃完以后,再倒入第二碗,吃完再加第三碗,一直到客人吃饱吃好为止。

弦子舞,弦子舞以弦子为乐器,伴随着音乐,男女聚集翩翩歌舞。藏语叫“蕃谐羌”,“蕃”藏语意为藏族,“谐”为歌舞,“羌”为跳。彝族月琴叫“白央”,是当地人自己发明的一种二胡,与其他地区的二胡相比短且粗。

截至2013年,盐井乡是在西藏自治区唯一有天主教教堂和信徒的地方。纳西族和藏族的本土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教、藏族的藏传佛教和19世纪传入的天主教文化,在盐井乡都存在。

社会事业

教育方面,盐井乡有盐井中学,是西藏第一所在乡村设立的中学。1951年8月,盐井小学正式成立,1975年附设盐井小学初中班,1978年创立盐井中学。

医疗方面,2011年末,盐井乡有乡卫生院1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以上。

社会保障方面,2011年,盐井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100%。

建设方面,21世纪20年代,随着重庆市援建的医院、学校在盐井乡陆续建成,水电网路、5G信号铺进了每一座村庄。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三江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力度,投资1000余万元,修建砂石路15公里(宽6米)、水池4座700余立方米,彻底解决了当地群众通行和饮水难题。

风景名胜

天主教堂

盐井天主教堂法国传教士邓得亮神父于1865年创建,此后又在2002年进行重修。该教堂成为今天以主教堂、钟楼、生活区为主的建筑,主教堂内部具有哥特式高大拱顶的特征;建筑外型则呈梯形,是藏族民居的常见式样。天花板上绘满《圣经》题材、藏式风格的壁画,四周则以圣经故事画面作饰品衬托。虽然内部结构为西方样式,室内装饰却不乏藏式风格,如唐卡画形式的神像等。天主教信徒保留了由天主教神父取名的传统,多与欧洲人姓名相似,且在礼拜时吟诵译成藏文的《圣经》。

盐井盐田

盐井盐田位于214国道澜沧江东西两岸,距县城107千米。这里完整保留有世界上唯一的、最原始的制盐方式。盐井盐田历史悠久,传说唐朝以前就开始制盐了。这里不仅可以观赏到其制盐的全过程,还可以看到独特而原始的生产工具。2008年6月,盐井盐田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扎果西沟尊摩崖造像

芒康县纳西乡扎果西沟现存7尊摩崖造像,时代约为9世纪初,于2013年被批准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7月,芒康县文物局、旅游局与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考古系学者联合对芒康县境内纳西、帮达、嘎托等乡(镇)开展文物普查挖掘工作,并对芒康县境内的吐蕃石刻群进行深入调查,其中就包括扎果西沟尊摩崖造像。石刻群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共计4尊造像,分别刻于两块岩石上。岩石一高2.4米、宽4.1米,底部中央刻有松赞干布,两侧为文成公主尺尊公主。松赞干布像通高1.34米、坐高0.28米,头戴长巾帽,身着旗袍,大翻领。岩石二高1.40米、宽0.90米,刻有吐蕃大臣噶尔·东赞造像,通高0.96米、坐高0.21米、结跏跌坐,着长裙,大翻领。

盐井烈士陵园

位于纳西民族乡下盐井村盐井中学后。盐井烈士陵园由芒康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纳西民族乡人民政府保护。1960年建成,“十三五”期间和2022年进行提质改造。保护范围3768平方米。 自2019年3月我县烈士陵园转隶至我局以来,高度重视烈士纪念设施规范管理和烈士褒扬工作的严肃性。目前无新增变量。 盐井士陵园烈士墓共有55座,已安葬烈士55名,主要是在民主解放和平叛改革中光荣牺牲的烈士,烈士籍贯主要分布在云南西藏等省份。“十三五”期间对烈士陵园进行维修, 盐井烈士陵园投入2664438.61元,主要新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围墙、场地绿化。2022年,利用县级以下英雄烈士纪念设施整修工程中央财政补助直达资金8.7万元,对烈士陵园英名墙进行了修缮建设。2023年重点项目建设需求中,盐井烈士陵园上报了绿化需求,切实做到进一步狠抓落实。 纳西乡人民政府、盐井中学和盐井小学充分利用盐井烈士陵园这爱国主义革命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清明节祭扫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15余场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芒康县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全部力量。 盐井烈士陵园每年在“三大节日”、“清明节”和“9月30”烈士纪念日时期接待祭扫纪念活动干部群众数千人。

岗达寺

岗达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其“跳神舞”也是每年12月左右举行。岗达寺位于纳西民族乡觉龙村委会。该寺建于明代中期,属格鲁派,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该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1988年,进行维修。主体建筑由集会大殿和护法神殿两部分组成,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

交通

2011年末,纳西民族乡有214国道穿境而过,通往外省、市、县。乡域内村村通公路。

盐井乡位于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是云南省入藏的门户,有滇藏公路纵贯境内,北接川藏公路,南连云南各地。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西藏芒康:古老的盐田和典雅的弦子舞.新京报网.2025-03-08

【滇藏行】盐井里的“西洋味儿”.中国西藏网.2025-03-08

盐井乡级中学,西藏唯一!.澎湃新闻.2025-03-08

西藏芒康县纳西民族乡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干劲——“擦卡洛”的红火日子.中国西藏网.2025-03-08

藏东盐井乡,阳光与风的馈赠.百家号.2025-03-08

昌都芒康纳西民族乡:“擦卡洛”的红火日子.西藏头条.2025-03-08

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小小葡萄“串”起甜蜜生活.中国西藏网.2025-03-08

西藏芒康:千年盐田的新故事.中青在线.2025-03-08

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公示.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公示.2025-03-08

去澜沧江畔高原山乡,体味“甜咸交织”的滋味!.昌都市人民政府.2025-03-08

芒康县三江农民专业合作社助民增收.芒康县三江农民专业合作社助民增收.2025-03-08

加加面盐井独有的舌尖美味.芒康县人民政府.2025-03-08

西藏芒康:古老的盐田和典雅的弦子舞.昌都市人民政府.2025-03-08

西藏第一所中学:盐井峡谷里的琅琅读书声.百家号.2025-03-08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盐井古盐田.芒康县人民政府.2025-03-08

西藏芒康县确定8处吐蕃时期石刻.芒康县人民政府.2025-03-08

盐井烈士陵园.中华英烈网.2025-03-08

探访西藏唯一天主教堂:东西方文化在此融合.百家号.2025-03-08

扎古西的回声——岗达寺.芒康文旅.2025-03-08

一条条“四好农村路” 推进昌都市乡村振兴.百家号.2025-03-08

农业农村部关于公布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及2021年全国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亿元村名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5-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