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现位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江南镇高城村,距离益阳市区150公里。“茶马”一词,一是源于唐朝开始的茶马交易机制。二是山区茶农以茶叶换取生活物资,由于山道崎岖,交通不便,多用马匹作为驮运工具,因此,茶和马联系在一起。由此引申出了“茶马之路”,即留存至今所谓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素以南方最后一支马帮和最完整的茶马古道遗存著称于世,这里保留了原生态的高山民居风光和峡谷风光,远离尘嚣,秀美独特,故被称为“高山之城,茶马遗风”。
茶马古道风景区下辖三个单元景区:关山峡谷游览区、高城文化体验景区、川岩景区。茶马古道风景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
2011年8月23日,安化县茶马古道风景区达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的要求,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6年10月10日,茶马古道风景区获“省级文明风景旅游区”荣誉称号。
简介
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的大山(梅山—雪峰山北段)深处,有一条小路,人称“茶马古道”。在近千年前,却已是这里的茶叶外运的主道,展示梅山遗风。
这条路穿过丛莽岩,穿过麻溪、资江,穿过漆面斑驳的风雨桥,出湖南,到洛阳市,经长安,越西域,最终到达欧洲、莫斯科。安化县在雪峰山北段腹地,境内多山,这里的山径用当地人的话说:“还没有狗舌头宽”,又多河流,所以土产外运不仅要人挑肩扛,要借助舟之便,更多的时候,要用马驮。
也由于路途遥远,为了防止茶叶变质,也为了便于运输,这里发明了一种独特的焙茶工艺,简单来说是先用火将茶叶烘干,然后压紧压实,再用箬叶、棕片、篾条层层紧裹,包裹时用力之大,非身强体健的青壮汉子莫办。最终制出的茶叫黑茶,成圆柱状,小的像迫击炮的炮弹,最大的重达几百斤,号称“万两茶”。
40多年前这座山城有了火车,现在,高速公路也马上就要通了,运茶再也用不着马,这条路已经是4A级景点。山边水边,长亭短亭,工作人员穿着像清代兵勇一样的对襟褐衫牵马慢行,还有人在竹筏上撑着杉篙纵声高歌。每到节假日,游人纷至沓来,都想骑骑马走走这条古道。
在安化的崇山峻岭和山涧溪流之间,绵延着一条神秘的茶马古道。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在这条道路上默默行走,悠远的马铃声,回荡在山谷、急流和村寨上空,也成就了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如今,茶马古道上马蹄印仍历历在目,跨越溪流的廓桥仍屹立在风雨中,仿佛在遥忆着那一片历史的风景。
茶马古道是指唐宋以来至中华民国,连接内地产茶区和西北、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茶马交易的交通要道。历史上的益阳,驿道交通发达,并与茶马古道连接起来。千百年来,穿梭在古驿道上的辛勤马帮,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山林深谷的宁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开辟了一条通往边陲的经贸之路。在茶马古道上,使益阳茶名扬天下的是黑茶,其著名的品种有茯砖茶、千两茶、黑砖茶和三尖茶。
马帮和茶马古道凝聚和集中了物流和人流,在茶马古道经过的好些水陆、陆陆交汇点,慢慢而自然的形成了集镇、驿站,以方便马帮和过往商贾行人买卖商品,住宿歇足。高城峒、江南古镇、永锡桥、洞市老街、唐家观、新化圳上、白溪镇、隆回滩头、邵阳市这些老市镇,便是随“茶马古道”诞生、发展而来的。茶马古道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留印在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将幻化成一股激奋人心的民族开拓、创业精神。
“马帮游”现在成为了国内知名的旅游品牌。现在,高城及周边村,家家户户养马,马匹达数百。高城的马是典型的南方品种,不算高大,看上去很普通,骑上却能翻越崇山峻岭。那里的山道,本不能称为“道”,隔远看哪里有什么路?走近了才发现在树丛中间隐约着一条逶迤的羊肠小径,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有一个个的小石窝,那是马长期踩踏留下的痕迹。山道又窄又高,右靠山,左临峡谷,有的陡坡几近四五十度,连往峡谷底部看一眼,都需要足够的勇气。两马交汇时,一方的牵马人护住马头,过于狭窄的地方,甚至要将马匹拉上坡坎,腾出通道,以免对方和己方的马匹受惊。因为山道险峻,眼中情景就有了惊的意味,走一步,便有一步的惊心,留下的却绝对是难忘的印象。
骑马穿行在川岩江边的茶马古驿道上,清脆的马铃声在这诗情画意的山水中宛如一支动听的歌,随着山风悠悠传开,不绝于耳,真有一番“山外车鸣声不绝,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景象。走马川岩江,在古树斜阳山风中任思绪飞扬,体验古代侠士笑傲江湖的豪情,感受昔日马帮跃马山川的气魄,别有一番情趣。
茶马古道已湮没在历史烟云中,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马铃声远去了,远古飘来的茶草芳香也消散了。然而,穿越历史与岁月,安化县马帮在新时代却重放异彩,充当起了推介安化旅游资源和地域文化的重要角色。瞧,如今的安化马帮,正驮着安化的万千秀色,历史风云,人文底蕴,古朴民风,还有山月和星光,还有传奇和故事,飞蹄而来……
风景区
茶马古道最好玩的就是关山峡谷与川岩江。
高城
因其地居“群山之腰——高山之城”而得名。在湖南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北坡一座山峰的半腰间,有一片盆地,高城就是坐落在这片盆地间的一个小山村,海拔约600米,距洞市约13公里。高城颇有张家界市韵味又独具特色,关山峡谷与清一色依山傍水而建的木房子交相辉映,再配以浓厚的梅山文化底蕴,使高城成为了一个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风景胜地。
高城,当地人叫“高城峒”,她的名字本身就是一个谜。一个山野小村怎么叫“城”?既然是“城”,为何还要加上一个意思为“山洞”的“峒”字?大概是因为趟过川岩江便是“上梅”新化县大熊山,高城是古梅山人连接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关隘与驿站,说是一个小城并不过分,也许还蕴涵着当地山民建设“高山之城”的美好愿望;高城并没有什么大的山洞,之所以名“峒”,或许是因为群山环抱犹如露天之峒的缘故吧。
群山环抱的高城俨然一个世外桃源,那黝黑的板屋,清亮的良田,恬静的美池和风情万种的修竹,镶嵌在万古宁静的群山之间。麻溪淙淙,犹如古筝鸣奏;鸡犬相闻,永葆天地和谐。山间若是洒下一层或厚或薄的雨丝,整个村庄便笼罩在山岚和雾气里,一派人间仙境的景象。
高城,梅山十八峒山水的精华,一个充满诗意的山村,一块仍保持原生态农耕文化的乐土。
川岩江
川岩江----一片神秘原生态的自然风景区
川岩江峡谷地处湖南省大熊山森林公园腹地,麻溪水的源头,洞市乡高城、方溪村与大熊山林场的交界之所。谷内有浩的原始次森林和珍稀物种。其中,稀有动物有中国大鲵(大鲵属)、金钱豹、小鲵属、鳞甲目等;珍希植物有千年银杏、银鹊、亮叶青冈、飞蛾类漆等。
溪中遍布的冰岩告诉人们,这条峡谷的形成经历了长达六亿年的历史。由于经年累月,激流反复冲刷,河床许多地方形成了一尘不附、千姿百态的石板河床,如一个个巧夺天工的天然浴盆。由于这里不通公路,人烟稀少,外人罕至,植被保存极为完好。谷中气候湿润,空气中含氧量和阴离子极高。
若不是身临其境,你绝对不会相信在湖南湘中城市群中的益阳市还有这么一片原生态的自然风景区。
从益阳城区经桃江县驱车约两个小时,沿着资江南岸的小马(小淹——马迹塘)公路,观赏着如画的风景,不知不觉就到了安化名镇江南,从江南镇转向南,就进入了川岩江风景区,一片有着秀丽自然风光和深厚人文底蕴的神奇土地。
绵延不绝的群山古道,神秘原始的马帮部落,质朴纯净的山乡水涧,以及丰富多彩、传承深远的梅山文化,从绵绵不绝的川岩江中,倾泻出无数让人心动的诱惑。
在历经千年的风雨后,沉积出川岩江秀美的山色和淙淙的小桥流水,还沉积出肃穆沉稳的聂氏宗祠和古民居。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的古老遗存,让川岩江疏离了繁华,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固守着千年不变的矜持和从容,在日出日落的平常中,讲述着迎来送往的故事。
关山峡谷
关山峡谷-----峡谷探秘的首选,户外拓展的乐园
从洞市出发,一路过桥趟水,顺着麻溪上行约7公里,到达一个叫蒋家坪的村落后,就只能沿着陡峭的山路往上爬了,一路上要经过“响雷坡”、“过根桥”。从过根桥上去就是关山(一个惊险刺激的大峡谷),山上古木参天。
据说,在安化县的每一个山村,都有自己的“关山”,关山“管风水”,被当地村民视为守护神。因此,“关山树”从未被砍伐过,如今更是被人们的意识地挂牌保护起来。当地有“响雷坡,过根桥,四内一丘田,田中一口井”一说,据传是过去人们叩关进峒必知的暗语。日渐开放的高城,进入这里的外人,早已不用对暗语了,迎接人们的不再是警惕的目光,而是扑面而来的淳朴憨厚的民风。
关山之巅,峡谷之上巍然耸立着“将军岩”,它如同一尊门神扼守着村头。传说将军岩上曾建有“红公寨”,当年,李自成旧部红公和黑公流落到此,依据将军岩的险峻,安营扎寨,杀富济贫,威震新化县安化县两县。
将军岩下是关山峡谷,长约一公里,宽约十多米,深达百米。沿途险要异常,清一色巨石林立。两岸的岩壁如刀削斧劈一般。谷底是涓涓细流,清澈见底。峡谷虽小,却像一个优美的盆景,把神奇险峻汇于一体。这里成了户外探险、攀岩、溯溪的圣地。
永锡桥
永锡桥是安化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结构风雨廊桥,为清光绪年间“九乡”百姓捐资兴建。桥长80余米,顶部覆黑瓦,重檐翘角,雕梁画栋,写意着苍古遗风。桥西有个与主桥相连的四合院,为守桥人专住,并行清扫和茶水之职。守桥人的选择非常严格,须桥会头人与巫师卜卦摇签方可确定。
当时,由于整个县内不通公路,而永锡桥所在地洞市乡锡潭村为“前乡”与“后乡”,新化通安化的必经之路。往来过客经此,必须乘船过河。一遇春夏涨水,只能绕道而过,多有费时。而那敢于冒险的急性人,涨水也要船家硬撑过去。于是便有三次翻船死人的悲惨事故发生(桥志有载),乡绅远客闻知此事,便远近倡议,义捐修桥。
自发起捐资到动工修建,到大桥竣工建成,越六载寒暑,耗数十万捐资,牵动二县九乡百姓,可谓当时的大工程。此桥桥墩为纯一色巨石累砌而成。石墩之上为巨大鹊木横卧其上,鹊木上便是由三十九扇木屋互连而成的主体廊桥。屋面盖瓦,以蔽风雨。
桥的两头则飞檐翘角,画栋雕梁。正面两只木雕狮子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狮子中间是神态安详、笑容可掬的弥勒佛,又称笑和尚,弥勒佛正上方则是金光灿灿的“永锡桥”桥名三字。从桥的上游或下游远望廊桥,但见廊桥如龙似虹,横卧麻溪河上。心中快意腾腾而生。
洞市老街
麻溪是资江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大熊山北麓,全长40公里。千百年来,古老的麻溪静静地流淌着,孕育了两岸厚重的人文历史。
洞市,就坐落在蜿蜒曲折的麻溪河边,位于安化县县东南部,距益阳市城区约120公里。
从洞市溯麻溪南行,地势渐行渐高,两岸青山连绵起伏,一直融进远处的云天里,宛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泼墨山水面。
从某种意义来说,洞市像一位英雄的老人,在经历了青春流逝、悲欢离合、动乱与变革之后,依然悠闲地在向你问候,每一个笑容都因为亲切而令人感动。
洞市曾经是通往邵阳市(原宝庆)、新化县、溆浦县的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据说,在以前的湖南省地图上可以没有“安化”、“东坪”的标记,但一定会有“洞市”的地名。兴盛时期的洞市曾经商贾云集,绵延几里的青石板街巷商号林立,麻溪河的竹排蜿蜒数里。
洞市的老人举止朴实,讲起茶马古道,言语却娓娓动人。
岁月让古镇改变了模样,当年的鼎沸人场虽早已沉寂,但徜徉在残存的老街古巷中,仍能感受她那浓浓的古韵。黑里透黄的木板屋,被岁月打磨得坑坑洼洼的青石板街面,街口矗立的建于清同治年间的贺家祠堂……这一切,都会撩起人们对蹉岁月的喟叹唏嘘。在老街深处,一家老字号商铺招牌——“德胜隆粮油”的字迹依稀可辨。今天商铺已改作居家,但里面一米多高的大木柜台、靠墙放着的木制“称杆架”有装有大秤,隐约透露出往日的兴盛。
在洞市附近的人文景观,还有深山寺院钟灵寺、清代民居陈五芝花屋和经常成为影视;拍摄地的贺氏宗祠。
川岩江风景区的茶马古道洞市,古朴的居民、祠堂和传承至今的各种古老工坊,在岁月的洽桑中,固守着梅山文化古老的传承,正如窑藏的酒,在绵长的岁月里,酝酿着隽永的芬芳。
唐家观
唐家观-----五山半露青山外,三水环抱唐家观
资江用高峡激流拒绝人们的逗留,却又甩出一处处江湾,让人们喘证。从东坪沿资江下行约二十华里,可见资江对岸的青山绿水之间一排古老的吊脚楼,这便是千年古镇——唐家观。
唐家观离益阳市城区50公里,坐落于资江北岸一处江湾边,隔资江与小马公路(安化县小淹至桃江马迹塘)相望。唐家观南濒资水,依偎在被称为“五马奔槽”的五座秀美的马形山的情抱里,东有九里十八弯的珠溪,西有冲开鬼斧神工的崩崖山,和顺势向南横流的槎溪,形成“五山半露青山外,三水环抱唐家观”的自然景观。
据安化志书记载,后唐同光三年(923年),唐、扶、等姓为避“马氏之乱”,由吴迁湘,隐居于唐家观,迄今1185年。唐家观先后由新化县左早首领扶汉阳、瑶族首领苏氏统领。随着朝廷开放对县境瑶人的禁,江西省等地汉人逐渐迁入,资江两岸开始商业交往,唐家观逐渐形成商业雏形。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朝廷派章惇开梅山,置安化县,划四乡五都,唐家观属三都,称“唐市”。正式开始建学馆,创商埠。自明代以来,这里已经成为商贾云集的热闹商埠,其繁华赛过周边诸镇,名扬全国。陕甘、四川省、江浙、湖北、江西、京师等地客商纷纷齐涌,满载粮食、茶叶、木材、孟宗竹、百货、布匹、木炭的货船挤满半边河,九个码头装卸货物,昼夜不停。古镇上各种商铺、饭庄、客栈、炭行鳞次栉比,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今天的唐家观,青山绿水映衬着一条长约两华里的青石板古街道,吊脚楼依江枕壁,古楼、古屋、古街、古埠保存完好,是一个奇迹。虽说面前清粼粼的资江蜿蜒远去了,但古镇没有远去,吊脚楼仍旧倒映在如画清江里,俏皮的水波在轻轻揉抚着凭栏而倚的古镇少女的如花笑靥。“贡茶”仍在普山普岭地绿;老干谷酒清香醇和,回味悠长,不亚于“茅台酒”;来了远客,吃擂茶不要钱……
早先,船夫、纤夫和“排古佬”的号子声环绕在这里,上游和下游陡峭的崖壁上勒出道道深深的纤痕;后来,寻古探胜的画家和摄影师来了,采风的文人来了;现在,又涌来了大批游客,当地人便忙忙地打理着,展示着自己的“古”和大自然赐予的美。
陶澍故里
陶澍故里----庄严肃穆,景观奇特
陶澍陵园位于安化县小淹镇附近的沙湾,距离县城30公里。这里前临绿水,后倚青山,是一块极佳的风水宝地。陶澍陵园是当时朝廷为两江总督陶澍而建。陶澍是近代中国湖湘人才群体的领袖。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清末“中兴名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倡睁开眼睛看世界的著名思想家魏源、禁烟英雄林则徐等历史重要人物都受他的熏陶和影响甚深。
陶澍字子霖,号云订,安化县小淹乡人。生于1779年,1839年6月病逝于南京。清代爱新觉罗·颙琰七年(1802年)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后升御史。爱新觉罗·旻宁年间曾先后调任山西省、四川省、福建省、安徽等省布政史和巡抚,后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道光皇帝曾亲书“印心石屋”匾赐之。
整个陵园占地50亩(7560平方米),由朝廷拨银兴建。周围是3米多高的青砖围墙。陵园正门是高4米的花岗石石碑坊,正中的汉白玉门匾上书“两江总督陶澍云汀公之墓庐”,牌坊前两侧是花岗岩石狮各一尊。进门两侧分别是花岗岩石雕羊、虎、马及文武官俑各一个。右门入侧处有御碑亭,亭内两只巨大的石背负一块爱新觉罗·旻宁御赐的、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书写的碑文。沿中轴线往里走80米,便是陶澍墓(左)与黄夫人墓(右),四周是汉白玉和花岗岩精雕细琢的花栅栏,墓前分别有石俑、石马、石狮各二,显得十分庄严肃穆。1996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距离陶澍陵园下游约3公里,内有总督府、太保第、乡贤祠、赐书楼、石雕龙凤门、双玉飘香、引水石渠等。
资江石门潭北岸,便是文澜塔,称之为“文澜揽月”,是1836年陶澍回乡捐资所建。塔高21米,八方七层,四至七层塔角铜铃32个,风吹铃响,似仙女奏乐。第一层汉白玉匾额上刻着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第二层嵌“文澜塔”青石匾额。古塔点缀在高山峡谷之中,青山绿水之间,气势雄伟。
与文澜塔隔江相望的资江南岸有一石崖,长55米,高22.5米,山巅有一石昂翘,俨然如龟,俗称“乌龟崖”。1836年,陶澍回乡,将道光皇帝所赐“印心石屋”四字,刻在石上,故称“御书崖”,已经流芳160多年。
在陶澍故里人文风景区还遍布着仙龙吐珠、风雨迎宾、仙蛙对峙、纱帽传奇、七星闪光、龟蛇戏斗、石龙过江、三公抢印等奇异的自然景观。
参考资料
茶马古道风景区.益阳市人民政府.2024-03-07
茶马古道的由来.安化县人民政府.2024-03-07
安化每周一景点介绍(一)——安化茶马古道.安化县人民政府.2024-03-07
茶马古道获“省级文明风景旅游区”荣誉称号.安化县人民政府.2024-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