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彦
郭彦(?~569年),阳曲县(今山西太原)人,西魏、北周时期名将,灵武市县令郭胤之子。
郭彦出身太原市郭氏。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始为官,为西曹书佐。西魏大统时期,被选当州首望,后晋升为大都督、车骑大将军。后跟从于谨攻取江陵县有功,升为骠骑将军、拜为民部中大夫。北周建立后,外任沣州刺史,平定南安叛乱,进爵河池县公,历任蒲州长史、工部中大夫。攻取河南省,镇抚纯州,政绩卓著,历任益州和陇右长史。刘彻天和四年(569年),卒于任上。朝廷追赠为小司空兼宜、鄜、丹三州刺史。
人物简介
郭彦(?~569年),阳曲县(今山西太原)人,西魏、北周时期名将,灵武县令郭胤之子。郭胤曾任冯翊郡功曹,又作过灵武市县令。西汉时,其祖先郭孟儒曾在凉州左冯为官,因而迁居冯翊。
人物生平
西魏时期
北魏雍州刺史贺拔岳于永熙三年(534年)春被杀。夏州刺史宇文泰赶到武威郡,被贺拔岳的部众推举为统帅。高欢亲自率兵逼洛阳市,8月元修逃离首都洛阳,率众官到达长安依附宇文泰,所属众官亡者过半。孝武帝以宇文泰为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军国大权决于宇文泰一人。军国草创,郭彦以父祖在关右做官被宇文泰辟为西曹书佐。以后逐渐提升为管理山泽草木鸟兽蕃昌的虞部郎中。因郭彦做虞部郎中有效绩,封为龙门县子,封邑三百户。
元宝炬大统十二年(546年)朝廷令州内推选有声望的人统领乡兵,郭彦被拜为帅都督、持节、平东将军。大统十六年(550年),岷川羌族首领傍乞铁忽与汉族郑五丑等起义。郭彦随从大将军宇文贵镇压了这支义军。他因军功被拜为大都督,又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司农卿。拓跋廓元年(554年)封兵部尚书之职。这年朝廷决定攻打与北齐通好的萧绎。于是郭彦带兵部尚书职随从柱国、武威郡刺史于谨南下讨伐江陵县。江陵都城的外城被魏军攻陷,在曾国藩保不住的情况下,梁元帝出城投降。西魏立萧詧为西梁主。郭彦因战功进升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增加封邑到五百户,爵位进升为县伯。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建六官制度,郭彦被拜为民部中大夫。
治理沣州
宇文觉宇文觉登帝位(557年),郭彦远离首都去沣州刺史(今湖南县)。沣州之民不善农业,多以捕猎为生,朝廷的赋税制无法施行。因为这里缺乏粮食,需要常从荆州市调运粮食救济。自从郭彦任职后,他劝民耕稼,施行了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沣州之民学会了农业生产技术,粮食生产有了节余。从此沣州不但不要朝廷调拨粮食补给,反而有了储备,也开始向国家交纳赋税。郭彦在东南部建立起善政爱民的威望。后来北齐南安城主冯显秘密遣使到郭彦处通报欲归降北周的计划,并告知其部属不知此谋的实情。郭彦请示了柱国宇文贵,宇文贵命令郭彦率兵去接应。此时北齐命令冯显带领部下南下送粮,郭彦考虑到冯显部下一旦不听他投降命令的后果,于是就在他们运粮的途中设法先把冯显接走。冯显的部下果然抵抗,郭彦就率兵奋击,俘获了所有的人。接着乘南安不知事变,城无防备的情况下,急急引兵赶赴,以冯显的外兵参军邹绍做响导,在夜里赶到南安城下。又乘夜黑,命令邹绍诈称冯显返回,计开城门。郭彦率兵进城,俘获了三千余守兵,占有了南安城。晋公宇文护嘉奖郭彦,进爵为怀德县公,封邑一千户。不久,朝中发生变乱,摄政的宇文护杀了西魏、北周的宿臣名将赵贵。因东南诸州兵受赵贵节度,宇文护以南安离京悬远为由命令郭彦班师回朝。南安官民依依不舍地送他二百余里地。郭彦回京被派做东道大使,观察各地的民情风俗,后又做蒲州总管府长史,又调回京都做工部中大夫。
征讨北齐
宇文邕保定四年(564年),宇文护联合突厥准备讨伐北齐,北齐立即遣使与北周通好,并于八月送还宇文护失散了35年的母亲和姑母。十月,宇文护毁约率军驻潼关县,派遣柱国尉迟迥带兵十万为先锋赴洛阳市,大将军权景宣带荆州市、襄阳市之兵赴悬瓠(汝南县),郭彦随从尉迟迥去攻打洛阳。而尉迟迥又将郭彦派到权景宣那里。权景宣军行至河南省时,郭彦请求攻打豫州。权景宣认为城守甚严很难立即攻下,为不失战机,还是继续进军。郭彦认为攻下豫州对整个战役有利,极力说服权景宣同意攻打豫州,并立即谋划攻取战术。郭彦一面用大军围城,一面利用豫州刺史王士良的妻弟董远秀秘密往返联系,在内外诱导夹攻的形势下王士良出城投降。于是权景宜命令郭彦镇守豫州,封邑六百户。由于尉迟迥攻打洛阳市不利,被北齐派往救洛阳的太原市刺史段韶击败,整个战局发生了变化,权景宣和郭彦也只好弃河南省撤军回师。之后,纯州刺史樊舍死,纯州东邻南陈边境,朝中议论派哪位将佐去镇守,有人提出郭彦在东南之地享有威名,于是就派他去做刺史。纯州官民敬畏他。刘彻天和元年(566年)郭彦被调任益州总管府长史,后又升任陇右总管府长史。天和四年(569年)郭彦在任上去世。朝廷赠给郭彦小司空、以及邻近山西省的宜、鄜、丹(今陕西省耀县到宜川县之间)三州刺史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