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国家法律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一系列法律、法规、命令、制度等构成的多层次法制系统。这一制度涵盖宪法等确立社会保障基本原则的大法,以及针对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法律。它不仅包括中央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规定,还包括地方各级政府的相关法规和规章。

定义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用法律、法规、命令、条例等形式来肯定、明确、规范社会保障行为规则的总和。它是实现社会保障制度良性循环的保证,同时也是对受保对象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以及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业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行动准则。

基本内容

调整对象

社会保障法是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社会保障关系包括国家社会保障职能机构、集体(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以及公民在社会保障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关系、社会救助关系、社会福利关系、优抚安置关系和社会互助关系、个人储蓄积累关系等。

主体与客体

主体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主体是指在各种社会保障活动中的有关机构和当事人。主体资格是法律规定的,也是社会保障运行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主体主要包括国家或政府、社会保障的实施机构、企业或用人单位及乡村政权或集体经济组织、社会成员或劳动者或其家庭。

客体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客体是指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目标。从社会保障的实践内容来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客体是指社会保障规定项目和范围内的各种物质利益和自然人。

权利和义务

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中,规定着各种主体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和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及实施机构负有对社会保障的决策、规划和贯彻实施、监督等权利。企事业单位有按规定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权利和义务。社会成员享有在遇到困难时,可按法律规定享有向社会保障机构申请领取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及其他待遇的权利,以及有请求提供社会保障政策的咨询及其他服务事项的权利。社会成员负有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障和缴纳一定社会保障费的义务。

特征

社会保障法律关系是指社会保障关系的主体在社会保障活动中,根据社会保障法规而形成的一种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具有自身的特点,如产生和存在于社会保障活动之中,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既是法规、政策的制定者,又是社会保障制度及法规的执行者,同时又是社会保障法规所调整的对象。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强制性程度较高,体现在社会保障法规的严格执行上。

作用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多重作用,包括安全作用、保障作用、规范作用、引导作用和经济作用。它能够化解社会矛盾,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保障公民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规范社会保障活动;引导和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保障储蓄和互助活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国外情况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较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国际劳工组织大会颁布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成为各国制定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重要依据。各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因其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历史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常见的类型包括传统型、福利型、国家型和储蓄型。

参考资料

社会保障法概述及其构成要素解析.baidu.2024-11-03

社会保障法概述 .yjbys.2024-11-03

浅析农村社会保障法存在的不足和完善.zhihu.2024-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