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运行是指社会保障的立法、管理、实施、监督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过程,也是一个政策过程,客观上包括项目设置、资金筹集、基金管理、待遇支付等环节,以法律法规、政策的规范为操作依据,并在政府的管理和监督下采用相应的措施或手段,是面向符合条件的全体社会成员实施的整个过程。

运行原则

社会保障运行应遵循一系列原则,这些原则包括但不限于:

- 整体性原则:社会保障运行由多个系统和环节构成,各部分相互依存,共同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实施。

- 层次性原则:社会保障运行具有多层次性,从法律规范到具体实施,从中央到地方,都需要不同的部门完成特定的社会保障任务。

- 稳定性原则: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应保持机构稳定性和运行过程的有序性,以维护社会保障对象的利益。

- 协调性原则:社会保障运行机制中的各要素应相互协调,以提高运行效率和节约成本。

- 网络性、有序性原则:社会保障实施依赖于健全的服务网络,并保持结构的有序性。

目标与结构

运行目标

社会保障运行机制的目标应是科学、高效、合理和协调。具体表现为:

- 科学合理性: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应兼顾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避免过度变革带来的冲击。

- 一体化: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应坚持立法、管理、监管与实施的分离与制约,同时实现一体化。

- 高效性: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应追求效率,确保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实施效果。

- 经济性: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应符合经济原则,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和安全性。

- 灵敏性: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应反应灵敏,能够快速应对非正常状态。

- 协调性: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应与社会经济大系统协调运转。

宏观结构

社会保障运行机制由法制系统、管理系统、实施系统和监督系统四个相互协调的系统组成。这些系统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法制系统提供客观依据,管理系统和监督系统分别负责管理和监督,实施系统则是具体的执行主体。社会保障运行机制的特点包括分层负责、系统运行、明确责任和双向制约。

安全化动机

社会保障制度的安全化动机在于防止制度泡沫和对参保人的“空头支票”。为此,需要建立高效的组织管理体制,强化制度监管和社会监督。在社会保障基金的市场化运作中,应实行“四只眼睛”原则,按照投资理念运作基金,并建立强有力的财政支持,防范社会保障风险的发生。

参考资料

推动社会保障运行体系更加安全规范.人民论坛网.2024-11-04

什么是社会保障运行.MBA智库.2024-11-04

社会保障制度稳健运行.光明网.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