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思(1925.3.5~2004.8.18)出生于高雄市县。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知名微生物药物学家。1942年3月~1947年9月,先后在日本东京星药专门学校和北海道大学求学,获学士。1948年1月,在日本参加东京华侨民主促进会,并参与组织札幌华侨自治会。

工作经历

1948年~1949年,在日本北海道札幌加森制药厂工作任药剂师。1949年1月,加入日本共产党。同年10月,参加东京中国留日科学技术协会,任常任干事。1950年5月回国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0年8月~1952年8月,任中央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技师。?

1952年8月~1975年5月,参加上海第三制药厂筹建工作,先后任该厂技术员、研究室副主任、生产技术科科长、总工程师、副厂长。其间,先后3次作为专家组组长,赴印度尼西亚越南援建抗生素厂。1975年5月起,任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院长。1978年11月,加入台盟,先后任台盟上海市支部主委、分部主委。1978年9月~1984年11月,任市侨联副主席。1979年12月~1983年3月任市政协副主席。1983年4月~1997年3月任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1986年起任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名誉院长。他是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药学组委员。1954年、1955年获市劳动模范称号,195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7月赴台讲学。面对台湾当局的百般阻挠,有理有节地进行斗争。毕生致力于抗生素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1954年、1955年,取得链霉素抗噬菌体高产菌种、金霉素中间实验的成功。

个人成就

苄青霉素发酵新工艺研究成功

1956年,青霉素发酵新工艺研究成功,获得国家发明奖。其间,他还领导和亲自设计新霉素四环素、赤霉素的工艺路线,带领研究人员开展红霉素、制霉菌素、灰黄霉素的研究获得成功且批量投入生产,使中国进入抗生素生产全盛时期。在四环素的研究开发中,他采用改良提炼法,生产出优质的四环素产品并打入国际市场,享有“中国黄”声誉。1962年,他组织科研小组成功找到产生青霉素胺酶的大肠杆菌菌株,以此裂解青霉素得到6—氨基青霉烷酸(6—APA)母核生产出中国第一个半合成青霉素——甲氧苯基青霉素。他还组织领导半合成头孢菌素的母核7—氨基头孢酸(7—ACA),生产出头孢噻酚,从而开辟中国半合成抗生素领域。

阿霉素生产工艺和劳动保护研究取得成功

1993年,阿霉素生产工艺和劳动保护研究取得成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开创中国生产抗肿瘤抗生素药物的新局面。担任台盟上海市支部主委期间,为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台胞政策,为台盟组织的恢复、发展和自身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院士去世

2004年8月18日凌晨1时10分,许文思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瑞金医院逝世,享年八十岁。

2007年4月3日上午,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隆重举行我国著名微生物药物学家许文思院士纪念

铜像落成揭幕仪式,许文思院士的亲属、学生,以及医工院领导和科研人员近100人出席。

许文思先生铜像的落成是上海医工院5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继药物化学家雷兴翰、微生物药物学家童村之后,医工院为功绩卓著的老一辈科学家竖立的第三座铜像。

人物评价

许文思在出任台盟上海市支部主委的期间,在落实台胞政策以及台盟组织的恢复、发展和自身建设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实事求是,胸怀宽广、坦荡,待人宽厚。他治学态度严谨,追求精益求精,勇于开拓创新。他对自己严格要求,看淡名利,甘愿奉献。他将毕生的学识和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医药工业的振兴以及党的统一战线事业。(《解放日报》评)

许文思的一生致力于奠定中国抗生素工业的基础以及促进抗生素工业的发展,始终坚定不移,耗尽心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重庆大学药学院评)

许文思是中国著名的抗生素专家,为中国医药投资有限公司的发展,为中国人民的健康事业贡献显著。(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评)

参考资料

上海各界送别许文思.搜狐新闻中心.2024-08-05

许文思院士.重庆大学药学院.2024-08-05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举行名誉院长许文思院士80华诞纪念活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2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