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格梅·多吉·旺楚克
吉格梅·多吉·旺楚克(Jigme Dorji Wangchuck,1928年5月2日-1972年7月21日),第三任不丹国王。
1952年,吉格梅·多吉·旺楚克任不丹第三任国王,不丹历史进入一新时期。同年吉格梅·多吉·旺楚克建立不丹的国家立法机构。1953年,吉格梅·多吉·旺楚克创建国民议会。1956年,吉格梅·多吉·旺楚克废除农奴制和进行土地改革。在经济方面,在他执政的20年中开始实行广泛而有深远影响的发展规划,从1961年起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65年,吉格梅·多吉·旺楚克建立皇家咨询委员会。1968年,在国王的倡导下建议下建立了大臣会议。在对外关系方面,他使不丹摆脱了长期与世隔绝的状况,1969年参加万国邮政联盟,1970年组建外交部,1971年加入联合国并在纽约开设不丹王国驻联合国常设办事处。1971年不丹还加入77国集团,又与孟加拉国建交,建立不丹王国驻印度使团。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28年5月2日,吉格梅·多吉·旺楚克出生于同萨。
登基为王
1952年10月27日,吉格梅·多吉·吉格梅·凯萨尔·纳姆耶尔·旺楚克在普那卡登上王位,成为不丹旺楚克王朝的第三世国王。吉格梅·多吉·旺楚克国王继位后,一改传统的闭关孤立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努力加强不丹同外界的交往。早在1950年1月,作为太子的吉格梅·多吉·旺楚克访问英国。这是不丹国王或王子首次访问英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1953年,不丹成立了由130名议员组成的国民议会,首次把政府概念引进了旺楚克王朝体系,并给予国民议会成员充分的发言自由权。1954年,不丹重新划分了全国的行政区划。1956年,不丹废除了农奴制,进行了土地改革,对所有的土地进行了全面勘测和登记,并分给农民土地,使人人有地可种。同时,创建了货币,改物物交换为货币交换,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1958年9月下旬,印度总理贾瓦哈尔拉尔·尼赫鲁应不丹国王吉格梅·多吉·旺楚克的邀请携其女儿英迪拉·甘地骑马经中国的亚东春丕河谷,历时7天到达廷布,对不丹进行了首次访问,这是访问不丹的第一位印度政府首脑。这次访问,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总理饱尝了交通不便的苦恼,决定向不丹赠送一条公路,即彭错林一廷布公路。这次访问不但更加巩固和发展了不印两国的国家关系,更重要的是为不丹实行经济发展计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9年9月18日,伦杜普·多尔吉首相率领不丹代表团访问印度,同印度政府讨论了不丹发展的需求。
1963年夏,他在国内首次废除了“马哈拉贾”的称呼,将不丹统治者的称呼由“尊敬的马哈拉贾”改称为“国王陛下"。1965年,不丹又成立了皇家咨询委员会,由8名成员组成,现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已增加到12名,主要职能是在国家的发展项目和其它重大问题上向国王和大臣们提出建议以及监督国民议会作出的各项决定的执行情况。1968年,不丹又成立了大臣会议,同时放弃了国王的最高否决权,把所有大臣的任免权交给了国民议会,从而使国民议会通过的法律成为至高无上的。此外,他还免除了臣民见到国王跪拜的习俗。同年4月,在廷布成立了高等法院,实行司法分治。他还主持编纂了法典。由于受佛教教规的影响,他在不丹废除了死刑。吉格梅·多吉·旺楚克国王同意印度政府于1968年派一名特别官员驻不丹,以协调和落实印度在不丹的各项援助项目,同时也是印度政府与不丹政府之间的联络官,这是别国首次在不丹领土上派驻代表。1969年2月国王再次访印,同印度重点讨论了不丹的国防和经济发展问题,印度政府同意向不丹提供1.5亿印度卢比的援助修筑公路。1970年4月,印度总统V·V·基里访问不丹,这是出访不丹的第一位印度总统。
1971年4月,吉格梅·多吉·旺楚克国王访印后,双方达成一项协议,印度和不丹两国政府决定在对方首都派驻全权外交代表。1971年5月17日,不丹首任大使佩玛·旺楚克大臣到达印度向印度总统递交国书。同年7月15日印度派驻不丹的首任大使B·S·达斯到达不丹向国王递交国书。这是不丹在外交上的一次伟大胜利,它表明不丹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不是印度的一个邦。1962年11月19日,不丹以观察员的身份出席了科伦坡计划组织在墨尔本召开的关于南亚和东南亚经济发展合作第十四次顾问委员会会议。1968年9月,不丹加人国际邮政联盟。1971年9月21日不丹加入联合国,1973年加入不结盟组织。
晚年逝世
吉格梅·多吉·旺楚克于1972年7月21日在肯尼亚逝世,他的遗体停放了100天后在布姆塘的库尔吉寺火葬。吉格梅·多吉·旺楚克把自己的一生全部贡献给了不丹的现代化建设,保护国家独立与完整。他不仅是现代不丹的设计者、建设者,而且还是一个英明的、有远见的、真正热爱民主的统治者,是一位杰出而伟大的领导人。
政治举措
吉格梅·多吉·旺楚克国王在位期间进行了许多改革和革新,这些改革和革新使不丹几百年一成不变的旧秩序发生了很大变化,也涉及到贵族们的一些既得利益,所以保守分子对国王的一系列改革感到极为不满,决定采取行动制止这种改革。1964年4月5日9时30分,以巴哈杜尔·纳姆加尔(国王在军队中的代表,也是国王的远房叔叔)为首的改革反对派在彭错林暗杀了改革的主要支持者、深受人民爱戴的首相吉格梅·帕尔登·多尔吉(王后克桑的哥哥)。当时国王正在国外访问。凶手的目的是想以此恐吓国王使其放弃改革。1964年12月16日,以乌颜·谭格为首的一伙持不同政见官员企图搞政变,但未成功,谋反者逃到尼泊尔避难。1965年7月31日晚,一伙受反动分子煽动的异教徒趁国王巡访帕罗附近的基楚寺之机,向他开枪射击,国王侥幸逃脱,未受伤害。即使如此,国王仍未动摇继续改革的决心。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清除并惩罚了那些不满分子,使改革顺利进行。
在社会改革方面,吉格梅·多吉·旺楚克国王想方设法改善妇女在不丹社会中的地位。他还在全国范围内努力取消对尼泊尔族人的种族歧视,并允许他们从军和当警察,甚至当选为国民议会代表等。这样,使尼泊尔族人融人了国民生活的主流。吉格梅·多吉·旺楚克也十分注重保护国家的文化遗产。在他的保护下,不丹的文化艺术得到复兴,绘画、舞蹈、歌曲和雕刻艺术得到了振兴。此外,为保护民族文化,他还在廷布建立了一所语言学校教授不丹语,还设法用本国语言出版印刷正规书籍。19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不丹没有正规的军事力量,只有一支规模小而未受过训练的皇家卫队。每个宗笨拥有一支小规模的地方武装队伍,以维护当地的社会秩序。1955年,吉格梅·多吉·旺楚克国王着手组建一支正规陆军,并从印度聘请军事教官帮助训练。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后,在印度的帮助下,不丹政府将民兵分编为皇家陆军、皇家警察和皇家卫队,正式建立了不丹的武装力量。
亲属关系
以上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宗堡和佛塔
宗堡的规模雄伟而协调,它们的建筑格局,大多巧妙地跟随了所坐落的山脊和山顶的走向,宗堡的建筑,没有用一根钉子一就是靠无懈可击的严丝合缝的榫接,牢牢地把那些一丝不苟地榫接起来的木梁、地板、门、窗和楼梯固定在一起。和宗堡的规模相差较远,却充满了宗教和情感意义的是佛塔,不丹全国遍布有约一万座佛塔。佛塔原本是呈放宗教供品或神圣遗物的地方。建佛塔的理由各种各样一为了向一个伟大的国王、圣徒或喇嘛表示敬意;为了纪念一个逝去的灵魂;为了驱走邪恶或危险(所以,它们往往建在山口或陡壁上);或者是为了纪念一个重要的事件或一场伟大的胜利。
不丹的佛塔形状各异一从帕罗驱车前往廷布,在一个叫曲宗或交汇桥的地方(两条河在那里汇流),那里有四座小佛塔,代表了四种典型的形态。佛塔的大小也各不一样,有的佛塔里面甚至有经堂,如在廷布为纪念不丹第三任国王而建的国家纪念碑。有几座佛塔是尼泊尔风格的,底座是半球体,顶上是一个塔,四面都画着眼睛,像塔希央奇区的可拉塔,或者通萨附近的辰德布吉塔。但是,不丹佛塔最常见的形态是四方塔,四面墙上有一个坡顶,檐下方有一条宽宽的红带,叫克玛(任何建筑上的红带都说明它的宗教性质)。表现诸神和菩萨形象的雕花石板嵌在克玛里,塔顶冠以一个鎏金的火焰形状的吉祥物。
廷布舍利塔
1972年,不丹第三任国王建造了廷布舍利塔,里面珍藏着历代高僧的舍利和很多珍贵的佛教圣物。1974年佛塔建成后,国王却不幸逝世。于是这里既是悼念已故国王的纪念馆,又是为世界和平而建的纪念碑,还是廷布人每日转塔最集中的地方。每天从清晨开始,这里就有很多人来此朝拜,有转塔的、有磕长头的。当地人认为转塔可以清洗先前犯下的罪孽,绕塔一周便能得到诸多佛佑。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徒为实现信仰、祈福避灾而进行的最为虔诚的祈祷方式。磕长头时,要双手合十,五体投地匍匐,双手前直伸。只要有佛塔的地方就有转塔的人群,而在马路上也能经常遇到磕长头的人。
吉格梅·多尔吉国家公园
吉格梅·多尔吉国家公园是不丹最大的保护区,这个国家公园是以不丹第三任国王吉格梅·多尔吉·旺楚克的名字命名的,它是不丹最大的五个国家公园之一。公园面积为2683平方英里,雪峰徒步旅行的线路几乎全都在公园内。公园的海拔覆盖4000英尺到24734英尺,除了本地居民,这里还是300多种鸟类、塔金、长耳鹿、雪豹、黑熊喜马拉雅亚种以及皇家孟加拉虎的家园。不丹是世界上第一个报告皇家孟加拉虎离开其亚热带栖息地,冒险越过林木线的国家。之前,印度、孟加拉国和尼泊尔进行的研究中,海拔8500英尺以上的地方从来就没有发现过老虎存在的迹象,然而在不丹,人们却在海拔超过11000英尺的地方发现了老虎捕猎的证据。除了国家公园,不丹还有四个野生动物保护区,一个自然保护区和多个连接保护区同时兼做动物“高速公路”之用的生物走廊。这些走廊和保护区合在一起覆盖了不丹34%的国土面积。